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勇者。在革命年代,勇者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在和平时期,勇者需要成为时代的先锋。如果说“仁者”是人类良心的守护者,“智者”是人类智识的探索者,“信者”是人类信仰的执守者,那么“勇者”就是人类精神的彰显者。他们或者勇于挑戰人类思想、思维的极限,展示出人类精神的韧性;或者是生命的探险家,敢于磨砺人类肉体的承受力。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得到人类灵魂长度和宽度的拓展,看到那些为我们所敬重的力量,以及因勇于进取而迸发出的人性之魅。
勇者,也正是奥迪品牌精神的彰显者和倡导者。从本期开始,本刊携手一汽-大众奥迪,连续八期,倾力追寻“时代勇者,进取之魅—奥迪和他的朋友们”之足迹,对话魅力勇士,记錄他们温暖而积极进取的心灵故事。
尔冬强端起一部相机,把俯拾皆是历史的上海装进镜头。法租界的小马路代表着小资情调;外滩的公共租界代表着金钱再抬头,乘借直升机的高度,大上海便全身心回旋于尔冬强眼前,还有黄浦江水,哗哗地拍打出一条海上通道,尔冬强便寻机钻入了更久远的历史。
前一刻,尔冬强还在中国的乡土记錄历史遗民口述的往昔,下一时,他已经身在俄罗斯,探究茶叶贸易的左右经纬。尔冬强经常不惜血本买下已弃旧物,却在十几年后把这些旧物回味成历史;他也会在古玩市场捡漏淘宝,并骄傲地对太太说,“这辈子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升值”。他习惯于背个睡袋在沙漠戈壁上倒头就睡,前阵子却花几万块月租,在太原路的花园别墅安营扎寨,那栋建成于1928年的法式建筑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的经典范式,曾是美国马歇尔将军、毛泽东和江青所钟爱的住所。二十年前,尔冬强将自己拍摄的这栋洋楼照片作为自己作品集《上海法租界》的封面。而今,他只是为了在寂寥的草坪上吟风散步,亲近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梧桐叶
尔冬强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亚洲系统完整研究ArtDeco 第一人。当我们的镜头对准他,他还是那个喜欢戴帽子的摄影师。对于上海,他的熟悉程度甚至胜于对他自己。对于历史,他和另一位叫崔永元的人,一南一北,口述着正在消弭的过往。只不过崔永远用嘴,而尔冬强用的,是镜头。
---------------------------------------------“很有趣,我爷爷用了一辈子柯达,我父亲用了一辈子柯达,我也用了五十年柯达。今天,柯达这个品牌突然成为了历史,但父亲留给我的那台相机已经改变了我的一生。”
---------------------------------------------尔冬强是一名独立摄影师。“独立”,是他用独立思考的方式,拍出了一张又一张具有独立视角的图片。
和摄影结缘,源自父亲留给尔冬强的唯一礼物—一台柯达牌照相机。“一台相机改变了我的一生,当时我也没什么理想,就是拍拍女生,满足一下虚荣心。”尔冬强家里原本有暗房,还有祖辈们用过的摄影器材,这些东西轻描淡写地,让摄影在尔冬强的人生里安营扎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尔冬强渐渐与海外亲属取得联系,在外拍电影的叔父大胆建议尔冬强把国内情况通过照片记錄并传递出去。当时的尔冬强还在《上海画报》做编辑和记者,他的摄影作品在国内已小有名气。尽管工作体面,收入稳定,他靠稿费在上海生活得很好,但体制内的创作方式影响了他用独立视角看镜头。
尔冬强毅然离开。这意味着什么?没有固定工资,没有劳保,也没有再稍等一段时间便会分得的福利房。外界对他的称呼是“国内第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摄影师”,尔冬强现今回想起来,不无庆幸:“脱离体制对我来说极其重要”。辞职后的尔冬强一身轻松。旅行、探险,成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基本上一年里八个月在外边,给国外媒体杂志发了稿,拿到稿费,就去一个新的地方,再回来发稿,不断走出去。”
尔冬强的海外关系让身边的人感觉畏手畏脚,他自己却坦然而从容,拍好一茬胶卷,就往国外杂志社寄一茬。起初的胶卷由外国寄来,后来,镜头也被寄到尔冬强手里。再往后,几乎所有的摄影器材包括三脚架都被用稿杂志社包办。百事不愁之下,尔冬强的镜头更加随心所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尔冬强把镜头瞄准了中国民间艺术,绘画、剪纸、塑作、雕刻、刺绣很多传统技艺从解放前留存下来,已经消亡无几。尔冬强觉得再不记錄,仅剩的机会也会被时间稀释。一股雄心壮志和记錄历史的使命感催促着尔冬强开始全国各地跑。在尔冬强的镜头中,这是他记錄的第一系列视觉文献。
而用他稿的国外杂志对此兴趣或缺。尔冬强在风风火火中发现,“拍农村,待一个月,给到外国杂志最多只用两个版。而在城市和农村间奔走过渡,对于大连、哈尔滨、天津、青岛、广州、武汉等城市电影院、银行、学校、租界、邮政局等这些与外国关联旧物的拍摄,随手摁来,居然一次性能发二十多个版。”尔冬强拿捏到了这个尺度,开始做一些近代史视觉记錄,这便有了从《最后一瞥—上海西洋建筑》、《上海法租界》、《上海老别墅》、《中国近代通商口岸》、《中国教会学校》到《上海装饰艺术派》等后来数十本接连出版的专题摄影画册。
---------------------------------------------“我有一间屋子,存满硬盘,我拍摄的所有画面都存放于此。它们需要长时间考量。像是衍生出去的通草画、外销瓷话题等,碰到疑问,我再回来看看,琢磨一下它们,经常可以捡漏。”
---------------------------------------------
尔冬强最早提出“视觉文献”时,响应寥寥。站在历史的高度,尔冬强用相机记錄时代变迁,“镜头不仅摘取美感,还要拼贴历史。”尔冬强觉得自己行走出来的照片除了艺术性和画面的风花雪月之外,更具有文献价值。在尔冬强设于青浦金泽的视觉文献中心里,有一间屋子专门用来做民国时期名人堂的视觉文献,全是近百年前的中国名人。从里面的资料里抽出胡适,这位文化先驱的出生地、家族祠堂、读书地、工作涉足地,到埋葬地,都有图像一一呈现。还有那些老牌的民族企业家,办公在哪里,工厂在哪儿,银行在哪儿全部都用图片串起来,建成档案库。
曾有画画的朋友对尔冬强嗤之以鼻,“你们摄影师轻松,按一下快门就成影了,我们一画就得十天半个月。”尔冬强听后充满无力感。纵然如此,尔冬强用1/100秒的速度摁快门,仍是赶不上时间的飞驰。这也让他做一件事,不会把计划定得太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人人怀旧”。风潮一过,又全体奔新了。尔冬强将当时的记錄照片拿出来,里面全盛着时代的味道。尔冬强自然而然地开始留存更多细节,不止用镜头记錄,还收集实物。他曾对太太李琳说:“我花的每一分钱都会升值,十倍最起码,高的有几千倍。”尔冬强眼中的“升值”是记錄和历史的价值,维度是十年或二十年的时间。
尔冬强将自己的时间分为十五年一段,十二年前,他开始了计划中的15年丝绸之路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尔冬强基本都去过,沿着百年前知名亚欧考古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们的足迹,尔冬强追寻着历史的遗址。“那些文献出土的地方我得去考察,像在匈牙利图书馆,我把史料借出来翻拍,把百年前的记錄续上。”
为了“视觉文献”和“口述历史”,尔冬强把自己兵分数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玄奘之路、马可波罗之路、茶叶之路、佛教传播之路。带着镜头,他还以长江南北为界走过了中国近代通商口岸,这一路下来,摆在尔冬强面前的新书题材就有了五十多种,岔出去的题目更多。尔冬强的职业让他走遍了世界,走出了“视觉文献”的价值。事物随着时代变,而尔冬强的镜头却没变—“我用编历史的眼光抚摸镜头的重量”。 “现在中国有两个人在做口述历史,北方是崔永元,南方是我。希望大家都来口述历史。”
太原路位于上海旧时“法租界”。春夜晚,参天梧桐抱拥法式风情小街,尔冬强双手兜进口袋,在昏暗的路灯下踩着自己的影子。他一直衷情于这样晃过街道。街道两旁灯光温暖,乐声柔美。“我喜欢生活在这片区域,晚上的轻柔非常舒服。”尔冬强收藏着这样的上海,收藏着他镜头中的历史。
尔冬强的勇气源于生计。而谋生并不难。他就变换了活法。镜头是他的行囊,记录是他对自己的定义。走遍中国和世界,仅凭相机和镜头谱出一部叫“视觉文献”的大部头巨著,尔冬强的镜头里全是时代的心跳。
[勇者对话]卢敏捷&尔冬强
记录时代 心动中国
卢敏捷 你在《尔冬强:2010鸟瞰上海》序中用“景观爆炸”来形容上海,上海近百年来的变化就像一汽-大众奥迪品牌的“进取”精神,锐意前行,上海的发展速度对您的艺术态度带来了哪些影响?
尔冬强:从学术上和精神上来说,以不变应万变。在充满诱惑的社会现状中生活,需要坚定信念、锁定目标,进行长时间的思考。不失去对新事物的好奇。终身学习,研究高科技带来的新功能。
卢敏捷:在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初期,奥迪正是通过上海进入中国,在见证、参与并且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与上海一起经历了无数令人心动的时刻。在你的记忆中,是否有这样的感受?
尔冬强:车从身边一瞬而过,照相机在瞬间捕捉影像,像是F1赛车我每年都去现场感受,以前在国外也去过。车飞速穿过的时候,就用高速快门打一场遭遇战,不谋而合。
卢敏捷: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海最让你心动的地方在哪里?“心动上海”艺术展又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尔冬强:不管是在地上行走还是在空中鸟瞰,我都是通过镜头来唤起城市记忆。有香港媒体给我的专题报道取标题为“尔冬强为失了忆的上海作证”,我个人觉得挺到位。不管是一栋房子的角落,还是一个人记忆的深处,都让我永远充满惊喜。“心动上海”艺术展览让我看到一汽-大众奥迪企业品牌文化的视野和宽广。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凑在一起,本身就显示出品牌文化的包容。这也与上海的气质不谋而合。
卢敏捷:“心动上海”将一汽-大众奥迪一贯秉持的“进取、尊贵、动感”的品牌价值,融入到了上海不断向世界展现的“创新”、“成就”与“活力”之中。你如何理解上海的这种特质?
尔冬强:上海以前是冒险家的乐园,追求物质与精神享受。虽然我们现在也是在这样的大主题下,但在不断地求新求变也在积极进取地生活着。
卢敏捷:车与城市息息相关,在你关注这个城市的变迁过程中,是否有关注过车在其中的意义?
尔冬强:车,可以让你住得更远,更贴近田园生活。
尔冬强 一汽-大众奥迪见证着中国的经济腾飞,你觉得奥迪守护的价值现阶段释放了吗?
卢敏捷:很幸运,一汽与奥迪在中国合作了二十多年,正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二十多年,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的二十多年。在我理解,进取是奥迪品牌最具独特的价值观,它意味着前瞻,开放,先人一步,是对领先科技的追求,让我们的用户真正感受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惊喜和改变。同时,随着时代的进阶,人们开始追求超越物质层面的享受,有了日益强烈的精神诉求。观察到这一变化,我们也通过一系列更生活化、多元化和情感化的方式来传递这种进取精神。无论是夏季音乐周、与孟京辉合作的音乐剧《初恋》,以及这一次“心动上海”艺术展,都在试图用音乐、表演、摄影、绘画、装置等多种艺术形态感知与记录时代精神,同时也借此展现一汽-大众奥迪的品牌魅力。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通过跨越文化、艺术、体育和企业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进一步见证时代魅力,释放进取力量。
尔冬强:这次艺术展上奥迪用镜面车身折射出一部与上海共同主演的《进取映像》,你怎么理解“进取”魅力和上海的城市精神?
卢敏捷: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是一座独具品格的城市。本地文化、中国复杂的地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在此发生碰撞与交融,形成了层次丰富的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也正因为拥有这种精神内核,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早、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
两年前看到您的作品,那种历史的沉淀感,那种见证成长和发展的视角深深的震撼了我。巧合的是,因为奥迪通过上海进入中国,因此有机会全程见证这座城市二十年的成长脉络,也深刻理解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与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和上海有着无可取代的共同记忆:急速进取、锐意前进,这种冲击力和生命力正是一汽-大众奥迪与上海共有的进取精神。
尔冬强:在成熟的社会体系中,工业和艺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汽-大众奥迪怎么理解和诠释现阶段中国社会中商业与艺术的关系?
卢敏捷:在商業和艺术间,如何拿捏有度,这正是考验品牌的关键。在国际上,艺术家是非常欢迎商业赞助的,只有得到商业支持,艺术才能得到更大的宣传与发展,但在国内,在艺术与商业诉求的平衡上,大家还都是在摸索中寻进。
就拿去年的奥迪夏季音乐周来说,艺术总监奥迪英杰汇品牌大使谭盾先生就曾发表感叹,如果没有奥迪的支持,他心中的很多创举就无法实现,到了最后,也分不清是奥迪帮助他的音乐,还是他的艺术帮助了奥迪。对于奥迪而言,艺术是智慧之源。在造型、色彩、材质等产品设计的每一细节,我们都在不断汲取着最为先锋的艺术成就。如果中止那些来自于艺术的灵感,我们就不能设计出更好、更具美感的产品。
同时,在另一个更为深入的层面,我们也不断尝试与不同的艺术家进行合作。就像这次“心动上海”上,无论是张洹以奥迪A1为原型创作的车体彩绘《九龙奥迪》、邱启敬的玉雕作品《奥迪:动力时代》,或是金江波和刘朴的装置艺术《奥迪人的面孔》,都以更为开阔的视角诠释艺术家眼中的奥迪。它不再只是一款车,而是作为载体出现,承载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审美、价值与思考。
尔冬强:艺术的进取源自工业,工业达到巅峰会演变为艺术。如果把奥迪的产品比作一件件作品,你如何评价它们的艺术价值?
卢敏捷:奥迪的产品不是简单的标准化生产,不是冷冰冰且毫无美感的工业成品,而是在技术支撑之下,蕴含着设计师的审美和情感,甚至,还延伸了整个民族的美学传统。因此,在我看来,工业不仅生产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演变和追求。
奥迪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如一体化进气格栅、LED灯和肩线设计。它们将艺术体现和延续在具体的每款车型上,成为奥迪独一无二的艺术logo。
奥迪的设计风格是纯粹主义,讲求简洁现代。这是和“进取、尊贵、动感”的品牌价值相辅相成的艺术诉求,奥迪动感优雅的造型、富有张力的外观和臻于完美的细节都是对这种艺术风格的直接体现。
奥迪一直强调工业的创新、活力,也不断引领高档车的设计潮流,在汽车设计领域保持着这种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刚上市的全新奥迪A6L和不久前上市的新奥迪A5/S5系列车型,用优雅的线条、动感的轮廓,让奥迪的工业价值和艺术风格再一次得到了大幅升级。在它们身上,工业和艺术之间达到了完美平衡。
勇者,也正是奥迪品牌精神的彰显者和倡导者。从本期开始,本刊携手一汽-大众奥迪,连续八期,倾力追寻“时代勇者,进取之魅—奥迪和他的朋友们”之足迹,对话魅力勇士,记錄他们温暖而积极进取的心灵故事。
尔冬强端起一部相机,把俯拾皆是历史的上海装进镜头。法租界的小马路代表着小资情调;外滩的公共租界代表着金钱再抬头,乘借直升机的高度,大上海便全身心回旋于尔冬强眼前,还有黄浦江水,哗哗地拍打出一条海上通道,尔冬强便寻机钻入了更久远的历史。
前一刻,尔冬强还在中国的乡土记錄历史遗民口述的往昔,下一时,他已经身在俄罗斯,探究茶叶贸易的左右经纬。尔冬强经常不惜血本买下已弃旧物,却在十几年后把这些旧物回味成历史;他也会在古玩市场捡漏淘宝,并骄傲地对太太说,“这辈子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升值”。他习惯于背个睡袋在沙漠戈壁上倒头就睡,前阵子却花几万块月租,在太原路的花园别墅安营扎寨,那栋建成于1928年的法式建筑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的经典范式,曾是美国马歇尔将军、毛泽东和江青所钟爱的住所。二十年前,尔冬强将自己拍摄的这栋洋楼照片作为自己作品集《上海法租界》的封面。而今,他只是为了在寂寥的草坪上吟风散步,亲近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梧桐叶
尔冬强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亚洲系统完整研究ArtDeco 第一人。当我们的镜头对准他,他还是那个喜欢戴帽子的摄影师。对于上海,他的熟悉程度甚至胜于对他自己。对于历史,他和另一位叫崔永元的人,一南一北,口述着正在消弭的过往。只不过崔永远用嘴,而尔冬强用的,是镜头。
---------------------------------------------“很有趣,我爷爷用了一辈子柯达,我父亲用了一辈子柯达,我也用了五十年柯达。今天,柯达这个品牌突然成为了历史,但父亲留给我的那台相机已经改变了我的一生。”
---------------------------------------------尔冬强是一名独立摄影师。“独立”,是他用独立思考的方式,拍出了一张又一张具有独立视角的图片。
和摄影结缘,源自父亲留给尔冬强的唯一礼物—一台柯达牌照相机。“一台相机改变了我的一生,当时我也没什么理想,就是拍拍女生,满足一下虚荣心。”尔冬强家里原本有暗房,还有祖辈们用过的摄影器材,这些东西轻描淡写地,让摄影在尔冬强的人生里安营扎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尔冬强渐渐与海外亲属取得联系,在外拍电影的叔父大胆建议尔冬强把国内情况通过照片记錄并传递出去。当时的尔冬强还在《上海画报》做编辑和记者,他的摄影作品在国内已小有名气。尽管工作体面,收入稳定,他靠稿费在上海生活得很好,但体制内的创作方式影响了他用独立视角看镜头。
尔冬强毅然离开。这意味着什么?没有固定工资,没有劳保,也没有再稍等一段时间便会分得的福利房。外界对他的称呼是“国内第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摄影师”,尔冬强现今回想起来,不无庆幸:“脱离体制对我来说极其重要”。辞职后的尔冬强一身轻松。旅行、探险,成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基本上一年里八个月在外边,给国外媒体杂志发了稿,拿到稿费,就去一个新的地方,再回来发稿,不断走出去。”
尔冬强的海外关系让身边的人感觉畏手畏脚,他自己却坦然而从容,拍好一茬胶卷,就往国外杂志社寄一茬。起初的胶卷由外国寄来,后来,镜头也被寄到尔冬强手里。再往后,几乎所有的摄影器材包括三脚架都被用稿杂志社包办。百事不愁之下,尔冬强的镜头更加随心所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尔冬强把镜头瞄准了中国民间艺术,绘画、剪纸、塑作、雕刻、刺绣很多传统技艺从解放前留存下来,已经消亡无几。尔冬强觉得再不记錄,仅剩的机会也会被时间稀释。一股雄心壮志和记錄历史的使命感催促着尔冬强开始全国各地跑。在尔冬强的镜头中,这是他记錄的第一系列视觉文献。
而用他稿的国外杂志对此兴趣或缺。尔冬强在风风火火中发现,“拍农村,待一个月,给到外国杂志最多只用两个版。而在城市和农村间奔走过渡,对于大连、哈尔滨、天津、青岛、广州、武汉等城市电影院、银行、学校、租界、邮政局等这些与外国关联旧物的拍摄,随手摁来,居然一次性能发二十多个版。”尔冬强拿捏到了这个尺度,开始做一些近代史视觉记錄,这便有了从《最后一瞥—上海西洋建筑》、《上海法租界》、《上海老别墅》、《中国近代通商口岸》、《中国教会学校》到《上海装饰艺术派》等后来数十本接连出版的专题摄影画册。
---------------------------------------------“我有一间屋子,存满硬盘,我拍摄的所有画面都存放于此。它们需要长时间考量。像是衍生出去的通草画、外销瓷话题等,碰到疑问,我再回来看看,琢磨一下它们,经常可以捡漏。”
---------------------------------------------
尔冬强最早提出“视觉文献”时,响应寥寥。站在历史的高度,尔冬强用相机记錄时代变迁,“镜头不仅摘取美感,还要拼贴历史。”尔冬强觉得自己行走出来的照片除了艺术性和画面的风花雪月之外,更具有文献价值。在尔冬强设于青浦金泽的视觉文献中心里,有一间屋子专门用来做民国时期名人堂的视觉文献,全是近百年前的中国名人。从里面的资料里抽出胡适,这位文化先驱的出生地、家族祠堂、读书地、工作涉足地,到埋葬地,都有图像一一呈现。还有那些老牌的民族企业家,办公在哪里,工厂在哪儿,银行在哪儿全部都用图片串起来,建成档案库。
曾有画画的朋友对尔冬强嗤之以鼻,“你们摄影师轻松,按一下快门就成影了,我们一画就得十天半个月。”尔冬强听后充满无力感。纵然如此,尔冬强用1/100秒的速度摁快门,仍是赶不上时间的飞驰。这也让他做一件事,不会把计划定得太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人人怀旧”。风潮一过,又全体奔新了。尔冬强将当时的记錄照片拿出来,里面全盛着时代的味道。尔冬强自然而然地开始留存更多细节,不止用镜头记錄,还收集实物。他曾对太太李琳说:“我花的每一分钱都会升值,十倍最起码,高的有几千倍。”尔冬强眼中的“升值”是记錄和历史的价值,维度是十年或二十年的时间。
尔冬强将自己的时间分为十五年一段,十二年前,他开始了计划中的15年丝绸之路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尔冬强基本都去过,沿着百年前知名亚欧考古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们的足迹,尔冬强追寻着历史的遗址。“那些文献出土的地方我得去考察,像在匈牙利图书馆,我把史料借出来翻拍,把百年前的记錄续上。”
为了“视觉文献”和“口述历史”,尔冬强把自己兵分数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玄奘之路、马可波罗之路、茶叶之路、佛教传播之路。带着镜头,他还以长江南北为界走过了中国近代通商口岸,这一路下来,摆在尔冬强面前的新书题材就有了五十多种,岔出去的题目更多。尔冬强的职业让他走遍了世界,走出了“视觉文献”的价值。事物随着时代变,而尔冬强的镜头却没变—“我用编历史的眼光抚摸镜头的重量”。 “现在中国有两个人在做口述历史,北方是崔永元,南方是我。希望大家都来口述历史。”
太原路位于上海旧时“法租界”。春夜晚,参天梧桐抱拥法式风情小街,尔冬强双手兜进口袋,在昏暗的路灯下踩着自己的影子。他一直衷情于这样晃过街道。街道两旁灯光温暖,乐声柔美。“我喜欢生活在这片区域,晚上的轻柔非常舒服。”尔冬强收藏着这样的上海,收藏着他镜头中的历史。
尔冬强的勇气源于生计。而谋生并不难。他就变换了活法。镜头是他的行囊,记录是他对自己的定义。走遍中国和世界,仅凭相机和镜头谱出一部叫“视觉文献”的大部头巨著,尔冬强的镜头里全是时代的心跳。
[勇者对话]卢敏捷&尔冬强
记录时代 心动中国
卢敏捷 你在《尔冬强:2010鸟瞰上海》序中用“景观爆炸”来形容上海,上海近百年来的变化就像一汽-大众奥迪品牌的“进取”精神,锐意前行,上海的发展速度对您的艺术态度带来了哪些影响?
尔冬强:从学术上和精神上来说,以不变应万变。在充满诱惑的社会现状中生活,需要坚定信念、锁定目标,进行长时间的思考。不失去对新事物的好奇。终身学习,研究高科技带来的新功能。
卢敏捷:在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初期,奥迪正是通过上海进入中国,在见证、参与并且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与上海一起经历了无数令人心动的时刻。在你的记忆中,是否有这样的感受?
尔冬强:车从身边一瞬而过,照相机在瞬间捕捉影像,像是F1赛车我每年都去现场感受,以前在国外也去过。车飞速穿过的时候,就用高速快门打一场遭遇战,不谋而合。
卢敏捷: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海最让你心动的地方在哪里?“心动上海”艺术展又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尔冬强:不管是在地上行走还是在空中鸟瞰,我都是通过镜头来唤起城市记忆。有香港媒体给我的专题报道取标题为“尔冬强为失了忆的上海作证”,我个人觉得挺到位。不管是一栋房子的角落,还是一个人记忆的深处,都让我永远充满惊喜。“心动上海”艺术展览让我看到一汽-大众奥迪企业品牌文化的视野和宽广。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凑在一起,本身就显示出品牌文化的包容。这也与上海的气质不谋而合。
卢敏捷:“心动上海”将一汽-大众奥迪一贯秉持的“进取、尊贵、动感”的品牌价值,融入到了上海不断向世界展现的“创新”、“成就”与“活力”之中。你如何理解上海的这种特质?
尔冬强:上海以前是冒险家的乐园,追求物质与精神享受。虽然我们现在也是在这样的大主题下,但在不断地求新求变也在积极进取地生活着。
卢敏捷:车与城市息息相关,在你关注这个城市的变迁过程中,是否有关注过车在其中的意义?
尔冬强:车,可以让你住得更远,更贴近田园生活。
尔冬强 一汽-大众奥迪见证着中国的经济腾飞,你觉得奥迪守护的价值现阶段释放了吗?
卢敏捷:很幸运,一汽与奥迪在中国合作了二十多年,正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二十多年,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的二十多年。在我理解,进取是奥迪品牌最具独特的价值观,它意味着前瞻,开放,先人一步,是对领先科技的追求,让我们的用户真正感受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惊喜和改变。同时,随着时代的进阶,人们开始追求超越物质层面的享受,有了日益强烈的精神诉求。观察到这一变化,我们也通过一系列更生活化、多元化和情感化的方式来传递这种进取精神。无论是夏季音乐周、与孟京辉合作的音乐剧《初恋》,以及这一次“心动上海”艺术展,都在试图用音乐、表演、摄影、绘画、装置等多种艺术形态感知与记录时代精神,同时也借此展现一汽-大众奥迪的品牌魅力。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通过跨越文化、艺术、体育和企业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进一步见证时代魅力,释放进取力量。
尔冬强:这次艺术展上奥迪用镜面车身折射出一部与上海共同主演的《进取映像》,你怎么理解“进取”魅力和上海的城市精神?
卢敏捷: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是一座独具品格的城市。本地文化、中国复杂的地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在此发生碰撞与交融,形成了层次丰富的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也正因为拥有这种精神内核,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早、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
两年前看到您的作品,那种历史的沉淀感,那种见证成长和发展的视角深深的震撼了我。巧合的是,因为奥迪通过上海进入中国,因此有机会全程见证这座城市二十年的成长脉络,也深刻理解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与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和上海有着无可取代的共同记忆:急速进取、锐意前进,这种冲击力和生命力正是一汽-大众奥迪与上海共有的进取精神。
尔冬强:在成熟的社会体系中,工业和艺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汽-大众奥迪怎么理解和诠释现阶段中国社会中商业与艺术的关系?
卢敏捷:在商業和艺术间,如何拿捏有度,这正是考验品牌的关键。在国际上,艺术家是非常欢迎商业赞助的,只有得到商业支持,艺术才能得到更大的宣传与发展,但在国内,在艺术与商业诉求的平衡上,大家还都是在摸索中寻进。
就拿去年的奥迪夏季音乐周来说,艺术总监奥迪英杰汇品牌大使谭盾先生就曾发表感叹,如果没有奥迪的支持,他心中的很多创举就无法实现,到了最后,也分不清是奥迪帮助他的音乐,还是他的艺术帮助了奥迪。对于奥迪而言,艺术是智慧之源。在造型、色彩、材质等产品设计的每一细节,我们都在不断汲取着最为先锋的艺术成就。如果中止那些来自于艺术的灵感,我们就不能设计出更好、更具美感的产品。
同时,在另一个更为深入的层面,我们也不断尝试与不同的艺术家进行合作。就像这次“心动上海”上,无论是张洹以奥迪A1为原型创作的车体彩绘《九龙奥迪》、邱启敬的玉雕作品《奥迪:动力时代》,或是金江波和刘朴的装置艺术《奥迪人的面孔》,都以更为开阔的视角诠释艺术家眼中的奥迪。它不再只是一款车,而是作为载体出现,承载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审美、价值与思考。
尔冬强:艺术的进取源自工业,工业达到巅峰会演变为艺术。如果把奥迪的产品比作一件件作品,你如何评价它们的艺术价值?
卢敏捷:奥迪的产品不是简单的标准化生产,不是冷冰冰且毫无美感的工业成品,而是在技术支撑之下,蕴含着设计师的审美和情感,甚至,还延伸了整个民族的美学传统。因此,在我看来,工业不仅生产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演变和追求。
奥迪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如一体化进气格栅、LED灯和肩线设计。它们将艺术体现和延续在具体的每款车型上,成为奥迪独一无二的艺术logo。
奥迪的设计风格是纯粹主义,讲求简洁现代。这是和“进取、尊贵、动感”的品牌价值相辅相成的艺术诉求,奥迪动感优雅的造型、富有张力的外观和臻于完美的细节都是对这种艺术风格的直接体现。
奥迪一直强调工业的创新、活力,也不断引领高档车的设计潮流,在汽车设计领域保持着这种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刚上市的全新奥迪A6L和不久前上市的新奥迪A5/S5系列车型,用优雅的线条、动感的轮廓,让奥迪的工业价值和艺术风格再一次得到了大幅升级。在它们身上,工业和艺术之间达到了完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