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对“语文”、“作文”等字眼的理解其实非常含糊,学习语文干什么用?作文的意义在哪里?他们的心目中就是考试用。至于学习语文的方法,老师要求背诵他们就背诵,说抄写他们就抄写,很少有学生自己有意识地想一想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等问题,什么作文的思路、行文语言、修辞手法等等更是一知半解,能模仿使用就不错了。所以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工作告诉我,语文的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应该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认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语文课本里讲的就是我们需要了解、接受的思想,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说话,学会交流。交流就是要通过写作文把自己学到的东西,领会的思想再传播出去,和更多的人交流,取得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作用。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也才有实际的意义。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并不是泛泛而谈,它需要找到一个由“读”到“写”的切入点。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具有典范写法的文章或段落就是这个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抓住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和写作引导。
一、教学中抓住经典语段、运用恰当的词语,培养“话有三说,巧着为妙”的意识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载体。词语又是构成段落篇章的基本单位,炼词又是写好作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大家都知道著名诗人王安石的诗篇《泊船瓜洲》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绿”字曾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贾岛的“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斟句酌词的行为向我们又一次说明了作文教学当中词语选择的重要性。然而,学生对于词语的感悟与积累的最佳环境就是阅读教学,干巴巴孤立学习的词语是苍白没有色彩的。因此,在阅读教学当中,词语的教学不可小视。
二、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典型的句子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1.特殊句式。例如,“把”字句和“被”字句与陈述句的变换教学,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变换,双重否定句和陈述句的变换等,使得学生了解了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增加了学生对句子的认知兴趣,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景物用不同的句式阐述效果会大不一样,从而学会说话,学会表达。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进行了将文中的几处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比较,学生在比较中明白了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让学生将这类句式变换成陈述句,体会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深情。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些句子。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式,让学生学会仿造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能使学生作文语言精彩纷呈。
三、在阅读教学中认识课文结构,教学生布局谋篇
如,课文《颐和园》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写的。先概括介绍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然后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分别描绘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橋等美丽的风景点,最后概括总结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利用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写景文章布局谋篇的一种方法。契机结合在学生生活中,引导:你的爷爷奶奶其实都是优秀的作文专家,你看他们在向同事或亲戚朋友夸奖你的时候,总是先造一个总起句,诸如:我的孙子太聪明了(太调皮了,特别机灵等等)。然后,出口成章,侃侃而谈你聪明的具体表现,一件事一件事的说了还想说,说几件事就是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最后还不忘表达他们对你们的喜爱(总结)。这就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然后,随机要求孩子们也学着夸一夸他们眼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等,自然而然,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思路学生掌握到手了。
四、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懂得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生学会选择材料,整合材料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了达到目的选了哪些材料来写呢?”在阅读教学中多让学生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伯父?大家通过初读,认识到因为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品质这样高尚的人非常值得让全人类来学习。然后让学生读文、思考:作者为了说明伯父是这样一个人选了哪些事例?学生很快就能归纳出以下事例: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接下来追问:“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些事例来写呢?”引导学生把事例与中心联系起来思考。学生就会发现:原来课文所选的事例都是为中心服务的。最后总结:课文中选的这几个事例都能说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白写文章要学会围绕中心选材,并且要把能反映中心的材料详写,把与中心关系不大但又一定要交代的内容略写。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中渐渐地有了一个这样的观点:写文章时,首先要确定中心,然后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来写。
我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论语文课的七大辩证关系》中讲到,语文教学最大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往大里说是与人的培养相连的,一个完整的人、完善的人应该具有写作能力。能够写一手好文章,这是一个人的美德。一个孩子无论以后从事何种工作,从军也好,从政也好,从工从商也好,都得有一个基本的本领,那就是写作的本领。所以,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就应该是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渗透习作教学。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并不是泛泛而谈,它需要找到一个由“读”到“写”的切入点。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具有典范写法的文章或段落就是这个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抓住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和写作引导。
一、教学中抓住经典语段、运用恰当的词语,培养“话有三说,巧着为妙”的意识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载体。词语又是构成段落篇章的基本单位,炼词又是写好作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大家都知道著名诗人王安石的诗篇《泊船瓜洲》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绿”字曾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贾岛的“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斟句酌词的行为向我们又一次说明了作文教学当中词语选择的重要性。然而,学生对于词语的感悟与积累的最佳环境就是阅读教学,干巴巴孤立学习的词语是苍白没有色彩的。因此,在阅读教学当中,词语的教学不可小视。
二、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典型的句子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1.特殊句式。例如,“把”字句和“被”字句与陈述句的变换教学,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变换,双重否定句和陈述句的变换等,使得学生了解了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增加了学生对句子的认知兴趣,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景物用不同的句式阐述效果会大不一样,从而学会说话,学会表达。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进行了将文中的几处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比较,学生在比较中明白了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让学生将这类句式变换成陈述句,体会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深情。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些句子。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式,让学生学会仿造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能使学生作文语言精彩纷呈。
三、在阅读教学中认识课文结构,教学生布局谋篇
如,课文《颐和园》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写的。先概括介绍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然后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分别描绘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橋等美丽的风景点,最后概括总结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利用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写景文章布局谋篇的一种方法。契机结合在学生生活中,引导:你的爷爷奶奶其实都是优秀的作文专家,你看他们在向同事或亲戚朋友夸奖你的时候,总是先造一个总起句,诸如:我的孙子太聪明了(太调皮了,特别机灵等等)。然后,出口成章,侃侃而谈你聪明的具体表现,一件事一件事的说了还想说,说几件事就是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最后还不忘表达他们对你们的喜爱(总结)。这就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然后,随机要求孩子们也学着夸一夸他们眼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等,自然而然,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思路学生掌握到手了。
四、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懂得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生学会选择材料,整合材料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了达到目的选了哪些材料来写呢?”在阅读教学中多让学生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伯父?大家通过初读,认识到因为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品质这样高尚的人非常值得让全人类来学习。然后让学生读文、思考:作者为了说明伯父是这样一个人选了哪些事例?学生很快就能归纳出以下事例: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接下来追问:“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些事例来写呢?”引导学生把事例与中心联系起来思考。学生就会发现:原来课文所选的事例都是为中心服务的。最后总结:课文中选的这几个事例都能说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白写文章要学会围绕中心选材,并且要把能反映中心的材料详写,把与中心关系不大但又一定要交代的内容略写。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中渐渐地有了一个这样的观点:写文章时,首先要确定中心,然后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来写。
我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论语文课的七大辩证关系》中讲到,语文教学最大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往大里说是与人的培养相连的,一个完整的人、完善的人应该具有写作能力。能够写一手好文章,这是一个人的美德。一个孩子无论以后从事何种工作,从军也好,从政也好,从工从商也好,都得有一个基本的本领,那就是写作的本领。所以,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就应该是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渗透习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