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的提出
生存竞争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支点,它必然导致物种的生存条件趋向恶化,而这将使物种的生存压力逐步加大并使得个别个体发生变异,成功的变异(适应新条件能力的产生)将通过遗传产生新的物种。这就是生存竞争条件下的自然选择,其结果就是适者生存。
两种变异机制
通过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对变异的描述及我们的观察,生物的变异并非仅由上述机制产生。
以生活在洞穴中的盲鱼为例,眼睛的产生是符合前述机制的,在竞争压力下,在某个物种的个别个体上变异出了感光细胞,该个体因此获得了生存优势并遗传开来,它就是所有眼睛的祖先。但失去眼睛的机制显然不同。所有洞穴的盲鱼都是在退居洞穴后失去的眼睛,因此,它们不可能是同一祖先使然。达尔文将此类退化变异归因于“不使用的效果”,或是“可节约的部分”,但并未作出充分的机制上的阐述。
综上所述,进化是物种在生存条件变化的压力下,其某些个体被迫作出的、且获得成功的变异;退化则是物种的所有个体在生存条件变化下作出的主动调整。这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变异机制。
非竞争条件下的自然选择
遵循这一思路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客观实际中存在着大量的退化现象,并且不仅限于达尔文所说的“部分”器官上,相当多的是全方位的表达。
在自然条件下,全方位退化现象是少见的。因为一般说来,生物若遇上有利的生存条件,便会使繁殖率上升,从而使生存条件恶化,但在一些不如海洋与大陆那样具有充分竞争条件的海岛上,我们还是可以见到这类生物的。比如,毛里求斯岛上曾生活过的度度鸟,或是新西兰的鸮鹉等,除了不能飞行可以用“不使用的效果”解释外,其共同特征还有体态臃肿、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这显然是一种全方位的退化,是在没有生存竞争的条件下自然选择的结果。
非生存竞争条件下发生的自然选择,在人工环境下则比比皆是。达尔文在南美大陆用地质化石与现存生物进行的对比,及其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对各个岛屿上生存的雀鸟鸟喙进行的对比,是他思想中产生进化论火花的打火石。生物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难从实验室中认识到,因此,这样的比较依然是我们认识生物演化最有效的方法。
狗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动物,它的祖先是狼,有证据显示,驯化成功至少已有1.2万年了。这就是说,狗没生活在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有资料显示,眼下狗的脑容量只及狼的百分之七十。一个视频介绍了东北一个地方的警犬队进行狼与警犬交配的后代的驯化情况,杂交的后代不但显示出了比警犬更强的学习能力;而且与警犬的当家本领—嗅觉相比,也更为高强;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当警犬在执行任务遇到困难时,总是要求助、依赖于主人,而它则表现出顽强的独立生存能力,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
再看一下我们自己。基因研究表明,我们的祖先来自东非大裂谷。从生存条件看,一直生活在那里的人类应该最接近当代人种的共同祖先。当在奥运会上看到肯尼亚选手包揽3000米障碍跑奖牌时,我们眼前不禁浮现出非洲草原上的人们以马拉松式的追逐使大羚羊气竭而亡的情景。而我们呢?却在田径与大球类的基础运动项目上难以望黑白人种的项背。篮球好不容易出了个姚明(对我们所属的人种来说可是前无古人啊,大概也是后无来者啦),正当中国人都盼着他带领火箭队更上一层楼的时候,他却因应力性骨折问题退役了。可看一看科比,在NBA打球时间长于姚明,且几乎每一场比赛其身体付出的代价都会大于姚明,有证据显示黑种人的骨密度远高于我们,一般不会发生应力性骨折,这是人种的差异,而这差异则是由他们经历的不同生存条件决定的。前些日曾有报道说加拿大的科学家发现人脑正在萎缩。可以断言的是,人类的进化早已停止,退化却在进行中,当然不是说人类不可能再进化,但那起码需要等到下一次生存危机。
人类发明了农业,具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越来越大的社会结构,聚落→部落→国家,以至全球化。一万多年以来,人类逐步跨越了自然供给的界限(这意味着在自然意义上脱离生存竞争状态,进入非生存競争状态),这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条件,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类自己,不但扭转了人类的演化方向,而且形成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底蕴深厚的文化。凡事有利必有弊,这样的退化会对人类的将来带来极不利的影响,因为地球环境不可能长期保持稳定,退化则意味着面对环境较大变化时适应能力的降低,从而使被淘汰的风险增大。无论是生存竞争条件下的生命,还是非生存竞争条件下的生命,自然选择都将发挥最终的裁决作用。
对适者生存的进一步理解
稳定者生存
适者生存只是稳定者生存的特例而已。理查德•道金斯如是说,但并未就此观点作深入阐述。
宇宙大爆炸是从在极高温、极高密度下,由没有任何形态只能称之为能量的东西所构成的一点开始的。随着大爆炸的展开,在高温高密度下降到一定水平时,由能量转化而成的亚原子粒子出现了,这便是物质世界的起源。继之,在一定条件下,亚原子粒子组合成了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原子组合成了分子,而后同样分子组合成了包括生命在内的宇宙万物。由此可见,物质世界的演化过程,实际上是由条件所主导的物质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这可以有两层意思:首先,条件规定了物质如何重新组合及其时空属性;再者,条件的稳定造就了稳定的组合,即物质存在。
生命,作为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必然要符合条件决定物质存在的规定性。稳定者生存即是指在相应稳定条件下产生的生命形态,因为它是稳定的组合而存在,维持既有组合即是被我们称之为生命本能的所有生命形态的第一要务。所以,稳定是生命存在的常态。但当稳定的生存条件变得不稳定时,适者生存的时机就到来了,因为条件的不稳定必然使得既有组合不稳定,意味着失去存在。所以,既有生命形态将被迫做出变异调整以适应新条件,达成新的稳定组合,这就是进化。变异,实质上就是改变既有组合,而无论是进化还是退化,对生命存在来说都是偶发事件,一切取决于条件。因此说,生命的本质是保守的,“没有谁想进化”,这是迫不得已的事。
达尔文认为,影响生物变异的因素有二:外界条件与生物本性,并且认为相比较生物本性更为重要,因为物种并非独立创造出来,而是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根据条件决定存在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命题,以及物质均为宇宙大爆炸之初所创造,以后只是其如何组合演化的认识,我们有必要对达尔文的认识予以升华。首先,外界条件的提法在这里并不准确。一个个体,其身外之物皆为外界,物种也是如此。但任何物体都是由比它更基础的物体组合而成,所以这些更基础物体的组合是否正常也会对所组成的物体产生影响,何况一些病毒或细菌就是以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为生存条件的。因此,内外部条件的提法更为妥贴。
由此还可以引发另一观点:一般来说,越基础的物体所适应的条件越宽泛,越复杂的组合其所适应的条件越狭窄,是一个金字塔的形态。物质所适应的条件越宽泛即意味着该物质组合相对越稳定,若宇宙因不断膨胀而以撕裂告终,最后被撕裂的一定是亚原子粒子。地球的生命条件如不复存在,先灭绝的是复杂生命形态,最后才是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其次,达尔文的生物本性是指生物的性状,毫无疑问,任何变异都是在既有基础上进行的,不然不可能有多样性的生物。外界条件通过生物本性作用于生物变异,这与中国的老话,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是一个道理。但究其根本的话,生物本性也好,内因也好,是如何而来的呢?进化论的一个结论是: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有共同的祖先。这就是说最初所有生命是没有本质差异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眼花缭乱的多样性。何以如此?看来唯一符合客观实际的解释,是因为经历不同,是因为所有的物种都有着不同生存条件的经历,可见不同的生存条件造就了不同的物种。所以,生物本性、内因从本质上讲,只是生物以往所经历的生存条件影响的积累,外界条件作用于生物本性,从根本上讲,不过是新的条件与既往条件影响积累的磨合而已。因此,要了解物种的演变历史,要从了解它所经历的生存条件入手。与同源相比,演化的越多,说明其经历的越多;变化小,则说明其生存条件相对稳定。掠食动物凶猛,是因为它们历经了更多的艰辛,不然不可能形成如此性状。对此,我们应更多寄望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任何生存条件留下的痕迹都应该在生命体的基因组合中找到。
生物化学反应是自然选择实现的基础
客观世界物质的基本组合方式可以这样来表述: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即首先它们是不同性质的;然后它们是有层级关系的,后面的组合方式是建立在前面的组合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自然选择实质就是条件选择。生命体的本质是生物化学体,即它以生物化学反应来感受生存条件的变化并作出相应调整,这是生命现象最本质的特征,也是自然选择得以实现的基础。其实,对于这种本质特征,人人都会切身感受到:当我们的生活遭遇困难或挫折时,我们就会感受到压力,身体就会产生相应的不适,甚至生病;而当我们的生活境遇好时,我们就会感受到放松、快乐。当然,多大的压力或放松可以启动自然选择的机制,我们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条件变化所带来的这些感受与反应一定达到了影响既有组合的稳定程度。而这种个体感受与反应的强度在同一物种或种群内显然是不同的。我们甚至可以作出这样合理的推断:那些较弱的个体可能会在生存条件影响下率先产生变异,因为强壮的个体意味着具有更强的维持既有组合的能力。可见,进化变异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生存条件的压力不能一时过大,那会直接彻底破坏既有的组合,使其没有时间和条件来进行适应性的变异,灭绝事件都属于此类。生存条件的压力要逐步积累,使生命体产生退却抵抗性变异,而新的生存条件再以自然淘汰的方式筛选出适应自己的变异个体,使其存在下去。进化不但是极苛刻的事件,只有极少数的个体能够成功,还是极惨烈的事件,它就是由大量死亡来推动的。进化就是一种灾变!灾越大,变也越大!
另一种变异——退化,是由于生命体在变化的条件下长期局部或整体感受到放松引发的反应所致的组合改变。这类变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被达尔文称之为“不使用的效果”的局部退化;一种是在生存条件向有利于生命体存在的方向持续发展而产生的全方位退化现象。与进化相同的是,退化也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加深的过程。不同的是,退化是某一物种或种群的全部个体主动做出的为减少对生存条件依赖程度的变异调整,其实质就是在生存条件向更稳定方向发展时降低既有组合的力度,这显然也是一种适者生存的表现,但却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以至我们只能从自身的一些现象来认识到自己的退化,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脂之类的退化病越来越普遍等等。
稳定者生存是物质存在的规定性在生命领域的体现,生物化学反应则是在此基础上显现的生命特征。这两点是生命体最本质的现象,它们是其他生命体活动,包括新陈代谢与繁殖等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生命体的基因组合必然会在最基础、最核心的部位体现。
进化论与人类的自我认知
进化论在人类的自我认知史上具有分水岭的意义。现代智人与以前人类的本质区别,在于现代智人进化出了高级化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设想,具有了这种能力的人类在一个茫无所知、极艰难的条件下生存,若不给自己找到一个终极性的精神寄托的话,他们又如何迈出生活的每一步呢?因为抽象思维会告诉他们,迈出这一步可能会碰上这样的灾或那样的害。抽象思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整体上符合客观实际的抽象,其结果就是真理,就是科学;另一类是在整体上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抽象,这在人类文化中表现很多,突出的现象有宗教、艺术等。显然,在对生存环境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人们几乎不可能作出在整体上符合客观实际的抽象,因此作出宗教的选择就成为不可避免,否则将难以生存。但是,从原始走来的人类,不但走过了农业时代,而且走进了工业时代,这样的经历已然使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认知不断深入,生活更是对这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在客观上提出了将人类对自我的认知恢复到自然本来面目的要求,进化论应运而生。当然,进化论的产生不仅是人类自我认知史的标志性事件,它还为人类的自我认知奠定了唯一科学的基础。从长远看,对人类自我认知的影响将无人出其右。
进化论为人类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建立了科学的视角。人类只是大自然极微小的组成部分,不可能不遵从自然界的规则而自立门户,将人类放到自然界中去观察、去认识,是唯一科学的视角。自人类有史以来,人类就一直在喋喋不休地论是说非,但却很少有什么服众的结论,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都是从各自的视角去认识人的问题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落此窠臼之中,又如何得出科学的结论呢?
适者生存,即适应条件者生存,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表述。事实证明,对于人类认知来说,唯物主义是唯一能够经受住实践检验的思想方法。
综上所述,进化论必将成为“两种文化”的连接点。人类的知识本来该是同属一门,即如何生存的学问。但历史的原因却使得自然科学门类与社会人文学门类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以至于造成了各自独立、互不往来的隔离局面,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被人称为“两种文化”。而打破隔离,将两者连接起来,使社会人文学建立起科学的基础、摆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将人类的知识归于一门,能担此任者,则非进化论莫属。
条件决定存在是宇宙的基本规则,进化论也应该适用于外星生命。当然,进化论如同所有科学的结论一样,是相对真理,同样需要完善、需要发展。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对退化问题只是轻描淡写地点到了局部退化,且并未作出机制上的阐述。客观地看,这在相当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进化论的认知。首先,很多人包括许多专家,将演化等同于进化,认为所有适应性变异都是进化。而实际上任何生物的演化都是一个有进有退的过程,一切取决于条件,漫长的演化过程既可遇到有利于生存的条件,也可遇到不利于生存的条件,生命体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形成不同性质的变异结果。其次,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不将进化视为生存的手段而是目的。如果联系上人类的自身认知,很容易造成人们认为生命体自身具有向好的倾向,进化是不断进行的,是趋向完美的。再强调一遍,变异是由条件决定的,进化退化如此,变与不变也是如此,达尔文认为只有外界条件变化才会引致生物本性发生适应性变化,由此得出了适者生存的结论。而条件的变化是随机的、偶然的,由它决定的存在演化也必然是隨机的。所以,进化不可能有方向性,不可能完美,它只是生存的手段。
达尔文的进化论还太过注重个体,这也会造成认知的偏差。比如现在常提及的生态系统又该作何解释?为此,我们比较了关于生命的定义,我们认为“生命是具有遗传效应的物质存在”,这一定义最符合物质存在的表达,换言之,生命就是用遗传体现的物质存在。基于此,虽然任何变异,无论是进化还是退化,最终都要体现在基因上,生物化学反应一般要靠个体来进行。但我们认为,生命现象还是要从物种的角度来认识,才更合理、更符合客观实际。比如生存竞争,非洲大草原上每天都发生着许多的掠食与被掠食现象,看起来生活其上的生命体间的生存竞争非常激烈。但如果从物种角度看,这些现象却正是众多物种互为条件、互为利用、互为制约,共同营造稳定生存条件的必须,而进化变异会发生在这一生存系统被打破的时候。因此,从物种角度看,稳定是常态,变异只是偶发事件。不断完善进化论,这样会更有利于人类的认知。这就是本文的初衷。
生存竞争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支点,它必然导致物种的生存条件趋向恶化,而这将使物种的生存压力逐步加大并使得个别个体发生变异,成功的变异(适应新条件能力的产生)将通过遗传产生新的物种。这就是生存竞争条件下的自然选择,其结果就是适者生存。
两种变异机制
通过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对变异的描述及我们的观察,生物的变异并非仅由上述机制产生。
以生活在洞穴中的盲鱼为例,眼睛的产生是符合前述机制的,在竞争压力下,在某个物种的个别个体上变异出了感光细胞,该个体因此获得了生存优势并遗传开来,它就是所有眼睛的祖先。但失去眼睛的机制显然不同。所有洞穴的盲鱼都是在退居洞穴后失去的眼睛,因此,它们不可能是同一祖先使然。达尔文将此类退化变异归因于“不使用的效果”,或是“可节约的部分”,但并未作出充分的机制上的阐述。
综上所述,进化是物种在生存条件变化的压力下,其某些个体被迫作出的、且获得成功的变异;退化则是物种的所有个体在生存条件变化下作出的主动调整。这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变异机制。
非竞争条件下的自然选择
遵循这一思路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客观实际中存在着大量的退化现象,并且不仅限于达尔文所说的“部分”器官上,相当多的是全方位的表达。
在自然条件下,全方位退化现象是少见的。因为一般说来,生物若遇上有利的生存条件,便会使繁殖率上升,从而使生存条件恶化,但在一些不如海洋与大陆那样具有充分竞争条件的海岛上,我们还是可以见到这类生物的。比如,毛里求斯岛上曾生活过的度度鸟,或是新西兰的鸮鹉等,除了不能飞行可以用“不使用的效果”解释外,其共同特征还有体态臃肿、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这显然是一种全方位的退化,是在没有生存竞争的条件下自然选择的结果。
非生存竞争条件下发生的自然选择,在人工环境下则比比皆是。达尔文在南美大陆用地质化石与现存生物进行的对比,及其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对各个岛屿上生存的雀鸟鸟喙进行的对比,是他思想中产生进化论火花的打火石。生物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难从实验室中认识到,因此,这样的比较依然是我们认识生物演化最有效的方法。
狗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动物,它的祖先是狼,有证据显示,驯化成功至少已有1.2万年了。这就是说,狗没生活在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有资料显示,眼下狗的脑容量只及狼的百分之七十。一个视频介绍了东北一个地方的警犬队进行狼与警犬交配的后代的驯化情况,杂交的后代不但显示出了比警犬更强的学习能力;而且与警犬的当家本领—嗅觉相比,也更为高强;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当警犬在执行任务遇到困难时,总是要求助、依赖于主人,而它则表现出顽强的独立生存能力,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
再看一下我们自己。基因研究表明,我们的祖先来自东非大裂谷。从生存条件看,一直生活在那里的人类应该最接近当代人种的共同祖先。当在奥运会上看到肯尼亚选手包揽3000米障碍跑奖牌时,我们眼前不禁浮现出非洲草原上的人们以马拉松式的追逐使大羚羊气竭而亡的情景。而我们呢?却在田径与大球类的基础运动项目上难以望黑白人种的项背。篮球好不容易出了个姚明(对我们所属的人种来说可是前无古人啊,大概也是后无来者啦),正当中国人都盼着他带领火箭队更上一层楼的时候,他却因应力性骨折问题退役了。可看一看科比,在NBA打球时间长于姚明,且几乎每一场比赛其身体付出的代价都会大于姚明,有证据显示黑种人的骨密度远高于我们,一般不会发生应力性骨折,这是人种的差异,而这差异则是由他们经历的不同生存条件决定的。前些日曾有报道说加拿大的科学家发现人脑正在萎缩。可以断言的是,人类的进化早已停止,退化却在进行中,当然不是说人类不可能再进化,但那起码需要等到下一次生存危机。
人类发明了农业,具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越来越大的社会结构,聚落→部落→国家,以至全球化。一万多年以来,人类逐步跨越了自然供给的界限(这意味着在自然意义上脱离生存竞争状态,进入非生存競争状态),这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条件,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类自己,不但扭转了人类的演化方向,而且形成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底蕴深厚的文化。凡事有利必有弊,这样的退化会对人类的将来带来极不利的影响,因为地球环境不可能长期保持稳定,退化则意味着面对环境较大变化时适应能力的降低,从而使被淘汰的风险增大。无论是生存竞争条件下的生命,还是非生存竞争条件下的生命,自然选择都将发挥最终的裁决作用。
对适者生存的进一步理解
稳定者生存
适者生存只是稳定者生存的特例而已。理查德•道金斯如是说,但并未就此观点作深入阐述。
宇宙大爆炸是从在极高温、极高密度下,由没有任何形态只能称之为能量的东西所构成的一点开始的。随着大爆炸的展开,在高温高密度下降到一定水平时,由能量转化而成的亚原子粒子出现了,这便是物质世界的起源。继之,在一定条件下,亚原子粒子组合成了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原子组合成了分子,而后同样分子组合成了包括生命在内的宇宙万物。由此可见,物质世界的演化过程,实际上是由条件所主导的物质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这可以有两层意思:首先,条件规定了物质如何重新组合及其时空属性;再者,条件的稳定造就了稳定的组合,即物质存在。
生命,作为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必然要符合条件决定物质存在的规定性。稳定者生存即是指在相应稳定条件下产生的生命形态,因为它是稳定的组合而存在,维持既有组合即是被我们称之为生命本能的所有生命形态的第一要务。所以,稳定是生命存在的常态。但当稳定的生存条件变得不稳定时,适者生存的时机就到来了,因为条件的不稳定必然使得既有组合不稳定,意味着失去存在。所以,既有生命形态将被迫做出变异调整以适应新条件,达成新的稳定组合,这就是进化。变异,实质上就是改变既有组合,而无论是进化还是退化,对生命存在来说都是偶发事件,一切取决于条件。因此说,生命的本质是保守的,“没有谁想进化”,这是迫不得已的事。
达尔文认为,影响生物变异的因素有二:外界条件与生物本性,并且认为相比较生物本性更为重要,因为物种并非独立创造出来,而是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根据条件决定存在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命题,以及物质均为宇宙大爆炸之初所创造,以后只是其如何组合演化的认识,我们有必要对达尔文的认识予以升华。首先,外界条件的提法在这里并不准确。一个个体,其身外之物皆为外界,物种也是如此。但任何物体都是由比它更基础的物体组合而成,所以这些更基础物体的组合是否正常也会对所组成的物体产生影响,何况一些病毒或细菌就是以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为生存条件的。因此,内外部条件的提法更为妥贴。
由此还可以引发另一观点:一般来说,越基础的物体所适应的条件越宽泛,越复杂的组合其所适应的条件越狭窄,是一个金字塔的形态。物质所适应的条件越宽泛即意味着该物质组合相对越稳定,若宇宙因不断膨胀而以撕裂告终,最后被撕裂的一定是亚原子粒子。地球的生命条件如不复存在,先灭绝的是复杂生命形态,最后才是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其次,达尔文的生物本性是指生物的性状,毫无疑问,任何变异都是在既有基础上进行的,不然不可能有多样性的生物。外界条件通过生物本性作用于生物变异,这与中国的老话,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是一个道理。但究其根本的话,生物本性也好,内因也好,是如何而来的呢?进化论的一个结论是: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有共同的祖先。这就是说最初所有生命是没有本质差异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眼花缭乱的多样性。何以如此?看来唯一符合客观实际的解释,是因为经历不同,是因为所有的物种都有着不同生存条件的经历,可见不同的生存条件造就了不同的物种。所以,生物本性、内因从本质上讲,只是生物以往所经历的生存条件影响的积累,外界条件作用于生物本性,从根本上讲,不过是新的条件与既往条件影响积累的磨合而已。因此,要了解物种的演变历史,要从了解它所经历的生存条件入手。与同源相比,演化的越多,说明其经历的越多;变化小,则说明其生存条件相对稳定。掠食动物凶猛,是因为它们历经了更多的艰辛,不然不可能形成如此性状。对此,我们应更多寄望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任何生存条件留下的痕迹都应该在生命体的基因组合中找到。
生物化学反应是自然选择实现的基础
客观世界物质的基本组合方式可以这样来表述: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即首先它们是不同性质的;然后它们是有层级关系的,后面的组合方式是建立在前面的组合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自然选择实质就是条件选择。生命体的本质是生物化学体,即它以生物化学反应来感受生存条件的变化并作出相应调整,这是生命现象最本质的特征,也是自然选择得以实现的基础。其实,对于这种本质特征,人人都会切身感受到:当我们的生活遭遇困难或挫折时,我们就会感受到压力,身体就会产生相应的不适,甚至生病;而当我们的生活境遇好时,我们就会感受到放松、快乐。当然,多大的压力或放松可以启动自然选择的机制,我们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条件变化所带来的这些感受与反应一定达到了影响既有组合的稳定程度。而这种个体感受与反应的强度在同一物种或种群内显然是不同的。我们甚至可以作出这样合理的推断:那些较弱的个体可能会在生存条件影响下率先产生变异,因为强壮的个体意味着具有更强的维持既有组合的能力。可见,进化变异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生存条件的压力不能一时过大,那会直接彻底破坏既有的组合,使其没有时间和条件来进行适应性的变异,灭绝事件都属于此类。生存条件的压力要逐步积累,使生命体产生退却抵抗性变异,而新的生存条件再以自然淘汰的方式筛选出适应自己的变异个体,使其存在下去。进化不但是极苛刻的事件,只有极少数的个体能够成功,还是极惨烈的事件,它就是由大量死亡来推动的。进化就是一种灾变!灾越大,变也越大!
另一种变异——退化,是由于生命体在变化的条件下长期局部或整体感受到放松引发的反应所致的组合改变。这类变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被达尔文称之为“不使用的效果”的局部退化;一种是在生存条件向有利于生命体存在的方向持续发展而产生的全方位退化现象。与进化相同的是,退化也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加深的过程。不同的是,退化是某一物种或种群的全部个体主动做出的为减少对生存条件依赖程度的变异调整,其实质就是在生存条件向更稳定方向发展时降低既有组合的力度,这显然也是一种适者生存的表现,但却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以至我们只能从自身的一些现象来认识到自己的退化,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脂之类的退化病越来越普遍等等。
稳定者生存是物质存在的规定性在生命领域的体现,生物化学反应则是在此基础上显现的生命特征。这两点是生命体最本质的现象,它们是其他生命体活动,包括新陈代谢与繁殖等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生命体的基因组合必然会在最基础、最核心的部位体现。
进化论与人类的自我认知
进化论在人类的自我认知史上具有分水岭的意义。现代智人与以前人类的本质区别,在于现代智人进化出了高级化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设想,具有了这种能力的人类在一个茫无所知、极艰难的条件下生存,若不给自己找到一个终极性的精神寄托的话,他们又如何迈出生活的每一步呢?因为抽象思维会告诉他们,迈出这一步可能会碰上这样的灾或那样的害。抽象思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整体上符合客观实际的抽象,其结果就是真理,就是科学;另一类是在整体上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抽象,这在人类文化中表现很多,突出的现象有宗教、艺术等。显然,在对生存环境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人们几乎不可能作出在整体上符合客观实际的抽象,因此作出宗教的选择就成为不可避免,否则将难以生存。但是,从原始走来的人类,不但走过了农业时代,而且走进了工业时代,这样的经历已然使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认知不断深入,生活更是对这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在客观上提出了将人类对自我的认知恢复到自然本来面目的要求,进化论应运而生。当然,进化论的产生不仅是人类自我认知史的标志性事件,它还为人类的自我认知奠定了唯一科学的基础。从长远看,对人类自我认知的影响将无人出其右。
进化论为人类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建立了科学的视角。人类只是大自然极微小的组成部分,不可能不遵从自然界的规则而自立门户,将人类放到自然界中去观察、去认识,是唯一科学的视角。自人类有史以来,人类就一直在喋喋不休地论是说非,但却很少有什么服众的结论,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都是从各自的视角去认识人的问题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落此窠臼之中,又如何得出科学的结论呢?
适者生存,即适应条件者生存,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表述。事实证明,对于人类认知来说,唯物主义是唯一能够经受住实践检验的思想方法。
综上所述,进化论必将成为“两种文化”的连接点。人类的知识本来该是同属一门,即如何生存的学问。但历史的原因却使得自然科学门类与社会人文学门类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以至于造成了各自独立、互不往来的隔离局面,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被人称为“两种文化”。而打破隔离,将两者连接起来,使社会人文学建立起科学的基础、摆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将人类的知识归于一门,能担此任者,则非进化论莫属。
条件决定存在是宇宙的基本规则,进化论也应该适用于外星生命。当然,进化论如同所有科学的结论一样,是相对真理,同样需要完善、需要发展。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对退化问题只是轻描淡写地点到了局部退化,且并未作出机制上的阐述。客观地看,这在相当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进化论的认知。首先,很多人包括许多专家,将演化等同于进化,认为所有适应性变异都是进化。而实际上任何生物的演化都是一个有进有退的过程,一切取决于条件,漫长的演化过程既可遇到有利于生存的条件,也可遇到不利于生存的条件,生命体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形成不同性质的变异结果。其次,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不将进化视为生存的手段而是目的。如果联系上人类的自身认知,很容易造成人们认为生命体自身具有向好的倾向,进化是不断进行的,是趋向完美的。再强调一遍,变异是由条件决定的,进化退化如此,变与不变也是如此,达尔文认为只有外界条件变化才会引致生物本性发生适应性变化,由此得出了适者生存的结论。而条件的变化是随机的、偶然的,由它决定的存在演化也必然是隨机的。所以,进化不可能有方向性,不可能完美,它只是生存的手段。
达尔文的进化论还太过注重个体,这也会造成认知的偏差。比如现在常提及的生态系统又该作何解释?为此,我们比较了关于生命的定义,我们认为“生命是具有遗传效应的物质存在”,这一定义最符合物质存在的表达,换言之,生命就是用遗传体现的物质存在。基于此,虽然任何变异,无论是进化还是退化,最终都要体现在基因上,生物化学反应一般要靠个体来进行。但我们认为,生命现象还是要从物种的角度来认识,才更合理、更符合客观实际。比如生存竞争,非洲大草原上每天都发生着许多的掠食与被掠食现象,看起来生活其上的生命体间的生存竞争非常激烈。但如果从物种角度看,这些现象却正是众多物种互为条件、互为利用、互为制约,共同营造稳定生存条件的必须,而进化变异会发生在这一生存系统被打破的时候。因此,从物种角度看,稳定是常态,变异只是偶发事件。不断完善进化论,这样会更有利于人类的认知。这就是本文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