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在各种新规则下,企事业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目前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明显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业务水平还停留在原有基础上,对现行的新的财会制度、新财务管理法则不了解、不熟悉、认识不全、理解不透,不注意专业培训和学习,忽视职业经验的总结和积累,缺乏沟通交流能力,致使工作中经常出现违规和违章。因此,全面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会计诚信体系的构建进行论述。
【关键词】 诚信体系 会计管理 重要性
1. 会计信息真实性:一个相对的满意度
会计信息内涵是按预定的要求,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财务信息和有关的其他经济信息。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加工处理数据而生成的。他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反映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的特征,揭示未来发展态势。并为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了投资决策参考,总量上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会计信息是会计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加工处理数据而生成的。他的真实性与否的衡量标准与信息使用者需求相关联,标准的选择与
评判的结果会不一致。一般而言會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至少能相关、可比、全面、及时,也描述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发生的所有实际发生的事项。会计信息及时没有会计人员行为和道德风险,但由于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性.政策运用的选择性以及数据处理、运用和技术差异的存在,会计信息必然存在个体差异,显然真实性就具有了相对性。因此,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应与信息提供者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信息处理的技术和方法,是否恰当合理为依据,测定会计信息“原始状态”与信息描述吻台程度为标准。绝对的真实只是一个理论的期望。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
一种制度安排的缺陷,制度与制度的执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其中,制度就是指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安排,比如我国的《公司法》、各种成文的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信息披露细则:制度的执行更多地体现在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以及各种实际的判断上。书面的成文字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该制度能否真正得到执行。一个无法得到执行的制度,就不具有基本的约束力。而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对会计信息真实而言的一个概念。主要表现在会计提供的信息与经济组织所发生的真实事项的原始状态不一致,只能大致反映真实经营情况,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偏差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
2.1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核算前提假设是基于会计假设基础上的客观设计,尽管具有适用性,但并不一定具用适应性。影响经济组织的外部因素不断变化,也要求会计处理技术体现个体差异,前提假设受到个性挑战。适用于适应使现实需要难以满足,于是实务中便出现了“按照”、“套用”等人为对策。由于“按照”“套用”的业务事项的对象及时间空间差异,加之主观对对象的理解不同。因此即使是相同经济业务事项,也就仅能从是否有用的角度评判。
2.2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的选择性提供了代理人的会计选择权利。选择的效率性必然会导致代理人在行使会计选择权时,利用契约的不完备,安排有利于私人的契约成本,从而产生机会主义,在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会受到代理人选择权的保护。人为操作会计政策现象,是可能发生政策有会计选择的自由度,在政策弹性和由此产生的机会主义倾向的共同作用下。会计信息的虚假由非法变成现实的“合理”而客观存在。
2.3开机信息的披露: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辅助构成的信息披露结构是不完备的。如果将会计信息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物品”,那么,他也具有相应的“制造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制造”和“消费”会计信息的主体,都能或至少期望能从“制造”或“消费”的行为中获取收益。在“制造”会计信息中认为作家是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制度化,法律化的刚性约束。尽管新《会计法》对责任人追究了”制造者“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但执法空间的存在,使得这种追究从根源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假如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鼓励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奖励,则市场上普遍流行的会计信息,虚假成分毕竟居多。同时在会计信息披露时,追加具有独立权威的会计审计,但至少可以从结构上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无论是制度的安排还是结构上的缺陷,客观上培养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繁衍土壤。绩效考核及用人制度。现行的绩效考核不再是单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而更多的富裕了政治成份。出于政治目地的需要,部分企业负责人乃至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会计信息的“数量意义”,对其质量的关注只停留在会议上。这是因为按照现行的用人制度企业的亏损将丧失责任人仕途上的升迁机会。政治好处的诱惑刺激了弄虚作假的快速模仿。会计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普遍。目标管理作为保障未来技校稳定取得的手段.能充分挖掘企业潜能,推动资源有效配置。但由于效益的存在,上下联合作假已成为不公开的秘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是对这种现象的贴切反映,又是对现行考核方式和用人制度滋生了会计虚假信息的诠释。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治理
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少内部制度不完善,无论国有或非国有,大型或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制度都过多或少的存在缺陷。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1)市场运行过程中人为因素大量存在。(2)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非理性行为。(3)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4. 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治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首先要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体系,明确目标、主体、客体,即“为什么查”、“谁来查”、“查谁?”“查什么”等。其次从具体方面政府行使会计监督,一是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帐簿。二是会计凭证、会计帐部、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完整:三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再次从宏观方面去遏制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和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体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和激励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学院10级财会专业1班)
【关键词】 诚信体系 会计管理 重要性
1. 会计信息真实性:一个相对的满意度
会计信息内涵是按预定的要求,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财务信息和有关的其他经济信息。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加工处理数据而生成的。他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反映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的特征,揭示未来发展态势。并为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了投资决策参考,总量上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会计信息是会计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加工处理数据而生成的。他的真实性与否的衡量标准与信息使用者需求相关联,标准的选择与
评判的结果会不一致。一般而言會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至少能相关、可比、全面、及时,也描述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发生的所有实际发生的事项。会计信息及时没有会计人员行为和道德风险,但由于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性.政策运用的选择性以及数据处理、运用和技术差异的存在,会计信息必然存在个体差异,显然真实性就具有了相对性。因此,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应与信息提供者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信息处理的技术和方法,是否恰当合理为依据,测定会计信息“原始状态”与信息描述吻台程度为标准。绝对的真实只是一个理论的期望。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
一种制度安排的缺陷,制度与制度的执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其中,制度就是指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安排,比如我国的《公司法》、各种成文的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信息披露细则:制度的执行更多地体现在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以及各种实际的判断上。书面的成文字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该制度能否真正得到执行。一个无法得到执行的制度,就不具有基本的约束力。而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对会计信息真实而言的一个概念。主要表现在会计提供的信息与经济组织所发生的真实事项的原始状态不一致,只能大致反映真实经营情况,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偏差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
2.1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核算前提假设是基于会计假设基础上的客观设计,尽管具有适用性,但并不一定具用适应性。影响经济组织的外部因素不断变化,也要求会计处理技术体现个体差异,前提假设受到个性挑战。适用于适应使现实需要难以满足,于是实务中便出现了“按照”、“套用”等人为对策。由于“按照”“套用”的业务事项的对象及时间空间差异,加之主观对对象的理解不同。因此即使是相同经济业务事项,也就仅能从是否有用的角度评判。
2.2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的选择性提供了代理人的会计选择权利。选择的效率性必然会导致代理人在行使会计选择权时,利用契约的不完备,安排有利于私人的契约成本,从而产生机会主义,在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会受到代理人选择权的保护。人为操作会计政策现象,是可能发生政策有会计选择的自由度,在政策弹性和由此产生的机会主义倾向的共同作用下。会计信息的虚假由非法变成现实的“合理”而客观存在。
2.3开机信息的披露: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辅助构成的信息披露结构是不完备的。如果将会计信息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物品”,那么,他也具有相应的“制造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制造”和“消费”会计信息的主体,都能或至少期望能从“制造”或“消费”的行为中获取收益。在“制造”会计信息中认为作家是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制度化,法律化的刚性约束。尽管新《会计法》对责任人追究了”制造者“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但执法空间的存在,使得这种追究从根源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假如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鼓励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奖励,则市场上普遍流行的会计信息,虚假成分毕竟居多。同时在会计信息披露时,追加具有独立权威的会计审计,但至少可以从结构上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无论是制度的安排还是结构上的缺陷,客观上培养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繁衍土壤。绩效考核及用人制度。现行的绩效考核不再是单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而更多的富裕了政治成份。出于政治目地的需要,部分企业负责人乃至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会计信息的“数量意义”,对其质量的关注只停留在会议上。这是因为按照现行的用人制度企业的亏损将丧失责任人仕途上的升迁机会。政治好处的诱惑刺激了弄虚作假的快速模仿。会计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普遍。目标管理作为保障未来技校稳定取得的手段.能充分挖掘企业潜能,推动资源有效配置。但由于效益的存在,上下联合作假已成为不公开的秘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是对这种现象的贴切反映,又是对现行考核方式和用人制度滋生了会计虚假信息的诠释。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治理
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少内部制度不完善,无论国有或非国有,大型或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制度都过多或少的存在缺陷。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1)市场运行过程中人为因素大量存在。(2)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非理性行为。(3)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4. 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治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首先要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体系,明确目标、主体、客体,即“为什么查”、“谁来查”、“查谁?”“查什么”等。其次从具体方面政府行使会计监督,一是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帐簿。二是会计凭证、会计帐部、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完整:三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再次从宏观方面去遏制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和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体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和激励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学院10级财会专业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