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近年来教育改革视野的逐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已然转变成高校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文章通过阐述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分析现阶段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运用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研究适用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
伴随近年来教育改革视野的逐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已然转变成高校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现代高等教育目标即为培养兼具人文理想、科学精神的人。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即为将优秀的文化成果经由环境陶冶、知识教授及自身实践等使其内化成人的修养、气质、人格,发展成人的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这与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推崇的“培养完善的人”不谋而合[1]。由此可见,就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涉及到诸多方面内容,首先,白璧德教育观与其文化观经由各式各样相关理论的研究,推进了古典、文学、人文教育、人文学科等理论的充分结合,其次,白璧德教育与教育观念同样经由各式各样相关理论的研究,推进了领袖、典范、文明、习惯等理论的充分结合。白璧德依托“更高意志”、“树立典范”、“内在制约”等人文主义内涵来表达自身的观点,于此过程中,白璧德不经意间形成了自身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便在其全面人文主义思想中并未得到着重推广,然而却依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道德教育的重要利器——更高意志
白璧德尤为注重“更高意志”,并将“更高意志”视作人文主义者的一大标识。白璧德的“更高意志”属于人文主义中积极的内容,该项意志“常规地将恩典的形式与上帝的意志操作开展结合”,然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其所被界定成脱离人类特定行为内容的任何欲求。“更高意志”蕴含着至高的精选法则,其属于目的的法则、适度的法则以及统一体的法则。换言之,恩典对应给予的是一项目的,倘若引入切实竭力的追求,则该项目的可于混乱中创造秩序,于“多”中形成统一,于不经意间获取意义。白璧德在《我信仰什么》中提到,对标准的确立,指的是实践层面对相关整体统一原则的确立,并通过其检测纯粹的多元化及转变[2]。该种说法表明了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肯定性一面。白璧德的目的论观点始终主张,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的生活,倘若要想获取某种意义,务必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欲求来开展行动,并且其他欲念则应当始终以该中心欲求为前提,而该中心欲求需要得到“更高意志”的有效支撑。显而易见,白璧德并不排斥人类欲望的重要性,同时他还认可人类欲望有着向极端发展的趋势,就白璧德而言,人类欲望会受到传统法则、理性法则、身体法则等的制约,因而真正意义上可选择的自由存在一定局限性。所以,倘若人类欲望的选择,不脱离自然、人性、理性,并且还不单单是冲动的产物,则该种欲望选择是弥足珍贵的,而这一过程通常离不开“更高意志”的有力支持[3]。
(二)品格教育的基本门路——树立典范
白璧德对典范开展了不同种类划分,他指出,典范的身教作用对于一个社会群体而言可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而典范能否有效发挥这一作用,则取决于其“品格”。白璧德所提出的典范指的是具备某种特定“品格”的人。也就是说,这个人所具备的何种品格,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尤为关键。一方面,品格可表示一个人特有的脾性,包括其性情自我、私人自我;一方面,品格可表示一个人与他人共有的自我,也就是常见的人的因素,该两方面内容形成了人类的双重天性。基于此,可将“典范”划分成两种,一种是以合理标准为前提,并以自身正确的模范作用引导他人端正的行为;一种是以力量与计谋为前提,某种意义上而言,此类人如果是一国元首,则他极可能带领整个国家朝帝国主义迈进。白璧德在《文化与美国的大学》中指出,在全面人类社会沉浸于量化生活的时候,大学却务必秉承自身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尽可能培养社会所需求的性格与智力贵族,一方面对传统世袭贵族进行代替,一方面对不断萌生的金钱贵族进行对抗[4]。不难发现,白璧德将“典范”的含义深化成一个群体,也就是大学,不过,作为一种客观事物,大学显然是无法成为一种“典范”的,当然大学还存在另一种内涵——一种文化、精神的存在。大学文化表达的是一种共性,其重中之重则彰显于大学的精神。倘若将其具体化,其指的即为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该部分毕业生可视作为大学“典范”的代名词,不过,并非任何一名毕业生均可作为大学精神的代名词,可彰显大学精神的毕业生仅仅是极少部分,该部分人群即为白璧德所提出的“精神贵族”,他们不论在精神层面还是性格层面均具备“典范”特质,而不单单是创造财富的工具,这某种意义上也是白璧德对人文主义毕业生所提出的要求。
(三)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在制约
在《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中,白璧德对“内在制约”展开了充分说明:“人文主义”一词最初指的是信条、规训,如今人们即便想要摆脱过去信条、规训的束缚,然而依旧务必要内在地服从某些在“一般自我”之上的事物,不管人们将这些事物视为“上帝”,还是视为“法律”。
諾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曾师从白璧德,他对白璧德人文思想在宗教领域的观点不敢苟同,不过在教育领域却十分推崇,在他看来,白璧德人文思想主张倾注了大量精力于教育层面,在美国的过去,教育不过是追随相关现代理论的臆想,任何有信仰、有个性的人,均可不受限制地将自身的观点宣扬于整个国家面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白璧德作为一名在当前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年轻讲师,他毅然决然地“讨伐”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所构建并在全美得到推广的教育体制;一直到生命的尾声,白璧德都驳斥约翰·杜威推崇的“左道邪说”。这一系列评价均在表达白璧德的“内在制约”,这是白璧德抨击“浪漫主义”、“科学主义”的重要法宝,并且,白璧德还将“内在制约”用以阐明人文主义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展现一个人道德性格、知识性格的发展,相互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二、现阶段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语专业学科定位不够明确
在全球化发展逐步深入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变得越来越多元丰富,外语学科地位也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热点关注。然而受外语专业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部分高校只注重学生外语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则未予以有效重视,外语专业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与专业技能培训班划等号。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未能够很好地认识到语专业所具备的人文学科属性,进而使得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框架、问题分析等层面发展上受到极大阻碍。
(二)依旧沿用传统教学体制及课程设置
结合现阶段国内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言,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依旧主要为外语技能训练,诸如翻译、阅读、口语等方面的训练。即便一些高校设置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选修课,然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论在质量方面还是在数量方面,均难以满足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需求,并且此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选修多由学生自由选择,而鲜有相关硬性规定。
(三)教师缺乏深厚的人文功底
在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受教师人文功底很大程度影响。倘若某位教師具备深厚的人文功底及丰富的人文精神,其便可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走进人文知识的殿堂,接受人文知识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人文思想。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高校外语教师,他们本身的人文功底存在一定不足,难以推进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相融,进一步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造成不利影响。
(四)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备
现阶段,一些高校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过程中,并未有自人文素质教育层面科学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应选修各种学科门类的相关课程,因而学生在选修课程过程中往往以兴趣、实用为标准,使得人文素质教育目的难以有效实现。另外,伴随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教育宽出标准进一步下降,使得原本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也面临极大的威胁。所以,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便显得尤为关键。
三、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全面高校外语专业在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要紧紧跟随时代发展脚步,不断开展改革创新,强化对国内外成功发展理念的学习借鉴,推进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合理运用,如何进一步促进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可以将下述策略作为切入点:
(一)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主张要引导学生去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白璧德看来,典范、榜样大多存在于经典之中。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却未能认识到汲取广博知识的重要性,使得对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不利影响。因而,高校应当强化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认识,构建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科学针对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推进外语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充分相融。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高校外语专业应当健全自身的学科本体,引导学生依托选修、辅修等途径了解相关学科,结合学生喜好组织一系列活动,调动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强化对国外经典的阅读,增强学生人文素养。
(二)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推进教学模式与人文元素的相融
白璧德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校要想切实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所接受教育的人文性。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一大原则即为基于人文标准而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其主要表现为由人本身发现完整的人,由本身认识人,也就是“更高意志”,倡导依托人类文明的各式各样成果来完成对人的教育、熏陶。鉴于此,应当构建起一个基于学科教育,而并非技能训练导向的,旨在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开拓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等的教学模式。
另外,还应当推动知识课程技能化、技能课程知识化。知识课程技术化、技能课程知识化,指的是在人文素质教学课堂上融入进外语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外语技能课程的教材选用及学科介绍中引入人文知识传授。因而,推动知识课程技能化、技能课程知识化,换言之即为推进外语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凸显课程结构人文取向
在白璧德看来,大学应当坚持秉承自身的传统、特色,抵制过分自由化,进一步遏制朝纯粹民主发展的趋势。换言之,白璧德强调大学需求的民主精神应当是贯彻人文选择标准的选择性民主。对大学民主精神的研究,凸显了白璧德倡导“一”、“多”平衡的“中庸之道”的思想。基于此,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要求推进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为了在有限课时内培养学生外语语言技能及人文素质,应当设置下述几项课程:①合理的外语技能课,不仅要确保与中学阶段外语基础教学的有效衔接,还要强化稳固外语语言技能基础,并且还应对外语技能课时予以一定程度缩减;②语言、文化知识课,大体涵盖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哲学等课程,将其课时比例调节在约60%,且均运用外语开展授课,从而为学生创造多渠道外语学习环境;③思想方法及思辩课,该方面课程大体涵盖辩证方法论、辩证法等课程,将其课时比例调节在约15%,并运用汉语开展授课。
另外,高校应整体缩减必修课在全面课程中的占比,适当提高知识型课程在必修课中的占比,丰富选修课程种类,除去现阶段设置的外语语言学、外语教学法、外语文学等课程外,还应当设置基于模块单位的课程。诸如,在文化类模块引入美国社会与文化、英国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依托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授予学生对选修课的自主选择权利。除此之外,许可学生跨系选课,选修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课程。 (四)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健全人文素质教育人才管理体系
白璧德十分推崇教师的地位,他指出,教师是文明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纽带,缺少了这一纽带,文明则难以承延。鉴于此,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是推进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关键,一方面,应当打造一支适应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强化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师创造多渠道进修学习机会,定期组织教师前往国内外进修访学,参与国内、国际活动,了解现阶段国内外学术最新前沿,对自身教学理念予以及时有效更新,形成终身学习思想,为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可靠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角色轉换,不断朝教育专家方向发展,在外语专业教学期间,要运用自身智慧,深入提炼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有序提升专业教学中的文化含量,尽可能在教学中引入丰富的人文色彩,促进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
(五)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考核评价
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外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方法主要为外语技能学习训练,对其评价往往推行诊断性或者终结性评价,然而,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其课程设置发生了明显变化,即为外语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知识内容的有效相融,对其开展评价显然不可沿用传统评价手段,而应当引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的方式,并且应当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教学评价实践中,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主体务必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级及学生与学生相互间的评价,并引导学生构建外语学习档案,依托多种不同渠道,以构建起科学健全的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的评价体系。唯有构建起一项给予外语专业学生更多肯定的评价机制,方可促进外语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长期以来,白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将其运用于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高校外语专业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大研究力度,提高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内涵的有效认识,强化对现阶段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全面分析,结合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实际情况,“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凸显课程结构人文取向”、“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健全人文素质教育人才管理体系”、“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考核评价”等,积极促进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笑笑.大学与民主精神: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精髓[J].文教资料,2008(34):133-135.
[2]丁怡,罗霄.论白璧德思想对高校传统文化教学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4(44):171-173.
[3]唐红洁,陈笑笑.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与哲学,2013,34(3):80-81.
[4]吴民祥.人文之维与“精神贵族”:欧文·白璧德大学教育思想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12):64-68.
作者简介:谢晶(1980—),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外国文学。
陈阳忠(1975—),男,湖南邵阳人,硕士,纪检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
伴随近年来教育改革视野的逐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已然转变成高校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现代高等教育目标即为培养兼具人文理想、科学精神的人。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即为将优秀的文化成果经由环境陶冶、知识教授及自身实践等使其内化成人的修养、气质、人格,发展成人的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这与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推崇的“培养完善的人”不谋而合[1]。由此可见,就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涉及到诸多方面内容,首先,白璧德教育观与其文化观经由各式各样相关理论的研究,推进了古典、文学、人文教育、人文学科等理论的充分结合,其次,白璧德教育与教育观念同样经由各式各样相关理论的研究,推进了领袖、典范、文明、习惯等理论的充分结合。白璧德依托“更高意志”、“树立典范”、“内在制约”等人文主义内涵来表达自身的观点,于此过程中,白璧德不经意间形成了自身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便在其全面人文主义思想中并未得到着重推广,然而却依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道德教育的重要利器——更高意志
白璧德尤为注重“更高意志”,并将“更高意志”视作人文主义者的一大标识。白璧德的“更高意志”属于人文主义中积极的内容,该项意志“常规地将恩典的形式与上帝的意志操作开展结合”,然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其所被界定成脱离人类特定行为内容的任何欲求。“更高意志”蕴含着至高的精选法则,其属于目的的法则、适度的法则以及统一体的法则。换言之,恩典对应给予的是一项目的,倘若引入切实竭力的追求,则该项目的可于混乱中创造秩序,于“多”中形成统一,于不经意间获取意义。白璧德在《我信仰什么》中提到,对标准的确立,指的是实践层面对相关整体统一原则的确立,并通过其检测纯粹的多元化及转变[2]。该种说法表明了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肯定性一面。白璧德的目的论观点始终主张,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的生活,倘若要想获取某种意义,务必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欲求来开展行动,并且其他欲念则应当始终以该中心欲求为前提,而该中心欲求需要得到“更高意志”的有效支撑。显而易见,白璧德并不排斥人类欲望的重要性,同时他还认可人类欲望有着向极端发展的趋势,就白璧德而言,人类欲望会受到传统法则、理性法则、身体法则等的制约,因而真正意义上可选择的自由存在一定局限性。所以,倘若人类欲望的选择,不脱离自然、人性、理性,并且还不单单是冲动的产物,则该种欲望选择是弥足珍贵的,而这一过程通常离不开“更高意志”的有力支持[3]。
(二)品格教育的基本门路——树立典范
白璧德对典范开展了不同种类划分,他指出,典范的身教作用对于一个社会群体而言可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而典范能否有效发挥这一作用,则取决于其“品格”。白璧德所提出的典范指的是具备某种特定“品格”的人。也就是说,这个人所具备的何种品格,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尤为关键。一方面,品格可表示一个人特有的脾性,包括其性情自我、私人自我;一方面,品格可表示一个人与他人共有的自我,也就是常见的人的因素,该两方面内容形成了人类的双重天性。基于此,可将“典范”划分成两种,一种是以合理标准为前提,并以自身正确的模范作用引导他人端正的行为;一种是以力量与计谋为前提,某种意义上而言,此类人如果是一国元首,则他极可能带领整个国家朝帝国主义迈进。白璧德在《文化与美国的大学》中指出,在全面人类社会沉浸于量化生活的时候,大学却务必秉承自身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尽可能培养社会所需求的性格与智力贵族,一方面对传统世袭贵族进行代替,一方面对不断萌生的金钱贵族进行对抗[4]。不难发现,白璧德将“典范”的含义深化成一个群体,也就是大学,不过,作为一种客观事物,大学显然是无法成为一种“典范”的,当然大学还存在另一种内涵——一种文化、精神的存在。大学文化表达的是一种共性,其重中之重则彰显于大学的精神。倘若将其具体化,其指的即为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该部分毕业生可视作为大学“典范”的代名词,不过,并非任何一名毕业生均可作为大学精神的代名词,可彰显大学精神的毕业生仅仅是极少部分,该部分人群即为白璧德所提出的“精神贵族”,他们不论在精神层面还是性格层面均具备“典范”特质,而不单单是创造财富的工具,这某种意义上也是白璧德对人文主义毕业生所提出的要求。
(三)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在制约
在《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中,白璧德对“内在制约”展开了充分说明:“人文主义”一词最初指的是信条、规训,如今人们即便想要摆脱过去信条、规训的束缚,然而依旧务必要内在地服从某些在“一般自我”之上的事物,不管人们将这些事物视为“上帝”,还是视为“法律”。
諾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曾师从白璧德,他对白璧德人文思想在宗教领域的观点不敢苟同,不过在教育领域却十分推崇,在他看来,白璧德人文思想主张倾注了大量精力于教育层面,在美国的过去,教育不过是追随相关现代理论的臆想,任何有信仰、有个性的人,均可不受限制地将自身的观点宣扬于整个国家面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白璧德作为一名在当前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年轻讲师,他毅然决然地“讨伐”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所构建并在全美得到推广的教育体制;一直到生命的尾声,白璧德都驳斥约翰·杜威推崇的“左道邪说”。这一系列评价均在表达白璧德的“内在制约”,这是白璧德抨击“浪漫主义”、“科学主义”的重要法宝,并且,白璧德还将“内在制约”用以阐明人文主义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展现一个人道德性格、知识性格的发展,相互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二、现阶段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语专业学科定位不够明确
在全球化发展逐步深入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变得越来越多元丰富,外语学科地位也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热点关注。然而受外语专业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部分高校只注重学生外语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则未予以有效重视,外语专业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与专业技能培训班划等号。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未能够很好地认识到语专业所具备的人文学科属性,进而使得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框架、问题分析等层面发展上受到极大阻碍。
(二)依旧沿用传统教学体制及课程设置
结合现阶段国内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言,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依旧主要为外语技能训练,诸如翻译、阅读、口语等方面的训练。即便一些高校设置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选修课,然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论在质量方面还是在数量方面,均难以满足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需求,并且此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选修多由学生自由选择,而鲜有相关硬性规定。
(三)教师缺乏深厚的人文功底
在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受教师人文功底很大程度影响。倘若某位教師具备深厚的人文功底及丰富的人文精神,其便可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走进人文知识的殿堂,接受人文知识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人文思想。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高校外语教师,他们本身的人文功底存在一定不足,难以推进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相融,进一步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造成不利影响。
(四)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备
现阶段,一些高校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过程中,并未有自人文素质教育层面科学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应选修各种学科门类的相关课程,因而学生在选修课程过程中往往以兴趣、实用为标准,使得人文素质教育目的难以有效实现。另外,伴随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教育宽出标准进一步下降,使得原本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也面临极大的威胁。所以,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便显得尤为关键。
三、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全面高校外语专业在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要紧紧跟随时代发展脚步,不断开展改革创新,强化对国内外成功发展理念的学习借鉴,推进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合理运用,如何进一步促进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可以将下述策略作为切入点:
(一)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主张要引导学生去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白璧德看来,典范、榜样大多存在于经典之中。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却未能认识到汲取广博知识的重要性,使得对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不利影响。因而,高校应当强化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认识,构建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科学针对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推进外语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充分相融。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高校外语专业应当健全自身的学科本体,引导学生依托选修、辅修等途径了解相关学科,结合学生喜好组织一系列活动,调动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强化对国外经典的阅读,增强学生人文素养。
(二)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推进教学模式与人文元素的相融
白璧德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校要想切实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所接受教育的人文性。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一大原则即为基于人文标准而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其主要表现为由人本身发现完整的人,由本身认识人,也就是“更高意志”,倡导依托人类文明的各式各样成果来完成对人的教育、熏陶。鉴于此,应当构建起一个基于学科教育,而并非技能训练导向的,旨在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开拓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等的教学模式。
另外,还应当推动知识课程技能化、技能课程知识化。知识课程技术化、技能课程知识化,指的是在人文素质教学课堂上融入进外语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外语技能课程的教材选用及学科介绍中引入人文知识传授。因而,推动知识课程技能化、技能课程知识化,换言之即为推进外语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凸显课程结构人文取向
在白璧德看来,大学应当坚持秉承自身的传统、特色,抵制过分自由化,进一步遏制朝纯粹民主发展的趋势。换言之,白璧德强调大学需求的民主精神应当是贯彻人文选择标准的选择性民主。对大学民主精神的研究,凸显了白璧德倡导“一”、“多”平衡的“中庸之道”的思想。基于此,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要求推进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为了在有限课时内培养学生外语语言技能及人文素质,应当设置下述几项课程:①合理的外语技能课,不仅要确保与中学阶段外语基础教学的有效衔接,还要强化稳固外语语言技能基础,并且还应对外语技能课时予以一定程度缩减;②语言、文化知识课,大体涵盖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哲学等课程,将其课时比例调节在约60%,且均运用外语开展授课,从而为学生创造多渠道外语学习环境;③思想方法及思辩课,该方面课程大体涵盖辩证方法论、辩证法等课程,将其课时比例调节在约15%,并运用汉语开展授课。
另外,高校应整体缩减必修课在全面课程中的占比,适当提高知识型课程在必修课中的占比,丰富选修课程种类,除去现阶段设置的外语语言学、外语教学法、外语文学等课程外,还应当设置基于模块单位的课程。诸如,在文化类模块引入美国社会与文化、英国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依托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授予学生对选修课的自主选择权利。除此之外,许可学生跨系选课,选修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课程。 (四)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健全人文素质教育人才管理体系
白璧德十分推崇教师的地位,他指出,教师是文明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纽带,缺少了这一纽带,文明则难以承延。鉴于此,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是推进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关键,一方面,应当打造一支适应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强化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师创造多渠道进修学习机会,定期组织教师前往国内外进修访学,参与国内、国际活动,了解现阶段国内外学术最新前沿,对自身教学理念予以及时有效更新,形成终身学习思想,为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可靠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角色轉换,不断朝教育专家方向发展,在外语专业教学期间,要运用自身智慧,深入提炼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有序提升专业教学中的文化含量,尽可能在教学中引入丰富的人文色彩,促进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
(五)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考核评价
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外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方法主要为外语技能学习训练,对其评价往往推行诊断性或者终结性评价,然而,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其课程设置发生了明显变化,即为外语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知识内容的有效相融,对其开展评价显然不可沿用传统评价手段,而应当引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的方式,并且应当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教学评价实践中,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主体务必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级及学生与学生相互间的评价,并引导学生构建外语学习档案,依托多种不同渠道,以构建起科学健全的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的评价体系。唯有构建起一项给予外语专业学生更多肯定的评价机制,方可促进外语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长期以来,白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将其运用于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高校外语专业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大研究力度,提高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内涵的有效认识,强化对现阶段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全面分析,结合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实际情况,“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凸显课程结构人文取向”、“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健全人文素质教育人才管理体系”、“依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考核评价”等,积极促进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笑笑.大学与民主精神: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精髓[J].文教资料,2008(34):133-135.
[2]丁怡,罗霄.论白璧德思想对高校传统文化教学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4(44):171-173.
[3]唐红洁,陈笑笑.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与哲学,2013,34(3):80-81.
[4]吴民祥.人文之维与“精神贵族”:欧文·白璧德大学教育思想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12):64-68.
作者简介:谢晶(1980—),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外国文学。
陈阳忠(1975—),男,湖南邵阳人,硕士,纪检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