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都不会回到俄罗斯”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斯韦特兰娜·阿莉卢耶娃是斯大林唯一的女儿,也是斯大林最疼爱的掌上明珠。然而世事无常,这位原苏联“第一红色公主”后来却走上与苏联、与父亲彻底决裂的道路。不久前,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的记者有机会对斯韦特兰娜进行了采访,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出了关于她的两集纪录片。
   1.“我永远不会回到俄罗斯”
  与斯韦特兰娜交谈需要有足够的忍耐力。这位年迈的老人仍然性情多变,时而生气,时而暴怒,时而笑,时而哭……常常语出惊人。
  面对来自俄罗斯的电视台记者,斯韦特兰娜开门见山:“您很幸运,我同意开口了。我一般不接受采访,记者总喜欢添油加醋,乱贴标签,我不喜欢。我之所以同意和您聊,是因为您叫我斯韦特兰娜。”
  采访伊始,斯韦特兰娜便声明她只讲英语。但是谈话中间,她常常从一种语言跳到另一种语言。
  斯韦特兰娜说:“我拥有美国公民护照已经30年了。我不想讲俄语。我一直憎恨俄罗斯,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无论怎样,我永远都不会回到俄罗斯。我已经不是俄罗斯人。”
  
  2.“母亲曾想与父亲离婚”
  斯韦特兰娜生于1926年,其生母娜杰日达·阿莉卢耶娃于1932年自杀,对其真实死因,历史学家们至今众说纷纭。
  “我的母亲并非俄罗斯族人。她的母亲是德国人,父亲则有一半茨冈人(即罗姆人,为起源于印度北部、散居世界的流浪民族。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英国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的血统。所以,她天性既多愁善感,又聪颖过人。她吞枪自杀后,父亲认为这是对他的背叛。她生前不幸福吗?完全不能这样说。关于她不幸福的说法都是一派胡言。她能够拥有想要的一切。父亲可以给予她一切。房子里人也多,有家庭教师、保姆……她当时已开始就读于工业学院,准备一年后与父亲离婚。这些尽人皆知!她想毕业后就去工作。她是个女权主义者,一心想着找工作、离婚。”
  记者:“为什么?”
  斯韦特兰娜:“她想独立自主地生活。当时所有的妇女都希望独立。早期俄罗斯女权运动就是这样的。”
  母亲死后,斯韦特兰娜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父亲工作繁忙,很少与孩子们见面。
  “我不知道任何机密。我的父亲是个聪明人,从不将家人牵连进国家事务。即便在母亲自杀后也是这样。他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背叛者。”
  记者:“他认为,是她背叛了他?”
  斯韦特兰娜:“当然。”
  
  3.因为爱,男友遭牢狱之灾
  斯韦特兰娜外语学的是英语,而且学得非常好。她正是从境外报纸上才得知母亲的死因──按照当时官方的说法,是死于急性阑尾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安全起见,她被送至古比雪夫(现在的萨马拉市)。她在那里开始了初恋,对方是个导演兼编剧,名叫阿列克谢·卡普列尔,比她大20岁。
  “他是个著名的俄罗斯电影制片人和编剧,家喻户晓,”斯韦特兰娜说,“当时他在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执教,拍摄过多部革命题材电影。他远非我的最终归属,我们只是好朋友。在当时的俄罗斯,还没有婚前性行为的概念。我们一起看电影,看戏,逛画廊……”
  花前月下的日子没持续多久,阿列克谢去了前线,从战地发回许多新闻报道。有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封“来自斯大林格勒的中尉信函”,信中他公开对斯韦特兰娜示爱。克里姆林宫很快知晓了这件事,阿列克谢被以英国间谍的罪名流放,后被送往集中营。斯韦特兰娜的初恋就在父亲的粗暴干涉下“告终”了。她也因此开始憎恨“独断专行”的斯大林。
  斯大林共有3个孩子。斯韦特兰娜说:“大哥雅科夫二战期间被俘牺牲。二哥瓦西里比我大5岁,非常害怕父亲,父亲在场时,甚至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我是唯一正常的孩子……”
  斯韦特兰娜的学业也遭到了父亲的“干涉”,她上大学时本想报考文学系,但后来却进了历史系。
  “是父亲让我改系的。当我告诉他想上文学系时,他质问说:‘文学?作家?流浪文人?’然后便要求我转到历史系。我那年17岁,那个年龄段的人没人喜欢历史……更何况,大学毕业后会被分配去当历史老师,我讨厌当老师!”
  
  4.“他想让我生10个孩子”
  1944年春,18岁的斯韦特兰娜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学生莫罗佐夫(犹太人)结婚,并于第二年生了一个男孩,取名约瑟夫。约瑟夫现居莫斯科,是治疗心脏病的专家。据斯韦特兰娜称,那场婚姻斯大林并不赞成,很快就走到了尽头。
  斯韦特兰娜说:“我想读完大学。但是丈夫却想让我给他生10个孩子。他甚至从未考虑采取避孕措施!我做了4次堕胎,还有一次早产经历。我因此疾病缠身,后来便和他离婚了。”
  “我的第二任丈夫是日丹诺夫(当时苏共中央书记安德烈·日丹诺夫之子)。因为是父亲的选择,我们便很快结婚了,婚前甚至没有约会过。当时父亲年事已高,我不能总是违背他的旨意。”在叶卡捷琳娜出生后不久,斯韦特兰娜便与他离婚了。父亲对此极其不满。
  
  5.“叛离”苏联成大新闻
  斯大林死后,斯韦特兰娜家里所有与斯大林有关的私人物件都被收走,包括各类文件材料,只有部分返回了复印件。斯韦特兰娜正是在那时将自己的姓“斯大林娜”改成了“阿莉卢耶娜”(随母亲的姓)。但是当时的苏联政府对她很好,曾与她同学的赫鲁晓夫对她尤其好。
  20世纪60年代初,斯韦特兰娜再次结婚,丈夫是来莫斯科工作、治病的印度共产党员勃拉哲士·辛格,后者很快就去世了。斯韦特兰娜以护送丈夫骨灰回故土安葬的名义前往印度。在印度时她就住在辛格的家乡,3个月后她决定前往美国驻印度大使馆,要求移居美国……
  斯韦特兰娜说:“60年代时已经有人叛离苏联,我决定效仿。”
  斯大林之女“叛离”苏联!这在当时可是震惊全球的大新闻!苏联政府为平息事态,只由塔斯社发布了一条消息,称斯韦特兰娜已获得印度签证,她有权在境外想待多久就待多久。不过斯韦特兰娜并未马上获准赴美,她先是从印度前往瑞士,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后才辗转到达美国。俄罗斯国内有人指责说,她无情地抛弃了自己的孩子。
  对此,斯韦特兰娜辩解:“我儿子当时已婚,女儿也已经17岁,上大学了。他们不是襁褓中的婴儿。他们已经成人。在美国,这么大的孩子已开始独立生活,母亲在他们的生活中已不再扮演关键角色。”
  斯韦特兰娜在美国再次出嫁,丈夫彼得斯是位建筑商人,两人育有一女奥尔嘉。奥尔嘉现居住在一个美国小镇,在商店当售货员。她与母亲也没什么来往……
  斯韦特兰娜回忆:“我们一见钟情。但是,彼得斯对他的姐姐言听计从。后者以为,我应该拥有父亲留下的数百万遗产。当她发现并非如此时,便想尽招数,将我们拆散。当时我身边没什么钱,便带着奥尔嘉前往伦敦……”
  
  6“这和斯大林有何关系?”
  孤女寡母在伦敦生活得颇为不易。因为缺钱,斯韦特兰娜不时会给在俄罗斯的孩子们写信,信中附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最新联系地址。但这些信件都如泥牛入海。一次,儿子约瑟夫终于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一封标有电话号码的明信片,便打电话找到了斯韦特兰娜……事后约瑟夫承认,这一切可能是苏联当局暗中安排的。要知道,当时正值冷战,一下子就把电话打到伦敦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接到儿子的电话后,斯韦特兰娜决定携女儿返回俄罗斯。
  “我回国是因为女儿。当时我们的钱花完了,而苏联的教育是免费的。”
  斯韦特兰娜归国后,政府给她配发了住房、专车、退休金,当然,也派人对其进行严密监视。
  “我一回来,美国护照就被收走了,”斯韦特兰娜说,“开始指示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周围都是一帮白痴,没有一个有头脑的人!戈尔巴乔夫当时还没有出现……”斯韦特兰娜回国是在1984年底,而亲西方的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总书记是在1985年5月。
  斯韦特兰娜在莫斯科待了一段日子后,又从格鲁吉亚辗转去了美国……此后彻底与苏联一刀两断……她再没与在俄罗斯的孩子们联系过,很快女儿奥尔嘉也离她而去。斯韦特兰娜最终落得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苦度晚年。
  采访当中,纪录片摄制人员曾打开俄《共青团真理报》的网站,向斯韦特兰娜展示其孙女薇卡的照片。这位孤独的老人很快就勃然大怒:“又写什么‘斯大林的女儿’这和斯大林有何关系?!”很显然,仇恨之火至今未在这个女人的心中熄灭,对于自己的父亲,她仍然耿耿于怀。
  (摘自福建教育出版社《复活的档案》 作者:梁平等 本篇作者:刘圣任)
其他文献
1984年的夏天,爱丽丝邂逅了杰弗里。当时她正和一些朋友在海滩上玩,这时她瞟见了他,立刻被他灿烂的笑容完全吸引住了。  他径直走向她,要了她的电话号码,不知为什么,他的厚颜无耻竟然使她毫无戒备。第二天他给她打了电话,并且设法出现在了她工作的地方。然后,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仅仅因为一个笑容。  那时她在一家日托中心工作。杰弗里开始在她工作间隙喝咖啡的时间去找她,然后是午餐时间、回家的公车上;每次只要
期刊
最初到北京大学兼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陈运泰的热情很高。他给学生们开了选修课,很受欢迎。  可是讲了两年以后,这位老科学家决定不再授课了。原因很简单──“我不能去跟年轻老师争饭碗,我很可怜他们。”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张伟平委员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不给本科学生开课的。虽然学生们都盼望着听院士的课,教育部也一再提倡“名师上讲台”,但对于这两位院士来说,开课令他们有负疚感。  “我
期刊
穿过了德法边境城市斯特拉斯堡,一直向法国纵深疾驰。  我们住的第一家“农家乐”,离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的丰特内修道院十几公里远,是一个不起眼的村子,远远看去有几户人家。  我们住的房子和周围农户的房子都很破旧,有的房子看上去几乎要倒塌了。不过,村民还是悠闲自得地住在里面。居住环境的陈旧,反映了法国“农家乐”经营者的理念,具有沧桑感的旧宅,反倒凸显村镇历史的悠久。这些老房子也反映出欧洲农民的务实精神
期刊
美德好比宝石,在幽暗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显得名贵。同样,一个人外貌虽不俊美然而举止端庄优雅,还是令人肃然起敬。  美貌者未必具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给予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丽之人却一生无为,他们也许过于追求外表之美而放弃了内在之美。但也并非必然──因为奥古斯都大帝、泰·菲斯帕斯、法兰西腓力普王、英王爱德华四世,以及雅典人阿尔西巴底斯、波斯人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
期刊
一般而言,人的口腔中有500多种,至少有2000亿个细菌,即使是非常注意口腔卫生的人,口腔中的细菌也不少于500亿个,而不注意口腔清洁的人口腔中的细菌会多达1万亿个。  人们吃东西之后,总会有食物残渣存留在牙齿表面和牙缝里,这就为细菌的生长提供直接的能量来源。而口腔内的细菌可以与唾液一起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牙菌斑是引起龋齿(虫牙)、牙周炎(牙龈的炎症)等牙病的“罪魁祸首”。所以,保持口腔和牙齿的
期刊
引言 北京工商大学的沈致隆教授在给学生作报告时,讲述了许多人不知道的郭永怀的事迹。     郭永怀,1909年生于山东省荣成县农家,从小拾柴放牛,9岁上小学,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1940年到加拿大、美国留学,1945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任康乃尔大学教授,1956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副所长,第二机械部九院(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负责两弹一星的领
期刊
时隔多年,海岩终于又要出书了。这部20万字的小说《独家披露》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但作者一栏内,海岩的背后还跟着一个“金凌云”的名字。就连海岩自己也承认,新书改编自小说《包在纸里的火》。一部小说竟“改编”自另一部小说?《青年报》记者昨天展开调查后发现,中国文坛名家购买创意已屡见不鲜,而其背后是名家编故事能力的渐失。  金凌云是《独家披露》的原型小说《包在纸里的火》的作者,而他当时用的是笔名云飞扬。金凌
期刊
我们来到世上,就是为了经历生活。生活就是经历一个过程,这过程包含时间上的生老病死,功名上的毁誉成败,生活上的甜酸苦辣,情感上的喜怒哀乐。  它如同走路,从一个原点出发,一步一步走出去,不断延伸。时又返回,重新开始,再又出走,不断延伸,不断交叉,形成一张鱼网。这张鱼网印在纸上,叫做履历;这张鱼网印在脸上,就成了皱纹。  经历丰富是好事,但人们又不喜欢皱纹。仿佛皱纹会绊住他们的脚,使他们滞留在原地。更
期刊
引言 我衷心地希望人类能尽快改正对事对物都是只有3分钟热度的弱点,更希望人们能发自内心地保护小动物,热爱小动物!     当我还是一只小狗的时候,我的顽皮滑稽每每惹来你的笑声,为你带来快乐。虽然家里的鞋子和枕头都被我咬得残缺不全,你依然把我视为你最好的朋友,甚至把我唤做你的孩子。就算我调皮捣蛋,你也会对着我摇摇手指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呢?”不过最后你都会向我投降,玩闹着搓我的肚皮。  你忙碌的时候
期刊
“游客来参观我的房,凭什么收的钱归你?”凤凰古城内,商户与县政府的“冷战”还在继续。双方都在密切观察对方。  自2013年4月10日凤凰古城“关门收费”,游客锐减。商户们无生意可做,不断传出要停业抗议的消息。  凤凰古城旅游开发已有10余年。旅游带动经济,10年间县财政收入增加10倍。不过,在政府看来收益明显不够,收入都被“其他商户”赚走。  对古城收费,结合往年游客人数,“持股49%”的县政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