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勾勒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这是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后再次阐释“双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已经建立起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有1亿多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因此,要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先机,企业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谋求更好发展。同时,亿万市场主体迸发活力,才能把超大规模的内需潜力激发出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构建完整的内需循环体系
張占斌分析说,从国际环境看,无论是短期内的客观“隔离”现象、“孤岛”行为和“逆全球化”思潮,还是长期内各国试图发展独立产业体系的可能性,国际循环体系需要再部署、再调整。从国内环境看,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构建完整的内需循环体系,促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经济的信心和底气。
“这是立足中国新时代经济发展新阶段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是一个关系我国国家安危和发展前途的重大谋划、战略性棋局。”张占斌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张燕生认为,世界上大国经济无不是内循环为主体,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通过重视经济外向发展,比较多地推动外循环,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撬动了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张燕生表示,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一般贸易规模首次超过加工贸易。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将传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从依附型变为自主型,并能和国际接轨,成为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国发展内循环为主体仍然是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构建完整的经济体系。”张燕生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首先是实现生产和市场之间的循环。要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两大战略,实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循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我们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自觉立足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充分发挥好14亿人口的美好生活需要所汇集成的超大国内市场规模优势,打通中国经济存在的‘供需梗阻’,从而确保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循环畅通,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说。
提升国际循环的控制力和稳定性
“疫情给中国和世界带来很多新的变化和挑战,包括美国对中国发展的遏制、打压,中国的发展需要有更长远的打算和新的发展模式。”张占斌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双循环”适应经济新常态、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需要。
张占斌强调要提升国际循环的控制力和稳定性,争取区域循环的新突破。“一是加快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着力降低制度成本,营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二是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让沿线国家、东盟国家成为海外市场的亮点。三是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以抗疫互动合作为契机,以产业链调整为抓手,加强同东北亚、东南亚的区域合作,推进中日韩经济小循环,促进RCEP区域合作。”
张燕生也向《中国报道》记者阐述了类似观点,他表示,中国总体开放战略应当采取一种调整。一是要重点布局东亚生产网络,就是发展周边经济,促进东亚地区内的“双循环”;二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保障地区繁荣稳定,能源、资源安全和供给;三是构建跨境创新网络,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开放技术研究、公共技术研究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
“要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注重两个循环的内在关联和协调。我们要积极调整国内外产业链布局,以国内产业链为基础、努力向国外中高端产业链延伸,以内为主、内外兼顾的国内国外产业链新布局;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增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黏合度,坚决防止两个循环生态体系脱钩。”张占斌说,同时要增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韧性和柔性,从制度、技术、规则上打通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痛点和堵点。
“如果把中国制造的优势和中国消费优势两方面结合起来,将来能做更多的事,中国的市场就会更大、更稳固。‘双循环’就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将对国际社会做更大贡献,这是描绘了未来的更大蓝图,需要我们去做好。”张占斌告诉《中国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