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卓琳比邓小平小12岁,两人都属龙,都活了93岁。
1939年秋天,35岁的邓小平和23岁的卓琳在延安相识,两个生命开始联系在一起。在此后的58年间,他们辗转于全国各地,经历炮火洗礼,饱尝境遇沉浮,但始终陪伴在彼此身边。1997年邓小平去世后,卓琳带着对丈夫的眷恋,又独自生活了12年。
卓琳有着一张瓜子脸,身材苗条,相当漂亮。他俩的婚姻是曲折而幸福的,“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这8个字是他们感情最真实的写照。
革命路相识
卓琳原名浦琼英,云南省曲靖市宣威榕城镇普家山村人,是邓小平心心相印、患难与共、相守到老、陪伴一生的妻子。
卓琳出身于一个巨商之家,其父浦钟杰,字在廷,是名震西南著名的民族实业家,经营闻名遐迩的宣威火腿,云南有名的火腿大王,并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被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担任过滇军军需总局及烟酒公卖局局长,获五等嘉禾奖章。大姐浦代英,二姐浦石英,浦琼英(卓琳)是三妹。
1931年9月,15岁的短跑名将浦琼英,被挑选为云南省体育代表团少年选手成员,赴京参加在北平举办的全国运动会。当从云南出发刚刚到达香港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运动会自然开不成了,云南队只好撤返。才走到香港就要返回,浦琼英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写信给家里,表示不回云南,要求去北平读书。
1932年,浦琼英经上海辗转北平,在春明女子中学一个补习班学习数月,随后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
1935年,“一二·一六”运动中,她同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加入抗议洪流,高呼“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南京国民党的卖国行径。
1936年中学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是云南省第一个考入大学的女性。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她乔装成百姓模样,去延安投奔八路军。
1937年8月,她转船倒车,几经曲折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考上延安陕北公学。
1938年,她在保安处训练班学习,组织上介绍浦琼英与邓小平结识,相识不久,二人就坠入爱河。这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工作需要改名为卓琳。
卓琳与邓小平定情之后,在延安城里请了一次客,出席的都是卓琳的训练班同学和检查站同事,吃饭地点是新市场的一个小饭馆,主菜叫作“三不沾”!这“三不沾”纯属陕西地方风味,将面粉、猪油、鸡蛋、白糖打在一起,吃起来甜软滑腻,既不沾碗,也不沾筷,还不粘牙,俗称“三不沾”!
1939年8月,经时任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政治保卫局代理局长周兴介绍,卓琳和邓小平结婚。
1939年9月的一天傍晚,在毛泽东的窑洞前,几位中央领导人为两对新婚夫妇庆贺婚礼,一对是邓小平和卓琳,另一对是卓琳的中社部同事孔原和许明。那一年,邓小平35岁,卓琳23岁。婚礼后不久,卓琳就随邓小平赶赴抗日前线。从此,卓琳便成为邓小平的助手,跟着南北征战。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卓琳抱着“砍头也要跟你走”的决心,陪伴丈夫一路走过。
对于这段婚姻,卓琳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他从前方回来,经常到公安部里来玩,有时我们也到他们驻地去玩。他大概那个时候对我有意了,但我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块到延安的女朋友跟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后来,他两次主动找上门。听他讲完有关情况和理想后,觉得他也是个知识分子。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结婚……”多年后,卓琳平实而又深情的回忆,记述了战争岁月那段浪漫的爱情。
战火中相依
婚后不久,卓琳跟随邓小平一同赶回抗日前线太行山。邓小平回到设在辽县(今左权县)西河头村的一二九师师部。卓琳则留在麻田八路军总部,担任妇女训练班队长。那段时间,只有邓小平到八路军总部开会时,夫妻俩才能见上一面。
卓琳非常想念丈夫。一次,她问邓小平:“你回去以后可以给我写信吗?”邓小平反问:“写什么呀?”卓琳说:“就写写你每天都干了什么,还有写写……”卓琳的话还没说完,邓小平就痛快地答道:“要得!我让秘书写个底稿,印上十几份,每月寄给你一份。”听到邓小平这样回答,卓琳只好说:“那还是算了吧。”
婚后一年,组织上终于批准了卓琳的请求,同意她到一二九师师部秘书科工作。为了能和丈夫在一起,卓琳不怕危险和艰苦。
1945年12月,“刘邓大军”离开了驻扎5年的太行山,把司令部迁至河北省山区武安县。邓小平和卓琳把3个孩子接到了身边,全家5口人第一次团聚。看到3个孩子,邓小平非常高兴。可卓琳却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刚从延安回来的大女儿邓琳,由于严重营养不良,不说话,不张口吃饭,手里拿着苹果都不会吃;老二邓朴方拉肚子,晚上睡觉也不得安生;老三邓楠才一岁半,嗷嗷待哺。多年征战的卓琳,身体很差,没奶水,给孩子喂小米粥又喂不进去……经过一番努力,这个家还是渐渐安顿下来。3个孩子开始欢欢喜喜地在一块玩耍,慢慢地长高长胖,围着爸爸妈妈团团转。
解放战争初期,卓琳一直在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工作。接下来的3年解放战争期间,邓小平极少再有机会和家人团聚。当他和刘伯承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九战九捷,打出“刘邓大军”的赫赫威名之时,卓琳和其他高级干部的家属们,随着战线的推进,不断搬家。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每天早上天未亮,大人们就要把孩子们叫起来,给迷迷糊糊、还没睁开眼的他们穿上衣服,然后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随便给孩子们塞几口饭。一群妇孺就这样从河北走到南京,最后到了上海。
1949年10月,出席开国大典后,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踏上了解放大西南的征程。邓小平同意了卓琳的要求,让她带着孩子们,跟他一同进军大西南。卓琳看到领导干部们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她主动申请创办了重庆曾家岩人民子弟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她不仅安排设计课程,师资不够时还兼课,教高年级的语文、数学和音乐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从中共中央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卓琳随全家一同来到了北京,住进中南海。
1952年7月1日,邓小平一家离开四川,赶赴北京。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于是,卓琳多次谢绝了一些单位、团体的工作邀请,甘愿退居幕后,一门心思为邓小平当秘书,做一个好助手,整理日常文件,默默在邓小平背后奉献着。她在家里专门找了一间小屋子,把所有邓小平看过的文件一一摆开,一件一件地登记,然后整理成册。40多年过后,卓琳上交的邓小平批阅过的文件,大多还保留在有关档案部门。邓小平主持中央書记处工作的10年,是他一生中最忙碌的10年。10年间,他实际上只有两个秘书——王瑞林和卓琳。
实行薪金制后,卓琳定为行政15级(相当于今地、师级);其政治地位和命运,也随着邓小平地位的变化而改变。
(摘自研究出版社《砥砺初心》 作者:吕发成)
1939年秋天,35岁的邓小平和23岁的卓琳在延安相识,两个生命开始联系在一起。在此后的58年间,他们辗转于全国各地,经历炮火洗礼,饱尝境遇沉浮,但始终陪伴在彼此身边。1997年邓小平去世后,卓琳带着对丈夫的眷恋,又独自生活了12年。
卓琳有着一张瓜子脸,身材苗条,相当漂亮。他俩的婚姻是曲折而幸福的,“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这8个字是他们感情最真实的写照。
革命路相识
卓琳原名浦琼英,云南省曲靖市宣威榕城镇普家山村人,是邓小平心心相印、患难与共、相守到老、陪伴一生的妻子。
卓琳出身于一个巨商之家,其父浦钟杰,字在廷,是名震西南著名的民族实业家,经营闻名遐迩的宣威火腿,云南有名的火腿大王,并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被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担任过滇军军需总局及烟酒公卖局局长,获五等嘉禾奖章。大姐浦代英,二姐浦石英,浦琼英(卓琳)是三妹。
1931年9月,15岁的短跑名将浦琼英,被挑选为云南省体育代表团少年选手成员,赴京参加在北平举办的全国运动会。当从云南出发刚刚到达香港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运动会自然开不成了,云南队只好撤返。才走到香港就要返回,浦琼英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写信给家里,表示不回云南,要求去北平读书。
1932年,浦琼英经上海辗转北平,在春明女子中学一个补习班学习数月,随后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
1935年,“一二·一六”运动中,她同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加入抗议洪流,高呼“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南京国民党的卖国行径。
1936年中学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是云南省第一个考入大学的女性。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她乔装成百姓模样,去延安投奔八路军。
1937年8月,她转船倒车,几经曲折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考上延安陕北公学。
1938年,她在保安处训练班学习,组织上介绍浦琼英与邓小平结识,相识不久,二人就坠入爱河。这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工作需要改名为卓琳。
卓琳与邓小平定情之后,在延安城里请了一次客,出席的都是卓琳的训练班同学和检查站同事,吃饭地点是新市场的一个小饭馆,主菜叫作“三不沾”!这“三不沾”纯属陕西地方风味,将面粉、猪油、鸡蛋、白糖打在一起,吃起来甜软滑腻,既不沾碗,也不沾筷,还不粘牙,俗称“三不沾”!
1939年8月,经时任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政治保卫局代理局长周兴介绍,卓琳和邓小平结婚。
1939年9月的一天傍晚,在毛泽东的窑洞前,几位中央领导人为两对新婚夫妇庆贺婚礼,一对是邓小平和卓琳,另一对是卓琳的中社部同事孔原和许明。那一年,邓小平35岁,卓琳23岁。婚礼后不久,卓琳就随邓小平赶赴抗日前线。从此,卓琳便成为邓小平的助手,跟着南北征战。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卓琳抱着“砍头也要跟你走”的决心,陪伴丈夫一路走过。
对于这段婚姻,卓琳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他从前方回来,经常到公安部里来玩,有时我们也到他们驻地去玩。他大概那个时候对我有意了,但我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块到延安的女朋友跟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后来,他两次主动找上门。听他讲完有关情况和理想后,觉得他也是个知识分子。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结婚……”多年后,卓琳平实而又深情的回忆,记述了战争岁月那段浪漫的爱情。
战火中相依
婚后不久,卓琳跟随邓小平一同赶回抗日前线太行山。邓小平回到设在辽县(今左权县)西河头村的一二九师师部。卓琳则留在麻田八路军总部,担任妇女训练班队长。那段时间,只有邓小平到八路军总部开会时,夫妻俩才能见上一面。
卓琳非常想念丈夫。一次,她问邓小平:“你回去以后可以给我写信吗?”邓小平反问:“写什么呀?”卓琳说:“就写写你每天都干了什么,还有写写……”卓琳的话还没说完,邓小平就痛快地答道:“要得!我让秘书写个底稿,印上十几份,每月寄给你一份。”听到邓小平这样回答,卓琳只好说:“那还是算了吧。”
婚后一年,组织上终于批准了卓琳的请求,同意她到一二九师师部秘书科工作。为了能和丈夫在一起,卓琳不怕危险和艰苦。
1945年12月,“刘邓大军”离开了驻扎5年的太行山,把司令部迁至河北省山区武安县。邓小平和卓琳把3个孩子接到了身边,全家5口人第一次团聚。看到3个孩子,邓小平非常高兴。可卓琳却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刚从延安回来的大女儿邓琳,由于严重营养不良,不说话,不张口吃饭,手里拿着苹果都不会吃;老二邓朴方拉肚子,晚上睡觉也不得安生;老三邓楠才一岁半,嗷嗷待哺。多年征战的卓琳,身体很差,没奶水,给孩子喂小米粥又喂不进去……经过一番努力,这个家还是渐渐安顿下来。3个孩子开始欢欢喜喜地在一块玩耍,慢慢地长高长胖,围着爸爸妈妈团团转。
解放战争初期,卓琳一直在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工作。接下来的3年解放战争期间,邓小平极少再有机会和家人团聚。当他和刘伯承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九战九捷,打出“刘邓大军”的赫赫威名之时,卓琳和其他高级干部的家属们,随着战线的推进,不断搬家。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每天早上天未亮,大人们就要把孩子们叫起来,给迷迷糊糊、还没睁开眼的他们穿上衣服,然后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随便给孩子们塞几口饭。一群妇孺就这样从河北走到南京,最后到了上海。
1949年10月,出席开国大典后,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踏上了解放大西南的征程。邓小平同意了卓琳的要求,让她带着孩子们,跟他一同进军大西南。卓琳看到领导干部们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她主动申请创办了重庆曾家岩人民子弟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她不仅安排设计课程,师资不够时还兼课,教高年级的语文、数学和音乐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从中共中央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卓琳随全家一同来到了北京,住进中南海。
1952年7月1日,邓小平一家离开四川,赶赴北京。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于是,卓琳多次谢绝了一些单位、团体的工作邀请,甘愿退居幕后,一门心思为邓小平当秘书,做一个好助手,整理日常文件,默默在邓小平背后奉献着。她在家里专门找了一间小屋子,把所有邓小平看过的文件一一摆开,一件一件地登记,然后整理成册。40多年过后,卓琳上交的邓小平批阅过的文件,大多还保留在有关档案部门。邓小平主持中央書记处工作的10年,是他一生中最忙碌的10年。10年间,他实际上只有两个秘书——王瑞林和卓琳。
实行薪金制后,卓琳定为行政15级(相当于今地、师级);其政治地位和命运,也随着邓小平地位的变化而改变。
(摘自研究出版社《砥砺初心》 作者:吕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