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许可,即在道德上行为允许一个人随后表现不道德,这种现象已经在许多实验中得到证明。研究发现,不仅以前的道德行为会对之后的行为产生影响,计划未来的道德行为也会使当下的行为产生许可效应。预期的道德许可则发生在对含糊不清和明显偏见的行为上,这表明预期许可是由于道德信誉积累而不是道德凭证的建立。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应继续探讨未来的道德许可是否会降低未来实际执行预期道德行为的可能性。
【关键词】:道德许可 预期道德许可 道德信誉
1.引言:
自我认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自己的态度,最终影响后来的行为。人们会因为自己做了好事而把自己界定为一个善良和道德的人,因此人们后续也会表现出道德行为(古晓花等, 2014)。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这样的现象:刚刚在当地社区中心做志愿者的人,之后填写纳税申报表时会故意"忘记"报告一些额外收入;一些拥有令人敬仰的道德履历的官员也会违法乱纪。强调行为一致性动机的理论无法对以上现象加以解释。
Monin等首次提出的道德许可理论为此类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预测人们的道德行为会导致之后的不道德行为。Cascio在道德许可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验证了预期道德许可的存在。即想象未来会进行的道德行为会对当前的行为产生许可。
2.道德许可现象
2.1道德许可
在做出与道德相关的决定时,人们会回想他们以前的行为。如果他們能够指出过去的道德行为,那么可以让他们更少地关注从事道德上可疑的行为。Monin和Miller首先证明了这种道德自我许可,表明参与者在首先执行无偏见行为后之后更有可能做出道德上模糊的决定。Monin认为,参与非偏见行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安全的道德自我价值感,这使得他们可以诚实地表达他们偏见的态度。例如,支持黑人政治候选人许可白人展示随后的对黑人白人的偏好,特别是在更多的种族偏见的白人中。Irene (2015)等人在米勒的基础上对道德许可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定义:过去的善行可以许可个人从事不道德的或其他问题的行为,若没有过去的善行或者过去的善行不足以达到道德平衡点,他们会因为害怕或感到不道德而避免不道德行为。一些研究甚至表明,想象执行道德行为可以授权未来的不道德行为(Zhong,2010)。
2.2预期道德许可
基于对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的探索,有研究者提出了预期道德许可效应:即人们只要计划参与未来的道德行为,就可以允许自己当下参与道德上模棱两可的行为。也就是说,人们可能不必实际参与到道德行为中去,仅凭想象自己将来会参与道德行为,就能会使当前行为产生许可效应。Khan表明,当人们认为他们以后可以选择一个更有品德的项目时(看一部高雅的电影),他们更可能选择一种“低俗”的行为(看低俗电影)。当人们希望他们能够在晚些时候展示自己的道德时,他们也会同样地允许自己进行不道德的行为。研究发现,人们可以从他们预期会采取的行动中获得道德上的许可,而不是他们可以采取的行动。
通过对目标追求的研究发现,道德许可还存在于人们自我建立的目标阶段之中(Zhang,2007),专注于目标过程的人会因道德许可的发生而减少对目标的追求,专注实现目标的人则不受道德许可的影响。
3.预期道德许可的相关研究
3.1关于预期道德许可的研究
道德许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存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的道德行为可能引发不道德行为,现在的道德行为也可能是为将来做铺垫,而预期将来的道德行为则会影响到当下行为的道德性。预期道德许可是道德许可现象在不同的时间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许可现象,属于道德许可现象的一种。在研究者提出预期道德许可现象之后。诸多研究结果表明,预期在未来进行道德行为可以使人们在现在以种族偏见或是其他不道德的方式做出回应。无论人们被要求以书面形式实施该行为还是口头上同意执行该行为,都会产生这种效应。Cascio(2015)等人研究尚未执行的行为是否可以许可不道德行为来扩展道德许可相关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测试了预期道德许可的边界条件,即预测会参与未来的道德行为是否会明确地允许种族偏见行为。当人们的道德行为在建立道德信誉或者提供道德证书时就可能发生道德许可。当人们的行为确立了自己的道德凭证时,它加强了他们认为自己是善良的和道德的人,这使他们能够以一种推测道德的积极偏见来解释未来的行为。这种道德资格有助于重新解释模糊的行为,但对于从积极的角度解释不明确的不道德行为是没有帮助的。在以往的研究中被试先进行了非偏见行为,然后许可他们在同一领域范围内对随后的行为中表达偏见(Merritt, 2012)。Jessica等人的后续研究表明偏见可以通过道德行为在独立的不相关的领域得到许可。
3.2预期道德许可的调节因素
3.2.1回忆特质与回忆行为
Conway发现回忆道德行为导致道德许可,而回忆道德特质导致一致性。他们认为,对道德行为的回忆表明道德行为已经取得了进展,并且在道德上正确的事情与出于自身利益行事之间进行了后续选择,道德的目标变得不那么重要,因此自我利益更有可能占优势。相反,回忆道德特质被认为激活了更抽象的道德身份问题。由于回忆道德特质激活了道德的一般概念,人们随后会更多的根据道德规范行事。这一理论预测,许可效应只有在通过良好行为而不是良好特质进行诱导时才会发生。 Conway和Peetz的研究中对此预测进行了证实,被试更多得想象进行不道德行为时比他们想象拥有不道德行为特征时捐赠的更多。
3.2.2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
以往的研究表明,人们希望有道德但又同时希望避免道德成本。也就是说,只要好的行为付出的成本不会超过自利行为带来的好处,人们就会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依据此观点,相对于付诸实际行动表现假设的的良好行为对于被试来说是相对容易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付出的成本比较少,就更容易表现出道德的行为;而在实际的道德行为中付出的成本会超过自利行为带来的好处,被试也就可能产生不道德行为。因此,可以预期,当依赖行为由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相比较时,道德许可效应更大。 3.2.3相同领域与不同领域
相同行为领域的道德心理许可是指给予许可行为与被许可行为属于同一领域。例如, 如果个体认为自己以前经常平等对待女性可以表明自己不是一个性别歧视者, 那么他就可以获得表达性别歧视态度的心理许可。在此,给予许可的平等对待女性行为与被许可的表达性别歧视态度的行为就属于同一行为领域。
如果相同行为领域会出现道德心理许可效应,那么当给予许可行为与被许可行为属于不同领域时情况又会如何? Effron指出,一个领域的良好行为不仅可以使人们在同一个领域产生不道德行为,而且还可以在不相关的领域做出不道德行为。
4.总结与讨论
4.1道德许可的研究趋势
道德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可能会导致道德行为被用来授权道德上有问题的行为。目前的研究证据表明,即使對于人们预期未来将采取的行动,人们也可以感受到道德许可,即预期道德许可。预计未来将采取道德行动,使个人能够以目前道德上可疑的方式采取行动,允许人们为他们预期的行为获得道德信用。因此,仅仅打算以后做好事可以让你现在变得很糟糕。以上是从时间角度来看道德许可的产生。从空间角度来看,分为自我和他人的道德许可。自我道德许可是指获得道德证书、道德信誉或其他的个体,许可自己做出不道德行为。他人道德许可主要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探究道德许可在第三人身上的许可作用。相比而言,关于自我道德许可的文献居多。
4.2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表明,人们愿意让自己以道德上可疑的方式行事,给予自己实际上没有做过的事情的功劳。因此,我们可能不得不重新评估被认为是道德行为。也许被试,将他们决定的未来将要进行的道德行为本身视为了已存在的道德行为,不论有没有执行,比如,无论捐赠的实际意愿如何,捐赠可以被视为道德。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对此行为的可能性进行深入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未来的道德许可是否会降低未来实际执行预期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有人通过预测未来的道德行为已经获得了道德感的好处,他们可能不再觉得有必要做道德工作。然而,一些研究表明,一个人一旦承诺制定计划,实际上他将更有可能执行计划。
对于预期道德许可的研究在未来研究中可以拓展跟多的相关领域,如企业当中。出了文中举例的鱼道德许可效应有关的理论之外,还可以结合更广泛的理论,多种理论联合解释分析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对于预期道德许可的研究基本上是国外的居多,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贴近中国实际,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展开。在对于道德许可的研究中往往伴随着许可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展示的更多的是道德许可的负面作用。未来应该更多的关注其正面作用,可以依据道德许可现象和目标理论,适当放纵是否可以避免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古晓花, 段锦云,袁昌兵.魏秋江.道德补偿模型:道德决策跨时间的动态平衡[J].心理学进展.2014(04)
【2】关涛,康海华.员工为什么“先好”而“后坏”?——基于道德许可的理论分析框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6)
【3】Cascio,J.,&Plant, E.A.Prospective moral licensing:Does anticipating doing good later allow you to be bad now?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J].(2015)5
作者简介:邵艳萍(1994),女,汉族,山东潍坊,研究生在读,鲁东大学,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道德许可 预期道德许可 道德信誉
1.引言:
自我认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自己的态度,最终影响后来的行为。人们会因为自己做了好事而把自己界定为一个善良和道德的人,因此人们后续也会表现出道德行为(古晓花等, 2014)。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这样的现象:刚刚在当地社区中心做志愿者的人,之后填写纳税申报表时会故意"忘记"报告一些额外收入;一些拥有令人敬仰的道德履历的官员也会违法乱纪。强调行为一致性动机的理论无法对以上现象加以解释。
Monin等首次提出的道德许可理论为此类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预测人们的道德行为会导致之后的不道德行为。Cascio在道德许可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验证了预期道德许可的存在。即想象未来会进行的道德行为会对当前的行为产生许可。
2.道德许可现象
2.1道德许可
在做出与道德相关的决定时,人们会回想他们以前的行为。如果他們能够指出过去的道德行为,那么可以让他们更少地关注从事道德上可疑的行为。Monin和Miller首先证明了这种道德自我许可,表明参与者在首先执行无偏见行为后之后更有可能做出道德上模糊的决定。Monin认为,参与非偏见行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安全的道德自我价值感,这使得他们可以诚实地表达他们偏见的态度。例如,支持黑人政治候选人许可白人展示随后的对黑人白人的偏好,特别是在更多的种族偏见的白人中。Irene (2015)等人在米勒的基础上对道德许可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定义:过去的善行可以许可个人从事不道德的或其他问题的行为,若没有过去的善行或者过去的善行不足以达到道德平衡点,他们会因为害怕或感到不道德而避免不道德行为。一些研究甚至表明,想象执行道德行为可以授权未来的不道德行为(Zhong,2010)。
2.2预期道德许可
基于对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的探索,有研究者提出了预期道德许可效应:即人们只要计划参与未来的道德行为,就可以允许自己当下参与道德上模棱两可的行为。也就是说,人们可能不必实际参与到道德行为中去,仅凭想象自己将来会参与道德行为,就能会使当前行为产生许可效应。Khan表明,当人们认为他们以后可以选择一个更有品德的项目时(看一部高雅的电影),他们更可能选择一种“低俗”的行为(看低俗电影)。当人们希望他们能够在晚些时候展示自己的道德时,他们也会同样地允许自己进行不道德的行为。研究发现,人们可以从他们预期会采取的行动中获得道德上的许可,而不是他们可以采取的行动。
通过对目标追求的研究发现,道德许可还存在于人们自我建立的目标阶段之中(Zhang,2007),专注于目标过程的人会因道德许可的发生而减少对目标的追求,专注实现目标的人则不受道德许可的影响。
3.预期道德许可的相关研究
3.1关于预期道德许可的研究
道德许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存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的道德行为可能引发不道德行为,现在的道德行为也可能是为将来做铺垫,而预期将来的道德行为则会影响到当下行为的道德性。预期道德许可是道德许可现象在不同的时间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许可现象,属于道德许可现象的一种。在研究者提出预期道德许可现象之后。诸多研究结果表明,预期在未来进行道德行为可以使人们在现在以种族偏见或是其他不道德的方式做出回应。无论人们被要求以书面形式实施该行为还是口头上同意执行该行为,都会产生这种效应。Cascio(2015)等人研究尚未执行的行为是否可以许可不道德行为来扩展道德许可相关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测试了预期道德许可的边界条件,即预测会参与未来的道德行为是否会明确地允许种族偏见行为。当人们的道德行为在建立道德信誉或者提供道德证书时就可能发生道德许可。当人们的行为确立了自己的道德凭证时,它加强了他们认为自己是善良的和道德的人,这使他们能够以一种推测道德的积极偏见来解释未来的行为。这种道德资格有助于重新解释模糊的行为,但对于从积极的角度解释不明确的不道德行为是没有帮助的。在以往的研究中被试先进行了非偏见行为,然后许可他们在同一领域范围内对随后的行为中表达偏见(Merritt, 2012)。Jessica等人的后续研究表明偏见可以通过道德行为在独立的不相关的领域得到许可。
3.2预期道德许可的调节因素
3.2.1回忆特质与回忆行为
Conway发现回忆道德行为导致道德许可,而回忆道德特质导致一致性。他们认为,对道德行为的回忆表明道德行为已经取得了进展,并且在道德上正确的事情与出于自身利益行事之间进行了后续选择,道德的目标变得不那么重要,因此自我利益更有可能占优势。相反,回忆道德特质被认为激活了更抽象的道德身份问题。由于回忆道德特质激活了道德的一般概念,人们随后会更多的根据道德规范行事。这一理论预测,许可效应只有在通过良好行为而不是良好特质进行诱导时才会发生。 Conway和Peetz的研究中对此预测进行了证实,被试更多得想象进行不道德行为时比他们想象拥有不道德行为特征时捐赠的更多。
3.2.2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
以往的研究表明,人们希望有道德但又同时希望避免道德成本。也就是说,只要好的行为付出的成本不会超过自利行为带来的好处,人们就会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依据此观点,相对于付诸实际行动表现假设的的良好行为对于被试来说是相对容易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付出的成本比较少,就更容易表现出道德的行为;而在实际的道德行为中付出的成本会超过自利行为带来的好处,被试也就可能产生不道德行为。因此,可以预期,当依赖行为由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相比较时,道德许可效应更大。 3.2.3相同领域与不同领域
相同行为领域的道德心理许可是指给予许可行为与被许可行为属于同一领域。例如, 如果个体认为自己以前经常平等对待女性可以表明自己不是一个性别歧视者, 那么他就可以获得表达性别歧视态度的心理许可。在此,给予许可的平等对待女性行为与被许可的表达性别歧视态度的行为就属于同一行为领域。
如果相同行为领域会出现道德心理许可效应,那么当给予许可行为与被许可行为属于不同领域时情况又会如何? Effron指出,一个领域的良好行为不仅可以使人们在同一个领域产生不道德行为,而且还可以在不相关的领域做出不道德行为。
4.总结与讨论
4.1道德许可的研究趋势
道德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可能会导致道德行为被用来授权道德上有问题的行为。目前的研究证据表明,即使對于人们预期未来将采取的行动,人们也可以感受到道德许可,即预期道德许可。预计未来将采取道德行动,使个人能够以目前道德上可疑的方式采取行动,允许人们为他们预期的行为获得道德信用。因此,仅仅打算以后做好事可以让你现在变得很糟糕。以上是从时间角度来看道德许可的产生。从空间角度来看,分为自我和他人的道德许可。自我道德许可是指获得道德证书、道德信誉或其他的个体,许可自己做出不道德行为。他人道德许可主要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探究道德许可在第三人身上的许可作用。相比而言,关于自我道德许可的文献居多。
4.2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表明,人们愿意让自己以道德上可疑的方式行事,给予自己实际上没有做过的事情的功劳。因此,我们可能不得不重新评估被认为是道德行为。也许被试,将他们决定的未来将要进行的道德行为本身视为了已存在的道德行为,不论有没有执行,比如,无论捐赠的实际意愿如何,捐赠可以被视为道德。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对此行为的可能性进行深入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未来的道德许可是否会降低未来实际执行预期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有人通过预测未来的道德行为已经获得了道德感的好处,他们可能不再觉得有必要做道德工作。然而,一些研究表明,一个人一旦承诺制定计划,实际上他将更有可能执行计划。
对于预期道德许可的研究在未来研究中可以拓展跟多的相关领域,如企业当中。出了文中举例的鱼道德许可效应有关的理论之外,还可以结合更广泛的理论,多种理论联合解释分析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对于预期道德许可的研究基本上是国外的居多,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贴近中国实际,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展开。在对于道德许可的研究中往往伴随着许可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展示的更多的是道德许可的负面作用。未来应该更多的关注其正面作用,可以依据道德许可现象和目标理论,适当放纵是否可以避免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古晓花, 段锦云,袁昌兵.魏秋江.道德补偿模型:道德决策跨时间的动态平衡[J].心理学进展.2014(04)
【2】关涛,康海华.员工为什么“先好”而“后坏”?——基于道德许可的理论分析框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6)
【3】Cascio,J.,&Plant, E.A.Prospective moral licensing:Does anticipating doing good later allow you to be bad now?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J].(2015)5
作者简介:邵艳萍(1994),女,汉族,山东潍坊,研究生在读,鲁东大学,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