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湖南作为“娱乐之都”,大众音乐文化蓬勃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在大众音乐文化的影响下,湖南钢琴艺术应如何发展。
【关键词】:大众音乐文化;湖南;钢琴艺术;发展
二十一世纪,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音乐呈现繁荣之势,大众音乐文化蓬勃兴起。湖南作为“娱乐之都”,选秀类节目、社区广场演出、大型合唱演出、网络音乐等各种音乐表达方式与表演形式,更是将大众音乐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在这一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湖南钢琴艺术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湖南钢琴艺术的特点
湖南钢琴艺术蕴含着深切真挚的思想情感,体现着湖南民族生活与风俗、民族性格与精神、民族文化与艺术,它将湖南人民的美学观念渗透到多声部形式之中,运用西方作曲及演奏技法将湖南民族生活表现出来。如,谭盾在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引入了湖南独具韵味的山歌和湘中民歌,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祭祀、仪式,描绘了湖南的田园风景。作品以湖湘文化为背景,吸收湖南曲调旋律、乐器音色、锣鼓节奏等元素,融合了西方现代创作技法,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徐新圃改编的钢琴曲《采槟榔》以湖南民间音乐《双川调》为素材,勾画了湖南劳动人民采槟榔的火热场景,表现了湖南人民热爱生活、乐观开朗、朴实勤劳的精神面貌。奚其明创作的《湖南花鼓》是一首极富湖南民间音调色彩的钢琴改编作品。该作品采用民间歌舞的锣鼓节奏,形象地描绘出锣鼓喧天的欢快场景和湖南人民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湖南民间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资源极为丰富。湖南民间音乐主要表现湖南人民率真的个性以及多姿多彩的生活风情,旋律优美而极富特色,这些民间音乐素材为钢琴艺术提供了重要的音乐资源。许多作曲家都是根据湖南地区的文化、生活以及传统民间音乐,改编创作钢琴作品。直接移植与嫁接民间音乐是湖南钢琴音乐表现民族风格和特色最常用的创作手段,许多钢琴曲都是在创造性移植民歌的基础上,融入西方作曲技法,充分发挥钢琴表现力。如,作曲家储望华的钢琴作品《浏阳河》则直接移植湖南花鼓戏《田寡妇看瓜》中《秋生送瓜》唱段,将湖南地方音乐素材与西方作曲技法有机结合,形象地描绘浏阳河的自然风光以及湖南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浓郁的民族性。谭盾的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逗》、《听妈妈讲故事》是作曲家根据儿时所熟悉的民谣创作完成;《山歌》的旋律及结构特征充分借鉴了湖南湖北地区流行的五句子山歌;《欢》则在原有湖南民歌曲调基础上进行改编,并吸收了民间锣鼓乐的因素。作者借用湖南山歌、民歌的曲调结合西方作曲技法,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水彩画。
二、大众音乐文化对湖南钢琴艺术的影响
湖南以大众音乐为代表和标志的娱乐文化十分发达,自由化、通俗性、趣味性、时尚性是其重要特征。大众音乐其音乐内容贴近生活,音乐形式丰富多彩,音响极富震撼力,节奏富于变幻或者借助听觉之外的其它客观因素来表现音乐,因此能最大限度引起听众的共鸣,广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而湖南传统、古典的钢琴艺术与之形成较大反差,它强调严肃性,表现手法更具程式化,注重音色的美感、和声的丰富、曲式的合理、逻辑的缜密,因此大部分听众很难理解传统民乐、高雅音乐、严肃音乐的意蕴,在大众音乐文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中,湖南钢琴艺术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挤。
文化多元化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多元共存、和而不同、融合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趨势不断发展,文化信息化时代的逐步深入,大众音乐紧跟时代脉搏,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而湖南钢琴艺术则仍然保持其传统陈旧的内容和形式,“高、大、上”的音乐路线,与大众的审美趣味相去甚远。在文化多元化的新趋势下,湖南钢琴艺术要继承、推广、繁荣发展,就应在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适当结合时尚、趣味、自由等元素,将湖南钢琴艺术与大众音乐文化融合创新,创作出具有湖南民族特色又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湖南钢琴文化。
三、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湖南钢琴艺术的发展
首先,湖南钢琴艺术要繁荣发展就必须保留其民族特色,为吸收、消化现代西方音乐文化及大众音乐文化提供良好的母体平台。每一个民族的艺术都应以其独有的民族化特色为生命和灵魂,使民族艺术表达其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和气派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湖南的民间音乐资源极为丰富,有浑圆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演唱结合的花鼓戏,欢快活泼的花灯,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等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他们对现代西方音乐文化以及大众音乐文化具有较强的吸收包容性,为不断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湖南钢琴文化与形式提供了可能性。湖南钢琴文化若一味借鉴、吸收西方外来文化或是一味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必将使湖南钢琴文化缺乏自身特色,或是沦落为媚俗的艺术。湖南钢琴文化要想在钢琴乐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探索湖南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植根于湖南民族性音乐元素这片沃土,然后在此基础上继承世界优秀音乐文化,吸收大众音乐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湖南独特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的钢琴文化。
其次,湖南钢琴艺术开始逐渐与大众流行元素结合,吸取大众音乐文化中的精华。湖南作为“娱乐之都”,大众流行音乐是其主要的名片,其平实简练的创作手法,朗朗上口的旋律、贴近生活的音乐内容,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以及光彩夺目的明星偶像,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既符合大众的欣赏水平,又能帮助人们释放精神压力。相比之下,湖南钢琴艺术则更强调音乐的严肃性、高雅性、经典性,其受众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欣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文化素养,而缺乏大众的关注必将限制湖南钢琴艺术的发展。因此,湖南钢琴艺术不能再延续纯“阳春白雪”的艺术形式,应当在保持湖南钢琴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吸取大众音乐文化中的精华,加强湖南钢琴艺术的通俗性、趣味性、时尚性,才能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真正做到雅俗共赏、相得益彰,提升湖南钢琴艺术的品味与品质。
再者,湖南钢琴艺术必须保留学院派的“高雅性”和“专业性”。大众音乐艺术相对来说属于一种浅层次的艺术,在音乐品位和艺术质量上大多呈现出流于形式,忽视内容,淡化主题的倾向。而且大众音乐艺术更多的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经济效益,以娱乐性、时尚性、商业性和趣味性为其主要特征,而往往忽略它的思考性、启迪性和教育性。而高雅艺术、专业性音乐更加注重严谨精致,更具内在感染力和思想深度,它始终是社会整体音乐文化中的先锋、灵魂和瑰宝,是本民族音乐文化创造力的体现。如果一个民族只有大众音乐的发达,没有高雅音乐的繁荣,没有精神上杰出的艺术作品,那么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如果湖南没有领先、高深、专业的钢琴艺术文化,湖南钢琴艺术的发展就失去了灵魂。因此湖南钢琴艺术在融合大众音乐的同时必须保持其“高雅性”和“专业性”。
在大众音乐蓬勃发展的湖南,钢琴艺术要持续、迅速发展,应当植根于民族性音乐元素这片沃土,在保留高雅性与专业性的基础上,将湖南钢琴艺术与大众音乐文化接轨作为突破口,摒弃大众音乐落俗、媚俗的音乐内容与形式,吸取大众音乐文化的精华,合理运用大众音乐文化新颖性和多样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尽可能贴近大众审美习惯,做到雅俗共赏。
【关键词】:大众音乐文化;湖南;钢琴艺术;发展
二十一世纪,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音乐呈现繁荣之势,大众音乐文化蓬勃兴起。湖南作为“娱乐之都”,选秀类节目、社区广场演出、大型合唱演出、网络音乐等各种音乐表达方式与表演形式,更是将大众音乐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在这一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湖南钢琴艺术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湖南钢琴艺术的特点
湖南钢琴艺术蕴含着深切真挚的思想情感,体现着湖南民族生活与风俗、民族性格与精神、民族文化与艺术,它将湖南人民的美学观念渗透到多声部形式之中,运用西方作曲及演奏技法将湖南民族生活表现出来。如,谭盾在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引入了湖南独具韵味的山歌和湘中民歌,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祭祀、仪式,描绘了湖南的田园风景。作品以湖湘文化为背景,吸收湖南曲调旋律、乐器音色、锣鼓节奏等元素,融合了西方现代创作技法,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徐新圃改编的钢琴曲《采槟榔》以湖南民间音乐《双川调》为素材,勾画了湖南劳动人民采槟榔的火热场景,表现了湖南人民热爱生活、乐观开朗、朴实勤劳的精神面貌。奚其明创作的《湖南花鼓》是一首极富湖南民间音调色彩的钢琴改编作品。该作品采用民间歌舞的锣鼓节奏,形象地描绘出锣鼓喧天的欢快场景和湖南人民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湖南民间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资源极为丰富。湖南民间音乐主要表现湖南人民率真的个性以及多姿多彩的生活风情,旋律优美而极富特色,这些民间音乐素材为钢琴艺术提供了重要的音乐资源。许多作曲家都是根据湖南地区的文化、生活以及传统民间音乐,改编创作钢琴作品。直接移植与嫁接民间音乐是湖南钢琴音乐表现民族风格和特色最常用的创作手段,许多钢琴曲都是在创造性移植民歌的基础上,融入西方作曲技法,充分发挥钢琴表现力。如,作曲家储望华的钢琴作品《浏阳河》则直接移植湖南花鼓戏《田寡妇看瓜》中《秋生送瓜》唱段,将湖南地方音乐素材与西方作曲技法有机结合,形象地描绘浏阳河的自然风光以及湖南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浓郁的民族性。谭盾的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逗》、《听妈妈讲故事》是作曲家根据儿时所熟悉的民谣创作完成;《山歌》的旋律及结构特征充分借鉴了湖南湖北地区流行的五句子山歌;《欢》则在原有湖南民歌曲调基础上进行改编,并吸收了民间锣鼓乐的因素。作者借用湖南山歌、民歌的曲调结合西方作曲技法,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水彩画。
二、大众音乐文化对湖南钢琴艺术的影响
湖南以大众音乐为代表和标志的娱乐文化十分发达,自由化、通俗性、趣味性、时尚性是其重要特征。大众音乐其音乐内容贴近生活,音乐形式丰富多彩,音响极富震撼力,节奏富于变幻或者借助听觉之外的其它客观因素来表现音乐,因此能最大限度引起听众的共鸣,广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而湖南传统、古典的钢琴艺术与之形成较大反差,它强调严肃性,表现手法更具程式化,注重音色的美感、和声的丰富、曲式的合理、逻辑的缜密,因此大部分听众很难理解传统民乐、高雅音乐、严肃音乐的意蕴,在大众音乐文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中,湖南钢琴艺术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挤。
文化多元化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多元共存、和而不同、融合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趨势不断发展,文化信息化时代的逐步深入,大众音乐紧跟时代脉搏,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而湖南钢琴艺术则仍然保持其传统陈旧的内容和形式,“高、大、上”的音乐路线,与大众的审美趣味相去甚远。在文化多元化的新趋势下,湖南钢琴艺术要继承、推广、繁荣发展,就应在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适当结合时尚、趣味、自由等元素,将湖南钢琴艺术与大众音乐文化融合创新,创作出具有湖南民族特色又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湖南钢琴文化。
三、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湖南钢琴艺术的发展
首先,湖南钢琴艺术要繁荣发展就必须保留其民族特色,为吸收、消化现代西方音乐文化及大众音乐文化提供良好的母体平台。每一个民族的艺术都应以其独有的民族化特色为生命和灵魂,使民族艺术表达其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和气派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湖南的民间音乐资源极为丰富,有浑圆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演唱结合的花鼓戏,欢快活泼的花灯,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等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他们对现代西方音乐文化以及大众音乐文化具有较强的吸收包容性,为不断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湖南钢琴文化与形式提供了可能性。湖南钢琴文化若一味借鉴、吸收西方外来文化或是一味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必将使湖南钢琴文化缺乏自身特色,或是沦落为媚俗的艺术。湖南钢琴文化要想在钢琴乐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探索湖南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植根于湖南民族性音乐元素这片沃土,然后在此基础上继承世界优秀音乐文化,吸收大众音乐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湖南独特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的钢琴文化。
其次,湖南钢琴艺术开始逐渐与大众流行元素结合,吸取大众音乐文化中的精华。湖南作为“娱乐之都”,大众流行音乐是其主要的名片,其平实简练的创作手法,朗朗上口的旋律、贴近生活的音乐内容,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以及光彩夺目的明星偶像,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既符合大众的欣赏水平,又能帮助人们释放精神压力。相比之下,湖南钢琴艺术则更强调音乐的严肃性、高雅性、经典性,其受众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欣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文化素养,而缺乏大众的关注必将限制湖南钢琴艺术的发展。因此,湖南钢琴艺术不能再延续纯“阳春白雪”的艺术形式,应当在保持湖南钢琴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吸取大众音乐文化中的精华,加强湖南钢琴艺术的通俗性、趣味性、时尚性,才能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真正做到雅俗共赏、相得益彰,提升湖南钢琴艺术的品味与品质。
再者,湖南钢琴艺术必须保留学院派的“高雅性”和“专业性”。大众音乐艺术相对来说属于一种浅层次的艺术,在音乐品位和艺术质量上大多呈现出流于形式,忽视内容,淡化主题的倾向。而且大众音乐艺术更多的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经济效益,以娱乐性、时尚性、商业性和趣味性为其主要特征,而往往忽略它的思考性、启迪性和教育性。而高雅艺术、专业性音乐更加注重严谨精致,更具内在感染力和思想深度,它始终是社会整体音乐文化中的先锋、灵魂和瑰宝,是本民族音乐文化创造力的体现。如果一个民族只有大众音乐的发达,没有高雅音乐的繁荣,没有精神上杰出的艺术作品,那么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如果湖南没有领先、高深、专业的钢琴艺术文化,湖南钢琴艺术的发展就失去了灵魂。因此湖南钢琴艺术在融合大众音乐的同时必须保持其“高雅性”和“专业性”。
在大众音乐蓬勃发展的湖南,钢琴艺术要持续、迅速发展,应当植根于民族性音乐元素这片沃土,在保留高雅性与专业性的基础上,将湖南钢琴艺术与大众音乐文化接轨作为突破口,摒弃大众音乐落俗、媚俗的音乐内容与形式,吸取大众音乐文化的精华,合理运用大众音乐文化新颖性和多样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尽可能贴近大众审美习惯,做到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