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度学习是21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它的出现为教育变革提供了转机,已逐渐成为教学的一种常态化现象。本文从文本解读有厚度、迁移运用有维度、思维发展有高度、移情育人有温度这四个方面,来寻找深度学习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路径,以此来实现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深度学习;文本解读;迁移运用;思维发展;移情育人
深度学习是21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它的出现为教育变革提供了转机,逐渐成为教学的一种常态化现象。当前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表现为知识基础薄弱,阅读能力不足,浅层学习特征明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急需深度学习的加持。深度学习的出现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不足,提供了一条改革思路。本文基于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内涵、特点等的分析,结合统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寻找深度学习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路径,实现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 文本解读有厚度
语文学科并未建立“语文学”,因此我们所教的知识常常来自于语言学、修辞学、文章学、写作学及语用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碎片化的认识,必会造成语文知识的碎片化教学,而碎片化的知识难以解决复杂深奥的问题,只会成为学生记忆的负担与拖累。而统编教材则有十分鲜明且循序渐进的语文要素,一二年级渗透在课后练习、课文泡泡提示及语文园地中。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首页的单元导语,写得很分明,一般会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进行提示。因此,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有厚度,每一课的教学都要从不同角度落实语文要素;前后课文、单元、年级需要关注語文要素的衔接及巩固,前面学习了的语文训练要素,也需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反复运用,循序渐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把握好单元学习的目标有效落实,让结构化的知识在学生的语文经验中生长出来,让语文要素真正在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
以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为例,四上第四单元几篇课文都是写一件事,《盘古开天地》要求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普罗米修斯》要求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女娲补天》要求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四上第七单元的课文则是写几件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梅兰芳蓄须》要求默读课文,说说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四下第六单元则都是长文章,《小英雄雨来》要求列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家的男子汉》则要求结合课文小标题说说为什么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芦花鞋》要求为每部分列出小标题。这些学习内容和活动并不是独立的,割裂的,而是形成一个相对的整体,在具体的目标序列和发展线索中,每一个单元又都属于相关目标序列统领下的、多个单元组成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站位要高,要有统瞻性,要有大局观,要思前又想后,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培养能力。只有文本解读有厚度了,才能找准课堂着力点,才能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二、 迁移运用有维度
在对文本有了充分理解和建构之后,便开始涉及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常常会在听说读写间、语文与鲜活的生活间相互割裂。那么,在教学中,“运用”是指教师在没有明确指出问题如何解决,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能使用正确的方式解决所面对的问题。“维度”是要用多角度、多层面的视角区评判某事物。因此,迁移运用有维度就是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将所学知识服务于新情境的策略。基于统编教材特点及学生已有经验确立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等迁移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尝试解决学习与生活问题,在实践中积淀阅读与言语经验,提升阅读与言语品质,建构语文的能力。我们教学的意义应在于促进语文知识技能的迁移运用,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能力迁移与转化。
四上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就以这一单元的《牛和鹅》一课为例,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教师出示课文图,提问与以往课文有什么不同?(旁边多出一些小字,有读者阅读时写的评语)教师引导学生初识批注,告诉学生看到的是读者即时写的,叫“文字批注”。接着重点教批注的角度可以从写得好的、有疑问的、有启发的地方写批注,批注的方法可以是标画词句、写简单批语、重读文章和批注、与伙伴交流和批注的好处为加深理解、新发现、丰富理解等。最后抓住留白,迁移实践,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批注。本单元后两篇课文均留白,教师可引导学生初读就疑惑与内容写批注,精读时就文本深层内涵、写法等写批注,并充分交流批注,丰富写批注的视角,并加深丰富阅读理解。整个单元整合,学以致用,不断在实践中掌握批注方法与能力。让学生真正学语文用语文,他们才会领略语文的魅力,爱上语文。
三、 思维发展有高度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文学习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在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经过阅读教学不断地实践,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会不断得到发展,深度学习的隐性变化便是思维的发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的转变。高阶思维指认知水平层次出现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应鼓励学生存疑和存异,这也是深度学习的主旨所在,通过达到一定的高级认知来解决复杂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在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文本中的各种言论,需要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批判,从而尝试抵达文本思想的深处。统编教材注重学生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来进行学习,语文教学也需改变问题过多、过浅、缺乏挑战等状况,深度学习是一把可以解决低阶问题的利刃,应以高质量的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学会有条理、有依据、有深度地思考,培植独立思考能力,让思维贯通教学,让素养无痕生成。 以统编教材四上第五单元《爬天都峰》一课为例,在细读“爬山时”,出示有关“天都峰”的简介图文,了解天都峰的难爬后,出示课文第六第七自然段,请学生比较阅读两份资料,学生会发出这样的质疑:天都峰那么难爬,可是课文中的描写那么简略,好像并不难爬?那么如果要写出爬时的艰难,我们会怎么写呢?试着让学生进行补充,再交流发现增补了所见、所闻、所想等。然后再次质疑:我们大家都能写清楚,难道作者会写不清楚吗?那么,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两次对话,没有具体写登山的过程呢?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联系上下文,找找文章这样写的理由。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即“高阶思维”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深度思维问题尤为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必须置于问题情境中,我们不能只设计记忆类问题、理解类问题,而更要注重设计运用类问题、分析类问题、评价类问题、创造类问题,通过有层次的问题,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去经历一场思维发展的探险。
四、 移情育人有温度
我们的语文教材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意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體,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而我们小学阶段,也正是学生正确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无法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更不能用贴标签式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条式的训斥教育,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教学收尾处,教师寥寥数语来总结文章背后的情感,进行一番毫无情感地说教,学生根本无法切身体会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那么,深度学习研究关注学科育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移情”,将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内心,正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通过“移情”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从而深切地将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毫无痕迹地移植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有温度的移情育人,是让学生感同身受并深度认可,实现情感上的共鸣。
四年级上册第七期单元,人文主题就是家国情怀,以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充分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怀后,设计小练习让学生写下来:
学习课文前,我经常认为我是为
关键词:深度学习;文本解读;迁移运用;思维发展;移情育人
深度学习是21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它的出现为教育变革提供了转机,逐渐成为教学的一种常态化现象。当前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表现为知识基础薄弱,阅读能力不足,浅层学习特征明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急需深度学习的加持。深度学习的出现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不足,提供了一条改革思路。本文基于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内涵、特点等的分析,结合统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寻找深度学习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路径,实现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 文本解读有厚度
语文学科并未建立“语文学”,因此我们所教的知识常常来自于语言学、修辞学、文章学、写作学及语用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碎片化的认识,必会造成语文知识的碎片化教学,而碎片化的知识难以解决复杂深奥的问题,只会成为学生记忆的负担与拖累。而统编教材则有十分鲜明且循序渐进的语文要素,一二年级渗透在课后练习、课文泡泡提示及语文园地中。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首页的单元导语,写得很分明,一般会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进行提示。因此,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有厚度,每一课的教学都要从不同角度落实语文要素;前后课文、单元、年级需要关注語文要素的衔接及巩固,前面学习了的语文训练要素,也需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反复运用,循序渐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把握好单元学习的目标有效落实,让结构化的知识在学生的语文经验中生长出来,让语文要素真正在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
以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为例,四上第四单元几篇课文都是写一件事,《盘古开天地》要求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普罗米修斯》要求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女娲补天》要求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四上第七单元的课文则是写几件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梅兰芳蓄须》要求默读课文,说说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四下第六单元则都是长文章,《小英雄雨来》要求列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家的男子汉》则要求结合课文小标题说说为什么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芦花鞋》要求为每部分列出小标题。这些学习内容和活动并不是独立的,割裂的,而是形成一个相对的整体,在具体的目标序列和发展线索中,每一个单元又都属于相关目标序列统领下的、多个单元组成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站位要高,要有统瞻性,要有大局观,要思前又想后,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培养能力。只有文本解读有厚度了,才能找准课堂着力点,才能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二、 迁移运用有维度
在对文本有了充分理解和建构之后,便开始涉及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常常会在听说读写间、语文与鲜活的生活间相互割裂。那么,在教学中,“运用”是指教师在没有明确指出问题如何解决,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能使用正确的方式解决所面对的问题。“维度”是要用多角度、多层面的视角区评判某事物。因此,迁移运用有维度就是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将所学知识服务于新情境的策略。基于统编教材特点及学生已有经验确立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等迁移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尝试解决学习与生活问题,在实践中积淀阅读与言语经验,提升阅读与言语品质,建构语文的能力。我们教学的意义应在于促进语文知识技能的迁移运用,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能力迁移与转化。
四上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就以这一单元的《牛和鹅》一课为例,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教师出示课文图,提问与以往课文有什么不同?(旁边多出一些小字,有读者阅读时写的评语)教师引导学生初识批注,告诉学生看到的是读者即时写的,叫“文字批注”。接着重点教批注的角度可以从写得好的、有疑问的、有启发的地方写批注,批注的方法可以是标画词句、写简单批语、重读文章和批注、与伙伴交流和批注的好处为加深理解、新发现、丰富理解等。最后抓住留白,迁移实践,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批注。本单元后两篇课文均留白,教师可引导学生初读就疑惑与内容写批注,精读时就文本深层内涵、写法等写批注,并充分交流批注,丰富写批注的视角,并加深丰富阅读理解。整个单元整合,学以致用,不断在实践中掌握批注方法与能力。让学生真正学语文用语文,他们才会领略语文的魅力,爱上语文。
三、 思维发展有高度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文学习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在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经过阅读教学不断地实践,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会不断得到发展,深度学习的隐性变化便是思维的发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的转变。高阶思维指认知水平层次出现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应鼓励学生存疑和存异,这也是深度学习的主旨所在,通过达到一定的高级认知来解决复杂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在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文本中的各种言论,需要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批判,从而尝试抵达文本思想的深处。统编教材注重学生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来进行学习,语文教学也需改变问题过多、过浅、缺乏挑战等状况,深度学习是一把可以解决低阶问题的利刃,应以高质量的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学会有条理、有依据、有深度地思考,培植独立思考能力,让思维贯通教学,让素养无痕生成。 以统编教材四上第五单元《爬天都峰》一课为例,在细读“爬山时”,出示有关“天都峰”的简介图文,了解天都峰的难爬后,出示课文第六第七自然段,请学生比较阅读两份资料,学生会发出这样的质疑:天都峰那么难爬,可是课文中的描写那么简略,好像并不难爬?那么如果要写出爬时的艰难,我们会怎么写呢?试着让学生进行补充,再交流发现增补了所见、所闻、所想等。然后再次质疑:我们大家都能写清楚,难道作者会写不清楚吗?那么,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两次对话,没有具体写登山的过程呢?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联系上下文,找找文章这样写的理由。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即“高阶思维”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深度思维问题尤为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必须置于问题情境中,我们不能只设计记忆类问题、理解类问题,而更要注重设计运用类问题、分析类问题、评价类问题、创造类问题,通过有层次的问题,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去经历一场思维发展的探险。
四、 移情育人有温度
我们的语文教材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意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體,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而我们小学阶段,也正是学生正确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无法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更不能用贴标签式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条式的训斥教育,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教学收尾处,教师寥寥数语来总结文章背后的情感,进行一番毫无情感地说教,学生根本无法切身体会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那么,深度学习研究关注学科育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移情”,将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内心,正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通过“移情”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从而深切地将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毫无痕迹地移植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有温度的移情育人,是让学生感同身受并深度认可,实现情感上的共鸣。
四年级上册第七期单元,人文主题就是家国情怀,以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充分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怀后,设计小练习让学生写下来:
学习课文前,我经常认为我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