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次大陆以神为天,而中国以食为天,这导致文明的明法不同。以神为天,肉食者鄙。生活简洁、直截、粗陋、寡淡、平易……精致奢侈只在与神有关的方面。
波希米亚风格只是加德满都的一部分,泰米尔街区是旅游者的乐园,当地居民却不参与这些波希米亚的化妆舞会,他们的世界在另外一面。白天,他们在游客带来的货币洪流中做买卖,讨价还价,晚上,退回到街区后面的院落中,继续他们亘古的生活。导游库玛就是这样,他老家在郊外的高山上,开荒种地,家里有老娘、老爹和妹妹。他自己和弟弟十年前来到加德满都打工。他跟着一位去过中国的印度人学会了几句汉语,就在一家中国人开的旅行社当导游,每月挣人民币 3000 元左右。干了几年,成了旅行社的小股东之一。矮个子,有着雅利安人的面孔和黄皮肤,总是穿着一件灰白色的夹克。27 岁,没有结婚,还在等待着爱情,“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钱。”他叹了一口气。库玛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够有自己的旅游公司。
巴格马蒂河源于喜马拉雅的冰雪,流过加德满都谷地,最后汇入恒河。人们沿着河谷修建了许多神庙,最伟大的神庙就是公元 5 世纪开始建造的帕斯帕提那神庙,现在是联合国认定的尼泊尔世界文化遗产。庙旁边建了火葬台,印度教徒死后在这里火化,骨灰撒到河里,这是一条通向来世的圣河。四月,河几乎干了,河道上堆着垃圾,里面有些五颜六色的坑和一条细溪,空气里有一股骨焦味,某具尸体已经烧了几个小时,浓烟翻滚,就像刚刚停工的铸造车间,炉渣、暗红的铁水、还在冒烟的煤堆。景象凄凉惨怖,这只是我的感觉。有人站在河里弯下腰捧水朝自己身上浇。一头牛横站在桥上。印度教徒在帕斯帕提那神庙里吟诵着歌曲或者经文。苍色的天空中飞着乌鸦。非印度教徒不能进帕斯帕提那神庙。印度教徒是血缘和转世的结果,不是说你接受某些仪轨、皈依某种理论,就能加入印度教。印度教并不是基督教、佛教那种意义上的宗教。印度教是一种血缘信仰,它像汉民族崇拜汉字的名教一样,有着自我圆满的封闭性。你当然可以皈依印度教,供奉梵天、湿婆、毗湿努,但那是你自己的事。作为游客,我只能在河的另一岸观看帕斯帕提那神庙,它有着镀金的顶、塔和暗红瓦块覆盖着的大殿。隐约可以看见人们正波浪般地环绕着大殿涌来涌去,有人坐在庙廊上演奏乐器。我们隔得很远,就像在人间看着天上,这地势暗含着隐喻。河岸有几排青石条镶嵌成的石龛,门框雕着造型奇异的神像和蛇。
龛里面竖着男性生殖器的石雕,这是毁灭与创造之神湿婆的化身——林迦。林迦直立在代表女性生殖器的水槽状的底座“约尼”上面,共有108座。从第一道门望过去,只看见一眼望不到头的青色龟头在闪闪发光,勃勃如林,似乎正在提醒世界随时记住生命的起源。外面的石坎上坐着几位奉行禁欲的苦行僧,缠头、蓄须、裸肩、赤脚,脸上抹着白粉,画了图案,营造出某种苦不堪言但乐在其中的效果,其中有几位的肖像见于各种文字的旅游杂志。
有个身材消瘦但目光炯炯的青年走过来,穿着白色的旧衬衣、喇叭裤和缺口的塑胶拖鞋,指节粗大,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里面的某个角色,他比划着,意思是可以带我去参观,他脸上有一种诡秘的表情。他带我去了一个大院,里面全是席地而卧的老婆婆,示意我给她们一点钱。又去了几个角落,可以看见帕斯帕提那神庙的一角,里面有一头巨大的铜牛。又进了一座小庙,里面坐着几位穿长袍的白发苍苍的人物,正在闭目沉思,不时有人进来吻他们的脚。墙壁镶嵌着黑石,上面刻着女神的浮雕像,黑色的脸上描着一双镀金眼睛,极美。我脱鞋进去坐下,挨着大师坐了一阵。庙宇的庇护,就是你每天都可以进来发呆。这也是印度教寺庙,但我也可以进去。到中午,几个汉子从后面厨房抬着盛有白米饭的大箩筐热气腾腾地奔出,庙门口立即排起长队,乞丐、肚子饿的人都来排队,每人得到一瓢米饭和一勺豆汤。他们用塑料袋接着。庙里的大师也有一份,也给了我一份。小伙子一直跟着我,我坐下他坐下,我走他走,寸步不离。一边对我咕噜着什么,我听不懂,但知道他在告诉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对“那是什么”没有兴趣,只是观看。
“那是什么?”是一个深渊,我时间有限,我只能待在世界的表面。“人若不能观察,他们就没有观念;他们只有执迷。”(V. S. 奈保尔)说的是,观察,就是看见事物的表面。我见到,虽然建筑不同,语言不同,行为不一样,风俗千差万别,但那个寺院给我的米饭是蒸出来的。小伙子跟着我,说一阵,跳舞般地蹦跳一阵,还哼着歌。一部关于印度妓院的纪录片里面,一个出生在妓院的12岁小姑娘坚定地说,贫穷也可以很快乐。很像颜回。这个小伙子也是个快乐的家伙。风一吹,他的裤裆就紧贴着腿部,看得出他的裤袋是空的,他身无分文。从印度到尼泊尔,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人们并不歧视贫穷。社会也许并不肯定贫穷,但绝不歧视,贫穷不是耻辱,更何况有些贫穷是人们自己与世界观有关的选择。与印度比较,现代中国的世界观真是太单一贫乏了。最后他终于比划着要一点钱,我给了他。他转身走了,远远地看见他招呼另一位伙伴,扬着那票子。
有很多中国人来到了加德满都。他们不是来朝圣的,他们埋头做生意、赚钱。有家饭馆是一位湖北人开的,他娶了一位尼泊尔女子。那女子美貌丰满,背着娃娃招呼客人。尼泊尔的食物比较贫乏,菜市场上的蔬菜寥寥无几,只有大米、萝卜、土豆、青菜这些。没有需要时间来炮制、腌、卤、加工出味道的食物。并非大地不产,也不是缺乏智慧,而是人们不在乎。劳动,足够基本的食物产生就够了,其他时间要留给神。湖北老板很有本事,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居然还有麻婆豆腐、酸菜鱼、虎皮青椒……菜谱上有几十个菜。库玛非常惊讶,红烧肉他从未吃过。另一天库玛领我去加德满都最高档的尼泊尔餐馆,里面按照所谓民族特色化妆了一番,墙上挂着些篾制品和面具。抬上来的食物都是小碟的,一些煮过的蔬菜和煮烂的碎肉。餐毕,一位演员装扮成一只孔雀上来席间跳舞,向客人要小费。印度次大陆以神为天,而中国以食为天,这导致文明的明法不同。以神为天,肉食者鄙。生活简洁、直截、粗陋、寡淡、平易……精致奢侈只在与神有关的方面。以食为天,天是形而上,食是形而下,天人合一,就是形而上要体现在形而下中。味道就是一种形而上,由食的形而上转而追求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有味道,导致生活品位的雅致、丰富、精细、繁复、雕凿、虚饰、奢靡……当然也容易坠入完全形而下的庸俗无聊。
……
波希米亚风格只是加德满都的一部分,泰米尔街区是旅游者的乐园,当地居民却不参与这些波希米亚的化妆舞会,他们的世界在另外一面。白天,他们在游客带来的货币洪流中做买卖,讨价还价,晚上,退回到街区后面的院落中,继续他们亘古的生活。导游库玛就是这样,他老家在郊外的高山上,开荒种地,家里有老娘、老爹和妹妹。他自己和弟弟十年前来到加德满都打工。他跟着一位去过中国的印度人学会了几句汉语,就在一家中国人开的旅行社当导游,每月挣人民币 3000 元左右。干了几年,成了旅行社的小股东之一。矮个子,有着雅利安人的面孔和黄皮肤,总是穿着一件灰白色的夹克。27 岁,没有结婚,还在等待着爱情,“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钱。”他叹了一口气。库玛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够有自己的旅游公司。
巴格马蒂河源于喜马拉雅的冰雪,流过加德满都谷地,最后汇入恒河。人们沿着河谷修建了许多神庙,最伟大的神庙就是公元 5 世纪开始建造的帕斯帕提那神庙,现在是联合国认定的尼泊尔世界文化遗产。庙旁边建了火葬台,印度教徒死后在这里火化,骨灰撒到河里,这是一条通向来世的圣河。四月,河几乎干了,河道上堆着垃圾,里面有些五颜六色的坑和一条细溪,空气里有一股骨焦味,某具尸体已经烧了几个小时,浓烟翻滚,就像刚刚停工的铸造车间,炉渣、暗红的铁水、还在冒烟的煤堆。景象凄凉惨怖,这只是我的感觉。有人站在河里弯下腰捧水朝自己身上浇。一头牛横站在桥上。印度教徒在帕斯帕提那神庙里吟诵着歌曲或者经文。苍色的天空中飞着乌鸦。非印度教徒不能进帕斯帕提那神庙。印度教徒是血缘和转世的结果,不是说你接受某些仪轨、皈依某种理论,就能加入印度教。印度教并不是基督教、佛教那种意义上的宗教。印度教是一种血缘信仰,它像汉民族崇拜汉字的名教一样,有着自我圆满的封闭性。你当然可以皈依印度教,供奉梵天、湿婆、毗湿努,但那是你自己的事。作为游客,我只能在河的另一岸观看帕斯帕提那神庙,它有着镀金的顶、塔和暗红瓦块覆盖着的大殿。隐约可以看见人们正波浪般地环绕着大殿涌来涌去,有人坐在庙廊上演奏乐器。我们隔得很远,就像在人间看着天上,这地势暗含着隐喻。河岸有几排青石条镶嵌成的石龛,门框雕着造型奇异的神像和蛇。
龛里面竖着男性生殖器的石雕,这是毁灭与创造之神湿婆的化身——林迦。林迦直立在代表女性生殖器的水槽状的底座“约尼”上面,共有108座。从第一道门望过去,只看见一眼望不到头的青色龟头在闪闪发光,勃勃如林,似乎正在提醒世界随时记住生命的起源。外面的石坎上坐着几位奉行禁欲的苦行僧,缠头、蓄须、裸肩、赤脚,脸上抹着白粉,画了图案,营造出某种苦不堪言但乐在其中的效果,其中有几位的肖像见于各种文字的旅游杂志。
有个身材消瘦但目光炯炯的青年走过来,穿着白色的旧衬衣、喇叭裤和缺口的塑胶拖鞋,指节粗大,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里面的某个角色,他比划着,意思是可以带我去参观,他脸上有一种诡秘的表情。他带我去了一个大院,里面全是席地而卧的老婆婆,示意我给她们一点钱。又去了几个角落,可以看见帕斯帕提那神庙的一角,里面有一头巨大的铜牛。又进了一座小庙,里面坐着几位穿长袍的白发苍苍的人物,正在闭目沉思,不时有人进来吻他们的脚。墙壁镶嵌着黑石,上面刻着女神的浮雕像,黑色的脸上描着一双镀金眼睛,极美。我脱鞋进去坐下,挨着大师坐了一阵。庙宇的庇护,就是你每天都可以进来发呆。这也是印度教寺庙,但我也可以进去。到中午,几个汉子从后面厨房抬着盛有白米饭的大箩筐热气腾腾地奔出,庙门口立即排起长队,乞丐、肚子饿的人都来排队,每人得到一瓢米饭和一勺豆汤。他们用塑料袋接着。庙里的大师也有一份,也给了我一份。小伙子一直跟着我,我坐下他坐下,我走他走,寸步不离。一边对我咕噜着什么,我听不懂,但知道他在告诉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对“那是什么”没有兴趣,只是观看。
“那是什么?”是一个深渊,我时间有限,我只能待在世界的表面。“人若不能观察,他们就没有观念;他们只有执迷。”(V. S. 奈保尔)说的是,观察,就是看见事物的表面。我见到,虽然建筑不同,语言不同,行为不一样,风俗千差万别,但那个寺院给我的米饭是蒸出来的。小伙子跟着我,说一阵,跳舞般地蹦跳一阵,还哼着歌。一部关于印度妓院的纪录片里面,一个出生在妓院的12岁小姑娘坚定地说,贫穷也可以很快乐。很像颜回。这个小伙子也是个快乐的家伙。风一吹,他的裤裆就紧贴着腿部,看得出他的裤袋是空的,他身无分文。从印度到尼泊尔,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人们并不歧视贫穷。社会也许并不肯定贫穷,但绝不歧视,贫穷不是耻辱,更何况有些贫穷是人们自己与世界观有关的选择。与印度比较,现代中国的世界观真是太单一贫乏了。最后他终于比划着要一点钱,我给了他。他转身走了,远远地看见他招呼另一位伙伴,扬着那票子。
有很多中国人来到了加德满都。他们不是来朝圣的,他们埋头做生意、赚钱。有家饭馆是一位湖北人开的,他娶了一位尼泊尔女子。那女子美貌丰满,背着娃娃招呼客人。尼泊尔的食物比较贫乏,菜市场上的蔬菜寥寥无几,只有大米、萝卜、土豆、青菜这些。没有需要时间来炮制、腌、卤、加工出味道的食物。并非大地不产,也不是缺乏智慧,而是人们不在乎。劳动,足够基本的食物产生就够了,其他时间要留给神。湖北老板很有本事,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居然还有麻婆豆腐、酸菜鱼、虎皮青椒……菜谱上有几十个菜。库玛非常惊讶,红烧肉他从未吃过。另一天库玛领我去加德满都最高档的尼泊尔餐馆,里面按照所谓民族特色化妆了一番,墙上挂着些篾制品和面具。抬上来的食物都是小碟的,一些煮过的蔬菜和煮烂的碎肉。餐毕,一位演员装扮成一只孔雀上来席间跳舞,向客人要小费。印度次大陆以神为天,而中国以食为天,这导致文明的明法不同。以神为天,肉食者鄙。生活简洁、直截、粗陋、寡淡、平易……精致奢侈只在与神有关的方面。以食为天,天是形而上,食是形而下,天人合一,就是形而上要体现在形而下中。味道就是一种形而上,由食的形而上转而追求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有味道,导致生活品位的雅致、丰富、精细、繁复、雕凿、虚饰、奢靡……当然也容易坠入完全形而下的庸俗无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