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浙江省湖州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
“地瓜爷爷”于鸿学和“地瓜奶奶”张淑云都年近古稀,为谋生和救治患病的儿子,12年来在东北师大旁卖烤地瓜,成了那里的一道风景。这一事情经网络传播后,长春市民每天几百次购买。围着“地瓜爷爷”那温暖的烤炉,简单的一给一付间,洋溢着整座城市的感动与温暖。今年以来,“地瓜爷爷”和“地瓜奶奶”相继因病卧床,东北师大的学生们给老人捐款,却被婉拒。之后,东北师大、长春电视台等单位的志愿者,再次点燃了“地瓜爷爷”的烤炉,卖起烤地瓜,为老人一家募捐。
爱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常常演绎出这样绚烂的色彩,触发了我们深深的感动。因为它凭借着人性温润的力量,使这个物质林立的世界柔软,并以此展示出人性的尊严。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爱与尊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的形式是“材料+话题”。材料篇幅有点长,它有多个情节上的层次,因而,虽有话题,也易出现审题错误。有一个问题比作文题本身更值得思考:“如果这次的作文题只有材料,让学生自己谈感想,而没有写出话题,那会有什么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仍然得从分析材料谈起。
材料中有好几处爱的表现:
首先是两位老人对儿子的爱,要注意的是他们都“年近古稀”,文中这般强调老人的年龄特征,确实容易使某些学生以为可以放开去写“母爱”、“父爱”、“亲情”。这一切入点放大了题意,写出的作文肯定是得不到好评的。
其次是长春市民的几百次购买,因为发生在网络传播之后,“购买”背后包含的也应该是人间之爱,这种爱在亲情之外,是一种乐于助人的表现,所以很容易使得学生联想到“汶川地震”、“拯救福岛”等事件。用这样的材料入题,一不小心,也等于是以“爱”为话题了,那么题意也被放大了,只不过涉及的“爱”的范畴不一样罢了。
接下来是东北师大学生捐款,这种爱的行为中所含的意义与长春市民的做法是一样的,只不过长春市民间接而含蓄地献出了爱,学生们直接而热情地表达了爱。
最后是志愿者们用卖烤地瓜的方式帮助老人募捐,这样一来老人也就没有白拿别人的钱了。
就帮助老人的人而言,“几百次购买”与“卖地瓜募捐”的帮助形式都被接受,因为这样的爱的表达方式符合老人的心理需求;惟独“学生捐款”的行为被婉言谢绝,学生如果关注到了前后表现之间的这种矛盾,那么即使没有“话题限制”,也应该发现最佳切入点只有一个。就老人而言,他们并非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而是希望得到以一定的付出为基础的回报,那样可以求得心安,这自然是一种自尊心凌驾于物质需要之上的表现。
所以,无论题目有没有“话题”作提示,切入点都应该是“爱与尊严之间的关系”,学生应该在“爱的施予这应以顾及他人尊严为基础给予他人关爱”、“爱的接受者应在不伤自尊的前提下接受他人的爱”等方面展开思考。这份思考应该展现“物质与精神的交锋”。
另外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爱与尊严”应该作用于同一个体身上,如果有人举例分析时针对的情况是“接受别人的爱,因为怕伤了对方的尊严”,虽然也涉及了话题中的词语,但是肯定与材料的用意是不合拍的。高考作文题一般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时空”等领域,就这个作文题所给材料的限制性而言,应该较适合用来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如果有人以“文天祥”、“岳飞”、“刘胡兰”等民族英雄为例,议论为“用尊严来维护对祖国的爱”,那就等于忽略了作文题末尾“使这个物质林立的世界柔软”一语的暗示作用。
具体写作时,学生可以写各类文体下的作文,但是一定得做到语言准确、精炼,内容符合题意,结构清晰完整,情思丰富真实,能深刻自然更好。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语言上的要求,近年来,批改的区域越小(比如仅仅是校内教师自己负责批改自己学生的作文),批改的审美观念就越固执落后,很多人仍然以多年前形成的一些简单粗俗的观念为依据对学生的作文作出评价,但是到了高考之后常常觉得学生的得分并非像平时地方上或者校内评分时那样令人得意;笔者近几年来始终坚持文风要正,语言要精练朴实,明白晓畅的原则,因为学生在这样的文字训练与熏陶下,可能一辈子都会受益,今后在大多数的工作岗位上仍然可以使这样的文字为自己的生活与工作锦上添花,而且笔者也相信,随着教育观念的进步,追求准确严密饱满重逻辑的文风将成为最经得起考验的写作态度。它理应成为高考阅卷时的考评基础。
这样的分析,不是说其他的作文都不能写,而是希望在作文审批中提升区分度,给善于思考、文风端正的学生以公平的待遇,对那些喜欢玩弄技巧、笼统地安排所谓的“亮点”,习作只适于应付考试,糊弄阅卷者的学生给予惩罚与警告,同时也希望早日改善部分地区语文作文教学观念落后固执的现状。
下面两则作文都是湖州市高三语文统考中,网上阅卷时截取的佳作,笔者对照截图将原文打了下来。
【考场佳作】
让我爱你
萍的父母离异已经多年,萍跟了母亲,日子过得很辛苦,心却不苦。因为母亲虽然物质上满足不了她,但却给了她全部的爱与呵护。
萍的父亲是个有钱人,与萍的母亲分开以后又结了婚,生了个儿子。萍的父亲并不是不爱萍,他知道她们母女生活上的困难,每个月都会送钱和衣物过来,但每一次,萍的母亲都不愿意接受,因此每一次父亲来的时候都会与母亲大吵一架。最后摔下钱说着:“你为萍想一想。”便开门而去。这句话每次都会触痛母亲。她知道,父亲带来的这些,是她给不了萍的,而萍又是需要的。所以她只是用手背擦了擦眼睛,收起了桌上的钱。然后,微笑着问萍,问她想吃什么。
当时的萍,虽然还小,虽然还不明白为什么每次母亲都会与父亲吵架,不愿收钱,她心里却也隐隐地感受到母亲的某种坚持。
萍的作文获奖的时候,她迫不及待地想告诉父亲。跑进父亲家里,正好是小弟弟的生日,父亲和他的新妻子正忙着给儿子切蛋糕。看到气喘吁吁的萍,父亲停下手中的活儿,问萍怎么来了,要不要吃蛋糕。说着便递过来一块刚切好的蛋糕。“是家里没钱了吗?”父亲在萍的耳边轻轻地问道。萍像是被老师突然点到名一样,身体颤抖了一下,脸一下子烧了起来。“你等一下,爸爸给你拿钱。”父亲轻轻拍了拍萍的肩膀,微微笑着,起身向房里走去。 萍放下了手里的蛋糕,头也不回地冲出了父亲家的门。那一刻,萍似乎体会到了母亲不肯收钱时的那种心情,虽然她并不清楚,其中具体的感受是什么,但此刻父亲的关心,让她有种压抑的难受。
这之后过了几年,萍已经长成一名大姑娘了,细腻的她写得一手好文章。母亲也摆起了一个小摊,卖的是一些小吃。萍总会在放学后或节假日里帮着母亲干活。父亲每月仍会送钱来,但现在是萍拉着母亲一起拒绝父亲的好意。
这天,萍写下了一篇文章,标题是“给父亲”。她写下了这十几年的所思所想,以及当年自己感受到却表达不出来的那种情感。她希望父亲看到,她能感受到他的爱,但她希望父亲的爱不是用钱来填补,而是尊重她和母亲的感受,用精神上的爱来填补,她们需要的是有尊严的爱。
【点评】
这是一则夹叙夹议的好作文。父母离异后,物质与精神上产生的矛盾一般容易产生于母亲一方;作者通过一位女孩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上的转变体现出了其成长的足迹。能在有限的言辞中简练而具体地写清一件事,并且能突出表现心理;明确细节,自然真实,使人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对家庭的本质意义,对家庭意识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全文紧扣题意,感悟生活,化平凡为精彩,这需要极好的文字功底、思维品质。
最高贵的施舍
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刻,你来到人间,睁开混沌的双眼,岁月的洪流挟你不断向前,从此你独立于天地之间,不再是谁的提线木偶,不再是谁的附属骨肉,未来的荆棘鲜花待你自己品尝,这是上天给你的最高贵的施舍。
你我必须明白,不是泪流满面,句不成章就叫爱;不是殷勤探望,捐钱捐物就叫爱;不是频繁曝光,踊跃呼吁就叫爱。
这个浮躁的年代,人们总有一些自以为是的同情心,把自己放在造物主的高度,悲悯地看待庸碌的凡物,殊不知,这才是最大的空虚与悲哀。
葛珊与她的爷爷合住在一间公厕的隔间里;老人是公厕的看门人,靠微薄的薪水抚养孙女。网友们看到了便“感动”了,“热血”了,“沸腾”了,记者们看到了,便“报道”了,“号召”了,“募捐”了,更有甚者,还泪涟涟地握着小女孩的手问:“你想不想过吃得好,穿得好的日子呀?”谁料小葛珊一脸疑惑:“我现在过的就是啊!”老人拒绝了那大笔的钱,着急了:“我能养活她,你们干什么?”
嘿,“善良”的人们,醒了没?
他们与你一样是独立而自尊自持的人,不要带着你家孩子来“参观学习”,他们不是动物园的动物;不要拿着大包小包来现场落泪,他们有权不接受你们的披着爱的伪装的施舍。
最高贵的施舍是尊严,相信他们能撑起自己天空的尊严,相信他们并不可怜的尊严,自生下的那天起,苦难就是如影随形的尊严。一切形式的爱,都必须以它为前提。
梁漱溟曾说过他十分后悔的一件事:他在云南见过一位采茶老妇,身患癌症,却仍在为父家欠下的巨额债务奔波劳碌,他看不下去,便让熟人对她说愿为她还债,可老妇只淡淡扫了他一眼:“不用了,人嘛,还是像这水一样,清点好。”
他后悔,不是觉得自个儿被拂了面子,下不了台,而是厌恶那个高高在上的自己,如此轻薄了一位一生清高的老妇的自尊。的确,无视他人尊严的爱,姿态放得再怎么低,在他人眼里都是一种浅薄的压迫。
每个人的心都是不可捉摸的,不要看到外表就轻易地替他们粘上“可怜”、“需要帮助”的标签,你怎知他们不愿在逆境中搏击命运,感慨一番“我乐苦多,苦多乐我?”让点击率与销售量离开纯净的爱的世界,让真诚击退无视尊严的伪善,还他们一份甘苦知味的尊严,便是你能给的最高贵的施舍。
最高贵的施舍是尊严,盼君早悟,与君共勉!
【点评】
这是一则散文化的议论文。文章的标题很巧妙,将作文题中的两个关键词包含的深意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标题深含情意,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文章材料丰富,道理充实,经得起咀嚼;能关注社会,反观自我,显示了宽阔的视野;技巧灵活,善用修辞,使得情感充沛;整散结合,叩问心灵,足以引人共鸣;对比劝导,情感真挚,言辞气势非凡。总之,这则作文从形式到内容,具备了很多优秀作文的基本特征,生动有力地阐述了对作文题的看法,在考场中自然可以获得青睐。
“地瓜爷爷”于鸿学和“地瓜奶奶”张淑云都年近古稀,为谋生和救治患病的儿子,12年来在东北师大旁卖烤地瓜,成了那里的一道风景。这一事情经网络传播后,长春市民每天几百次购买。围着“地瓜爷爷”那温暖的烤炉,简单的一给一付间,洋溢着整座城市的感动与温暖。今年以来,“地瓜爷爷”和“地瓜奶奶”相继因病卧床,东北师大的学生们给老人捐款,却被婉拒。之后,东北师大、长春电视台等单位的志愿者,再次点燃了“地瓜爷爷”的烤炉,卖起烤地瓜,为老人一家募捐。
爱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常常演绎出这样绚烂的色彩,触发了我们深深的感动。因为它凭借着人性温润的力量,使这个物质林立的世界柔软,并以此展示出人性的尊严。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爱与尊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的形式是“材料+话题”。材料篇幅有点长,它有多个情节上的层次,因而,虽有话题,也易出现审题错误。有一个问题比作文题本身更值得思考:“如果这次的作文题只有材料,让学生自己谈感想,而没有写出话题,那会有什么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仍然得从分析材料谈起。
材料中有好几处爱的表现:
首先是两位老人对儿子的爱,要注意的是他们都“年近古稀”,文中这般强调老人的年龄特征,确实容易使某些学生以为可以放开去写“母爱”、“父爱”、“亲情”。这一切入点放大了题意,写出的作文肯定是得不到好评的。
其次是长春市民的几百次购买,因为发生在网络传播之后,“购买”背后包含的也应该是人间之爱,这种爱在亲情之外,是一种乐于助人的表现,所以很容易使得学生联想到“汶川地震”、“拯救福岛”等事件。用这样的材料入题,一不小心,也等于是以“爱”为话题了,那么题意也被放大了,只不过涉及的“爱”的范畴不一样罢了。
接下来是东北师大学生捐款,这种爱的行为中所含的意义与长春市民的做法是一样的,只不过长春市民间接而含蓄地献出了爱,学生们直接而热情地表达了爱。
最后是志愿者们用卖烤地瓜的方式帮助老人募捐,这样一来老人也就没有白拿别人的钱了。
就帮助老人的人而言,“几百次购买”与“卖地瓜募捐”的帮助形式都被接受,因为这样的爱的表达方式符合老人的心理需求;惟独“学生捐款”的行为被婉言谢绝,学生如果关注到了前后表现之间的这种矛盾,那么即使没有“话题限制”,也应该发现最佳切入点只有一个。就老人而言,他们并非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而是希望得到以一定的付出为基础的回报,那样可以求得心安,这自然是一种自尊心凌驾于物质需要之上的表现。
所以,无论题目有没有“话题”作提示,切入点都应该是“爱与尊严之间的关系”,学生应该在“爱的施予这应以顾及他人尊严为基础给予他人关爱”、“爱的接受者应在不伤自尊的前提下接受他人的爱”等方面展开思考。这份思考应该展现“物质与精神的交锋”。
另外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爱与尊严”应该作用于同一个体身上,如果有人举例分析时针对的情况是“接受别人的爱,因为怕伤了对方的尊严”,虽然也涉及了话题中的词语,但是肯定与材料的用意是不合拍的。高考作文题一般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时空”等领域,就这个作文题所给材料的限制性而言,应该较适合用来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如果有人以“文天祥”、“岳飞”、“刘胡兰”等民族英雄为例,议论为“用尊严来维护对祖国的爱”,那就等于忽略了作文题末尾“使这个物质林立的世界柔软”一语的暗示作用。
具体写作时,学生可以写各类文体下的作文,但是一定得做到语言准确、精炼,内容符合题意,结构清晰完整,情思丰富真实,能深刻自然更好。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语言上的要求,近年来,批改的区域越小(比如仅仅是校内教师自己负责批改自己学生的作文),批改的审美观念就越固执落后,很多人仍然以多年前形成的一些简单粗俗的观念为依据对学生的作文作出评价,但是到了高考之后常常觉得学生的得分并非像平时地方上或者校内评分时那样令人得意;笔者近几年来始终坚持文风要正,语言要精练朴实,明白晓畅的原则,因为学生在这样的文字训练与熏陶下,可能一辈子都会受益,今后在大多数的工作岗位上仍然可以使这样的文字为自己的生活与工作锦上添花,而且笔者也相信,随着教育观念的进步,追求准确严密饱满重逻辑的文风将成为最经得起考验的写作态度。它理应成为高考阅卷时的考评基础。
这样的分析,不是说其他的作文都不能写,而是希望在作文审批中提升区分度,给善于思考、文风端正的学生以公平的待遇,对那些喜欢玩弄技巧、笼统地安排所谓的“亮点”,习作只适于应付考试,糊弄阅卷者的学生给予惩罚与警告,同时也希望早日改善部分地区语文作文教学观念落后固执的现状。
下面两则作文都是湖州市高三语文统考中,网上阅卷时截取的佳作,笔者对照截图将原文打了下来。
【考场佳作】
让我爱你
萍的父母离异已经多年,萍跟了母亲,日子过得很辛苦,心却不苦。因为母亲虽然物质上满足不了她,但却给了她全部的爱与呵护。
萍的父亲是个有钱人,与萍的母亲分开以后又结了婚,生了个儿子。萍的父亲并不是不爱萍,他知道她们母女生活上的困难,每个月都会送钱和衣物过来,但每一次,萍的母亲都不愿意接受,因此每一次父亲来的时候都会与母亲大吵一架。最后摔下钱说着:“你为萍想一想。”便开门而去。这句话每次都会触痛母亲。她知道,父亲带来的这些,是她给不了萍的,而萍又是需要的。所以她只是用手背擦了擦眼睛,收起了桌上的钱。然后,微笑着问萍,问她想吃什么。
当时的萍,虽然还小,虽然还不明白为什么每次母亲都会与父亲吵架,不愿收钱,她心里却也隐隐地感受到母亲的某种坚持。
萍的作文获奖的时候,她迫不及待地想告诉父亲。跑进父亲家里,正好是小弟弟的生日,父亲和他的新妻子正忙着给儿子切蛋糕。看到气喘吁吁的萍,父亲停下手中的活儿,问萍怎么来了,要不要吃蛋糕。说着便递过来一块刚切好的蛋糕。“是家里没钱了吗?”父亲在萍的耳边轻轻地问道。萍像是被老师突然点到名一样,身体颤抖了一下,脸一下子烧了起来。“你等一下,爸爸给你拿钱。”父亲轻轻拍了拍萍的肩膀,微微笑着,起身向房里走去。 萍放下了手里的蛋糕,头也不回地冲出了父亲家的门。那一刻,萍似乎体会到了母亲不肯收钱时的那种心情,虽然她并不清楚,其中具体的感受是什么,但此刻父亲的关心,让她有种压抑的难受。
这之后过了几年,萍已经长成一名大姑娘了,细腻的她写得一手好文章。母亲也摆起了一个小摊,卖的是一些小吃。萍总会在放学后或节假日里帮着母亲干活。父亲每月仍会送钱来,但现在是萍拉着母亲一起拒绝父亲的好意。
这天,萍写下了一篇文章,标题是“给父亲”。她写下了这十几年的所思所想,以及当年自己感受到却表达不出来的那种情感。她希望父亲看到,她能感受到他的爱,但她希望父亲的爱不是用钱来填补,而是尊重她和母亲的感受,用精神上的爱来填补,她们需要的是有尊严的爱。
【点评】
这是一则夹叙夹议的好作文。父母离异后,物质与精神上产生的矛盾一般容易产生于母亲一方;作者通过一位女孩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上的转变体现出了其成长的足迹。能在有限的言辞中简练而具体地写清一件事,并且能突出表现心理;明确细节,自然真实,使人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对家庭的本质意义,对家庭意识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全文紧扣题意,感悟生活,化平凡为精彩,这需要极好的文字功底、思维品质。
最高贵的施舍
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刻,你来到人间,睁开混沌的双眼,岁月的洪流挟你不断向前,从此你独立于天地之间,不再是谁的提线木偶,不再是谁的附属骨肉,未来的荆棘鲜花待你自己品尝,这是上天给你的最高贵的施舍。
你我必须明白,不是泪流满面,句不成章就叫爱;不是殷勤探望,捐钱捐物就叫爱;不是频繁曝光,踊跃呼吁就叫爱。
这个浮躁的年代,人们总有一些自以为是的同情心,把自己放在造物主的高度,悲悯地看待庸碌的凡物,殊不知,这才是最大的空虚与悲哀。
葛珊与她的爷爷合住在一间公厕的隔间里;老人是公厕的看门人,靠微薄的薪水抚养孙女。网友们看到了便“感动”了,“热血”了,“沸腾”了,记者们看到了,便“报道”了,“号召”了,“募捐”了,更有甚者,还泪涟涟地握着小女孩的手问:“你想不想过吃得好,穿得好的日子呀?”谁料小葛珊一脸疑惑:“我现在过的就是啊!”老人拒绝了那大笔的钱,着急了:“我能养活她,你们干什么?”
嘿,“善良”的人们,醒了没?
他们与你一样是独立而自尊自持的人,不要带着你家孩子来“参观学习”,他们不是动物园的动物;不要拿着大包小包来现场落泪,他们有权不接受你们的披着爱的伪装的施舍。
最高贵的施舍是尊严,相信他们能撑起自己天空的尊严,相信他们并不可怜的尊严,自生下的那天起,苦难就是如影随形的尊严。一切形式的爱,都必须以它为前提。
梁漱溟曾说过他十分后悔的一件事:他在云南见过一位采茶老妇,身患癌症,却仍在为父家欠下的巨额债务奔波劳碌,他看不下去,便让熟人对她说愿为她还债,可老妇只淡淡扫了他一眼:“不用了,人嘛,还是像这水一样,清点好。”
他后悔,不是觉得自个儿被拂了面子,下不了台,而是厌恶那个高高在上的自己,如此轻薄了一位一生清高的老妇的自尊。的确,无视他人尊严的爱,姿态放得再怎么低,在他人眼里都是一种浅薄的压迫。
每个人的心都是不可捉摸的,不要看到外表就轻易地替他们粘上“可怜”、“需要帮助”的标签,你怎知他们不愿在逆境中搏击命运,感慨一番“我乐苦多,苦多乐我?”让点击率与销售量离开纯净的爱的世界,让真诚击退无视尊严的伪善,还他们一份甘苦知味的尊严,便是你能给的最高贵的施舍。
最高贵的施舍是尊严,盼君早悟,与君共勉!
【点评】
这是一则散文化的议论文。文章的标题很巧妙,将作文题中的两个关键词包含的深意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标题深含情意,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文章材料丰富,道理充实,经得起咀嚼;能关注社会,反观自我,显示了宽阔的视野;技巧灵活,善用修辞,使得情感充沛;整散结合,叩问心灵,足以引人共鸣;对比劝导,情感真挚,言辞气势非凡。总之,这则作文从形式到内容,具备了很多优秀作文的基本特征,生动有力地阐述了对作文题的看法,在考场中自然可以获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