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运用问题讨论的模式进行“物质的量”教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境;问题;物质的量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7-0033-02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些化学概念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且教材通常采用单一的文字描述,以终态的形式呈现,略去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基于上述原因,学生理解概念时思维不顺畅,运用概念时不灵活,辨析概念时不准确,这都是由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深刻、不到位造成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进行物质的量这一传统概念教学时,我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呈现相关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化静态为动态,化终态为过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概念。
1创设问题情境,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是在微观层次上计量物质的一种方法。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可是学生理解起来却非常费劲。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计量物质的多少,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以后对于他们学习有什么帮助和方便之处?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一个问题情境。
有了上述生活中的例子,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多了,而且学习的亲切感和兴趣都有了。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计量事例,经过讨论很容易得到如下几点启示:①不同的物质可能有不同的计量方法,同一物质也可能有不同的计量方法;②不同的计量方法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③外观越小的物质用集团的计量方法比较方便。有了日常生活中的计量方法做背景,而且学生对生活中的计量方法做了深刻的总结和分析,学生从情境素材中挖掘出了深刻的道理。此时,教师马上抛出问题:“化学实验中我们如何计量物质?宏观上我们可以用什么(质量、体积)?微观上我们可以用什么?宏观的计量方法和微观的计量方法如何建立联系?”有了上述的铺垫,这些关键性的问题产生得都非常自然,学生带着问题继续研究,思路也非常流畅,兴趣浓厚,学起来不累。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是学生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的情境问题创设,并把情境问题的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系列良好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理解概念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问题情境,巧妙地深化概念、衔接概念,形成知识网络
概念之间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联系,这样才能把概念学活,概念的应用才能自如,知识就会形成网络,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在学生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以后,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这样不但检查了学生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的理解程度,同时教师能非常自然的引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学生能够非常容易的把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和摩尔质量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弄清楚了摩尔质量这一物理量的来龙去脉。
在解决上述几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之间有讨论、有思考、有合作、有会话、有交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等于学生参与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对概念的产生有了亲临其境、亲身经历的感觉,这样应用就会自然和顺手,也符合建构主义所说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3通过问题情境,强化概念的辨析和应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概念教学有三个最基本的环节,即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辨析和概念的应用。对于概念的辨析和应用,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总结,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学生,那么就违背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建构原则,学生也不易接受,更不易形成记忆,能力的提高就更无从谈起。对于物质的量的辨析,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物质的量的产生有它的背景和适应范围,这句话为学生辨析物质的量的概念提供了方向,学生结合例题、相互讨论、互相提醒,共同得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使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概念的辨析非常自然,是学生自己辨析得出的结论,记忆自然深刻。对于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应用,在小结本节课时,我用电脑展示了一个装有18 mL水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看到这张图片,结合学过的知识,你能得到哪些与计量有关的结论?”,对于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答案也是丰富多彩。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自己建构的知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到位了,思维上的障碍清除了,回答问题自然就清楚了。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让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归纳、推理等学习活动获取相关知识,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知识的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境;问题;物质的量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7-0033-02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些化学概念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且教材通常采用单一的文字描述,以终态的形式呈现,略去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基于上述原因,学生理解概念时思维不顺畅,运用概念时不灵活,辨析概念时不准确,这都是由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深刻、不到位造成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进行物质的量这一传统概念教学时,我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呈现相关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化静态为动态,化终态为过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概念。
1创设问题情境,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是在微观层次上计量物质的一种方法。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可是学生理解起来却非常费劲。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计量物质的多少,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以后对于他们学习有什么帮助和方便之处?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一个问题情境。
有了上述生活中的例子,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多了,而且学习的亲切感和兴趣都有了。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计量事例,经过讨论很容易得到如下几点启示:①不同的物质可能有不同的计量方法,同一物质也可能有不同的计量方法;②不同的计量方法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③外观越小的物质用集团的计量方法比较方便。有了日常生活中的计量方法做背景,而且学生对生活中的计量方法做了深刻的总结和分析,学生从情境素材中挖掘出了深刻的道理。此时,教师马上抛出问题:“化学实验中我们如何计量物质?宏观上我们可以用什么(质量、体积)?微观上我们可以用什么?宏观的计量方法和微观的计量方法如何建立联系?”有了上述的铺垫,这些关键性的问题产生得都非常自然,学生带着问题继续研究,思路也非常流畅,兴趣浓厚,学起来不累。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是学生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的情境问题创设,并把情境问题的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系列良好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理解概念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问题情境,巧妙地深化概念、衔接概念,形成知识网络
概念之间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联系,这样才能把概念学活,概念的应用才能自如,知识就会形成网络,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在学生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以后,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这样不但检查了学生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的理解程度,同时教师能非常自然的引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学生能够非常容易的把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和摩尔质量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弄清楚了摩尔质量这一物理量的来龙去脉。
在解决上述几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之间有讨论、有思考、有合作、有会话、有交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等于学生参与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对概念的产生有了亲临其境、亲身经历的感觉,这样应用就会自然和顺手,也符合建构主义所说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3通过问题情境,强化概念的辨析和应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概念教学有三个最基本的环节,即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辨析和概念的应用。对于概念的辨析和应用,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总结,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学生,那么就违背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建构原则,学生也不易接受,更不易形成记忆,能力的提高就更无从谈起。对于物质的量的辨析,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物质的量的产生有它的背景和适应范围,这句话为学生辨析物质的量的概念提供了方向,学生结合例题、相互讨论、互相提醒,共同得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使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概念的辨析非常自然,是学生自己辨析得出的结论,记忆自然深刻。对于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应用,在小结本节课时,我用电脑展示了一个装有18 mL水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看到这张图片,结合学过的知识,你能得到哪些与计量有关的结论?”,对于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答案也是丰富多彩。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自己建构的知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到位了,思维上的障碍清除了,回答问题自然就清楚了。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让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归纳、推理等学习活动获取相关知识,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知识的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