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眼于导学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考,重点从突出导学案“导”的作用,恰当的处理好“学”,及导学案的编写和课后必须小结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结合具体的课例论述教师如何在文教学中灵活恰当的运用导学案,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导学案 运用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34-0003-01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知识、获得的感悟体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结构,并使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最终得以顺利地生成和发展。“导学案”作为实施学案教学的载体,对高效课堂的形成起到了催化作用。开展“导学案”教学,十分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由教会学生知识变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作为学习者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进而促进高效课堂的产生。
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导学案》的具体情况,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和大家分享。
1.导学案的设计应突出“导”,课堂教学重在“导”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案,因此,重在对学生的引导上。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这是学生合理正确使用导学案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和探究。在交流讨论过程中,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用自己的看法解决问题。教师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信息,设计合理的导入。这一设计是站在学生的位置,结合课本把本课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导学案的设计整体上应由易而难,由简而繁,循序渐进。尤其是语文教学,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时只能由最基础的汉字拼音字词开始到语段的理解乃至作文写作,依次进行。而且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安排些难易不等的习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学习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
2.导学案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学”,其为灵魂
导学案编制的主导思想是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让每个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是灵魂,教学过程中要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生的自学,自练,自悟,自得为课堂教学主线,把任务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老师只告诉学习方法,再不是满堂灌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每个环节,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规律,得出结论。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民主,和谐的大家都欢迎的学习阵地。
3.导学案的编写不宜太长太繁,宜精简,短小
学案是每节课前发放到学生手中的,学生每天学习内容很多,加之语文学起来本身就内容繁琐,知识点细小,体系零散,面广范围大,学生学起来有些无头绪。因此,设计学案时必须要精简,不能面面俱到,而且学案是在课堂上现学现做。如果内容多而繁,学生完不成,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学案最好编排在一页纸上,宜管理好收拾。
4.必须做好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是语文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学案环节进行完后,教师切不可“高枕无忧”,认为万事大吉了。其中,小结是很重要的。先进行小组成员小结,听听他们在这节课上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再由大组长进行总结,结合本组意见,归纳成相应的知识,提升他们的知识层次。老师也必须小结,良好的课堂小结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作用,巧妙的课堂小结能达到“课虽终,趣犹存”的境界。如果设计得好,不仅能巩固知识、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愉快的氛围中把一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当然,自从课堂上使用了导学案后,语文教学本身的一些环节逐渐缺失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
(1)语文课上朗朗的读书声少了。语文课堂上如果少了读的环节,似乎觉得不那么踏实,对于培养学生感悟力,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古诗文和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多的意境,只有大声的很投入的反复的读,才能感受到。
(2)課堂教学有些程序化,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案中的拓展延伸部分,大多数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为了课堂过程的完整性,老师会不顾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行”进行一些环节,导致课堂效果不明显。
(3)如果处理不当的话,课堂就成了习题课,许多学生是为完成习题而做导学案,使导学案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
总之,导学案的使用,大大的减轻了老师的课堂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使用导学案的经验还很不足,还含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现学现改,相信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我们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李介,课堂教学策略研究[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2]程凯,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3]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昌庆,教育者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导学案 运用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34-0003-01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知识、获得的感悟体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结构,并使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最终得以顺利地生成和发展。“导学案”作为实施学案教学的载体,对高效课堂的形成起到了催化作用。开展“导学案”教学,十分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由教会学生知识变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作为学习者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进而促进高效课堂的产生。
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导学案》的具体情况,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和大家分享。
1.导学案的设计应突出“导”,课堂教学重在“导”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案,因此,重在对学生的引导上。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这是学生合理正确使用导学案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和探究。在交流讨论过程中,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用自己的看法解决问题。教师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信息,设计合理的导入。这一设计是站在学生的位置,结合课本把本课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导学案的设计整体上应由易而难,由简而繁,循序渐进。尤其是语文教学,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时只能由最基础的汉字拼音字词开始到语段的理解乃至作文写作,依次进行。而且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安排些难易不等的习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学习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
2.导学案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学”,其为灵魂
导学案编制的主导思想是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让每个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是灵魂,教学过程中要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生的自学,自练,自悟,自得为课堂教学主线,把任务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老师只告诉学习方法,再不是满堂灌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每个环节,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规律,得出结论。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民主,和谐的大家都欢迎的学习阵地。
3.导学案的编写不宜太长太繁,宜精简,短小
学案是每节课前发放到学生手中的,学生每天学习内容很多,加之语文学起来本身就内容繁琐,知识点细小,体系零散,面广范围大,学生学起来有些无头绪。因此,设计学案时必须要精简,不能面面俱到,而且学案是在课堂上现学现做。如果内容多而繁,学生完不成,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学案最好编排在一页纸上,宜管理好收拾。
4.必须做好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是语文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学案环节进行完后,教师切不可“高枕无忧”,认为万事大吉了。其中,小结是很重要的。先进行小组成员小结,听听他们在这节课上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再由大组长进行总结,结合本组意见,归纳成相应的知识,提升他们的知识层次。老师也必须小结,良好的课堂小结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作用,巧妙的课堂小结能达到“课虽终,趣犹存”的境界。如果设计得好,不仅能巩固知识、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愉快的氛围中把一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当然,自从课堂上使用了导学案后,语文教学本身的一些环节逐渐缺失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
(1)语文课上朗朗的读书声少了。语文课堂上如果少了读的环节,似乎觉得不那么踏实,对于培养学生感悟力,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古诗文和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多的意境,只有大声的很投入的反复的读,才能感受到。
(2)課堂教学有些程序化,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案中的拓展延伸部分,大多数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为了课堂过程的完整性,老师会不顾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行”进行一些环节,导致课堂效果不明显。
(3)如果处理不当的话,课堂就成了习题课,许多学生是为完成习题而做导学案,使导学案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
总之,导学案的使用,大大的减轻了老师的课堂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使用导学案的经验还很不足,还含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现学现改,相信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我们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李介,课堂教学策略研究[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2]程凯,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3]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昌庆,教育者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