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面对年幼的小学生,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帮助小学生落实数学知识与技能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策略
数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数学的学习不仅要重视课堂中教学内容的掌握,还应该注重课后作业对知识的迁移,因此作业也很重要。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不具备足够的自控能力,对于数学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很不尽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就成为了众多数学老师关注的重点。
一、小学生数学作业完成现状
当前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就是完成与课程相匹配的练习册这一单一的模式,而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得到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但是却存在着学生排斥数学作业的隐形问题。学生在家中完成数学作业时往往会出现拖沓、不专心、不时询问家长如何解答的情况。造成这样的现状的原因不是学生没有掌握课堂中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学生对数学作业产生了排斥的心理。学生不愿意做数学作业,因此才会在完成作业时使用各种方式推迟自己解答题目的时间,从而将完成作业的合理时间一拖再拖。而在这样普遍现状下,家长与孩子斗智斗勇,或逼迫或利诱,迫使学生完成自己的数学作业。而在这一过程中,数学作业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二、提高小學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引起他们关注与接受的最好方式就是提高活动的趣味性,数学作业设计也是如此。正如俗话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改变传统作业以练习册为唯一作业手段的弊端,使作业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将作业变成活动的方式,留给学生与家长合作完成。例如在练习乘法问题时,可以利用扑克牌的方式进行,学生与家长各抽一张牌将两者相乘,看谁能最快答出答案,或者可以由双方轮流答题,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回答出的人接受惩罚。这样的形式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完成数学课后作业。这样的方式下,学生由于竞争意识会最大程度转动大脑以图在最短时间做出回答,改变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拖沓不转动大脑的现状,同时也帮助家长与学生之间培养感情,改变传统作业中出现的家长与学生对立的状况,使家长转变模式参与到学生作业的完成中。但是教师在进行作业形式转换以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越是年纪小的学生越要使用形式多样、充满趣味性的作业设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逐步减轻作业的趣味性,使作业回归正统模式,避免学生在升入中学产生各种不适应现象。这就要教师注意学生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内容与方式进行作业设计。
(二)提高作业的层次性
作业不仅仅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它也有自己的灵魂和价值,需要教师把它当成教学设计一样重视、思考、反思,作业设计也要有自身的层次感。传统的数学练习册虽然死板却体现了作业中的建构主义,无论题型还是难度都层层递进,保证学生答题时由易到难,逐渐进入,在学生答完上一题获得满足感的时候激发学生解答下一题获得第二次满足的欲望继续作答。因此教师在自己设计作业时也要注意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基于建构主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众多教学原理的基础上,使作业设计逻辑而层层深入,形成完善的作业支架结构。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注意题型和难易程度,不能出现作业设计中先是解答题后是填空题的问题,形成适合自己学生情况的个性化作业设计。例如教师在解答题情境设计中要形成层次,将题分成两个层次和设问,先简单加减运算,再进行乘除运算。只有这样具有层次感的作用设计,学生才能在作业中实现模仿、变式、迁移三个层次知识的掌握,层层递进,形成严密的逻辑。
(三)提高作业设计的探究性
人类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而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如果作业设计的探究性很强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作业的完成中。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是不是拿轴对称图形在中间对折发现一样,而是要布置成课程学习之前的预习作业,让学生找到折完轴之后剪的形状是否都是轴对称,让学生寻找有没有不对称的情况出现和怎么出现的并在课堂上进行过程展示。学生探究的内容不一定要给出正确或错误的答案,但是必须让他们去探究完成数学作业。在这样的作业设计下,学生不仅主动完成作业,更能通过第二天在课堂中队作业的解答明白自己的探究错在那里又对在哪里,形成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在课业中再一次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更是数学作业做活,挖掘了数学作业的诸多价值。
三、小结
当前的小学数学作业由于设计单一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为更好帮助学生成长,就需要教师针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索,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使作业设计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合理和具有开发性,使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既巩固知识又收获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月芹;关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若干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07期
[2]柏慧明;浅谈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的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年36期
[3]孙秀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初步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年2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策略
数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数学的学习不仅要重视课堂中教学内容的掌握,还应该注重课后作业对知识的迁移,因此作业也很重要。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不具备足够的自控能力,对于数学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很不尽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就成为了众多数学老师关注的重点。
一、小学生数学作业完成现状
当前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就是完成与课程相匹配的练习册这一单一的模式,而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得到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但是却存在着学生排斥数学作业的隐形问题。学生在家中完成数学作业时往往会出现拖沓、不专心、不时询问家长如何解答的情况。造成这样的现状的原因不是学生没有掌握课堂中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学生对数学作业产生了排斥的心理。学生不愿意做数学作业,因此才会在完成作业时使用各种方式推迟自己解答题目的时间,从而将完成作业的合理时间一拖再拖。而在这样普遍现状下,家长与孩子斗智斗勇,或逼迫或利诱,迫使学生完成自己的数学作业。而在这一过程中,数学作业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二、提高小學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引起他们关注与接受的最好方式就是提高活动的趣味性,数学作业设计也是如此。正如俗话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改变传统作业以练习册为唯一作业手段的弊端,使作业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将作业变成活动的方式,留给学生与家长合作完成。例如在练习乘法问题时,可以利用扑克牌的方式进行,学生与家长各抽一张牌将两者相乘,看谁能最快答出答案,或者可以由双方轮流答题,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回答出的人接受惩罚。这样的形式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完成数学课后作业。这样的方式下,学生由于竞争意识会最大程度转动大脑以图在最短时间做出回答,改变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拖沓不转动大脑的现状,同时也帮助家长与学生之间培养感情,改变传统作业中出现的家长与学生对立的状况,使家长转变模式参与到学生作业的完成中。但是教师在进行作业形式转换以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越是年纪小的学生越要使用形式多样、充满趣味性的作业设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逐步减轻作业的趣味性,使作业回归正统模式,避免学生在升入中学产生各种不适应现象。这就要教师注意学生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内容与方式进行作业设计。
(二)提高作业的层次性
作业不仅仅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它也有自己的灵魂和价值,需要教师把它当成教学设计一样重视、思考、反思,作业设计也要有自身的层次感。传统的数学练习册虽然死板却体现了作业中的建构主义,无论题型还是难度都层层递进,保证学生答题时由易到难,逐渐进入,在学生答完上一题获得满足感的时候激发学生解答下一题获得第二次满足的欲望继续作答。因此教师在自己设计作业时也要注意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基于建构主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众多教学原理的基础上,使作业设计逻辑而层层深入,形成完善的作业支架结构。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注意题型和难易程度,不能出现作业设计中先是解答题后是填空题的问题,形成适合自己学生情况的个性化作业设计。例如教师在解答题情境设计中要形成层次,将题分成两个层次和设问,先简单加减运算,再进行乘除运算。只有这样具有层次感的作用设计,学生才能在作业中实现模仿、变式、迁移三个层次知识的掌握,层层递进,形成严密的逻辑。
(三)提高作业设计的探究性
人类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而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如果作业设计的探究性很强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作业的完成中。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是不是拿轴对称图形在中间对折发现一样,而是要布置成课程学习之前的预习作业,让学生找到折完轴之后剪的形状是否都是轴对称,让学生寻找有没有不对称的情况出现和怎么出现的并在课堂上进行过程展示。学生探究的内容不一定要给出正确或错误的答案,但是必须让他们去探究完成数学作业。在这样的作业设计下,学生不仅主动完成作业,更能通过第二天在课堂中队作业的解答明白自己的探究错在那里又对在哪里,形成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在课业中再一次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更是数学作业做活,挖掘了数学作业的诸多价值。
三、小结
当前的小学数学作业由于设计单一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为更好帮助学生成长,就需要教师针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索,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使作业设计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合理和具有开发性,使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既巩固知识又收获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月芹;关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若干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07期
[2]柏慧明;浅谈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的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年36期
[3]孙秀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初步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