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现实背景出发,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策略
“生活中的数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并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创造“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1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将身边的数学材料引进课堂。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及其作用,学生可能说出学号、鞋号、体重、身高等。这些内容的提出,对未来课堂中学习计算数学将有较大的影响,这种数的表达与交流的方法,对学生形成数的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认识分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分数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认识的,这种认识与平均分的经验是分不开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如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认识到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可以创设一个“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情境,学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既可以把两个小数都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后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整数为中介,通过它间接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在进一步“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提出“去哪个文具店买橡皮便宜”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三种类型的橡皮,它们的单价不同,比较三个小数的大小,从而找出其中最小的一个,这更具挑战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再引导他们体会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的策略,即先比较其中两个数的大小,再拿其中较小的数与第三个数比较,就能找出最小的数。经历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体验进行有条理的数学思考的过程。
“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与其数有关,利用数可以进行简捷而丰富的信息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比如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过的万以内数的情境。总之,要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切实体验到万以内数的特征,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来发展自身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 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只有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他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體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例如,请学生在家中记录两个相邻月初煤气表上的用气度数,然后算一算一个月家中的用气量;请学生到商店了解一些家电的单价,然后算一算其中两样家电的总价或差价;在地图上标出三四个城市间的距离,算一算两地间相差的距离。只有经常开展这些活动,学生才能在解决问题时显出特有的潜能。再如教学“统计”一部分,学生学习了统计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有关生活实际问题的调查,如有关学校周围安全状况的调查、本地资源与环境的调查、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等;还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自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收集报纸、杂志、电视中公布的数据,分析它们抽样的科学性(有没有提供数的来源,来源是否可靠等)。全班合作,统计一段英文中某个英文字母出现的频率,了解键盘的设计原理等。搜集这些素材能使学生将统计当作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同时理智地对待新闻媒介、广告等公布的数据。
3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应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生常会遇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某人想在学校附近开一家袜子店,请学生帮他出主意:“这家店怎样开生意才会好?”这其中就蕴涵了许多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应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需要了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通过对这些事物中蕴涵的数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在商业、科技、交通、工农业生产等行业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现实背景出发,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学生在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这些数学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到发现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策略
“生活中的数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并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创造“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1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将身边的数学材料引进课堂。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及其作用,学生可能说出学号、鞋号、体重、身高等。这些内容的提出,对未来课堂中学习计算数学将有较大的影响,这种数的表达与交流的方法,对学生形成数的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认识分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分数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认识的,这种认识与平均分的经验是分不开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如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认识到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可以创设一个“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情境,学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既可以把两个小数都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后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整数为中介,通过它间接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在进一步“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提出“去哪个文具店买橡皮便宜”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三种类型的橡皮,它们的单价不同,比较三个小数的大小,从而找出其中最小的一个,这更具挑战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再引导他们体会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的策略,即先比较其中两个数的大小,再拿其中较小的数与第三个数比较,就能找出最小的数。经历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体验进行有条理的数学思考的过程。
“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与其数有关,利用数可以进行简捷而丰富的信息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比如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过的万以内数的情境。总之,要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切实体验到万以内数的特征,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来发展自身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 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只有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他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體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例如,请学生在家中记录两个相邻月初煤气表上的用气度数,然后算一算一个月家中的用气量;请学生到商店了解一些家电的单价,然后算一算其中两样家电的总价或差价;在地图上标出三四个城市间的距离,算一算两地间相差的距离。只有经常开展这些活动,学生才能在解决问题时显出特有的潜能。再如教学“统计”一部分,学生学习了统计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有关生活实际问题的调查,如有关学校周围安全状况的调查、本地资源与环境的调查、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等;还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自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收集报纸、杂志、电视中公布的数据,分析它们抽样的科学性(有没有提供数的来源,来源是否可靠等)。全班合作,统计一段英文中某个英文字母出现的频率,了解键盘的设计原理等。搜集这些素材能使学生将统计当作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同时理智地对待新闻媒介、广告等公布的数据。
3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应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生常会遇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某人想在学校附近开一家袜子店,请学生帮他出主意:“这家店怎样开生意才会好?”这其中就蕴涵了许多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应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需要了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通过对这些事物中蕴涵的数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在商业、科技、交通、工农业生产等行业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现实背景出发,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学生在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这些数学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到发现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