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种植课程在各园落地生根,百花齐放。幼儿园的种植活动一般发生在自然角或种植地,因此,自然角和种植地本身成了课程的重要资源,它们是种植微课程的发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节的更替,种植活动的深入,种植地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有时郁郁葱葱,有时硕果累累,有时微吐新绿孕育生机,有时亦是枯叶残枝充满萧条。这不同时刻、不同状态的种植地资源,却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种植地特别时期的资源信息。虞永平教授主张用“全收获”的理念开展种植活动,让幼儿最大限度地“全程”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各个环节;吸引家庭、社区等“全员”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下面我以种植地资源为例,阐述以全收获的理念聚焦种植地资源,从资源到经验的一次全收获课程实践活动——“趣挖红薯”。
活动再现
初探红薯地
牵牛花盛放的秋天,孩子们居然发现红薯地也开出了“牵牛花”。但是,很快,孩子们在探究中得到验证:这不是“牵牛花”,而是“红薯开的花”。
“红薯都开花了,那结的果又在哪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孩子们深入红薯地,终于从泥土裂缝中发现了饱满的红薯。孩子们兴奋极了,“红薯丰收了,我们该挖红薯啦!”
亲子调查活动:挖红薯
决定挖红薯,但是怎么挖呢?孩子们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调查,于是带着调查表,邀请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挖红薯计划中。
调查内容有三项:
1.看到过谁收红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收红薯需要做什么?需要哪些工具?
3.我们的收红薯计划是什么?
调查后我们进行了统计和交流,讨论并确定了计划:
1.准备好铲子和收红薯的工具。2.邀请大人清理红薯藤,孩子用铲子挖红薯。
第一次挖红薯
根据计划,孩子们邀请阿姨割去红薯藤,男孩子自告奋勇用小推车把藤运到小兔子的家,个别孩子还自留部分带回去给家里的小兔子、小羊吃。红薯地露出一截截短短的主茎,孩子们手拿铲子迫不及待地挖红薯,三三两两聚成了一堆又一堆。有的红薯被挖破了皮,有的被挖折了腿,孩子们很是心疼。惊喜的是居然有三位女孩子成功地把连着主茎的一窝红薯完整地挖了出来,“哇!好美的一串。”“好多个连在一起的呢!有的大有的小。”“那是一窝红薯,是红薯的一家吧!”“数数红薯一家有多少个?”“下次,我也要挖这样的一窝!”“我们一起挖好吗?”小伙伴之间有了新的约定。
第二次挖红薯 小组合作
这次的挖红薯活动,允许孩子们自找伙伴3人成小组,合作挖红薯,并在表格中做好记录和统计。
记录内容:
1.猜一猜,一窝有几个红薯;2.挖一挖,一窝挖到几个红薯;3.统计挖到的红薯总数是多少;4.统计完整挖出的红薯有几窝。
课程资源是无生命的“物”,只有将其转化成引发、促进、支持幼儿有效行动的条件,它才能帮助幼儿建构起有益经验。“红薯地开花了”这一信息使种植地资源获得了孩子们的关注。此时的种植地既发出了收获的预告,也因为资源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不断生发问题,使孩子们产生探究的不同需求,生成了一次又一次持续性的活动。使得看似简单的“挖红薯”变得更为有趣,更有意义,种植地资源发挥了它独特的价值。这样的收获突破了种植活动单纯对植物果实的物质性收获,体现了重视幼儿经验获得的种植新理念。
一、关注资源引发问题,诱发学习兴趣点
智慧地倾听与支持
前期,孩子们对牵牛花有持续很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因此红薯地开出的“牵牛花”,引发了孩子们的关注。“这真的是牵牛花吗?”这一问题,引导着孩子们进入红薯地寻求答案。“初探红薯地”时,他们用顺着“牵牛花”找花茎,在探究中发现这是红薯藤上的红薯花。“红薯果实在哪里?”又一个问题产生了。在孩子们探究交流时,我是智慧的倾听者,随时准备为孩子服务。当孩子们发现泥土裂缝中露出的红薯果实欣喜若狂时,我找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点,及时给予适宜的支持——支持孩子们通过调查的方式为收获做准备。
二、聚焦问题引发活动,促发学习探究点
智慧地捕捉与对话
有了前期的调查和经验分享后,我大胆地 “把资源留给孩子”,就有了孩子第一次自主挖红薯活动。孩子们自主探究,尝试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挖出红薯。
自主状态下,孩子们有的单干,有的合作。我停下脚步,智慧地去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努力从孩子身上找灵感:孩子们庆幸挖出红薯而自豪;又发现有的红薯被挖破皮、或被折损而遗憾。从同伴间的对话中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并尝试和孩子对话。“怎样才能不挖坏红薯?”成为孩子们下一步探究的重点。正因为有了“不挖坏”的要求,后续居然多人合作挖出了一整窝红薯。不同的刺激,形成不同的探索。从遗憾、满意到惊叹,孩子们挖红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三、亲历活动获得经验 ,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智慧地提升与搭建
当一整窝红薯完整地出现时,触动了我: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一窝红薯是多个,需要和同伴非常默契地配合,极强的责任感、超强的意志品质和合作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这样的训练于“挖红薯”活动中居然不知不觉地达成了。这正印证了张斌老师说的“ 突出儿童的探索,能淡化教师的‘教导’”。
“教学活动必须让幼儿做事,有意义的做事。”“我也要挖一窝。”“我们一起来。”……孩子们热血沸腾的话语和张斌老师的提醒在我耳边萦绕。我觉得我有责任必须给孩子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于是有了带着挑战任务的第二次三人合作挖红薯,并做好记录和统计。一窝窝完整的红薯不断出现,孩子们如获至宝般捧着、拎着红薯一家子向我报喜。他们创造性地用多种方式来记录一窝窝红薯的数量,用连续加法和接着数等方法来统计红薯总数,孩子们还把这次收红薯快乐丰富的体验活动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活动中快乐的体验自然流露,孩子们用自己的能力和表現向我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获得的发展。
“资源必须经过儿童的活动才可能转化为经验。”利用一片红薯地,引导孩子亲历一次又一次的探究,给了孩子一次不一样的收获。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个、一窝窝看得到的红薯,更是全收获理念下种植地资源优化利用的多样化学习活动,它独有的教育价值使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不断建构有益经验,获得了多样化的快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斌.常熟理工学院教授 《从课程资源到经验》讲座内容。
[2]虞永平.《“全收获”的理念开展幼儿园种植活动》 .幼儿教育.2017.7.8
下面我以种植地资源为例,阐述以全收获的理念聚焦种植地资源,从资源到经验的一次全收获课程实践活动——“趣挖红薯”。
活动再现
初探红薯地
牵牛花盛放的秋天,孩子们居然发现红薯地也开出了“牵牛花”。但是,很快,孩子们在探究中得到验证:这不是“牵牛花”,而是“红薯开的花”。
“红薯都开花了,那结的果又在哪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孩子们深入红薯地,终于从泥土裂缝中发现了饱满的红薯。孩子们兴奋极了,“红薯丰收了,我们该挖红薯啦!”
亲子调查活动:挖红薯
决定挖红薯,但是怎么挖呢?孩子们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调查,于是带着调查表,邀请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挖红薯计划中。
调查内容有三项:
1.看到过谁收红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收红薯需要做什么?需要哪些工具?
3.我们的收红薯计划是什么?
调查后我们进行了统计和交流,讨论并确定了计划:
1.准备好铲子和收红薯的工具。2.邀请大人清理红薯藤,孩子用铲子挖红薯。
第一次挖红薯
根据计划,孩子们邀请阿姨割去红薯藤,男孩子自告奋勇用小推车把藤运到小兔子的家,个别孩子还自留部分带回去给家里的小兔子、小羊吃。红薯地露出一截截短短的主茎,孩子们手拿铲子迫不及待地挖红薯,三三两两聚成了一堆又一堆。有的红薯被挖破了皮,有的被挖折了腿,孩子们很是心疼。惊喜的是居然有三位女孩子成功地把连着主茎的一窝红薯完整地挖了出来,“哇!好美的一串。”“好多个连在一起的呢!有的大有的小。”“那是一窝红薯,是红薯的一家吧!”“数数红薯一家有多少个?”“下次,我也要挖这样的一窝!”“我们一起挖好吗?”小伙伴之间有了新的约定。
第二次挖红薯 小组合作
这次的挖红薯活动,允许孩子们自找伙伴3人成小组,合作挖红薯,并在表格中做好记录和统计。
记录内容:
1.猜一猜,一窝有几个红薯;2.挖一挖,一窝挖到几个红薯;3.统计挖到的红薯总数是多少;4.统计完整挖出的红薯有几窝。
课程资源是无生命的“物”,只有将其转化成引发、促进、支持幼儿有效行动的条件,它才能帮助幼儿建构起有益经验。“红薯地开花了”这一信息使种植地资源获得了孩子们的关注。此时的种植地既发出了收获的预告,也因为资源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不断生发问题,使孩子们产生探究的不同需求,生成了一次又一次持续性的活动。使得看似简单的“挖红薯”变得更为有趣,更有意义,种植地资源发挥了它独特的价值。这样的收获突破了种植活动单纯对植物果实的物质性收获,体现了重视幼儿经验获得的种植新理念。
一、关注资源引发问题,诱发学习兴趣点
智慧地倾听与支持
前期,孩子们对牵牛花有持续很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因此红薯地开出的“牵牛花”,引发了孩子们的关注。“这真的是牵牛花吗?”这一问题,引导着孩子们进入红薯地寻求答案。“初探红薯地”时,他们用顺着“牵牛花”找花茎,在探究中发现这是红薯藤上的红薯花。“红薯果实在哪里?”又一个问题产生了。在孩子们探究交流时,我是智慧的倾听者,随时准备为孩子服务。当孩子们发现泥土裂缝中露出的红薯果实欣喜若狂时,我找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点,及时给予适宜的支持——支持孩子们通过调查的方式为收获做准备。
二、聚焦问题引发活动,促发学习探究点
智慧地捕捉与对话
有了前期的调查和经验分享后,我大胆地 “把资源留给孩子”,就有了孩子第一次自主挖红薯活动。孩子们自主探究,尝试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挖出红薯。
自主状态下,孩子们有的单干,有的合作。我停下脚步,智慧地去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努力从孩子身上找灵感:孩子们庆幸挖出红薯而自豪;又发现有的红薯被挖破皮、或被折损而遗憾。从同伴间的对话中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并尝试和孩子对话。“怎样才能不挖坏红薯?”成为孩子们下一步探究的重点。正因为有了“不挖坏”的要求,后续居然多人合作挖出了一整窝红薯。不同的刺激,形成不同的探索。从遗憾、满意到惊叹,孩子们挖红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三、亲历活动获得经验 ,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智慧地提升与搭建
当一整窝红薯完整地出现时,触动了我: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一窝红薯是多个,需要和同伴非常默契地配合,极强的责任感、超强的意志品质和合作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这样的训练于“挖红薯”活动中居然不知不觉地达成了。这正印证了张斌老师说的“ 突出儿童的探索,能淡化教师的‘教导’”。
“教学活动必须让幼儿做事,有意义的做事。”“我也要挖一窝。”“我们一起来。”……孩子们热血沸腾的话语和张斌老师的提醒在我耳边萦绕。我觉得我有责任必须给孩子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于是有了带着挑战任务的第二次三人合作挖红薯,并做好记录和统计。一窝窝完整的红薯不断出现,孩子们如获至宝般捧着、拎着红薯一家子向我报喜。他们创造性地用多种方式来记录一窝窝红薯的数量,用连续加法和接着数等方法来统计红薯总数,孩子们还把这次收红薯快乐丰富的体验活动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活动中快乐的体验自然流露,孩子们用自己的能力和表現向我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获得的发展。
“资源必须经过儿童的活动才可能转化为经验。”利用一片红薯地,引导孩子亲历一次又一次的探究,给了孩子一次不一样的收获。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个、一窝窝看得到的红薯,更是全收获理念下种植地资源优化利用的多样化学习活动,它独有的教育价值使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不断建构有益经验,获得了多样化的快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斌.常熟理工学院教授 《从课程资源到经验》讲座内容。
[2]虞永平.《“全收获”的理念开展幼儿园种植活动》 .幼儿教育.20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