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校长的刚烈情怀

来源 :女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f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0年初夏的一天,无锡城里一户蒋姓人家为儿子迎娶新娘。蒋家堪称殷实富足,迎娶的又是门第显赫的杨家女儿。
  蒋家门前张灯结彩,鼓乐齐鸣,鞭炮大作。在喜娘的搀扶下,新娘从花轿里款款而下。由于红盖头盖着脸,新娘的面容无法得见,大红罗裙下的那一双脚不是“天足”,也并不符合“三寸金莲”的标准。
  这位新娘,就是杨荫榆。
  一
  杨荫榆生于1884年,结婚时不满17岁。据侄女杨绛先生回忆,说她的这位姑母长得“不令人感到美,可是也不能算丑”。杨荫榆虽然生在书香官宦之家,可是从小缺少母爱。随着年龄的增长,断文识字的她对人生自有一番打算。
  新婚之夜,杨荫榆一定是怀着少女的忐忑之心在洞房里等待和猜想:一会儿就要进来的新郎是个什么模样?她渴望那个将要和她共度一生的男人会给她爱,给她幸福;她一定也在为总算能够脱离那个令她感到沉闷、屈辱的娘家而欣慰……忽然,门开了,新郎进来了。
  见到新郎的一刹那,她一定怀疑眼前的一切是个噩梦,那是个什么样的人啊——站在那里,裂着嘴傻笑;一口发黄的牙,牙龈呈紫黑色,嘴角还不停地有哈拉子流下来……见新郎哼哼着向她走过来,她使出全身力气推开了他,逃回了娘家。
  新娘在成亲当晚就抓破新郎的脸,然后逃回娘家,这对于婆家人来说,无疑是件大丢脸面之事。蒋家人岂能善罢甘休,婆婆亲自带人来到杨家,连拉带拽把新娘弄了回去。可是不到两天,杨荫榆又逃了回来,并声言:若再逼她,宁愿一死!事情闹到了这一步,蒋家人当然不能一意孤行了,闹出人命可不是件小事。经人从中斡旋调解,最后以离婚、杨家赔偿一切经济损失作了结。
  杨荫榆噩梦般的婚姻虽已了结,但是一个沦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和笑柄的离婚女子,日后的命运会怎样?幸好此时,她在日本留学的二哥回来了。杨荫榆的二哥杨荫杭(杨绛之父),是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先驱者。早年就读于北洋大学,后入南洋公学学习,先后留学日本、美国。
  二哥回无锡后即在家乡办了个理化研究会,组织有志青年学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杨荫榆走出家门,参加了理化研究会的学习,这让她在漆黑无望中看到了前途的一丝光亮。二哥让她明白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自立自强,有了文化、掌握了知识,就具备了谋生的本领,就可以独立,就不用再依附于任何人。17岁的杨荫榆像一株沐浴着阳光、雨露的春苗一样,一下子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她的脸上常挂着笑容,学习勤奋刻苦。
  得到二哥赞助后,杨荫榆转入苏州景海女中学习。1907年,她赴江苏省官费留学日本考试合格,当年即赴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入理化博物科学习,6年后完成学业,毕业时受到学校嘉奖。1913年回国后,她应聘至江苏省女子第二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兼生物学教师,一年后至北京女子师范学堂,任学监兼讲习科主任。1918年,她由教育部保送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修教育学。留美期间,她被推选为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4年后,她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她任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二
  1924年,杨荫榆40岁。她怀揣教育总长签发的校长聘书,信心满满地来到“女高师”大门前。她在此经历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校长生涯,最后不得不辞职。黯然离开时,她一定会明白,当初她的自信是多么天真、可笑。
  原来,在她去美国留学的第二年,中国爆发了对国家命运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当时的中国可谓“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国家政局不停地更迭、动荡。青年学生思想激进,行动果敢,他们藐视一切旧的、保守的东西。当时在美国的杨荫榆并不知情,虽然她也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观念,也希望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但她最大的期望是能让更多的中国女子接受科学文化的教育,以此来改变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一句话,她只崇尚“教育救国”。
  最初,杨校长与教员、学生的关系还算融洽。但是,部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太频繁,一会儿政治请愿一会儿党团集会,而且说走就走,使得学校的正常秩序无法维持。她多次进行规劝、训导,可是没用。面对学生的爱国热情,她不能硬来;身为校长,她又不能不管。这种两难的局面,一直困扰着她。
  这年的秋天,暑假结束,学生们陆续返校。杨荫榆又发现一些家在南方的同学没有按期到校,有的甚至拖了一个多月才姗姗而来。这一次她终于发作了,断然宣布对几个迟到的学生作退学处理。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遭到了学生自治会的公开反对,那几个遭退学处分的学生也不走人,事情一下子闹成了僵局。
  1925年1月,学生自治会发布宣言,派了代表去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4月,章士钊以教育总长的名义发文,强调“整顿学风”,公开支持杨荫榆。5月7日是“国耻纪念日”,学校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校长上台发表演讲,台下部分学生嘘声一片,轰赶校长下台。当天下午,杨荫榆召集“女师大”评议会成员开会,会后贴出告示:开除许广平、刘和珍等6名女学生。
  “女师大”风波终于爆发了!
  三
  学生自治会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发布了《致评议会公开信》,宣布校方的决定“自归无效”。5月11日,学生们在校内公开驱逐杨荫榆,甚至用封条封了她的办公室,并派人把守校门,不准她再进学校。无奈之下,杨荫榆只得另外找了个地方办公。
  鲁迅先生和钱玄同、周作人等人联名在《京报》发表宣言,公开支持“女师大”学生。到了7月份,学校放暑假了,大部分学生离校回家,一部分学生因斗争还没结果,决定留下不走。杨荫榆勒令所有学生一律离校,并于8月1日带领警察、教工、保安等50多人,想要驱赶学生。得到消息的学生们紧闭大门,严阵以待。
  正在双方较劲的当口,又来了不少从别的学校赶来支持“女师大”斗争的同学,局面几近失控。杨荫榆此刻还比较冷静,主动撤离,使局面暂时得以平息。第二天,她向教育部递交了辞呈,8月8日获得批准。几天之后,在一轮渐渐西沉的故都夕阳中,她神情黯然地离京去了苏州,投奔二哥去了。   赶走了校长的“女师大”,风波并未平息。8月10日,章士钊做出了一个莫明其妙的决定:停办“女师大”,在原址上重新成立一所大学——国立女子大学。学生们对教育部的这个决定根本不买账。她们针锋相对地宣布:拒绝解散令。恼怒的章士钊要求罢免鲁迅的教育部佥事职务,鲁迅不服,即向评政院控告章士钊。一个月后,教育部无奈地发文恢复了鲁迅的职务。
  鲁迅赢了官司后,挂冠扬长而去,南下福建教书了——那时的教授也牛气得很呐!憋屈的反倒是章士钊这样的大官,他的家两次遭到学生的冲击;学生在游行集会时,居然喊出“打死章士钊”的口号!他遂向北洋政府递交了辞呈,于1925年11月去了天津。
  校长被驱赶走了,连教育总长都跑了。得胜了的“女师大”学生们成了凯旋的勇士,一个个豪情万丈,挥舞着小旗,回到学校。这就是“女师大”事件的大致过程,一个混乱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发生的一段小插曲。
  四
  随后,北京又发生了“三一八”事件,惨死了47条人命。尽管死伤者名单中有人们熟知的“女师大”学生刘和珍,但是这与“女师大”事件并没有关联。惨案发生后,愤怒的鲁迅发表了《纪念刘和珍君》,后来该文成为新中国好几代中学生语文教科书中必读的名篇。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再次提到了杨荫榆。在他的笔下,杨荫榆是个尖酸、刻薄、冷漠的老怨妇。杨荫榆成了制造惨案的政府帮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回到苏州的杨荫榆,在二哥二嫂的呵护下,心灵逐渐得到平复。1935年,杨荫榆以一己之力,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取了个怪怪的名字“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学校的生源也怪,有已经嫁人的女子,有已经参加工作的女职员,当然也有穷苦人家的女孩子。杨荫榆竟然能把这样一所学校管理得像模像样,使学生们觉得像置身于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一样。
  当初,她曾对“女师大”的学生说过:“国民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之母之母。”作为一所学校的当家人,她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一样,把学生当女儿一样来关怀教育,怎么还会有办不好的理由呢?
  可惜好景不长,日寇发动了侵华战争。1937年冬,苏州沦陷,杨荫榆本来可以同兄嫂一起避难的,可由于学校里有几个学生因为路远还没走,她毅然留了下来。日寇进城以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杨荫榆的憨劲上来了,她跑到日军驻地找到最高官佐,对日本兵的暴行义正辞严地进行交涉。大概是被一位柔弱女子的凛然之举所折服,日军官佐居然“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抢到的财物。”(杨绛语)事后,日本人想请她参加“维持会”,遭到杨荫榆的断然拒绝,遂对她动了杀机。
  1938年1月1日,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的住处,把她骗出了家门。离她家不远有座叫吴门桥的小石桥,当她同那两个日本兵走上小桥时,日本兵近距离朝她开了一枪。中枪之后的杨荫榆并未倒下,那两个日本兵又将她推下了河,见她挣扎着想游上岸,他们竟又向她开了几枪。河面浮起一滩殷红的血,冬日惨白的晨雾中,那血像凝固了似的在河里漂了很久,很久……
  1938年这个寒冬的早晨,54岁的杨荫榆惨死在日寇的枪口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杨荫榆当年生活的那条小巷——留芳声巷,正在拓宽道路、建设高楼。徜徉其中,人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蒙尘的身影还在徘徊,而那只是一个无法靠近的背影,一段隐没在历史烟尘里的旧梦……
  编辑 乐天
其他文献
2013年11月21日,网名“171女孩”发出一条求婚微信:“济南铁路局的秦海伟,你敢不敢来杭州娶我?3天后,我在西湖断桥等你!”11月24日,“171女孩”在亲友团的陪同下来到西湖边,拉起横幅——“我已长发及腰,海伟娶我可好?”  人们好奇,这个逆袭求婚的女孩为何如此高调,她等来了那个叫秦海伟的男孩吗?  105次告白遭拒绝,  他会打动公主的心吗  青葱的大学校园,是诞生美好爱情的摇篮。这个逆
期刊
2013年12月15日上午,海口一对姐妹经过一条偏僻小巷时,路边一窨井口里突然伸出一只手向她们呼救。姐妹俩赶紧报警,警方赶到现场后,一起曲折离奇的案件浮出水面。  欠债不还,设下生死骗局  44年岁的郭向明系湖南人,初中毕业后从打工仔开始,做过多家公司的老板。他性情粗暴,特爱面子,排场很大,加上赌博,很快将自己辛苦赚来的钱输个精光。5年前,妻子与他离婚,两个子女归他抚养。  几年前,他与朋友合伙成
期刊
2014年4月5日,退休在家的余志明和妻子正在吃午饭,突然接到中国驻法大使馆的电话:“抱歉地通知您,余兴同学在法国自杀……”噩耗突至,夫妇俩悲痛万分,儿子为什么会这样?  儿子自杀了  1985年,儿子余兴出生,这一年余志明30岁。夫妇俩对儿子疼爱有加,倾注了全部心血。  2007年,余兴大学毕业了,余志明希望儿子去留学。罗梅虽然有些不舍,但是为了儿子的前途,她赞成丈夫的提议。夫妇俩与北京一家留学
期刊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那部戏里,我演军人的儿子。在现实生活中,父亲是一名军医,我就是在军队大院长大的。小时候,我觉得整个世界最强壮,最帅气的男人就是我爹这样的。他穿上军装的样子棒极了,魅力无穷。我小时候甚至一度痛恨他,我说你为什么是个牙医呢,为什么不能指挥千军万马呢?所以,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爷俩的相处伴随着无数次争吵,我无数次反抗,他无数次镇压,都是这个模式。然后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讲的全对啊
期刊
有些东西对孩子而言比艺术更重要。什么叫生活?生下来,活下去!让孩子掌握这个本事,才是孩子的安身立命之本!  龚琳娜在《全能星战》上的惊艳表演,使得人们对这个神曲女王除了搞怪外有了更多的欣赏与认同。作为她音乐制作人的德国老公老锣,其别具特色的改编与编曲更是让人对这对音乐眷侣有了发自内心的喜爱。  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对事业上的好搭档,其实,他们还是一对在育儿上颇具心得的好父母,他们在慕尼黑乡间的教子故
期刊
同事的邻居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天上午,按照约定的时间,我和这个相亲者见面了。对方30岁出头,留着“大分头”,在一家公司担任部门经理。  相亲一般是从吃饭开始。“大分头”让我点菜,我礼貌地让他随意。他就随意了,然后开始点菜,非常大方地点了一大桌子。吃饭的时候,“大分头” 问我每个月收入多少?我如实相告。他点点头,然后岔开话题大谈网络上那些八卦新闻,边谈新闻边喝啤酒边吃菜,非常放得开,不像是相亲,简
期刊
刚刚成为柏林电影节首位华人影帝的廖凡算是个极具双面性的人,一方面,他是圈内公认的运动狂人,各种运动项目他都有所涉猎,打得一手好球、马术精良、在西班牙玩过斗牛、滑板攀岩坡地速降等户外项目更是得心应手。  从外貌上看,他又是个标准的坏小子长相,而且的确是寓于内而形于外——他有着诸多的不良嗜好。将健康的运动与不健康的不良嗜好溶于一身,的确很另类。所以,廖凡活得很充实,他说:“学会一种不良嗜好很快,保持一
期刊
当人们乘坐客机往返两地,享受航空运输的便利快捷时,很少会注意到一个隐秘的人群——飞机维修师。夜深人静,他们穿梭于巨大停机坪上的每架飞机之间,及时检查和排除各种故障、隐患,而整天与之相伴的是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和扑面而来的滚滚热浪,在油箱里工作时间长的话,还容易患上幽闭症。  在航空公司4300多名同事中,江洁是唯一工作在一线车间的女维修工程师。  时尚女孩,当上“飞机修理工”  江洁是位性格开朗的80
期刊
老爷子刚走,母亲就患上脑萎缩  20多年前,陈强从北影演员剧团团长职位上离休后,同儿子陈佩斯联袂主演《天生我材必有用》喜剧系列片,父子笑星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这也是爷俩在一起生活最快乐的时光。言及拍片甘苦,陈强夫人李玉洁说:“这父子俩,一谈起剧本和种种设想,就争论个没完!”陈老则反驳:“是要争论嘛。家庭要有民主气氛,两代人互相理解,关心而不盲从,才是真正的天伦之乐。”  在一幅题为《爷爷打屁股》的
期刊
来中国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富二代”这词是什么意思。对很多人来说,巴菲特是个著名的投资家,但对我来说,他只是我父亲。  我的童年生活在美国中西部小镇奥马哈,伴我成长的房子建于20世纪初,是1958年父亲花费31500美元买下来的。房子是很普通的独栋小屋,没有围墙,从厨房的后门出去,就到了别人家。我们养了两只猫,还有一条叫汉密尔顿的狗。外祖父母住在只隔两个街区的房子里,我总是步行到外祖母家,等待我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