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中职教育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实践,应当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了让中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学校开始推行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文章就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以赛促学;中职汽车营销专业;运用策略
现阶段中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专业素养有效提升,而通过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就能够达成上述目标,促使中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步提升,是实现中职院校长远发展的创新性尝试。
一、开展技能比赛及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意义
近些年来各种技能大赛层出不穷,也受到了广大中职院校的关注,学生参与技能大赛能够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促使学生创新意识产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借助技能大赛的平台,又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所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来应对,便于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教师借助技能比赛来优化自身教学工作,能够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研究技能比赛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利于教师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倍努力,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路径,促使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
二、以赛促学在中职汽车营销专业中的运用
(一)基本模式
1、科学划分小组
关于以赛促学在中职院校汽车营销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必然需要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教师必须要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为确保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应当将合作学习模式有机融合到自身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层次划分,合理的组建小组,确保学生能够以小组单位展开自主探究,学会团结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明确各个组员之间的分工,提倡合作共赢,落实教师指导,确保小组学习更加专业、有序
2、制定训练计划
在推行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比赛目标作为课堂教学工作的目标,据此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具体而言,教师要对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技能大赛时刻保持关注,对竞赛的内容、要求和标准有确切的把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传达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对技能比赛有全面的了解,愿意在比赛的驱动下树立自身的学习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训练计划,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
3、完善教学评价
在推行以赛初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致力于完善教学评价,只有通过完整而客观的教学评价,才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足够的把握,针对学生的优势作进一步的发展,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和纠正,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以一些技能比赛中的评价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对学生制定符合其实际水平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一切学习表现,才能够保证评价更加公正公平,使评价起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二)运用策略
1、强化师资力量
要想实现以赛促学在汽车营销专业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技能比赛和课堂教学的结合,致力于强化师资力量,引进更多具备丰富比赛经验、扎实专业素养的教师来为学校教师团队注入活力。学校还有必要加强对现有教师团队的培训和指导工作,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
2、设立实训中心
汽车营销专业是中职院校的重要专业,只有学校部门高度重视,才能够由上至下影响教职员工及学生。学校是学生展开一切学习活动的主要平台,学校应当发挥自身作用,为学生建立完善各种教学资源,就以赛促学模式的施行,设立相应的技能比赛实训中心,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比赛技能的指导,更要关注学生的礼仪培训、心理素质强化,使学生能够以更加稳定的状态参与相关比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3、课堂组织比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兼顾理论授课和实践活动,有必要在课堂上举办一些小型的技能比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使学生能够通过活动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又能夠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即刻给出有效的改正建议,学生在生动的比赛情境中能够更快适应,积累起丰富的经验,为后续参与正式的技能比赛做好铺垫。
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促使中职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而学校也应当做出积极的反应,借助当前的政策优势,不断促进自身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探索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曼莉.中职组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解析[J].科技风,2019(30):190-191+196.
[2]吴小玲.中职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训练之初探[J].华人时刊(校长),2016(04):39.
(作者单位:四川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关键词】以赛促学;中职汽车营销专业;运用策略
现阶段中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专业素养有效提升,而通过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就能够达成上述目标,促使中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步提升,是实现中职院校长远发展的创新性尝试。
一、开展技能比赛及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意义
近些年来各种技能大赛层出不穷,也受到了广大中职院校的关注,学生参与技能大赛能够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促使学生创新意识产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借助技能大赛的平台,又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所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来应对,便于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教师借助技能比赛来优化自身教学工作,能够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研究技能比赛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利于教师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倍努力,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路径,促使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
二、以赛促学在中职汽车营销专业中的运用
(一)基本模式
1、科学划分小组
关于以赛促学在中职院校汽车营销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必然需要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教师必须要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为确保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应当将合作学习模式有机融合到自身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层次划分,合理的组建小组,确保学生能够以小组单位展开自主探究,学会团结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明确各个组员之间的分工,提倡合作共赢,落实教师指导,确保小组学习更加专业、有序
2、制定训练计划
在推行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比赛目标作为课堂教学工作的目标,据此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具体而言,教师要对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技能大赛时刻保持关注,对竞赛的内容、要求和标准有确切的把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传达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对技能比赛有全面的了解,愿意在比赛的驱动下树立自身的学习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训练计划,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
3、完善教学评价
在推行以赛初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致力于完善教学评价,只有通过完整而客观的教学评价,才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足够的把握,针对学生的优势作进一步的发展,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和纠正,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以一些技能比赛中的评价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对学生制定符合其实际水平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一切学习表现,才能够保证评价更加公正公平,使评价起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二)运用策略
1、强化师资力量
要想实现以赛促学在汽车营销专业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技能比赛和课堂教学的结合,致力于强化师资力量,引进更多具备丰富比赛经验、扎实专业素养的教师来为学校教师团队注入活力。学校还有必要加强对现有教师团队的培训和指导工作,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
2、设立实训中心
汽车营销专业是中职院校的重要专业,只有学校部门高度重视,才能够由上至下影响教职员工及学生。学校是学生展开一切学习活动的主要平台,学校应当发挥自身作用,为学生建立完善各种教学资源,就以赛促学模式的施行,设立相应的技能比赛实训中心,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比赛技能的指导,更要关注学生的礼仪培训、心理素质强化,使学生能够以更加稳定的状态参与相关比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3、课堂组织比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兼顾理论授课和实践活动,有必要在课堂上举办一些小型的技能比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使学生能够通过活动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又能夠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即刻给出有效的改正建议,学生在生动的比赛情境中能够更快适应,积累起丰富的经验,为后续参与正式的技能比赛做好铺垫。
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促使中职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而学校也应当做出积极的反应,借助当前的政策优势,不断促进自身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探索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曼莉.中职组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解析[J].科技风,2019(30):190-191+196.
[2]吴小玲.中职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训练之初探[J].华人时刊(校长),2016(04):39.
(作者单位:四川交通运输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