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6月以来,抗议活动席卷香港。示威者从一开始反对政府修订《逃犯条例》,到后来扩大诉求,要求香港人享有更多民主权利。半年来,香港问题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其中不乏一些西方政客、媒体带着意识形态偏见肆机炒作话题,公然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在这过程中,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为代表的中国外宣媒体逐渐调整报道战略,与西方舆论、香港激进示威者角力,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话语权争夺战。
一、西方政客、媒体对涉华议题存在偏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客对中国的香港问题存在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美国总统特朗普2019年11月28日将美国国会支持香港示威者的法案签署为法律。特朗普还签署国会通过的另一项法案,禁止向香港警方出口胡椒喷雾、橡胶子弹等装备。此前一周,美国众议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在香港2019年11月24日区议会選举后,特朗普表态希望看到香港民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表示美国继续支持香港的民主价值观。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密苏里州共和党联邦参议员霍利、佛罗里达州共和党联邦参议员斯科特等国会议员呼吁北京倾听香港民意。
西方媒体普遍将香港激进示威者描述为“民主抗议者”(pro-democracy protesters)。对此,《澳大利亚人报》记者赫德利·托马斯(Hedley Thomas)2019年11月18日在接受澳大利亚天空新闻采访时说,西方媒体粉饰了抗议者的“暴力行为”,“最早,这些抗议者的集会是和平的、非暴力的。如今的抗议活动已经被暴徒所统治,陷入混乱。西方媒体粉饰了绝大多数暴力行为,这很误导人”。
英国媒体撰稿人阿伦·麦克劳德(Alan MacLeod)基于《纽约时报》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9年夏天以来对世界各地抗议活动报道的比较研究,于2019年12月6日在FAIR①平台发表文章《当世界各地都有示威游行的时候 媒体特别关注香港》(With People in the Streets Worldwide, Media Focus Uniquely on Hong Kong)。作者认为,2019年示威活动席卷全球,但美国媒体的目光只聚焦香港,这是因为香港抗议者的目标是美国政府的“敌人”,因此报道的范围和程度都被放大。《纽约时报》的社论更是避谈香港抗议者不得体的行为,赞美示威者为自由而战。②
二、香港激进示威者与政府展开宣传博弈
日媒《日经亚洲评论》在2019年10月23日分析了香港示威者的宣传战略,认为他们的宣传灵活且多元。首先,由于担心政府会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来解读事件,示威者组织“市民新闻发布会”主动发声。示威者意识到,没有获得公众广泛支持,抗议活动将无法持久进行。当抗议活动转向暴力时,示威者通过发布会道歉并解释,继续争取公众支持。其次,示威者向国际社会请求支援。2019年6月以来,香港抗议者在国际媒体发布广告,试图描绘《逃犯条例》不仅侵蚀香港的自由,还将“威胁全球民主和自由”。再者,香港抗议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动“互动”的宣传攻势。③
三、CGTN转变报道策略,多方表现可圈可点
香港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有历史遗留问题,还有境外势力从中作梗。香港抗议活动刚发生时,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较少。但随着示威活动逐渐演变成暴力,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以CGTN为代表的外宣媒体发挥主场优势,通过派驻多组记者前往一线,紧跟新闻动态,深挖新闻线索,发回许多独家报道,并主动设置议程,邀请专家深度解读,对于外国势力乱港进行有力批驳。
1. 持续及时跟进香港局势动态,聚焦系列官方表态
CGTN电视端和新媒体端密切配合,持续跟进中央政府、港府有关香港局势的表态。例如,及时播发外交部关于中国暂停审批美军舰机赴港休整申请,并制裁支持反中乱港分子的美非政府组织的表态;及时报道林郑月娥发布会最新和重要内容,聚焦财政赤字情况,并介绍香港恢复秩序现状;及时关注英国伦敦遇袭的香港律政司司长郑若骅举行发布会。此外,持续跟进相关新闻报道,关注连月暴乱对香港民运航空业造成的巨大打击,重点聚焦香港航空面临的财务困境等等。
2. 发挥主场优势,一线记者持续发力,发回独家报道
CGTN一线记者积极贡献独家报道,相关采访获得外媒广泛转引。围绕香港区议会选举,记者跟进关键选区选情及多方表态,独家对话不同选派候选人,并积极采访多个选区不同立场不同年龄层选民,相关采访被英国广播公司(BBC)、法新社(AFP)等外媒广泛转引。
记者还独家专访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特首梁振英。梁振英表示,美国通过的所谓“法案”与香港、人权或民主根本无关,他们针对香港仅因为它是中国的一部分。他还指出香港警察在行动上非常克制,并没有效仿美国警察使用实弹而是选择催泪弹,因为这样能最大化降低人员伤亡。该专访获得阅读量85万人次,独立用户访问量71万人次。
一线中外团队持续带来深度探访观察。北美报道员纳丹·金(Nathan King)自采新闻成片展现暴乱对香港经济的打击,结合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布会介绍香港经济、财政双双面临巨大压力。
3. 发挥名主持、名记者效应,制造舆论话题
CGTN《视点》主持人刘欣亲赴香港,以观察者的身份记录香港百姓、学者以及区议会候选人等社会各阶层对近期暴力事件的看法及反思。刘欣对话曾多次与黄之锋辩论的香港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探讨香港通识教育如何一步步被政治化。该专访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后,仅三小时就跻身微博热搜榜第五位,阅读量逾百万人次。
刘欣在香港街头采访到在港生活28年的外国人,受访者直言美国的“法案”十分荒唐,对香港目前的状况没有任何帮助,认为美国是背后的金主,在暗地里助推“修例”风波。受访者还认为现在的香港比港英时代要民主自由得多。该视频在全平台无剪辑完整播出,微博发布24小时内话题阅读量达882万人次。 此外,刘欣还独家对话香港知名企业家伍淑清,讨论香港局势对香港的负面影响、香港国情教育问题以及未来如何解决香港问题。伍淑清表示,抗议示威者很大部分是香港年轻人,利用社交网络传播导致示威活动迅速升级恶化是区别以往示威活动的新特征。香港当地人没有接受到正确的国情教育,年轻人对祖国认识不足导致很多人只认同香港身份并不认同中国人身份。解决香港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香港政府甚至中央政府能够找到好的渠道与香港本地人形成有效的沟通,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4. 利用大小屏联动,节目“倒灌”中文媒体
香港一线报道团队通力合作,与香港警方深入沟通后,CGTN北美记者吉姆·斯佩尔曼(Jim Spellman)于2019年11月26日下午成功进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的理工大校园,拍摄到独家一手画面,直击探访理工大被示威者非法占领后的混乱状况以及随处可见的各类自制武器,在新媒体平台及电视端发布。独家报道被央视新闻、《环球时报》、中国青年网、凤凰网、大公报等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微博平台#CGTN记者探访港理工#、#香港理工大学不像学校像战场# 等多个话题发布不到一小时阅读量共计近500万人次。这也是继“香港被烧老伯妻子专访”“香港警队新‘一哥’邓炳强专访”等独家报道后,CGTN再创全网独家报道佳绩。
CGTN一线记者朱丹深挖线索,独家专访到旺角被砸男子廖先生。廖先生于12月1日凌晨在旺角清理路障时候被黑衣人以硬物击头,缝了10针。他在出院后接受CGTN采访首度发声:“如果他们继续破坏下去,香港就是一个没有法治的烂摊子。”
5.自主设置议程,有理有据揭批外国乱港势力
英国媒体人阿伦·麦克劳德近日揭示,虽然抗议活动在世界多地发生,但《纽约时报》和CNN只聚焦香港的抗议活动。对此,CGTN邀请嘉宾解读,指出美国主流媒体的做法有意针对中国,批驳西方媒体持双重标准。电视报道还以文字版背景形式比较法国“黄背心”示威游行期间警察对于武力的使用情况,印证了香港警察的克制。
针对美国将涉港法案签署成法,CGTN在第一时间对外表明中方严正立场,《中国24》《视点》等重点新闻与评论栏目大版面聚焦深度解读,邀请嘉宾分析指出美方举动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公然为暴徒站台,直指美国试图利用香港破坏中国的险恶用心。此外,CGTN还通过大屏梳理列举大量事实和证据,深度揭批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资助”乱港分子,教唆暴力煽动“港独”的恶劣行径,揭露有关非政府组织打着民主的幌子实际上却给其他国家制造麻烦。
四、西方媒体态度悄然转变,报道角度增添中肯与友善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香港的抗议活动变得暴力,以及中国内、外宣媒体的持续“发力”,2019年7月以来,一些外媒在报道中悄悄转变态度,由原来形容抗议活动为“支持民主”(Pro-democracy),改为表述“反政府”(Antigovernment)。
此外,外媒亦十分关注抗议活动对香港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议题包括“旅游业受重创”“零售业销售下滑”“房价持续下跌”“航空公司推迟发薪”“迪士尼变‘鬼城’”“香港经济陷入十年来首次衰退”“新加坡或取代香港的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等等。其中,彭博社在11月27日报道,美国涉港法案一旦执行,香港将失去“独立关税区”特别待遇,这意味着香港和美国之间约380亿美元的贸易将受影响。大和资本市场亚洲地区首席经济学家赖志文表示,“外界可能会重新权衡到香港募资和做生意”。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曾锐生认为,“这是‘香港末路’的开端”。④
還有一些外媒批评抗议者的暴力行为。CNN在10月27日报道,抗议者愈发暴力的行为已经分裂了很多温和派。反对暴力的人自认为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认为,抗议者在整个城市散布混乱和恐惧,破坏了经济,不仅伤害了自己的事业,也伤害了所有人。一个批评抗议活动的脸书团体在两个月内积累了超过125000名成员。
《金融时报》11月13日发表评论,香港曾位列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第七名,拥有世界上最文明和富裕的人口,如今却任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令人惊讶。很多抗议者对于自己怀疑是警方卧底或内地间谍的普通路人进行殴打。有些时候是因为受害者与抗议者发生争吵,但更多时候只是抗议者听到有人说普通话。这种令人不齿的行为已经超越了抗议者的诉求。但国际媒体却鲜有报道,因为这影响了抗议者为民主而战的“崇高形象”。⑤
德国之声11月16日报道,香港的抗议示威虽然还在继续,但是已经开始有市民走上街头清扫路障。同时还有一些人参加撑警游行,队伍中还有外国人。警察支持者尼克·勒普(Nick Loup)表示:“我每天在街上看到这些黑衣人的暴力和破坏。他们从示威转向抗议,又从抗议转向暴力、无政府主义,现在已经演变为恐怖主义了。我支持正常的民主进程,但如果想要民主,就必须保持和平。使用暴力不能换来民主。”
「注释」
①FAIR,全称Fairness and Accuracy in Reporting,是纽约媒体评论非盈利组织,致力于监控美国新闻媒体的“不准确,偏见和审查”,倡导在新闻报道中提供更多样化的观点。
②“With People in the Streets Worldwide, Media Focus Uniquely on Hong Kong”,FAIR,2019-12-06,https://fair.org/home/with-people-in-the-streetsworldwide-media-focus-uniquely-on-hong-kong/.
③“From Hong Kong to the NBA, how China is losing the media war”,Nikkei Asian Review,2019-10-23,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Cover-Story/ From-Hong-Kong-to-the-NBA-how-China-is-losing-the-media-war.
④“Why Hong Kong’s ‘Special Status’ Is Touchy Territory”,Bloomberg,2019-11-27,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why-hong-kongsspecial-status-is-touchy-territory/2019/11/27/950752d8-117c-11ea-924cb34d09bbc948_story.html.
⑤“Events in Hong Kong reveal the thin veneer of civilization”,Financial Times,2019-11-13,https://www.ft.com/content/f9256f8a-0537-11ea-a984-fbbacad9e7dd.
一、西方政客、媒体对涉华议题存在偏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客对中国的香港问题存在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美国总统特朗普2019年11月28日将美国国会支持香港示威者的法案签署为法律。特朗普还签署国会通过的另一项法案,禁止向香港警方出口胡椒喷雾、橡胶子弹等装备。此前一周,美国众议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在香港2019年11月24日区议会選举后,特朗普表态希望看到香港民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表示美国继续支持香港的民主价值观。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密苏里州共和党联邦参议员霍利、佛罗里达州共和党联邦参议员斯科特等国会议员呼吁北京倾听香港民意。
西方媒体普遍将香港激进示威者描述为“民主抗议者”(pro-democracy protesters)。对此,《澳大利亚人报》记者赫德利·托马斯(Hedley Thomas)2019年11月18日在接受澳大利亚天空新闻采访时说,西方媒体粉饰了抗议者的“暴力行为”,“最早,这些抗议者的集会是和平的、非暴力的。如今的抗议活动已经被暴徒所统治,陷入混乱。西方媒体粉饰了绝大多数暴力行为,这很误导人”。
英国媒体撰稿人阿伦·麦克劳德(Alan MacLeod)基于《纽约时报》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9年夏天以来对世界各地抗议活动报道的比较研究,于2019年12月6日在FAIR①平台发表文章《当世界各地都有示威游行的时候 媒体特别关注香港》(With People in the Streets Worldwide, Media Focus Uniquely on Hong Kong)。作者认为,2019年示威活动席卷全球,但美国媒体的目光只聚焦香港,这是因为香港抗议者的目标是美国政府的“敌人”,因此报道的范围和程度都被放大。《纽约时报》的社论更是避谈香港抗议者不得体的行为,赞美示威者为自由而战。②
二、香港激进示威者与政府展开宣传博弈
日媒《日经亚洲评论》在2019年10月23日分析了香港示威者的宣传战略,认为他们的宣传灵活且多元。首先,由于担心政府会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来解读事件,示威者组织“市民新闻发布会”主动发声。示威者意识到,没有获得公众广泛支持,抗议活动将无法持久进行。当抗议活动转向暴力时,示威者通过发布会道歉并解释,继续争取公众支持。其次,示威者向国际社会请求支援。2019年6月以来,香港抗议者在国际媒体发布广告,试图描绘《逃犯条例》不仅侵蚀香港的自由,还将“威胁全球民主和自由”。再者,香港抗议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动“互动”的宣传攻势。③
三、CGTN转变报道策略,多方表现可圈可点
香港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有历史遗留问题,还有境外势力从中作梗。香港抗议活动刚发生时,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较少。但随着示威活动逐渐演变成暴力,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以CGTN为代表的外宣媒体发挥主场优势,通过派驻多组记者前往一线,紧跟新闻动态,深挖新闻线索,发回许多独家报道,并主动设置议程,邀请专家深度解读,对于外国势力乱港进行有力批驳。
1. 持续及时跟进香港局势动态,聚焦系列官方表态
CGTN电视端和新媒体端密切配合,持续跟进中央政府、港府有关香港局势的表态。例如,及时播发外交部关于中国暂停审批美军舰机赴港休整申请,并制裁支持反中乱港分子的美非政府组织的表态;及时报道林郑月娥发布会最新和重要内容,聚焦财政赤字情况,并介绍香港恢复秩序现状;及时关注英国伦敦遇袭的香港律政司司长郑若骅举行发布会。此外,持续跟进相关新闻报道,关注连月暴乱对香港民运航空业造成的巨大打击,重点聚焦香港航空面临的财务困境等等。
2. 发挥主场优势,一线记者持续发力,发回独家报道
CGTN一线记者积极贡献独家报道,相关采访获得外媒广泛转引。围绕香港区议会选举,记者跟进关键选区选情及多方表态,独家对话不同选派候选人,并积极采访多个选区不同立场不同年龄层选民,相关采访被英国广播公司(BBC)、法新社(AFP)等外媒广泛转引。
记者还独家专访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特首梁振英。梁振英表示,美国通过的所谓“法案”与香港、人权或民主根本无关,他们针对香港仅因为它是中国的一部分。他还指出香港警察在行动上非常克制,并没有效仿美国警察使用实弹而是选择催泪弹,因为这样能最大化降低人员伤亡。该专访获得阅读量85万人次,独立用户访问量71万人次。
一线中外团队持续带来深度探访观察。北美报道员纳丹·金(Nathan King)自采新闻成片展现暴乱对香港经济的打击,结合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布会介绍香港经济、财政双双面临巨大压力。
3. 发挥名主持、名记者效应,制造舆论话题
CGTN《视点》主持人刘欣亲赴香港,以观察者的身份记录香港百姓、学者以及区议会候选人等社会各阶层对近期暴力事件的看法及反思。刘欣对话曾多次与黄之锋辩论的香港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探讨香港通识教育如何一步步被政治化。该专访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后,仅三小时就跻身微博热搜榜第五位,阅读量逾百万人次。
刘欣在香港街头采访到在港生活28年的外国人,受访者直言美国的“法案”十分荒唐,对香港目前的状况没有任何帮助,认为美国是背后的金主,在暗地里助推“修例”风波。受访者还认为现在的香港比港英时代要民主自由得多。该视频在全平台无剪辑完整播出,微博发布24小时内话题阅读量达882万人次。 此外,刘欣还独家对话香港知名企业家伍淑清,讨论香港局势对香港的负面影响、香港国情教育问题以及未来如何解决香港问题。伍淑清表示,抗议示威者很大部分是香港年轻人,利用社交网络传播导致示威活动迅速升级恶化是区别以往示威活动的新特征。香港当地人没有接受到正确的国情教育,年轻人对祖国认识不足导致很多人只认同香港身份并不认同中国人身份。解决香港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香港政府甚至中央政府能够找到好的渠道与香港本地人形成有效的沟通,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4. 利用大小屏联动,节目“倒灌”中文媒体
香港一线报道团队通力合作,与香港警方深入沟通后,CGTN北美记者吉姆·斯佩尔曼(Jim Spellman)于2019年11月26日下午成功进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的理工大校园,拍摄到独家一手画面,直击探访理工大被示威者非法占领后的混乱状况以及随处可见的各类自制武器,在新媒体平台及电视端发布。独家报道被央视新闻、《环球时报》、中国青年网、凤凰网、大公报等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微博平台#CGTN记者探访港理工#、#香港理工大学不像学校像战场# 等多个话题发布不到一小时阅读量共计近500万人次。这也是继“香港被烧老伯妻子专访”“香港警队新‘一哥’邓炳强专访”等独家报道后,CGTN再创全网独家报道佳绩。
CGTN一线记者朱丹深挖线索,独家专访到旺角被砸男子廖先生。廖先生于12月1日凌晨在旺角清理路障时候被黑衣人以硬物击头,缝了10针。他在出院后接受CGTN采访首度发声:“如果他们继续破坏下去,香港就是一个没有法治的烂摊子。”
5.自主设置议程,有理有据揭批外国乱港势力
英国媒体人阿伦·麦克劳德近日揭示,虽然抗议活动在世界多地发生,但《纽约时报》和CNN只聚焦香港的抗议活动。对此,CGTN邀请嘉宾解读,指出美国主流媒体的做法有意针对中国,批驳西方媒体持双重标准。电视报道还以文字版背景形式比较法国“黄背心”示威游行期间警察对于武力的使用情况,印证了香港警察的克制。
针对美国将涉港法案签署成法,CGTN在第一时间对外表明中方严正立场,《中国24》《视点》等重点新闻与评论栏目大版面聚焦深度解读,邀请嘉宾分析指出美方举动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公然为暴徒站台,直指美国试图利用香港破坏中国的险恶用心。此外,CGTN还通过大屏梳理列举大量事实和证据,深度揭批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资助”乱港分子,教唆暴力煽动“港独”的恶劣行径,揭露有关非政府组织打着民主的幌子实际上却给其他国家制造麻烦。
四、西方媒体态度悄然转变,报道角度增添中肯与友善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香港的抗议活动变得暴力,以及中国内、外宣媒体的持续“发力”,2019年7月以来,一些外媒在报道中悄悄转变态度,由原来形容抗议活动为“支持民主”(Pro-democracy),改为表述“反政府”(Antigovernment)。
此外,外媒亦十分关注抗议活动对香港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议题包括“旅游业受重创”“零售业销售下滑”“房价持续下跌”“航空公司推迟发薪”“迪士尼变‘鬼城’”“香港经济陷入十年来首次衰退”“新加坡或取代香港的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等等。其中,彭博社在11月27日报道,美国涉港法案一旦执行,香港将失去“独立关税区”特别待遇,这意味着香港和美国之间约380亿美元的贸易将受影响。大和资本市场亚洲地区首席经济学家赖志文表示,“外界可能会重新权衡到香港募资和做生意”。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曾锐生认为,“这是‘香港末路’的开端”。④
還有一些外媒批评抗议者的暴力行为。CNN在10月27日报道,抗议者愈发暴力的行为已经分裂了很多温和派。反对暴力的人自认为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认为,抗议者在整个城市散布混乱和恐惧,破坏了经济,不仅伤害了自己的事业,也伤害了所有人。一个批评抗议活动的脸书团体在两个月内积累了超过125000名成员。
《金融时报》11月13日发表评论,香港曾位列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第七名,拥有世界上最文明和富裕的人口,如今却任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令人惊讶。很多抗议者对于自己怀疑是警方卧底或内地间谍的普通路人进行殴打。有些时候是因为受害者与抗议者发生争吵,但更多时候只是抗议者听到有人说普通话。这种令人不齿的行为已经超越了抗议者的诉求。但国际媒体却鲜有报道,因为这影响了抗议者为民主而战的“崇高形象”。⑤
德国之声11月16日报道,香港的抗议示威虽然还在继续,但是已经开始有市民走上街头清扫路障。同时还有一些人参加撑警游行,队伍中还有外国人。警察支持者尼克·勒普(Nick Loup)表示:“我每天在街上看到这些黑衣人的暴力和破坏。他们从示威转向抗议,又从抗议转向暴力、无政府主义,现在已经演变为恐怖主义了。我支持正常的民主进程,但如果想要民主,就必须保持和平。使用暴力不能换来民主。”
「注释」
①FAIR,全称Fairness and Accuracy in Reporting,是纽约媒体评论非盈利组织,致力于监控美国新闻媒体的“不准确,偏见和审查”,倡导在新闻报道中提供更多样化的观点。
②“With People in the Streets Worldwide, Media Focus Uniquely on Hong Kong”,FAIR,2019-12-06,https://fair.org/home/with-people-in-the-streetsworldwide-media-focus-uniquely-on-hong-kong/.
③“From Hong Kong to the NBA, how China is losing the media war”,Nikkei Asian Review,2019-10-23,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Cover-Story/ From-Hong-Kong-to-the-NBA-how-China-is-losing-the-media-war.
④“Why Hong Kong’s ‘Special Status’ Is Touchy Territory”,Bloomberg,2019-11-27,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why-hong-kongsspecial-status-is-touchy-territory/2019/11/27/950752d8-117c-11ea-924cb34d09bbc948_story.html.
⑤“Events in Hong Kong reveal the thin veneer of civilization”,Financial Times,2019-11-13,https://www.ft.com/content/f9256f8a-0537-11ea-a984-fbbacad9e7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