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多进行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在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操作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数学思维;可以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实践能力;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合作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思维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多进行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只要充分利用教材,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在学习《物体分类》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几何体的名称。为了巩固认识,教师设计了两个游戏环节。一是教师说,学生摆;二是同桌两人为一组,一人说要求,另一个人操作,说和摆的同学可以互换,积木的数量逐步增加。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全班同学都投入到活动之中。通过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强化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效率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
“平均分”这个概念,学生们初次接触不易理解。教师让学生把8个苹果(图片)分成两份,结果出现了四种结果:1个和7个;2个和6个;3个和5个;4个和4个。引导观察: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概念具体化。在愉快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们理解了概念,达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三、组织动手操作,发展数学思维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积极思维提供支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带着问题学,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在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这四种平面图形后,可以沟通这四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平行四边形为基础图形,建立几种多边形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向左(或向右)移动平行四边形的上底,使其变成一个长方形;如果将上底左(或右)端的顶点沿上底向另一顶点靠拢,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梯形,若继续靠拢,使上底的两个端点重合,就变成了三角形,所以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统一用底乘高来计算。创设条件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从而清楚地知道图形的关系,并掌握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实践表明,教师指导学生动手试验发现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当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联系起来,动手操作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教学《什么是面积》时,为了使学生认识和理解面积的概念,正确区分面积和周长,教师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们摸物体的表面,利用几何体描出一个图形并涂色,在操作中学生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比较图形的大小时,教师提供了剪刀、硬币、小正方形纸片、印章、贴画、直尺等多种工具,让学生们自己想办法比大小。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互相讨论,学生用剪拼法、重叠法、数方格法等多种方法比较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很多方法都是教师始料未及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数学知识,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成就感。
五、强化动手操作,促进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为学生搭设动手操作的舞台。有的学生用测量的方法,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用拼凑的方法,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撕下来,然后拼凑在一起,正好得到1个平角,可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用折叠的方法,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折在一起,形成1个平角,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三角形,虽然形状大小都不相同,但内角和都是180°。同学们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印象是深刻的。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开展动手操作,提高合作意识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设疑让学生猜测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根据事先准备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小组合作实验来探讨。经过合作探究后,交流信息时出现了不同的见解,学生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学具和知识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得到“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有的学生则得到“两个角的大小相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且有效,学生学得主动,在合作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思维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多进行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只要充分利用教材,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在学习《物体分类》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几何体的名称。为了巩固认识,教师设计了两个游戏环节。一是教师说,学生摆;二是同桌两人为一组,一人说要求,另一个人操作,说和摆的同学可以互换,积木的数量逐步增加。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全班同学都投入到活动之中。通过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强化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效率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
“平均分”这个概念,学生们初次接触不易理解。教师让学生把8个苹果(图片)分成两份,结果出现了四种结果:1个和7个;2个和6个;3个和5个;4个和4个。引导观察: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概念具体化。在愉快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们理解了概念,达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三、组织动手操作,发展数学思维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积极思维提供支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带着问题学,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在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这四种平面图形后,可以沟通这四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平行四边形为基础图形,建立几种多边形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向左(或向右)移动平行四边形的上底,使其变成一个长方形;如果将上底左(或右)端的顶点沿上底向另一顶点靠拢,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梯形,若继续靠拢,使上底的两个端点重合,就变成了三角形,所以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统一用底乘高来计算。创设条件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从而清楚地知道图形的关系,并掌握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实践表明,教师指导学生动手试验发现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当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联系起来,动手操作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教学《什么是面积》时,为了使学生认识和理解面积的概念,正确区分面积和周长,教师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们摸物体的表面,利用几何体描出一个图形并涂色,在操作中学生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比较图形的大小时,教师提供了剪刀、硬币、小正方形纸片、印章、贴画、直尺等多种工具,让学生们自己想办法比大小。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互相讨论,学生用剪拼法、重叠法、数方格法等多种方法比较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很多方法都是教师始料未及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数学知识,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成就感。
五、强化动手操作,促进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为学生搭设动手操作的舞台。有的学生用测量的方法,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用拼凑的方法,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撕下来,然后拼凑在一起,正好得到1个平角,可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用折叠的方法,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折在一起,形成1个平角,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三角形,虽然形状大小都不相同,但内角和都是180°。同学们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印象是深刻的。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开展动手操作,提高合作意识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设疑让学生猜测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根据事先准备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小组合作实验来探讨。经过合作探究后,交流信息时出现了不同的见解,学生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学具和知识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得到“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有的学生则得到“两个角的大小相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且有效,学生学得主动,在合作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