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将是信息产业的通讯技术发展更为迅速的世纪。在此期间,各国间的交往将更加频繁。然而,任何交往如离开了语言都是不完美的。英语作为一门全球性的语言,在促进和完善国际间交往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好英语、为新世纪培养出具有较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外语教师们重视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从听、说、读、写,译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地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外语教学之路。
一、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师生关心更多的是: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或参差不齐;词汇量偏小、习语及语法结构的掌握不够熟练:课时少,课程设置环节单一:以及语言实验设备欠佳等诸多问题,并针对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增加讲练数量和时间;调整教材内容及难易程度;通过强化练习扩充词汇量;加强语法知识的灌输: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环节;改善语言实验设备等等。却往往忽视了与所习得的目的语有关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知识,将语言和文化隔离开,只为学语言而学语言,从而造成了外语学习中文化层面上的障碍。使学生很难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适当的语体,导致交际的困难和失败。其原因就是外语教学过程中对文化这一关键因素的忽视在语体运用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因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前者更容易造成国家间情感交流中的不愉快。例如:(1)中国人在打招呼时说的“吃了吗?”“上哪儿去?”常让外国人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或干涉人家的私事而问一些不该问的事。(2)外国人常说“Thank you”表示对他人起码的礼貌和尊重,甚至在很多中国人认为根本不用道谢的场合——如在商店购物时,售货员找给零钱后,顾客也会说谢谢,等等。因此,应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语言教学中突出文化背景的特点,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使规范、优美的语言达到有效地传递信息的作用,以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认为“各个社会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渗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它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风土人情、传统礼仪等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通过声音和文字反映和记录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即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例如:(1)《独立宣言》记载了美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2)习语:To give somebody the ax源于印第安人的一种俗习惯,意思是“断绝与某人的往来”。例如:l gave him the axafter the party(3)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折射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没落;(4)而“葛朗台”则是莎翁笔下吝啬、自私的象征。因此,语言来源于生活,是文化的一部分,又反映出文化渊源。它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方向受制于整个文化中的各个层面。文化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文化学习的过程,是将语音、词汇、语法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过程。从而,让那些规范的语法、优美的句子在特定的场合,通过适当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达到语言交际的最终目的。另外,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各地的文化也有差异。那么,产生于各自文化底蕴的语言自然在文字符号、语言的构建方式、语音语调、寓意词及习语的产生,运用和发展过程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并通过声音及文字的表达和记载反映在各个文化层面上。因此,在文化导入过程中,应认清中国同英、美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排除母语的干扰,能使学生习得正规的英语。
三、教师在文化导入中的主导作用
外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可体现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实用价值。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历来都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在教学和文化传导过程中,为人师者首先应用有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适时进行文化导入。因此,在课程的设置、的实例进行辨析,帮助学生澄清不同语言中的文化现象,例如:中国人称呼别人时常常冠以职位或头衔。如“王部长”、“李局长”,“洪教授”等,因此,常听到学生们称某某教师为Teacher……。殊不知,英语中只有少数职务或头衔可用于此类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可被称为Doctor……;有权主持法庭的人可被称Judge……;州长和市长为Governor……和Mayor……但往往只被称为Governor或Mayor:教授Professor……也有类似用法;3、示范法。即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英语会话中,将西方的语言和文化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其深厚的文化氛围,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例如:对于他人的称赞,中国人的反应总是“不,不”、“您过奖了”、“哪里,哪里”来表示对于他人的赞扬受之有愧,或成功的原因是缘于运气而非自身的努力等。而接受赞扬则意味着缺乏教养或有骄傲自满情绪。相反,美国人在这方面的反应却极为坦率,直接说Thank you表示欣然接受他人赞扬。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将这些点滴的文化现象自然渗透给学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化模式的容忍性,以学习和运用地道的外语。尽管如此,教师在外语教学和文化导入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着,学生才是语言习练和文化传导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除了身体力行地进行文化导入以外,应调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进行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认清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注意语言能力的培养,已达到运用语言进行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 辽宁工学院
一、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师生关心更多的是: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或参差不齐;词汇量偏小、习语及语法结构的掌握不够熟练:课时少,课程设置环节单一:以及语言实验设备欠佳等诸多问题,并针对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增加讲练数量和时间;调整教材内容及难易程度;通过强化练习扩充词汇量;加强语法知识的灌输: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环节;改善语言实验设备等等。却往往忽视了与所习得的目的语有关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知识,将语言和文化隔离开,只为学语言而学语言,从而造成了外语学习中文化层面上的障碍。使学生很难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适当的语体,导致交际的困难和失败。其原因就是外语教学过程中对文化这一关键因素的忽视在语体运用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因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前者更容易造成国家间情感交流中的不愉快。例如:(1)中国人在打招呼时说的“吃了吗?”“上哪儿去?”常让外国人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或干涉人家的私事而问一些不该问的事。(2)外国人常说“Thank you”表示对他人起码的礼貌和尊重,甚至在很多中国人认为根本不用道谢的场合——如在商店购物时,售货员找给零钱后,顾客也会说谢谢,等等。因此,应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语言教学中突出文化背景的特点,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使规范、优美的语言达到有效地传递信息的作用,以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认为“各个社会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渗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它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风土人情、传统礼仪等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通过声音和文字反映和记录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即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例如:(1)《独立宣言》记载了美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2)习语:To give somebody the ax源于印第安人的一种俗习惯,意思是“断绝与某人的往来”。例如:l gave him the axafter the party(3)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折射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没落;(4)而“葛朗台”则是莎翁笔下吝啬、自私的象征。因此,语言来源于生活,是文化的一部分,又反映出文化渊源。它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方向受制于整个文化中的各个层面。文化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文化学习的过程,是将语音、词汇、语法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过程。从而,让那些规范的语法、优美的句子在特定的场合,通过适当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达到语言交际的最终目的。另外,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各地的文化也有差异。那么,产生于各自文化底蕴的语言自然在文字符号、语言的构建方式、语音语调、寓意词及习语的产生,运用和发展过程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并通过声音及文字的表达和记载反映在各个文化层面上。因此,在文化导入过程中,应认清中国同英、美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排除母语的干扰,能使学生习得正规的英语。
三、教师在文化导入中的主导作用
外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可体现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实用价值。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历来都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在教学和文化传导过程中,为人师者首先应用有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适时进行文化导入。因此,在课程的设置、的实例进行辨析,帮助学生澄清不同语言中的文化现象,例如:中国人称呼别人时常常冠以职位或头衔。如“王部长”、“李局长”,“洪教授”等,因此,常听到学生们称某某教师为Teacher……。殊不知,英语中只有少数职务或头衔可用于此类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可被称为Doctor……;有权主持法庭的人可被称Judge……;州长和市长为Governor……和Mayor……但往往只被称为Governor或Mayor:教授Professor……也有类似用法;3、示范法。即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英语会话中,将西方的语言和文化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其深厚的文化氛围,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例如:对于他人的称赞,中国人的反应总是“不,不”、“您过奖了”、“哪里,哪里”来表示对于他人的赞扬受之有愧,或成功的原因是缘于运气而非自身的努力等。而接受赞扬则意味着缺乏教养或有骄傲自满情绪。相反,美国人在这方面的反应却极为坦率,直接说Thank you表示欣然接受他人赞扬。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将这些点滴的文化现象自然渗透给学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化模式的容忍性,以学习和运用地道的外语。尽管如此,教师在外语教学和文化导入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着,学生才是语言习练和文化传导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除了身体力行地进行文化导入以外,应调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进行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认清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注意语言能力的培养,已达到运用语言进行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 辽宁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