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雕塑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形式,物体需要被匠人精心雕刻与塑造才能成为一件品质优秀的艺术品,人同样需要被雕塑。对人而言,“雕”与“塑”有着区别,尤其在某一方面中,为了使行为与目的相互紧密联系,“雕”与“塑”则需要界限分明。“雕”与“塑”的分割阐释了工匠精神的内在之处,在中职体育教育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因此,本文从雕塑文化的角度浅析体育教育中所蕴含的“雕”与“塑”,并阐释其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雕塑文化;工匠精神;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自党召开十九大以来,人们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又重新建构了一次。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甚至让生活条件变得更好。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带来了问题,始终是人们需要共同面对的。文化的发展需要与经济、政治相互同步,教育仍然是国家、政府、企业、个人等社会各阶层所关心之事。为了推动教育的进步,国务院颁发了许多有利于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文件。
体育教育作为中职教育中的一部分,它在过去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在中职院校提倡将工匠精神与中职教育相互连接之后,体育教育的理念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学科的差异性,体育教育的教学理念也與其他学科大相径庭。因此,本文提出将雕塑文化之中的“雕”与“塑”与体育教育中如何更高效地的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相互整合,希望从一个新视角的角度推动中职体育教育的前进。
一、中职院校中“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中职院校向来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为我国不断输送专业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学术性人才,但它偏重于培养技术型人才。中职院校的前身最早创办于清末,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历史上,我国也出现了许多技术人才,他们凭借勤奋、创造力、技艺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精美实用的工艺品。不仅如此,他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值得后人学习。老师们专注于自身学术的发展,只将教育计划中的知识交予学生之后便再不管不理。学生在缺乏悟性、理念的条件下,理解起老师所教的知识难免会吃到闭门羹。与此同时,理论与实践的分开,两者时间跨度的增大,使理论与实践互不对应,造成知识脱节的现象,学生在迷茫时进一步迷茫,培育工匠精神工作的开展又谈何容易。
二、雕塑文化与工匠精神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而雕塑文化也是如此。人类从自然中寻找由自然产生的石头、金属、木头等可塑材料,通过工具的敲打,最终成型,这便是最简单的雕塑。将人比喻成可雕塑的材料,从出生到死亡,人一直存在雕塑与被雕塑的状态之中。然而“雕”与“塑”之间又存在着差异,“雕”更侧重于用工具雕刻出工匠想要雕刻的大致模样,而“塑”则侧重于通过类似于画龙点睛的手法塑造雕塑工艺品的灵魂。工匠精神从客观上看,它是匠人通过高超技艺雕塑作品以获得人们认可的体现;从主观上看,它是一种信仰,是匠人在工作中通过历练而概述的信仰。它也是一种力量,它支撑着匠人进行创造。同时,工匠精神作为集专注、精益、创新、敬业的“集大成者”,它也是一种精神支柱。它督促着匠人逐渐地形成耐心、刻苦、认真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品质。
三、雕塑文化角度下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
(一)关于工匠精神的理念再次建构
匠人在雕塑的过程中,对原材进行模型上的创作,当模型已经有雏形时,匠人想要改变雕塑的方向,就必须大刀阔斧地对雕塑进行二次雕刻。在已经对工匠精神在心中形成雏形的教师与学生而言,想对事物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只能再次认识,即重头学习。因此,在中职教育里对学生开设工匠精神相关课程是必要的,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同样具备必要性。
(二)学生的品格塑造与身体塑造地位同等重要的认知的产生
雕塑文化中将工匠、雕塑过程、雕塑的工具应用、材料运用以及精神塑造视为同等重要的事物,因此在体育教育中也应当如此。教师需要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将学生的品格塑造与身体塑造摆在相同高度,教师也需要使学生产生同样的认知,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不忘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这种认知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品质,逐步迈向工匠精神的本质。
(三)学校自上而下推动“匠心”校风的形成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发展身体的同时,心智也会取得一定成长,从而个体心理会产生变化。但在社会的影响下,人受到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环境的影响,工匠精神的培育也会受到群体心理的推动或抑制。雕塑文化中匠人常常将一个人是否拥有匠心而作为它入门的标准,久而久之匠心也成为了雕塑文化其中的一部分,而在学校教育中亦是如此。中职教育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必须就在学校上下都形成这样的风气,起到带头的作用,将它作为学校教学规范的准则来执行,久而久之包含“匠心”的校风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也会渐渐将这种风气收纳于心灵之中。
四、结语
古语曾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体育教育的发展遇到瓶颈时,不妨将一些具备信息化元素的教学方式加入到体育教学当中,比如体育老师将多媒体、工匠精神与体育课程三者相互结合,产生一种别样的教学方式。另外,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将体育器材的使用与器材本身的了解的知识传授予学生,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会到学会使用器材的同时也要了解器材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精益能力的培养。最后,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生存的栖息地,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互相雕塑彼此的认知、存在,才能最大化地推动工匠精神的发展,从而使中职教育的前进脚步逐渐加快。
参考文献
[1]刘斌;乔明.新疆中职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的思考——兼论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J].体育世界(学术).2018(8):148-149.
[2]汪康乐;邰崇禧;陆升汉.论21世纪中学体育师资培养[J].体育科研.2000(5):23-24.
[3]前应华.论中职高专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4(2):142 -143.
[4]黎君.中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J].当体育技.2017(29):119-120.
[3]陈皓.职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6(22):200-201.
关键词:中职;雕塑文化;工匠精神;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自党召开十九大以来,人们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又重新建构了一次。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甚至让生活条件变得更好。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带来了问题,始终是人们需要共同面对的。文化的发展需要与经济、政治相互同步,教育仍然是国家、政府、企业、个人等社会各阶层所关心之事。为了推动教育的进步,国务院颁发了许多有利于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文件。
体育教育作为中职教育中的一部分,它在过去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在中职院校提倡将工匠精神与中职教育相互连接之后,体育教育的理念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学科的差异性,体育教育的教学理念也與其他学科大相径庭。因此,本文提出将雕塑文化之中的“雕”与“塑”与体育教育中如何更高效地的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相互整合,希望从一个新视角的角度推动中职体育教育的前进。
一、中职院校中“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中职院校向来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为我国不断输送专业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学术性人才,但它偏重于培养技术型人才。中职院校的前身最早创办于清末,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历史上,我国也出现了许多技术人才,他们凭借勤奋、创造力、技艺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精美实用的工艺品。不仅如此,他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值得后人学习。老师们专注于自身学术的发展,只将教育计划中的知识交予学生之后便再不管不理。学生在缺乏悟性、理念的条件下,理解起老师所教的知识难免会吃到闭门羹。与此同时,理论与实践的分开,两者时间跨度的增大,使理论与实践互不对应,造成知识脱节的现象,学生在迷茫时进一步迷茫,培育工匠精神工作的开展又谈何容易。
二、雕塑文化与工匠精神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而雕塑文化也是如此。人类从自然中寻找由自然产生的石头、金属、木头等可塑材料,通过工具的敲打,最终成型,这便是最简单的雕塑。将人比喻成可雕塑的材料,从出生到死亡,人一直存在雕塑与被雕塑的状态之中。然而“雕”与“塑”之间又存在着差异,“雕”更侧重于用工具雕刻出工匠想要雕刻的大致模样,而“塑”则侧重于通过类似于画龙点睛的手法塑造雕塑工艺品的灵魂。工匠精神从客观上看,它是匠人通过高超技艺雕塑作品以获得人们认可的体现;从主观上看,它是一种信仰,是匠人在工作中通过历练而概述的信仰。它也是一种力量,它支撑着匠人进行创造。同时,工匠精神作为集专注、精益、创新、敬业的“集大成者”,它也是一种精神支柱。它督促着匠人逐渐地形成耐心、刻苦、认真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品质。
三、雕塑文化角度下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
(一)关于工匠精神的理念再次建构
匠人在雕塑的过程中,对原材进行模型上的创作,当模型已经有雏形时,匠人想要改变雕塑的方向,就必须大刀阔斧地对雕塑进行二次雕刻。在已经对工匠精神在心中形成雏形的教师与学生而言,想对事物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只能再次认识,即重头学习。因此,在中职教育里对学生开设工匠精神相关课程是必要的,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同样具备必要性。
(二)学生的品格塑造与身体塑造地位同等重要的认知的产生
雕塑文化中将工匠、雕塑过程、雕塑的工具应用、材料运用以及精神塑造视为同等重要的事物,因此在体育教育中也应当如此。教师需要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将学生的品格塑造与身体塑造摆在相同高度,教师也需要使学生产生同样的认知,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不忘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这种认知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品质,逐步迈向工匠精神的本质。
(三)学校自上而下推动“匠心”校风的形成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发展身体的同时,心智也会取得一定成长,从而个体心理会产生变化。但在社会的影响下,人受到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环境的影响,工匠精神的培育也会受到群体心理的推动或抑制。雕塑文化中匠人常常将一个人是否拥有匠心而作为它入门的标准,久而久之匠心也成为了雕塑文化其中的一部分,而在学校教育中亦是如此。中职教育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必须就在学校上下都形成这样的风气,起到带头的作用,将它作为学校教学规范的准则来执行,久而久之包含“匠心”的校风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也会渐渐将这种风气收纳于心灵之中。
四、结语
古语曾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体育教育的发展遇到瓶颈时,不妨将一些具备信息化元素的教学方式加入到体育教学当中,比如体育老师将多媒体、工匠精神与体育课程三者相互结合,产生一种别样的教学方式。另外,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将体育器材的使用与器材本身的了解的知识传授予学生,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会到学会使用器材的同时也要了解器材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精益能力的培养。最后,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生存的栖息地,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互相雕塑彼此的认知、存在,才能最大化地推动工匠精神的发展,从而使中职教育的前进脚步逐渐加快。
参考文献
[1]刘斌;乔明.新疆中职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的思考——兼论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J].体育世界(学术).2018(8):148-149.
[2]汪康乐;邰崇禧;陆升汉.论21世纪中学体育师资培养[J].体育科研.2000(5):23-24.
[3]前应华.论中职高专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4(2):142 -143.
[4]黎君.中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J].当体育技.2017(29):119-120.
[3]陈皓.职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6(22):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