以文创开发促进公众对田野考古工作的初步认知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ww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田野考古在大众媒体的发展下已经进入公众视野,公众对田野考古有着极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通过新颖的方式了解田野考古。但是公众对田野考古的认知处于浅显的平面认知上,信息来源主要是他人给予,没有实际的直观了解,对于田野考古究竟有哪些程序,有什么样的步骤,究竟是如何操作的没有深入清晰的认知。为促进公众认知,文创产品设计需尽力结合田野考古的实践过程,力求将实践过程以文创产品的形式生动表现出来,增强其趣味性。
  关键词: 文创 公众 田野考古 公众考古
  一、现状分析
  如今新媒体、网络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及鉴宝类节目等越来越多,受其影响,很多公众一提起考古就被等同于盗墓、挖坟、鉴宝,对于文物,主要关注点在经济价值,而忽视历史、学术、科教等其他价值,认知方面存在一定误区。
  考古≠盗墓。考古是由国家委派专业人员对古代遗存进行科学的抢救性、保护性发掘,或者为了解和研究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探究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进行的发掘。其工作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盗墓是违法犯罪行为,对文物有极大的危害,其目的主要是换取金钱利益。考古和盗墓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不容混淆。
  考古≠挖坟。考古对象不仅限于墓葬,还有城址、房屋、宫殿、窖藏等多种类型的古代遗存。挖坟仅仅指挖掘坟墓,将考古直接等同于挖坟是不正确的。
  考古≠鉴宝。对于考古出土的文物,研究重点在于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其重要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鉴宝主要判断的是“是否属于文物”、“经济价值”,所以考古不是鉴宝。
  从现今公众考古采取的方式来看,主要有考古论坛、讲座、纪录片、文博考古类节目,以及一些博物馆举办的考古类活动。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获得了比较好的反响,这一类经验值得借鉴。像考古论坛、讲座等仅适合有一定考古学基础知识的人群,对于一般公众来说,较为深奥、枯燥,兴趣较小,而且知识不是那么浅显易懂,不容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
  与当今公众考古的很多推广方式相比,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是帮助公众摒弃对考古错误认知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更有利于吸引公众,使其对田野考古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二、新模式的探索与分析
  文创产品是促进公众对田野考古工作认知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对考古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不应是填鸭式、被动式的教育,应当促使公众主动学习了解。文创产品的特点就是直观、生动,公众容易被其生动的外表所吸引,进而主动了解、探究背后的故事,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
  如今文创产品主要应用于博物馆,在田野考古方面少有涉及。田野考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探方、一件文物,或一份发掘报告,还包括考古调查、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大部分公众对考古发掘这一环节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占很大比例的没有一定考古知识基础的公众来说,应该首先通过一定的媒介让其了解田野发掘的最基本知识,而文创具有独特的展示方式,可以应用到提升公众对田野考古的工作认知中,以文创产品还原田野考古这一动态过程更具趣味性,更能吸引大众的关注。
  对于专业的考古人士而言,发掘过程是发现历史,挖掘价值、还原历史的过程,很多公众认为考古是惊险刺激、神秘玄幻的,如果真正进行田野考古工作,考古可能就仅是枯燥地、一遍遍地挖掘和整理。让每一个普通公众进入考古工地进行实地发掘是不现实的,文创产品可以涉及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生活中各方面的接触了解田野发掘、了解考古,所以可以通过文创提高兴趣,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可以更形象、更直观地加强公众对田野考古工作的认知。
  三、新模式的开发及应用
  文创的实质是产品,一件产品最直接的价值体现就是在观赏性上,文创产品的外观设计应当注重艺术性和文化性相结合,用充满想象的艺术创作体现文化内涵。
  公众对于文创产品的购买需求是偏感性的,但是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人对其的具体需求是不同的,要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可以分为青少年群体、青年群体、中老年群体三类。
  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探究、好奇阶段,追求对知识的探索,针对这一群体,文创产品的设计要注重探索过程,體现教育职能;青年群体是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追求个性、新颖,注重自身感受,针对这一群体,文创设计要注重抓住当今流行趋势,当今阶段主要是“萌”;对于中老年群体,更偏重理性消费,设计更重视质量和实用性。
  以下是对我们团队自行设计的文创产品进行的分析。
  (一)考古工具
  考古工具是进行田野考古工作的基础,被应用于田野考古整个过程,本产品以田野挖掘时最基本的用具“考古手铲”为灵感来源设计文创。
  手铲主要用来进行挖掘、刮面等工作,方便考古人员对土层的辨别、对剖面的分析,进而判断遗址的类型、遗迹的早晚关系。
  图一、图二这两款以“考古手铲”为主题的设计,是从考古发掘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身上得到的灵感,主要侧重“获得”、“呈现”两个文化内涵,将其设计为书签、小标签,或者荧光笔,设计一个文具系列。在学习中的不断努力,犹如不断挖掘、分析的过程,手铲是进行不断发现的重要工具,使考古人员不断发现、不断记录新事物。这样一种方式使考古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人性化,体现了不断努力后思想上的充实和满足。
  (二)考古过程
  在田野考古中发掘的过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发掘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同地层,这些地层直观地表现了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层和遗迹单位。被挖掘遗迹存在的那个时代,将一切都留在土壤、地层中,每一层展示出来的与时间和空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图三名为“地层蛋糕”。是以田野考古工作中的地层划分为灵感来源,通过蛋糕中颜色的调配及掺杂物代表田野考古中的不同地层,蛋糕中间还会添加非食用又能保证安全健康的仿造文物的小纪念品,勺子以考古手铲为造型,品尝美食的过程是挖掘发现的过程,也是学习田野发掘时地层划分的简单知识的过程。
  地层蛋糕可以以主题划分为“城址蛋糕”、“窖藏蛋糕”、“房屋蛋糕”、“墓穴蛋糕”等,将考古发掘中不同类型的遗存通过蛋糕的方式展现出来,内部的结构分别体现不同遗存的简单特点,对青少年及青年人群的吸引力很强,大大增加了在田野发掘工作过程方面的体验。
  (三)出土物品
  考古发掘的直观结果就是文物的出土,丰富的出土物是吸引公众关注田野考古发掘的主要原因。以出土文物为灵感设计文创产品,是吸引公众关注的方式之一。
  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出土的“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有“天下第一龙”之称。以红山文化的出土物玦形玉龙为原型进行设计,表现红山文化内涵。
  图三和图四中的“萌猪龙”憨态可掬,从考古学家视角赐予“萌猪龙”喜怒哀乐,让文物进行“发掘”,这一设计主要是对于玉猪龙历史、艺术价值的挖掘。
  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细分,公众对于文创产品形态上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萌”态的文创产品在年轻消费者中比较受欢迎,将玉猪龙的历史、艺术价值与当今流行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更有助于其价值的发挥。将其设计为钥匙链、手机壳、项链、手链等装饰物品,或根据其形态特征设计为转笔刀、橡皮等作为文具使用,使其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与公众的对话和交流。
  四、结语
  田野考古在普通公众心中是很神秘、极具趣味性的一项工作,但对于真正的考古人来说,挖掘一处遗址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田野发掘是一项极需耐心和细心的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丰富、专业的田野考古知识做储备。考古人发掘的是历史,是我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公众需要了解真正的考古,了解考古人每天的生活,了解如何科学地进行考古发掘,从而消除对考古工作的误解。本文通过设计文创产品,将这些真实的考古工作展示给公众,以促进公众考古的发展。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仍旧需要考古人不断发掘自身的可能性,展现考古工作的更多亮点。
  本文是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以文创开发促进公众对田野考古工作的认知——基于公众考古的视野》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710165000332。
  指导老师:徐松岩
其他文献
摘 要: 郁达夫是民国著名诗人,其作品有定本存世。而今翻检民国报刊,考得郁达夫诗歌文献的人名、异文三则。《西京客舍赠玉儿》之“玉儿”应为后藤隆子。《过徐州》《毁家诗纪》均有异文,由此可以看出郁达夫对他早期诗歌的改定及心态变化。叶玉森在民国旧体文坛中亦是一员健将,今考得其生卒年月与结社情况。  关键词: 郁达夫 《毁家诗纪》 叶玉森 生卒年月 结社  一、郁达夫《西京客舍赠玉儿》之“玉儿”为谁?  
摘 要: 留学生关于“把”字句的回避一直是困扰广大对外汉语教师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把”字句处置义进行探讨,其次从语言信息结构理论角度,将“把”字句与其他句式做比较,得出“把”字句的优势,最后结合留学生用“把”字句表性质变化考察情况,针对“把”字句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 “把”字句 语言信息结构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  一、关于“把”字句处置义  关于把字句语法意义,王力(1943)第一个从形
摘 要: 本文抓住音、人、境三个主要因素,剖析厦门六中合唱团取得成功背后的因素,探讨音乐美育时代需要的校园音乐、音乐教师和美育环境这三个要素。  关键词: 音乐 美育 三需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部署,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美育的春风开始吹遍中国大地。在这个美育得到空前重视的时代,
摘 要: 林则徐是清朝道光年间卓有建树的一代名臣,在江苏巡抚任上(1832—1837)从朝廷期望、民生疾苦出发,聚焦农政,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农政思路和实践为标准的农政举措下,江苏虽灾害频发,但农政得宜。林则徐的农政实践为稳定东南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林则徐 江苏农政 甲午日记  林则徐是清朝道光年间卓有建树的一代名臣,其一生政治实践受嘉道年间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从道光三年(1823)受任江苏
摘 要: 课程设置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探求高校课程设置现状,明晰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学生立场提出课程改革建议,对高校专业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北京体育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八年来的课程设置进行梳理,明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促进课程设置的优化。  关键词: 高校课程设置 体育管理 北京体育大学  1.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1研究目的。  高等教育是莘莘学子
摘 要: 从古至今,梦都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人们讲述梦、记录梦,追寻梦的意义。在不断追寻探索中发现梦与文学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梦在文学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非凡的價值。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同样有精彩的梦境描写。从文学梦的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梦境描写,探索安娜一生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文学梦 梦境  一、引言  梦是睡眠或类似睡眠状态下在意识中
摘 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课程考核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要求。本文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室内设计制图与透视学”课程为例,探讨高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制图类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并针对课程性质,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对原有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探索。  关键词: 实践能力 制图与透视 考核方式 改革探索  “室内设计制图与透视学”是建筑室内设计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投影基本知识、建
摘 要: 杜十娘与茶花女同为不幸困于风尘的女子,在奢靡欢笑充斥着金钱与欲望的生活背后,精神上却是十分空虚无聊,比这个更可怕的是对人生的厌倦与心灵的麻木。两人都试图挣脱现实枷锁,都不顾一切地反抗过,她们在情感表达方式与命运结局方面虽有不同,但都可以归结为“为情生,为爱死”。生命的最后关头,两人都有真相要控诉和说明。只是杜十娘展示的是金钱,而茶花女坦白的是爱情。  关键词: 百宝箱 白茶花 杜十娘 茶
摘 要: 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述女主人公松子渴望爱与被爱却坎坷曲折的故事,她历经苦难且短暂的一生中总在经受着恶性循环的悲剧命运,在小说中以第三人称可靠视角揭示她悲剧命运由性格缺陷导致;同时也有很多评论文章将松子的悲剧命运归咎于被爱情欺骗。本论文试图跳出对人物性格的解读,也不以选错恋爱对象造成的悲剧性后果之维度解读松子的一生,而是从小说的两条叙事双线入手,厘清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并且
摘 要: 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势不可挡,混合式ESP教学逐渐得到推广。当前混合式ESP教学不够普及,构建有效的混合式ESP教学模式研究不够深入。本文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基于信息技术的旅游英语教学模式构建探索为例,以学情分析为基础,基于信息化情境深入探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资源的构建、任务型和案例型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小组合作性教学活动的实施及形成性课程评价方式的确立,最终构建混合式ESP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