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刚刚跨入初中的孩子们来说,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一个不小的转折点。面对陌生的老师、新的同学,面对和小学有很大差别的初中生活,他们往往感到既新鲜,又紧张,甚至有些无所适从。所有的一切,会让他们出现种种反常的表现:如有的孩子变得闷闷不乐,有的孩子爱发脾气……这时,老师和家长就要帮助孩子顺利地渡过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期,努力使他们成为一个快乐的初中生。
一、角色的转变
在新的环境中,孩子自身的角色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小学时他们是“大哥哥”、“大姐姐”,可一到中学就变成了“小弟弟”、“小妹妹”,有的同学在小学时是班委、中队长,上了初中却变成了普通的一员;也有的同学由原来的学习尖子变成了中等生……这些角色的新变化使许多孩子产生苦恼。我们应该教会孩子:
1.正确面对这种角色的变化
每个人都不可能一直生活在不变的环境中,人的一生会面对很多角色的变化,比如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再到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儿女成为丈夫、妻子再成为父亲、母亲,等等。我们不可能让环境去适应自己,那么,在每次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就要适当地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去适应环境、适应变化。
2.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孩子在小学或许是班干部,或许是普通的一员。对此,孩子的表现各有不同,有的孩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有的孩子觉得自己可能真的无可救药了。这时,师长可以告诉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关键看能不能把握新的开端,使自己成为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每个人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一般说来,优点往往受人欢迎,缺点则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不快。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尽可能地发扬自己的优点,让新环境中的同学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对于自己的缺点也不应该回避,让孩子尽量克服或改正,并且正确对待善意指出自己缺点的同学。
3.教会孩子自觉、主动地帮助别人,真心地为集体服务
“集体荣誉高于一切”。在初中,能适应新环境的孩子都把集体的荣誉看得很高,都希望自己所在的班集体表现出色。同时,在学校主动地帮助同学,更能赢得同学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这时候,很快地适应环境,融入班集体,使同学们信服,就成了孩子的必修课。所以师长要告诉孩子,班集体也是一个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应该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孩子的心理的变化
进入初中后,孩子同时也进入到人生中又一次心理变化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有四大特点:成人意识、独立意识、闭锁意识和批判意识。到这个年龄,纵向关系开始疏远,横向关系开始紧密;对师长的依赖性减小,要求变高。
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变化,我们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说,女孩子,家长就要多教育其懂得自重、自爱;男孩子,可以教育其稳重、负责任等等,对孩子心理上产生的种种变化,家校及时进行沟通,以便全面掌握孩子的心理情况。
三、从“扶着走”到“自己走”
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老师对学生也照顾多,管理严。可一到初中,从前处处需要照顾的小学生已不再是小孩子了,所以老师对学生的照顾也会相对减少,很多事情都需要孩子们自己来做,即已经从“扶着走”到要求孩子“自己走”,中小学的这种差异使很多学生很难立刻适应。
作为家长,也一定要做到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试着做,千万不要有“为了孩子能安心学习,什么事情我都可以替他做”的错误思想。当然,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开始孩子可能会很不适应,家长这时千万不能看到孩子受到一点挫折,一点委屈,就“心疼”起来,要知道,一旦孩子体会到“自己走”的快乐,即使家长和老师再想“扶着走”,他也不会愿意了,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
四、课程的变化
孩子升入初中后,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学习方式都会有很大变化,对孩子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小学开设的课程以外,初中还增加了政治、生物、历史、地理等。并且每门学科的内容趋向专门化和系统化,如数学,小学是学算术,初中开始学习代数,这门学科新旧知识联系密切,概念性强,增强了空间想象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要求也提高了。除了数学内容的深化和扩展外,中学的学习方法方面,也有不同于小学的一些特点,这就需要师长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一般来说,中小学的教学有这样一些不同:
1.老师讲课的方式不同
小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他们比较重视使用教具、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变化形式,创设情境,这些是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适应的。可升入初中后,根据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老师往往注重引导孩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所以初中课程中规律性的知识越来越多;根据学习内容的变化,初中老师上课的时候更注重讲清概念,课堂上分析演示较多,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形式多样,那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刚升入初中,不少孩子对初中老师的教法感到不适应。我们要把这种变化及时告诉孩子,让孩子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刚开始时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注意力,习惯之后就很容易适应了。此外,学校还可安排高年级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谈怎样适应初一学习的经验体会,或者让有经验的教师对孩子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2.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
在小学的时候不仅学习中有老师的帮助,就是在生活中也处处被老师“扶着走”,而中学则更注重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老师不可能再天天盯着孩子,而是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关键取决于课上的45分钟,所以一定要保持注意力,跟上老师的教学步骤,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逐步做到三会:会预习,能够在预习的时候划出重点,提出自己的疑问;会听课,能够集中精力,并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作必要的笔记;会复习,课后要能把当天所学的内容作个小结,整理笔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3.课堂教学密度不同
升入初中以后,教学的课堂容量要比小学大得多,这样一来,初中老师讲课的速度比小学老师要快得多,如果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造成知识上的漏缺。因此,家长必须督促孩子认真做好课前的预习,以减小衔接上的坡度;上课时一定要专心听讲,以防知识漏缺。
4.课时安排上的不同
初中课堂教学中,用于复习巩固的时间相应地比小学要少,课内作业练习也略少,巩固知识的方法与小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老师指导孩子们自己整理知识,学会知识的归类和综合,培养他们学习上的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作为老师和家长,应帮助孩子逐步摆脱对师长的依赖,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否则,孩子就很难独立地承担学习的任务。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刚刚迈入初中,孩子们需要对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师长帮助孩子过渡,把握好这一阶段,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角色的转变
在新的环境中,孩子自身的角色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小学时他们是“大哥哥”、“大姐姐”,可一到中学就变成了“小弟弟”、“小妹妹”,有的同学在小学时是班委、中队长,上了初中却变成了普通的一员;也有的同学由原来的学习尖子变成了中等生……这些角色的新变化使许多孩子产生苦恼。我们应该教会孩子:
1.正确面对这种角色的变化
每个人都不可能一直生活在不变的环境中,人的一生会面对很多角色的变化,比如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再到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儿女成为丈夫、妻子再成为父亲、母亲,等等。我们不可能让环境去适应自己,那么,在每次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就要适当地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去适应环境、适应变化。
2.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孩子在小学或许是班干部,或许是普通的一员。对此,孩子的表现各有不同,有的孩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有的孩子觉得自己可能真的无可救药了。这时,师长可以告诉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关键看能不能把握新的开端,使自己成为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每个人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一般说来,优点往往受人欢迎,缺点则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不快。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尽可能地发扬自己的优点,让新环境中的同学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对于自己的缺点也不应该回避,让孩子尽量克服或改正,并且正确对待善意指出自己缺点的同学。
3.教会孩子自觉、主动地帮助别人,真心地为集体服务
“集体荣誉高于一切”。在初中,能适应新环境的孩子都把集体的荣誉看得很高,都希望自己所在的班集体表现出色。同时,在学校主动地帮助同学,更能赢得同学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这时候,很快地适应环境,融入班集体,使同学们信服,就成了孩子的必修课。所以师长要告诉孩子,班集体也是一个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应该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孩子的心理的变化
进入初中后,孩子同时也进入到人生中又一次心理变化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有四大特点:成人意识、独立意识、闭锁意识和批判意识。到这个年龄,纵向关系开始疏远,横向关系开始紧密;对师长的依赖性减小,要求变高。
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变化,我们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说,女孩子,家长就要多教育其懂得自重、自爱;男孩子,可以教育其稳重、负责任等等,对孩子心理上产生的种种变化,家校及时进行沟通,以便全面掌握孩子的心理情况。
三、从“扶着走”到“自己走”
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老师对学生也照顾多,管理严。可一到初中,从前处处需要照顾的小学生已不再是小孩子了,所以老师对学生的照顾也会相对减少,很多事情都需要孩子们自己来做,即已经从“扶着走”到要求孩子“自己走”,中小学的这种差异使很多学生很难立刻适应。
作为家长,也一定要做到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试着做,千万不要有“为了孩子能安心学习,什么事情我都可以替他做”的错误思想。当然,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开始孩子可能会很不适应,家长这时千万不能看到孩子受到一点挫折,一点委屈,就“心疼”起来,要知道,一旦孩子体会到“自己走”的快乐,即使家长和老师再想“扶着走”,他也不会愿意了,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
四、课程的变化
孩子升入初中后,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学习方式都会有很大变化,对孩子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小学开设的课程以外,初中还增加了政治、生物、历史、地理等。并且每门学科的内容趋向专门化和系统化,如数学,小学是学算术,初中开始学习代数,这门学科新旧知识联系密切,概念性强,增强了空间想象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要求也提高了。除了数学内容的深化和扩展外,中学的学习方法方面,也有不同于小学的一些特点,这就需要师长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一般来说,中小学的教学有这样一些不同:
1.老师讲课的方式不同
小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他们比较重视使用教具、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变化形式,创设情境,这些是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适应的。可升入初中后,根据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老师往往注重引导孩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所以初中课程中规律性的知识越来越多;根据学习内容的变化,初中老师上课的时候更注重讲清概念,课堂上分析演示较多,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形式多样,那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刚升入初中,不少孩子对初中老师的教法感到不适应。我们要把这种变化及时告诉孩子,让孩子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刚开始时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注意力,习惯之后就很容易适应了。此外,学校还可安排高年级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谈怎样适应初一学习的经验体会,或者让有经验的教师对孩子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2.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
在小学的时候不仅学习中有老师的帮助,就是在生活中也处处被老师“扶着走”,而中学则更注重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老师不可能再天天盯着孩子,而是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关键取决于课上的45分钟,所以一定要保持注意力,跟上老师的教学步骤,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逐步做到三会:会预习,能够在预习的时候划出重点,提出自己的疑问;会听课,能够集中精力,并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作必要的笔记;会复习,课后要能把当天所学的内容作个小结,整理笔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3.课堂教学密度不同
升入初中以后,教学的课堂容量要比小学大得多,这样一来,初中老师讲课的速度比小学老师要快得多,如果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造成知识上的漏缺。因此,家长必须督促孩子认真做好课前的预习,以减小衔接上的坡度;上课时一定要专心听讲,以防知识漏缺。
4.课时安排上的不同
初中课堂教学中,用于复习巩固的时间相应地比小学要少,课内作业练习也略少,巩固知识的方法与小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老师指导孩子们自己整理知识,学会知识的归类和综合,培养他们学习上的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作为老师和家长,应帮助孩子逐步摆脱对师长的依赖,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否则,孩子就很难独立地承担学习的任务。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刚刚迈入初中,孩子们需要对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师长帮助孩子过渡,把握好这一阶段,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