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誦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自古代蒙学起就被普遍运用。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世世代代的诵读,不仅创造出瑰丽的中国文学,也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得以传承。
我们都知道,语文知识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可以逐渐感受到语文丰富的内涵。朗读训练其实是阅读的一种强化,它把无声的文字转变成有声的语言。一篇课文,通过朗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精彩内容、去感知语言的无限魅力,还可以提高记忆能力,训练口语表达,养成规范的语言习惯。朗读之于语文,就比如雨露之于稻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以,重视朗读训练,优化朗读教学,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
一、老师的范读是学生的榜样
让学生充分朗读,学会朗读,使朗读成为学习的习惯,这是我一贯的教学手段。但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的限制,朗读的水平并不高。这个时候,老师的范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的范读就是他们最好的榜样。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就会自然地加以品味,体验模仿。在不经意中,老师朗读的节奏、神韵就在他们身上留下影子,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转化成他们自身的能力。
从教多年,我一贯重视范读课文。并不是说我自己朗读的水平有多高,而是我想把文字的美、音律的美,通过自己的朗读,真正地展现给学生。语文课堂上,我常常被优秀的文章感染,陶醉其中,按捺不住激情洋溢地朗读起来。我用自己的情感来诠释课文——委婉时如和风细雨,奋进时如万马奔腾;悲壮时常慷慨激昂,欣喜时则手舞足蹈。通过范读,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语文是一座美丽的花园,里面馨香缕缕,令人陶醉。
二、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
朗读的技巧,首先是要学会停顿。停顿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清晰表达语言、传达感情的需要。一个个标点符号就是停顿的依据。一般地说,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比分号长些;分号的停顿要比逗号长些;逗号的停顿比顿号长些;而冒号的停顿则有较大的伸缩性。这些标点符号的停顿长度,我们要教会学生,在标点的停顿上加以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才把学生那种拖腔拉调地“唱读”模式改变过来。
其次是注意语速。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千差万别的,要正确地表现各种情景、各种人物的情感时,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朗读速度。
我告诉学生,不同的环境下应该读出不同的语速:比如紧张、焦急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热烈、欢畅的气氛要读得轻快,悲痛、缅怀的场面则要读得深沉。还有,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到终采用一成不变的语速,而要根据作者的感情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
小学生的朗读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朗读的技巧上我们不能要求过高。但是,朗读是一门艺术,要在读中感受语言的美,基本的朗读技巧还是必须掌握的。
三、朗朗书声环绕课堂
没有书声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有的老师喜欢把课文讲得很精,深入剖析,层层推进,再精炼概括,单是学习笔记就写了半节课。其实,小学生学习语文,放声朗读才是根本。老师尽可以舍弃精炼的讲解,放开了手来让学生开口朗读。朗朗的读书声中,那些深奥的道理、隐秘的情感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一遍一遍地朗读文章,会使他们逐步爱上朗读,并激发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因为喜欢,学生会更好地参与课堂,使整节课都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那些读来令人口齿留香的文章增加了文学的积累,為他们的终身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好处时,自然就会更加热爱阅读,对阅读也更有兴趣。
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二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有体会,平时不怎么开读书的学生,语文成绩不会很好;而读得多的学生,他们的语感更好,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也更强。朗读,让文章的脉络越读越清晰,文章的内容也越读越清楚。学生爱读、会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然就高。朗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声音,赋予自己的情感,让原本没有生命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这个创作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当学生逐步掌握文章内容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了。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走进课文就是走进美。通过多种途径朗读课文,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学生就会在享受美的同时增长知识,培养审美情趣。其实,有时课堂上并不需要繁琐的解说,文字独有的魅力,在反复的朗读中就能深刻领悟。
四、经典诵读绽放魅力
能成为经典,传承千古,那必然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先祖的智慧结晶。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沉淀,凝结成璀璨的汉语文化,经典诗词是历史留给我们中华子孙的宝贵财产。所以,在语文这个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又怎能少得了经典诗词的学习呢?
诵读经典,接受文化的浸润,启迪人生,培养人格,正是语文厚德载物的大基础。“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先诵读经典,把经典先背诵下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经过反复诵读及日常的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对经典中的智慧和哲理慢慢消化吸收,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阅读的能力和懂得有关的道理。中国历代的蒙学,多是不求甚解,甚至连识字都不学,只是一味重复诵读。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诵读中,耳濡目染,圣人贤文的智慧和品性,必能陶冶他们的性灵,开阔他们的心胸。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朗读,能把我们引入到色彩缤纷的语言世界,吸收美词佳句的芬芳,感受美轮美奂的人文气息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涵养。因此,重视朗读训练,优化朗读教学,是我们语文老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我们都知道,语文知识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可以逐渐感受到语文丰富的内涵。朗读训练其实是阅读的一种强化,它把无声的文字转变成有声的语言。一篇课文,通过朗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精彩内容、去感知语言的无限魅力,还可以提高记忆能力,训练口语表达,养成规范的语言习惯。朗读之于语文,就比如雨露之于稻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以,重视朗读训练,优化朗读教学,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
一、老师的范读是学生的榜样
让学生充分朗读,学会朗读,使朗读成为学习的习惯,这是我一贯的教学手段。但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的限制,朗读的水平并不高。这个时候,老师的范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的范读就是他们最好的榜样。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就会自然地加以品味,体验模仿。在不经意中,老师朗读的节奏、神韵就在他们身上留下影子,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转化成他们自身的能力。
从教多年,我一贯重视范读课文。并不是说我自己朗读的水平有多高,而是我想把文字的美、音律的美,通过自己的朗读,真正地展现给学生。语文课堂上,我常常被优秀的文章感染,陶醉其中,按捺不住激情洋溢地朗读起来。我用自己的情感来诠释课文——委婉时如和风细雨,奋进时如万马奔腾;悲壮时常慷慨激昂,欣喜时则手舞足蹈。通过范读,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语文是一座美丽的花园,里面馨香缕缕,令人陶醉。
二、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
朗读的技巧,首先是要学会停顿。停顿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清晰表达语言、传达感情的需要。一个个标点符号就是停顿的依据。一般地说,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比分号长些;分号的停顿要比逗号长些;逗号的停顿比顿号长些;而冒号的停顿则有较大的伸缩性。这些标点符号的停顿长度,我们要教会学生,在标点的停顿上加以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才把学生那种拖腔拉调地“唱读”模式改变过来。
其次是注意语速。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千差万别的,要正确地表现各种情景、各种人物的情感时,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朗读速度。
我告诉学生,不同的环境下应该读出不同的语速:比如紧张、焦急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热烈、欢畅的气氛要读得轻快,悲痛、缅怀的场面则要读得深沉。还有,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到终采用一成不变的语速,而要根据作者的感情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
小学生的朗读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朗读的技巧上我们不能要求过高。但是,朗读是一门艺术,要在读中感受语言的美,基本的朗读技巧还是必须掌握的。
三、朗朗书声环绕课堂
没有书声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有的老师喜欢把课文讲得很精,深入剖析,层层推进,再精炼概括,单是学习笔记就写了半节课。其实,小学生学习语文,放声朗读才是根本。老师尽可以舍弃精炼的讲解,放开了手来让学生开口朗读。朗朗的读书声中,那些深奥的道理、隐秘的情感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一遍一遍地朗读文章,会使他们逐步爱上朗读,并激发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因为喜欢,学生会更好地参与课堂,使整节课都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那些读来令人口齿留香的文章增加了文学的积累,為他们的终身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好处时,自然就会更加热爱阅读,对阅读也更有兴趣。
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二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有体会,平时不怎么开读书的学生,语文成绩不会很好;而读得多的学生,他们的语感更好,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也更强。朗读,让文章的脉络越读越清晰,文章的内容也越读越清楚。学生爱读、会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然就高。朗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声音,赋予自己的情感,让原本没有生命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这个创作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当学生逐步掌握文章内容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了。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走进课文就是走进美。通过多种途径朗读课文,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学生就会在享受美的同时增长知识,培养审美情趣。其实,有时课堂上并不需要繁琐的解说,文字独有的魅力,在反复的朗读中就能深刻领悟。
四、经典诵读绽放魅力
能成为经典,传承千古,那必然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先祖的智慧结晶。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沉淀,凝结成璀璨的汉语文化,经典诗词是历史留给我们中华子孙的宝贵财产。所以,在语文这个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又怎能少得了经典诗词的学习呢?
诵读经典,接受文化的浸润,启迪人生,培养人格,正是语文厚德载物的大基础。“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先诵读经典,把经典先背诵下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经过反复诵读及日常的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对经典中的智慧和哲理慢慢消化吸收,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阅读的能力和懂得有关的道理。中国历代的蒙学,多是不求甚解,甚至连识字都不学,只是一味重复诵读。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诵读中,耳濡目染,圣人贤文的智慧和品性,必能陶冶他们的性灵,开阔他们的心胸。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朗读,能把我们引入到色彩缤纷的语言世界,吸收美词佳句的芬芳,感受美轮美奂的人文气息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涵养。因此,重视朗读训练,优化朗读教学,是我们语文老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