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创新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sh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具体教育活动探讨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创新教学。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现状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创新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主动性不高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诚信危机、政治信仰危机。部分学生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意识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他们把就业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课、外语、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上,考取各种岗位证书,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也是特别积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出勤率低、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要通过将考勤与成绩挂钩才能维持。课堂上学生注意不集中,有些学生用手机上网、做其他课的作业、看杂志小说,认真做笔记以及听课的学生反而成了少数。在与学生课下的交谈了解中发现,学生大多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处不大,只是为了考试顺利通过而学习。求知者没有求知的兴趣和主动性,教育者只能被动的进行灌输式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捆绑式教育。教育学反复证明:兴趣和爱好是受教育者最深厚的内在的求知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不明显,关键就在这里。
  (二)学生差异性较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作为一门必修课,所有高校、所有专业都要开设,但由于上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以来,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年龄等都有很大差异。本科类院校和专科院校或高职类院校的生源不同,理科类院校和文科院校生源也不同,他们的文化基础有差异,就会造成本科院校、文科院校的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学习自觉性较高;而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及理科院校的学生则积极性不高。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态度也不同,学习文科的学生较喜爱这门课程,认为它与其他专业课有联系;学习理科的学生从高中二年级起已经不学政治课了,他们习惯了套用公式、演算等学习方式,对大学中突然增加的一门文科类课程很不习惯,也缺乏积极性。大学生在年龄上也存在很大的跨度,有普高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也有初中毕业的预科班五年制学生,从15-20岁左右学生都要接受相同的一门课,他们的理解力自然就不同。学生知识层次高的能够很好理解就愿意学习,相反则会产生厌学情绪。
  (三)教学方法单一
  一些教师仍然采用简单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少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平台。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丝毫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产生共鸣。也有的教师虽然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只是粉笔和黑板的替代品,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这就造成了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忙学生的状况。而且,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专科及高职院校生源较复杂以及学生人文素质相对薄弱的现状,如果采用简单生硬的理论灌输,学生在难以理解时往往不易接受甚至产生抵触。如果能做到因材施教,联系实际,在尊重学生认识水平的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深入浅出,给予学生理解和悟出的过程,然后在适宜的时候给出价值判断,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四)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意见》的要求,编写工作组在编写工作中确定的指导思想是:1、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本要求;2、突出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好地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论联系实际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着重从正面剖析问题,讲清道理,切中要害,努力做到以理服人,充分发挥的力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灌输不及不符合此门学科的目的和作用,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和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五)教学时效性不强
  从根本上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背诵现成的原理和结论,而是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导自己的行动,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更侧重于知识、观点的灌输,容易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部分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的重要性就没有清楚的认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搞考前突击,简单地背诵原理和结论,在今后的生活中所学的知识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让书本中的知识成为指引他们的行动指南。
  (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师生互动就是通过简单的提问或是背诵,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几乎没有,学生在上完课后又把知识还给了老师。要使学生学会、会学,受到“入心”、“入脑”的良好教学效果,必须培养其自主学习的精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同时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自身的特点适用案例教学法
  (一)实践性和现实性很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从它们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来看,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其最鲜明的特点,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很强。这一重要特征决定了此课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果采取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传统方式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易经常开展,而且如果许多学生一起参与,教学效果也未必明显。因此,找到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常使用的、教学效果较好的方法就成为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无疑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例如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探索、创新的伟大成果,与当代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息息相关。邓小平理论通俗易懂,简单的话语中蕴涵深刻的道理,且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正因为对国情有了正确的认识,才制定出了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飞速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讲授这些理论的过程中如果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必然使学生感到其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理论离自己并不遥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切实提高。
  (二)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
  如“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是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步骤,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配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的指引下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等。这些理论都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其实践性、实用性、生动性就会被埋没,又走回传统马克思主义教学中枯燥、空洞、呆板的老路。由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具备的这些特点,我认为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M].
  [2]娄先革.“两课”教学中案例教育模式的摸索[J].教书育人,2005,(11):53.
其他文献
摘 要:This thesis attempts to record the crucial moments during the evolvement of imitation theory by expounding on the explanations made by Plato, Aristotle, and Plotinus, as well as the neo-classicist
期刊
摘 要:道德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意识形态之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生新的演变。维吾尔族传统道德也是关于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卑微、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操以及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本文重点研究维吾尔族传统道德观念、道德意志、道德准则,以及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  关键词:关键词:维吾尔;传统道德;思想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网络文化,必须把握网络文化的规律与趋势,确立科学的原则与方法,通过对话方式、阵地文化建构方式、“网语”开发与运用方式,建构起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体系”与“信念体系”,形成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支撑与保障机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D64
期刊
摘 要:新媒体对德育的影响越来越深,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影响时,德育应该是积极能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发生了变化。为了实现高校大学生德育的价值和意义,高校德育必须应时而变,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大学生德育;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期刊
摘 要: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其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关键词:高职学生;公民素质;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课”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讲授“德育课”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与空间实际(国内、国外、学生自身)和时间实际(历史、现实、未来)紧密联系,以达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并学会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际中去。  关键词:“德育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二维  中图分类号:G631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力量,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以便更好地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进行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消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我国对出国留学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就比较重视。随着留学规模和形式的多样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试图就近年来大学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增强党组织先进性、提高党员素质的有效载体。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通过创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主体地位和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等方法和途径积极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凝聚党心民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于促进高校各项工作任务将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凝聚力;高校党组织;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 要:谱牒学之源流可以溯及先秦时代,先秦典籍《世本》之《帝系》、《世家》即为最早之家谱,然其真正盛行,实始自汉魏之纪,南北朝时发展为一门专学。宋代谱学发展,进入系统化阶段。元代因统治者歧视汉人、南人,禁止官私撰刻汉人姓谱,谱牒学无以发展。明清两代,私家修谱之风大盛,现存家谱几乎皆为此时修撰,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谱牒学家。  关键词:谱牒学;源流;《世本》  中图分类号:K2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