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探明学术科技类社团对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以期为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及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学术科技类;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40-02
一、绪论
在欧美等国家,高校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据调查,美国优秀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的老板,86%接受过创业教育。迄今为止,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新理念。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教育日益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浙江大学等全国各知名高校,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先导,将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本文在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将高校学生学术科技类社团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专一的类型作为切入点,通过调研,探究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影响,进而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及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学术科技类社团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理论价值
(一)学术科技类社团
学生学术科技类社团注重结合学校的强势专业理论,以专业学习、交流、实践及科学研究为主要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适应未来职业的专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学术科技类社团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其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与学科发展相结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及与学校教学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贯彻这些原则,学术科技类社团得以发展不但具有社团组织的共同性,还具有别于一般学生社团的特性。
1.组成专一,管理单一。学术科技类社团依托一定的专业知识,吸引有相同学科专业背景或对该学科专业有一定兴趣的学生成员,担任社团指导的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通常由该专业、学科的教师或部分院系行政教师承担。
2.简约专业,注重实践。学术科技类社团的规模一般比较小,相对兴趣爱好类或体育运动类社团有大规模的社员,它走专业简约的路线。
3.创新特性强。学术科技类社团要持续和深度发展,要求社团创新性强,形成社团品牌活动和社团特色文化,并规范社团内部建设,提升社团创新能力等。
(二)学术科技类社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是学术科技类社团的生命力所在,社团成员是一群有相同专业背景或是相同爱好的跨专业、跨学科学生的自由组合。社团给予这个群体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从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是学术科技类社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作用。
2.注重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术科技类社团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活动空间,一方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知识面,将两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提前探索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增强实践能力,锻炼理性思维能力。
3.积极提供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学术科技类社团往往能够搭建校园与现实社会之间的桥梁,积极为学生提供提升创业就业技能的条件。学术科技类社团以及旗下创建的各类学术科技协会,不仅能得到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和成功社团成员经验的传授,还能与社会知名企业合作,甚至发展国际合作。种种支持,都为大学生踏上成功创业的平台,增添一份力量。
三、学术科技类社团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实际意义
(一)资料统计和问卷调查
据统计,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大部分由本科生组成,硕士生和博士生所占的比例一般低于10%,只有个别学术科技类社团以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无一例外,浙江大学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成员参与情况,也呈金字塔形。
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学生对创业能力及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对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影响;影响高校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学术科技类社团发展的因素。问卷采用随机发放、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面向浙大学生((以工科为主)进行问卷发放。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学术科技类社团指导教师、社团骨干进行访谈调查,掌握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发展状况,了解指导教师如何认识创业能力以及学生参与学术科技类社团后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二)结果说明
1.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回收了289个有效答卷。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填写问卷的学生基本上是本科生,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居多(高达62%)。
从学生参加社团的情况来看,实践公益类和兴趣爱好类并列成为参与度最高的社团(均为34%),其次是“学术科技类”(25%),而“文化艺术类”和“体育运动类”社团的参与人数相对较少。尽管浙江大学十分重视社团发展,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加入各类社团,但在校期间没有参加过任何社团组织的学生仍然存在,占有不小比例(21%)。
对“参加不同类型社团同学对于参加社团是否助于提升创业能力的看法”这一问题,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参与社团对创业能力的提升作用普遍认同,尤其是在参加了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学生中得到的认可度最高(82.35%)。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有助于帮忙提高创业能力的社团活动比例最高的是交流分享会(55%),其次是实践活动(51%)、学术报告讲座(34%)及学科竞赛(20%)。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体,较难直接作为指标量化分析。本调查问卷通过三大模块的综合分析,分别设置创业精神体系、创业知识体系、创业技能体系等模块,采用“李克特量表”1~5分五级制计分,将学生创业能力指标量化处理。结果显示,参加学术科技类社团学生的创业能力指标量化分数(3.40)确实高于未参加过社团学生的创业能力指标量化分数(3.27)。 2.个案研究。(1)浙江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浙江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是学术科技、创新创业双头并进的创新型学术科技类社团,连续7年获得校“十佳社团”荣誉称号。现任指导教师的工作岗位与社团文化理念和发展方向较匹配,利于开展指导工作。同时,他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认识到位,参与社团集体活动频繁,积极指导社团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对学术科技类社团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作用,表示充分认可。(2)浙江大学学生微软技术俱乐部。浙江大学学生微软技术俱乐部社团的现任指导教师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有着丰富的高校创业教育经验,认为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类社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他的学科研究方向与社团方向直接对口、相关,经常亲自参加社团举办的精品活动,注重营造社团的创业文化氛围。
四、结论、建议与展望
(一)结论
1.学术科技类社团特点鲜明,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及提供就业创业平台等方面,充分服务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服务于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服务于浙大学术氛围和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
2.学术科技类社团的管理更多的是归到某个学科所在的院系,这一管理模式对指导教师的遴选及社员日常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但也存在指导教师过于集中,缺乏社会各类科技人才和创业成功者的指导等弊端。
3.学术科技类社团往往有机会、有条件搭建优良的学生创业培养平台,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有显著优势。理论价值及现实调查结果证明,学术科技类社团确实能在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建议与展望
1.打造学术科技类社团创业教育平台,形成社团品牌特色。引进名企管理者、资深专家、创业达人等创业教育师资,多开展分享交流会等活动,作为学术科技类社团指导教师过于集中的有益补充。学术科技类社团应充分依托专业技术知识,树立品牌活动,结合校内研究所或校外企事业的创业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和运作一体化,为大学生社团提供实际的创业实践基地,充分提高社团学生的创业能力。
2.高校应在学生社团中优先扶持与专业和创业紧密结合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如给予资金支持,借助企业资源,采用实践成果学分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完善学术科技类社团内部建设体系,重视社团精神传承。上到社团制度规则的订立,下至社团人员职责规范的明确,都需要认真管理和落实。
4.提升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服务意识,把握社团的未来发展方向。注重提升社团在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学生需求方面的效率和效益,以人为本,发挥组织力量,不断探索学术科技类社团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学术科技类社团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平.创业教育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东方教育,2014.
[2]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岳平.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关于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职教育必修课的思考(之三)[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胡旭微.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4).
[5]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
[6]刘艳.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江苏高教,2010,(3):106-108.
[7]杨连生,胡继冬,孟秀丽.演化博弈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创新及其管理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7):106-109.
[8]王从严.加强学术科技类社团建设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学习月刊,2010,2(2):106.
[9]王莉.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发展与专业素质提升[J].当代青年研究,2010,(8):49-52.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学术科技类;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40-02
一、绪论
在欧美等国家,高校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据调查,美国优秀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的老板,86%接受过创业教育。迄今为止,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新理念。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教育日益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浙江大学等全国各知名高校,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先导,将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本文在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将高校学生学术科技类社团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专一的类型作为切入点,通过调研,探究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影响,进而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及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学术科技类社团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理论价值
(一)学术科技类社团
学生学术科技类社团注重结合学校的强势专业理论,以专业学习、交流、实践及科学研究为主要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适应未来职业的专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学术科技类社团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其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与学科发展相结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及与学校教学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贯彻这些原则,学术科技类社团得以发展不但具有社团组织的共同性,还具有别于一般学生社团的特性。
1.组成专一,管理单一。学术科技类社团依托一定的专业知识,吸引有相同学科专业背景或对该学科专业有一定兴趣的学生成员,担任社团指导的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通常由该专业、学科的教师或部分院系行政教师承担。
2.简约专业,注重实践。学术科技类社团的规模一般比较小,相对兴趣爱好类或体育运动类社团有大规模的社员,它走专业简约的路线。
3.创新特性强。学术科技类社团要持续和深度发展,要求社团创新性强,形成社团品牌活动和社团特色文化,并规范社团内部建设,提升社团创新能力等。
(二)学术科技类社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是学术科技类社团的生命力所在,社团成员是一群有相同专业背景或是相同爱好的跨专业、跨学科学生的自由组合。社团给予这个群体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从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是学术科技类社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作用。
2.注重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术科技类社团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活动空间,一方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知识面,将两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提前探索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增强实践能力,锻炼理性思维能力。
3.积极提供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学术科技类社团往往能够搭建校园与现实社会之间的桥梁,积极为学生提供提升创业就业技能的条件。学术科技类社团以及旗下创建的各类学术科技协会,不仅能得到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和成功社团成员经验的传授,还能与社会知名企业合作,甚至发展国际合作。种种支持,都为大学生踏上成功创业的平台,增添一份力量。
三、学术科技类社团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实际意义
(一)资料统计和问卷调查
据统计,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大部分由本科生组成,硕士生和博士生所占的比例一般低于10%,只有个别学术科技类社团以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无一例外,浙江大学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成员参与情况,也呈金字塔形。
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学生对创业能力及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对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影响;影响高校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学术科技类社团发展的因素。问卷采用随机发放、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面向浙大学生((以工科为主)进行问卷发放。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学术科技类社团指导教师、社团骨干进行访谈调查,掌握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发展状况,了解指导教师如何认识创业能力以及学生参与学术科技类社团后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二)结果说明
1.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回收了289个有效答卷。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填写问卷的学生基本上是本科生,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居多(高达62%)。
从学生参加社团的情况来看,实践公益类和兴趣爱好类并列成为参与度最高的社团(均为34%),其次是“学术科技类”(25%),而“文化艺术类”和“体育运动类”社团的参与人数相对较少。尽管浙江大学十分重视社团发展,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加入各类社团,但在校期间没有参加过任何社团组织的学生仍然存在,占有不小比例(21%)。
对“参加不同类型社团同学对于参加社团是否助于提升创业能力的看法”这一问题,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参与社团对创业能力的提升作用普遍认同,尤其是在参加了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学生中得到的认可度最高(82.35%)。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有助于帮忙提高创业能力的社团活动比例最高的是交流分享会(55%),其次是实践活动(51%)、学术报告讲座(34%)及学科竞赛(20%)。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体,较难直接作为指标量化分析。本调查问卷通过三大模块的综合分析,分别设置创业精神体系、创业知识体系、创业技能体系等模块,采用“李克特量表”1~5分五级制计分,将学生创业能力指标量化处理。结果显示,参加学术科技类社团学生的创业能力指标量化分数(3.40)确实高于未参加过社团学生的创业能力指标量化分数(3.27)。 2.个案研究。(1)浙江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浙江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是学术科技、创新创业双头并进的创新型学术科技类社团,连续7年获得校“十佳社团”荣誉称号。现任指导教师的工作岗位与社团文化理念和发展方向较匹配,利于开展指导工作。同时,他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认识到位,参与社团集体活动频繁,积极指导社团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对学术科技类社团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作用,表示充分认可。(2)浙江大学学生微软技术俱乐部。浙江大学学生微软技术俱乐部社团的现任指导教师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有着丰富的高校创业教育经验,认为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类社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他的学科研究方向与社团方向直接对口、相关,经常亲自参加社团举办的精品活动,注重营造社团的创业文化氛围。
四、结论、建议与展望
(一)结论
1.学术科技类社团特点鲜明,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及提供就业创业平台等方面,充分服务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服务于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服务于浙大学术氛围和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
2.学术科技类社团的管理更多的是归到某个学科所在的院系,这一管理模式对指导教师的遴选及社员日常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但也存在指导教师过于集中,缺乏社会各类科技人才和创业成功者的指导等弊端。
3.学术科技类社团往往有机会、有条件搭建优良的学生创业培养平台,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有显著优势。理论价值及现实调查结果证明,学术科技类社团确实能在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建议与展望
1.打造学术科技类社团创业教育平台,形成社团品牌特色。引进名企管理者、资深专家、创业达人等创业教育师资,多开展分享交流会等活动,作为学术科技类社团指导教师过于集中的有益补充。学术科技类社团应充分依托专业技术知识,树立品牌活动,结合校内研究所或校外企事业的创业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和运作一体化,为大学生社团提供实际的创业实践基地,充分提高社团学生的创业能力。
2.高校应在学生社团中优先扶持与专业和创业紧密结合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如给予资金支持,借助企业资源,采用实践成果学分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完善学术科技类社团内部建设体系,重视社团精神传承。上到社团制度规则的订立,下至社团人员职责规范的明确,都需要认真管理和落实。
4.提升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服务意识,把握社团的未来发展方向。注重提升社团在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学生需求方面的效率和效益,以人为本,发挥组织力量,不断探索学术科技类社团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学术科技类社团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平.创业教育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东方教育,2014.
[2]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岳平.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关于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职教育必修课的思考(之三)[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胡旭微.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4).
[5]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
[6]刘艳.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江苏高教,2010,(3):106-108.
[7]杨连生,胡继冬,孟秀丽.演化博弈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创新及其管理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7):106-109.
[8]王从严.加强学术科技类社团建设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学习月刊,2010,2(2):106.
[9]王莉.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发展与专业素质提升[J].当代青年研究,2010,(8):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