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各国中小学教育走过了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教材改革的艰辛之路,一波三折之后,终于发现提高老师的“真功夫”才是解决教材、教法改革的关键所在,校本研训活动的开展符合国内外课程教学改革大潮的紧迫需求,特别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程的实施迫切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所谓“校本研训”,简单地说就是以校为基地的师资培训,即学校以教师互教互学为基本形式,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
应该说: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我们每个学校一直都在开展,只是开展的方式、方法,开展的程度和开展的效果不同而已,但总的来说,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支持不尽人意,老师们在简单重复的劳动中消磨了很多时光,造成这种情况的问题很多。
首先,过去的很多研究任务是在启动统一的大规模教学变革时安排布置的,以利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面上”的教学问题,主要参与研究的是专门的教研机构的教育专家,学校教师参与的很少,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研究方式在解决学校教师自身遇到的日常的、具体的和“点上”的教学时却存在明显不足。研究解决的问题没有从大多数教师的实际出发,不符合大多数教师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过去研究的问题往往理论性很强,而大多数教师根本不具备从事研究理论性强的问题的知识功底,加之教学任务也较重,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研究解决的问题往往又是脱离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学校应付了事,教师反映也很冷淡,研究只能在局部或个别教师之间开展。这样的研究活动不适合全员参与,因而达不到整体提高的目的。
第三,我们过去的培训活动,往往都是采用“一员党、满堂灌”,你听我讲,我说你记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没有考虑培训方式是否是老师乐于接受的,培训内容是否是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缺乏对话、交流、互动的培训是不完整的培训,当然不会收到好的效果。除上述原因之外,在校本研训的机制、模式、管理、方法、保障、评价等方面也没有系统形成,这些也是研训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总之我们过去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没有真正在学校里扎根、发芽,针对性和实效性差,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不大。
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学校自身造血能力,顺利推进课程改革,有效开展校本研训活动是最佳途径。
以校为本,立足实际,为我们每位教师提供了参与的条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是提供了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我们应该积极参与。
1 对校本研训活动的再认识
对校本研训活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过去教师研究的问题是自上而下的,只能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在解决学校教师自身所遇到的日常的、具体的教学问题显然是行不通的。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而校本研训是立足学样、立足教师,教师需要解决在教学工作中自身实践遇到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连专家也没有遇到或想到过的。因此校本研训中心下移是势在必行的。校本研训的对象直接关系到于学校,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基于学校文化重建和自身发展而进行的研究活动。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
2 立足校本,全员参与
学生、教师和学校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是校本研训的起点,人人是问题的提出(发现)者,又是研训者,人人可参与研究。问题来自学校本身,易认识、易入手、易研讨、易互相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研训活动“平民化”,才能保证“研训活动全员参与”。例如:川大附小的课堂深度追击五步循环研究法(模式):
问题生成、原因分析、策略预设、课堂验证、研讨反思通过反思总结成功的有价值的经验,发现新的问题,再通过五步循环研究法,使之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这种研究法不仅适合具体的一堂课,对教育实践中生成的其他问题同样适用,易掌握、易操作。
3 提高认识,大胆实践
校本研训要解决的问题,来自于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符合教师的自主需求,这就为人人参与研训活动提供了可能。只要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建立规范的研训制度体系,以学校和教师当前发展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不能“见菜就装蓝”),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就能逐渐形成问题意识、研训意识、课题意识和策略意识。课堂验证是校本研训的主要活动之一。只要我们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课堂细节入手,查找教学中熟视无睹的教学顽疾,发现隐含在见惯不怪的教学现象背后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掘和调动课堂上的非智力因素,重构良好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建构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并最大化地实践教学智慧,博出课堂精彩,我们就能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最优化、科学化、研训活动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对此,华东师在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
4 把握要素,提升水平
校本研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孤立,提供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寻找新知识与新经验来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机会。只要我们准备把握“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主反思”三个核心要素,努力实现教育教学、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教育科研的有效整合,逐步形成教科研训一体化;只要我们将研训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集中群体智慧,使研训中所需的各类教育资源都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实现资源共享,进而获得最佳的研训效益,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教育能力,教师的综合素质就会大幅提升,就能确保研训主体(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
总之,只有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立足实际,我们的校本研训才有载体,才有活力,才有实效。只要我们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过程中,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去聆听、体验、感悟和实践,在教育教学工作这个舞台上,就会演绎出更加精彩的故事,就会绽放更加绚丽的智慧之花。
所谓“校本研训”,简单地说就是以校为基地的师资培训,即学校以教师互教互学为基本形式,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
应该说: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我们每个学校一直都在开展,只是开展的方式、方法,开展的程度和开展的效果不同而已,但总的来说,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支持不尽人意,老师们在简单重复的劳动中消磨了很多时光,造成这种情况的问题很多。
首先,过去的很多研究任务是在启动统一的大规模教学变革时安排布置的,以利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面上”的教学问题,主要参与研究的是专门的教研机构的教育专家,学校教师参与的很少,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研究方式在解决学校教师自身遇到的日常的、具体的和“点上”的教学时却存在明显不足。研究解决的问题没有从大多数教师的实际出发,不符合大多数教师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过去研究的问题往往理论性很强,而大多数教师根本不具备从事研究理论性强的问题的知识功底,加之教学任务也较重,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研究解决的问题往往又是脱离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学校应付了事,教师反映也很冷淡,研究只能在局部或个别教师之间开展。这样的研究活动不适合全员参与,因而达不到整体提高的目的。
第三,我们过去的培训活动,往往都是采用“一员党、满堂灌”,你听我讲,我说你记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没有考虑培训方式是否是老师乐于接受的,培训内容是否是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缺乏对话、交流、互动的培训是不完整的培训,当然不会收到好的效果。除上述原因之外,在校本研训的机制、模式、管理、方法、保障、评价等方面也没有系统形成,这些也是研训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总之我们过去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没有真正在学校里扎根、发芽,针对性和实效性差,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不大。
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学校自身造血能力,顺利推进课程改革,有效开展校本研训活动是最佳途径。
以校为本,立足实际,为我们每位教师提供了参与的条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是提供了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我们应该积极参与。
1 对校本研训活动的再认识
对校本研训活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过去教师研究的问题是自上而下的,只能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在解决学校教师自身所遇到的日常的、具体的教学问题显然是行不通的。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而校本研训是立足学样、立足教师,教师需要解决在教学工作中自身实践遇到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连专家也没有遇到或想到过的。因此校本研训中心下移是势在必行的。校本研训的对象直接关系到于学校,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基于学校文化重建和自身发展而进行的研究活动。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
2 立足校本,全员参与
学生、教师和学校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是校本研训的起点,人人是问题的提出(发现)者,又是研训者,人人可参与研究。问题来自学校本身,易认识、易入手、易研讨、易互相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研训活动“平民化”,才能保证“研训活动全员参与”。例如:川大附小的课堂深度追击五步循环研究法(模式):
问题生成、原因分析、策略预设、课堂验证、研讨反思通过反思总结成功的有价值的经验,发现新的问题,再通过五步循环研究法,使之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这种研究法不仅适合具体的一堂课,对教育实践中生成的其他问题同样适用,易掌握、易操作。
3 提高认识,大胆实践
校本研训要解决的问题,来自于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符合教师的自主需求,这就为人人参与研训活动提供了可能。只要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建立规范的研训制度体系,以学校和教师当前发展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不能“见菜就装蓝”),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就能逐渐形成问题意识、研训意识、课题意识和策略意识。课堂验证是校本研训的主要活动之一。只要我们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课堂细节入手,查找教学中熟视无睹的教学顽疾,发现隐含在见惯不怪的教学现象背后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掘和调动课堂上的非智力因素,重构良好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建构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并最大化地实践教学智慧,博出课堂精彩,我们就能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最优化、科学化、研训活动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对此,华东师在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
4 把握要素,提升水平
校本研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孤立,提供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寻找新知识与新经验来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机会。只要我们准备把握“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主反思”三个核心要素,努力实现教育教学、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教育科研的有效整合,逐步形成教科研训一体化;只要我们将研训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集中群体智慧,使研训中所需的各类教育资源都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实现资源共享,进而获得最佳的研训效益,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教育能力,教师的综合素质就会大幅提升,就能确保研训主体(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
总之,只有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立足实际,我们的校本研训才有载体,才有活力,才有实效。只要我们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过程中,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去聆听、体验、感悟和实践,在教育教学工作这个舞台上,就会演绎出更加精彩的故事,就会绽放更加绚丽的智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