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话题,我进行了一些尝试,重在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愉悦式教学尝试。
一、备课要有情趣
由于现在的历史教材内容较为简略,有些内容或被删除或是蜻蜓点水似的一笔带过。在历史教学中利用他们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在讲到彭德怀、贺龙率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时,就可以引用毛泽东1935年10月写给彭德怀的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这既加深了学生对彭大将军的印象,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而教案设计的是否有兴趣有内容,便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对这堂课感兴趣,更是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将趣味溶入备课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十分必要。
二、教法要有情趣
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须创新,灵活且有情趣。
1、导课要引人入胜
导课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音乐的前奏可以奠定整首乐曲的基调,新颖独特的导入可以在一节课的刚开始就打开学生思维的兴奋之门,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迫切了解本课知识的兴趣。如在导入《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时,可出示神农氏的图片,让同学们讲讲神农氏的传说,让学生带着好奇进入下面农业真实发展历程的学习。导入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放音乐、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但是目的只有一个——激发下一步学习的兴趣。
2、授课要新奇
(1)讲课故事化
用讲故事的方法代替死板僵化的填鸭式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比如,讲述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时,我将三大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场范围、战场规模以及毛泽东“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战场指挥艺术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享受文化大餐,掌握知识要点。这种授课的效果是:老师津津有味地讲,学生入神地听。同时,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授课艺术水平等都会有较大的提高。
(2)手段形象化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都有重要作用。前苏联著名学者乌申斯基说过:“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如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时,可使用《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学生通过对北京人的前额、眉骨、颧骨、鼻子、嘴巴、脑壳的特征仔细观察,并思考与现代人的不同处,进而认识到北京人的特点——头部还保留着猿的特征,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3)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着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结语画龙点睛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说的是写文章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对于课堂教学同样适用,结语并不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而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继续深化、继续扩展的重要一步,好的结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对下一课知识的好奇心。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语可以这样设计: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这样的农民阶级的探索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的强国之梦何时才能实现呢?这样的设计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意犹未尽、引人深思的作用。
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也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一、备课要有情趣
由于现在的历史教材内容较为简略,有些内容或被删除或是蜻蜓点水似的一笔带过。在历史教学中利用他们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在讲到彭德怀、贺龙率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时,就可以引用毛泽东1935年10月写给彭德怀的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这既加深了学生对彭大将军的印象,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而教案设计的是否有兴趣有内容,便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对这堂课感兴趣,更是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将趣味溶入备课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十分必要。
二、教法要有情趣
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须创新,灵活且有情趣。
1、导课要引人入胜
导课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音乐的前奏可以奠定整首乐曲的基调,新颖独特的导入可以在一节课的刚开始就打开学生思维的兴奋之门,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迫切了解本课知识的兴趣。如在导入《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时,可出示神农氏的图片,让同学们讲讲神农氏的传说,让学生带着好奇进入下面农业真实发展历程的学习。导入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放音乐、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但是目的只有一个——激发下一步学习的兴趣。
2、授课要新奇
(1)讲课故事化
用讲故事的方法代替死板僵化的填鸭式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比如,讲述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时,我将三大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场范围、战场规模以及毛泽东“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战场指挥艺术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享受文化大餐,掌握知识要点。这种授课的效果是:老师津津有味地讲,学生入神地听。同时,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授课艺术水平等都会有较大的提高。
(2)手段形象化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都有重要作用。前苏联著名学者乌申斯基说过:“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如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时,可使用《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学生通过对北京人的前额、眉骨、颧骨、鼻子、嘴巴、脑壳的特征仔细观察,并思考与现代人的不同处,进而认识到北京人的特点——头部还保留着猿的特征,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3)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着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结语画龙点睛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说的是写文章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对于课堂教学同样适用,结语并不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而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继续深化、继续扩展的重要一步,好的结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对下一课知识的好奇心。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语可以这样设计: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这样的农民阶级的探索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的强国之梦何时才能实现呢?这样的设计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意犹未尽、引人深思的作用。
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也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