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相关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经验能够最大限度地辅助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如何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就成为了教师所思考的关键问题。
一、转变教育意识是关键
虽然我国教学改革已经开展一段时间了,但是很多小学教师还是保留着原有的教育意识。虽然教学形式在进行着变化,但是小学教师在角色转化上并没有很好的执行和完善,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一种“服务意识”,也就是说要把自己看做是学生的服务者,在课堂中真正地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对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和教育。意识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只有真正地从意识上转变了才能够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真正地为学生服务的。
二、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是前人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了明确的知识体系,我们学习数学知识也是为了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来源,因此教师要把实际生活中的内容与数学问题相结合,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用实际情景来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同时数学知识的学习也离不开生活,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思维方式。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方法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筛子”来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想在筛子的周围围上一圈铁丝来对其进行加固,但是老师不知道该用多长的铁丝合适?谁能帮老师的忙?”这时学生都会积极踊跃地想办法帮助老师计算筛子的周长,有的学生会选择用绳子在周围绕一圈,标记好,再测量绳子的长度;还有的学生会把筛子在地上沿着直线滚一圈,之后测量直线的长度。虽然这些方法都能够测量出筛子的周长,但是测量过程非常麻烦,而且测量的结果也不统一。这时教师就可以顺着学生心理的疑问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你们测量的结果有一个统一的数值吗?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计算这个筛子的周长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时学生不但会积极地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而且还会对生活用具筛子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
三、引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除了要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做铺垫,而且也是要教授学生基本的生活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活动,题目可以设置为“基本生活用品选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供选购物品,学生选购过程中自行选择、自行量重、自行计算价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日常用品选择的过程,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还会经历称量重量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会学会称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功能;在计算物品价格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应用基本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还复习了学生所学过的一些数学知识,加深了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引领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方式是需要教师事先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来创设基本实践情境,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数学能力进行训练。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数学知识的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过程,学生获得知识最有效的方式是自我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中探究活动的开展往往是以小组形式开展的,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指导,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方向正确。学生通过自主动手的探究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在学习统计学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把学生按照统计任务不同分成各个小组,共同来完成一个探究任务。比如,让学生统计“最喜爱的运动”,让他们根据不同学生的回答进行统计,最后把不同小组的统计结果进行汇总,在汇总中学生会发现不同小组所采用的统计方式会有所不同,就会引起他们的思考,这样在讲授该方面知识时学生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学习效果也会比较好。而学校在开展体育运动会时也可以以学生探究活动所得出的结果设置比赛项目,这样学生参加运动会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五、课后作业要体现生活化
课后作业通常都是学生复习学过的数学知识和预习新知识的过程,对于作业而言要改变以往的大作业量,把死板的作业改为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负担。其实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以非常灵活地进行选择,比如,在认识分、角、元等货币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独立购买一件自己最想买的东西,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角、元这些货币单位之间的关系,而且教师还能够从学生所选择的商品中观察出学生的心理活动,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征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
其实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可以精心地组织教学活动,细心从生活中寻找可供使用的数学资料,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一、转变教育意识是关键
虽然我国教学改革已经开展一段时间了,但是很多小学教师还是保留着原有的教育意识。虽然教学形式在进行着变化,但是小学教师在角色转化上并没有很好的执行和完善,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一种“服务意识”,也就是说要把自己看做是学生的服务者,在课堂中真正地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对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和教育。意识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只有真正地从意识上转变了才能够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真正地为学生服务的。
二、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是前人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了明确的知识体系,我们学习数学知识也是为了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来源,因此教师要把实际生活中的内容与数学问题相结合,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用实际情景来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同时数学知识的学习也离不开生活,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思维方式。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方法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筛子”来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想在筛子的周围围上一圈铁丝来对其进行加固,但是老师不知道该用多长的铁丝合适?谁能帮老师的忙?”这时学生都会积极踊跃地想办法帮助老师计算筛子的周长,有的学生会选择用绳子在周围绕一圈,标记好,再测量绳子的长度;还有的学生会把筛子在地上沿着直线滚一圈,之后测量直线的长度。虽然这些方法都能够测量出筛子的周长,但是测量过程非常麻烦,而且测量的结果也不统一。这时教师就可以顺着学生心理的疑问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你们测量的结果有一个统一的数值吗?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计算这个筛子的周长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时学生不但会积极地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而且还会对生活用具筛子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
三、引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除了要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做铺垫,而且也是要教授学生基本的生活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活动,题目可以设置为“基本生活用品选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供选购物品,学生选购过程中自行选择、自行量重、自行计算价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日常用品选择的过程,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还会经历称量重量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会学会称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功能;在计算物品价格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应用基本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还复习了学生所学过的一些数学知识,加深了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引领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方式是需要教师事先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来创设基本实践情境,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数学能力进行训练。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数学知识的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过程,学生获得知识最有效的方式是自我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中探究活动的开展往往是以小组形式开展的,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指导,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方向正确。学生通过自主动手的探究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在学习统计学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把学生按照统计任务不同分成各个小组,共同来完成一个探究任务。比如,让学生统计“最喜爱的运动”,让他们根据不同学生的回答进行统计,最后把不同小组的统计结果进行汇总,在汇总中学生会发现不同小组所采用的统计方式会有所不同,就会引起他们的思考,这样在讲授该方面知识时学生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学习效果也会比较好。而学校在开展体育运动会时也可以以学生探究活动所得出的结果设置比赛项目,这样学生参加运动会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五、课后作业要体现生活化
课后作业通常都是学生复习学过的数学知识和预习新知识的过程,对于作业而言要改变以往的大作业量,把死板的作业改为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负担。其实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以非常灵活地进行选择,比如,在认识分、角、元等货币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独立购买一件自己最想买的东西,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角、元这些货币单位之间的关系,而且教师还能够从学生所选择的商品中观察出学生的心理活动,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征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
其实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可以精心地组织教学活动,细心从生活中寻找可供使用的数学资料,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