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过程,即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教师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主要渠道。但目前有滥用之势,只图表面上的你问我答,热热闹闹,让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这多而杂的一问一答中悄悄流失。为此,笔者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四性”。
一、提问目的性
数学课堂提问要根据本课教学目的,步步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要求教师熟悉大纲、正确理解教材,准确地挖掘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安排顺序,在什么时候提问,那些问题是重要的,哪些是作一般理解的,问题要少而精。这样的提问才能突出教学重点,达到该课教学目的。如笔者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我先出示一组准备题:15÷5=3,150÷50=3,1500÷500=3。题目出示后,我精心设计以下问题:1、以上都是些什么算式?2、被除数变化了,除数有没有变化?3、从上到下被除数和除数如何变化?4、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的倍数是否相同?等针对性的提问,慢慢引出商不变的性质,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问渐进性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层次,要由易到难,逐步加深,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让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和一定的坡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笔者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复习商不变性质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然后导入新课,出示补充例题3.22÷0.2。提问:除数有几位小数?怎样使除数转化成整数?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学生计算后再提问:移动小数点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是什么?商的小数点怎样确定?接着出示课本例题:3.22÷0.14。提问:怎样将除数转化成整数呢?再让学生计算。这两题的特点是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或等于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为进一步扫除“转化”时的障碍,出示课本例题:10.44÷0.725,提问: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应该怎样?现在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怎么办?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呢?通过这样的顺序提问,逐层加深知识,学生也易于接受。
三、提问趣味性
心理学表明,强迫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表现为主动、积极和自觉,把思考问题当作一种享受。所以,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依据教材特点,构思出新颖富有情趣的问题,克服学生因单调枯燥的学习而产生的厌倦心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教学“按比例分配”,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先将课本例题改为“农业专业组计划在2400公亩地里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亩?”问题一出,部分学生举手发言,“各播种1200公亩”。显然这些学生收平均数问题的干扰。这时教师提问:“这样算是不是正确呢?”言外有意的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动脑筋的学生死死盯住问题。这时大部分学生举手了:“这一题的结果不一定等于1200公亩,可以是800公亩和1600公亩……,只要是两种作物公亩数之和为2400就行。接着再问:”为什么可以是多组答案呢?“现在学生的兴趣浓厚,注意力高度集中,很想知道怎样处理这一题目。此时就可以进行新授了。通过这样的趣味性提问,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学习的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四、提问普遍性
小学教育是国民的普及教育。小学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讲解必须对全体学生负责,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只照顾几个优生而放弃了大多数的中等及中等一下的学生的做法,是有悖于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的,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每个学生创造均等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都能在各自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数学课上设计的问题,教师要心中有数,哪类问题该让什么样的学生回答,不可盲目指定。一般来说,简单判别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主要让差生回答。有些问题估计学生只能回答一部分的,教师要启发点拨,再让优生回答完整。特别要注意的是,当差生回答问题不完整、不准或错误时,一定要保护这些学生答问积极性,设法创造条件启发思考,并回答下去。
总之,数学课上教师提问语言要准确,吐词要气息,态度要和蔼,这样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目的性
数学课堂提问要根据本课教学目的,步步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要求教师熟悉大纲、正确理解教材,准确地挖掘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安排顺序,在什么时候提问,那些问题是重要的,哪些是作一般理解的,问题要少而精。这样的提问才能突出教学重点,达到该课教学目的。如笔者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我先出示一组准备题:15÷5=3,150÷50=3,1500÷500=3。题目出示后,我精心设计以下问题:1、以上都是些什么算式?2、被除数变化了,除数有没有变化?3、从上到下被除数和除数如何变化?4、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的倍数是否相同?等针对性的提问,慢慢引出商不变的性质,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问渐进性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层次,要由易到难,逐步加深,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让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和一定的坡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笔者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复习商不变性质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然后导入新课,出示补充例题3.22÷0.2。提问:除数有几位小数?怎样使除数转化成整数?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学生计算后再提问:移动小数点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是什么?商的小数点怎样确定?接着出示课本例题:3.22÷0.14。提问:怎样将除数转化成整数呢?再让学生计算。这两题的特点是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或等于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为进一步扫除“转化”时的障碍,出示课本例题:10.44÷0.725,提问: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应该怎样?现在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怎么办?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呢?通过这样的顺序提问,逐层加深知识,学生也易于接受。
三、提问趣味性
心理学表明,强迫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表现为主动、积极和自觉,把思考问题当作一种享受。所以,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依据教材特点,构思出新颖富有情趣的问题,克服学生因单调枯燥的学习而产生的厌倦心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教学“按比例分配”,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先将课本例题改为“农业专业组计划在2400公亩地里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亩?”问题一出,部分学生举手发言,“各播种1200公亩”。显然这些学生收平均数问题的干扰。这时教师提问:“这样算是不是正确呢?”言外有意的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动脑筋的学生死死盯住问题。这时大部分学生举手了:“这一题的结果不一定等于1200公亩,可以是800公亩和1600公亩……,只要是两种作物公亩数之和为2400就行。接着再问:”为什么可以是多组答案呢?“现在学生的兴趣浓厚,注意力高度集中,很想知道怎样处理这一题目。此时就可以进行新授了。通过这样的趣味性提问,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学习的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四、提问普遍性
小学教育是国民的普及教育。小学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讲解必须对全体学生负责,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只照顾几个优生而放弃了大多数的中等及中等一下的学生的做法,是有悖于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的,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每个学生创造均等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都能在各自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数学课上设计的问题,教师要心中有数,哪类问题该让什么样的学生回答,不可盲目指定。一般来说,简单判别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主要让差生回答。有些问题估计学生只能回答一部分的,教师要启发点拨,再让优生回答完整。特别要注意的是,当差生回答问题不完整、不准或错误时,一定要保护这些学生答问积极性,设法创造条件启发思考,并回答下去。
总之,数学课上教师提问语言要准确,吐词要气息,态度要和蔼,这样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