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学中,要增强教师的目标意识,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全面落实到教学中去。多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揣摩、自己去感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程标准阅读教学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十几年来,一个严峻的现实仍摆在我们面前;师生投入阅读的时间和精力最多,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没有多大提高,不少学生面对一篇文章,连最起码的内容、主旨都不能准确地把握,更不用说评价和赏析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语文阅读教学,因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也许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会高耗低效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在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被我们忽视的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像荆棘一样阻绊着阅读教学前行的脚步。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存在问题一:缺乏目标意识,教学中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做任何工作,都必须有一个目标,当然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布鲁姆说过:“如果不想在不甚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那么明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可是,就是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却忽视了目标意识,教学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偏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走上了歧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有明确规定。但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抛开了《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视而不见、见而不思,这样就对语文教学的目标知之甚少。目标不明确,必然会使阅读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结果,教师费了力,学生费了劲,《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却不能落到实处,到头来,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2.面面俱到,不得要领。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希望通过一篇课文让学生掌握许多的知识,于是在一篇课文的授课中,字词、段落、内容、结构、主旨、特色、修辞等语文知识都融于其中,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讲得累,学生却是一头雾水,什么也没掌握好。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我认为:首先要增强教师的目标意识,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全面落实到教学中去。作为初中教师,最好的办法是把钻研《课程标准》同通读初中全程教材结合起来,了解课本对《课程标准》是怎样阐释的,哪篇课文适合落实哪个目标,找出训练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既能站在目标的高度上对教学做宏观把握,又能对每个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微观经营。
存在问题二:教学思想局限,忽视阅读主体的存在。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轻视阅读主体是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另一个原因所在。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对一篇课文,从分析写作思路、推敲词句的意蕴到体味谋篇布局,都细细咀嚼,然后再“喂给”学生。这样,教师用自己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剥夺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与评价的权力。有的教师虽然在授课时也进行提问,但提问的目的不是诱导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课文,而是用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的思路进入教师预先对课文理解的轨道,这实际上仍未摆脱教师代读的“窠臼”。轻视阅读主体,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而且反映了教师能否正确认识与尊重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问题。
课程改革中,强调“重视学生在阅读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感受体验”,这已经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阅读一篇文章,要经历感知、理解、评价、创造几个阶段,需要想象、联想、分析、判断、综合、比较等多种思维参与。这样复杂的心理活动,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也是替代不了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换言之,只有尊重并真正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要解决轻视阅读主体的问题,关键在思想上,而不是在口头上,要真正承认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揣摩、自己去感悟。教师应牢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读懂;凡是需要帮助才能读懂的,就辅导他们去读懂;只有学生实在读不懂的,才由教师去引导点拨。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对学法、对学生的研究上,应放在激发阅读动机、开启阅读思路和指导阅读方法上。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应该说,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涉及到的方面还很多。在这里,我只是谈了谈自己在几年来的语文教学中对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和心得,以期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共同来关注、研究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语文真正找到回家的路。
在教学中,要增强教师的目标意识,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全面落实到教学中去。多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揣摩、自己去感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程标准阅读教学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十几年来,一个严峻的现实仍摆在我们面前;师生投入阅读的时间和精力最多,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没有多大提高,不少学生面对一篇文章,连最起码的内容、主旨都不能准确地把握,更不用说评价和赏析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语文阅读教学,因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也许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会高耗低效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在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被我们忽视的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像荆棘一样阻绊着阅读教学前行的脚步。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存在问题一:缺乏目标意识,教学中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做任何工作,都必须有一个目标,当然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布鲁姆说过:“如果不想在不甚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那么明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可是,就是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却忽视了目标意识,教学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偏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走上了歧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有明确规定。但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抛开了《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视而不见、见而不思,这样就对语文教学的目标知之甚少。目标不明确,必然会使阅读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结果,教师费了力,学生费了劲,《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却不能落到实处,到头来,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2.面面俱到,不得要领。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希望通过一篇课文让学生掌握许多的知识,于是在一篇课文的授课中,字词、段落、内容、结构、主旨、特色、修辞等语文知识都融于其中,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讲得累,学生却是一头雾水,什么也没掌握好。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我认为:首先要增强教师的目标意识,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全面落实到教学中去。作为初中教师,最好的办法是把钻研《课程标准》同通读初中全程教材结合起来,了解课本对《课程标准》是怎样阐释的,哪篇课文适合落实哪个目标,找出训练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既能站在目标的高度上对教学做宏观把握,又能对每个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微观经营。
存在问题二:教学思想局限,忽视阅读主体的存在。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轻视阅读主体是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另一个原因所在。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对一篇课文,从分析写作思路、推敲词句的意蕴到体味谋篇布局,都细细咀嚼,然后再“喂给”学生。这样,教师用自己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剥夺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与评价的权力。有的教师虽然在授课时也进行提问,但提问的目的不是诱导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课文,而是用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的思路进入教师预先对课文理解的轨道,这实际上仍未摆脱教师代读的“窠臼”。轻视阅读主体,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而且反映了教师能否正确认识与尊重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问题。
课程改革中,强调“重视学生在阅读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感受体验”,这已经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阅读一篇文章,要经历感知、理解、评价、创造几个阶段,需要想象、联想、分析、判断、综合、比较等多种思维参与。这样复杂的心理活动,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也是替代不了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换言之,只有尊重并真正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要解决轻视阅读主体的问题,关键在思想上,而不是在口头上,要真正承认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揣摩、自己去感悟。教师应牢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读懂;凡是需要帮助才能读懂的,就辅导他们去读懂;只有学生实在读不懂的,才由教师去引导点拨。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对学法、对学生的研究上,应放在激发阅读动机、开启阅读思路和指导阅读方法上。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应该说,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涉及到的方面还很多。在这里,我只是谈了谈自己在几年来的语文教学中对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和心得,以期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共同来关注、研究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语文真正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