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利用创设例题、准确的情境,组织课堂教学,正是一种给予教育对象以激励、唤醒和鼓舞的教学艺术。
要通过教学环节的巧妙安排,创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培养主体的参与和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保持学习热情。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方可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情境教学从理论上讲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个性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合理组合。
如何创设恰当、适时、准确、和谐的教学情境呢?以下是我结合几年的教学工作,得到的几点体会和感受。
一、创设新异的“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接触到新异事物的刺激时大脑皮层会出现优势兴奋中心,此时大脑的劳动处于紧张而兴奋愉悦的状态。刚上课时是教师创设新异“引入”情境的最佳时机,若导入新颖独特,就能很快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注意力吸引到讲课内容上,从而形成一个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的教与学的活动群体,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学生会失去探究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兴趣,形成一种“一鸟入林,百鸟无声”的教学氛围,使教学任务难以顺利完成。新异的引入情境的创设,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实际,采用适当的形式,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引起。悬念便是创设引入情境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可采用此种方式。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和审美情趣,也是创设“引入”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它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营养并体验美的感受。另外,“引入”情境的创设和营造还可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史话”、“数学家轶事”或学生在以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病”、“多发病”、“并发症”的症状,采用举例、病因分析等多种形式。虽然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目的相同,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创设循序渐近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点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在45分钟以内,人的大脑兴奋中枢会出现一个小小的疲劳波谷区,也就是说,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大脑优势兴奋中枢随时间的推延,不是长时间固定在大脑皮层而是随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转移。如何紧紧扣住学生的兴奋中枢帮助学生度过大脑的疲劳波谷区呢?教师应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创设和营造循序渐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顺利地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然而,其外在因素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的组织,由于上述的认知特点所致,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较多地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却普遍缺乏从中吸纳、提炼出具有实质性、带有规律性的整体内容的能力,因而课后很难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因此创设循序渐进的教学情境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围绕教学的主体部分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极为浓厚的探求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氛围,以造成学生心理的跃进和起伏状态。
三、创设活动情境,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教师为主导,书本上的概念公式为主体,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及应用,而忽视了学生理解概念、运用公式的主体作用。新的教学模式,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相关事物中排异取同、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推出公式,让学生深入体会概念、掌握公式,并学会在实际中解决问题。
七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十六岁左右,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却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这是该年龄段学生的思维与心理特征。具有这种特征的学生一般对数学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感到枯燥无味,激不起学习兴趣,因此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合初一学生特点的方法组织教学是一个关键环节。
四、创设竞争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差异,仍用学生司空见惯的方式组织教学,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这时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新的刺激方式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情绪兴奋,这样才可能激发其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仅以一堂习题课为例,采用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进行组与组比一比、赛一赛的组织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比速度,比准确率,比技巧方法。在比赛前,学生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比赛过程中全身心投入,互不相让,争先恐后;比赛后,胜者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激动不已,败者誓不甘休,以待再战。这一活动情境,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做到了取长补短、整体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变换教学形式,创设课堂活动情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的活动过程,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的学生才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反之,即使教师的素质再高,也会充耳不闻,因此,激发学生的情绪,是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要手段。
要通过教学环节的巧妙安排,创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培养主体的参与和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保持学习热情。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方可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情境教学从理论上讲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个性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合理组合。
如何创设恰当、适时、准确、和谐的教学情境呢?以下是我结合几年的教学工作,得到的几点体会和感受。
一、创设新异的“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接触到新异事物的刺激时大脑皮层会出现优势兴奋中心,此时大脑的劳动处于紧张而兴奋愉悦的状态。刚上课时是教师创设新异“引入”情境的最佳时机,若导入新颖独特,就能很快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注意力吸引到讲课内容上,从而形成一个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的教与学的活动群体,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学生会失去探究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兴趣,形成一种“一鸟入林,百鸟无声”的教学氛围,使教学任务难以顺利完成。新异的引入情境的创设,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实际,采用适当的形式,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引起。悬念便是创设引入情境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可采用此种方式。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和审美情趣,也是创设“引入”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它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营养并体验美的感受。另外,“引入”情境的创设和营造还可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史话”、“数学家轶事”或学生在以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病”、“多发病”、“并发症”的症状,采用举例、病因分析等多种形式。虽然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目的相同,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创设循序渐近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点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在45分钟以内,人的大脑兴奋中枢会出现一个小小的疲劳波谷区,也就是说,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大脑优势兴奋中枢随时间的推延,不是长时间固定在大脑皮层而是随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转移。如何紧紧扣住学生的兴奋中枢帮助学生度过大脑的疲劳波谷区呢?教师应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创设和营造循序渐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顺利地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然而,其外在因素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的组织,由于上述的认知特点所致,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较多地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却普遍缺乏从中吸纳、提炼出具有实质性、带有规律性的整体内容的能力,因而课后很难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因此创设循序渐进的教学情境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围绕教学的主体部分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极为浓厚的探求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氛围,以造成学生心理的跃进和起伏状态。
三、创设活动情境,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教师为主导,书本上的概念公式为主体,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及应用,而忽视了学生理解概念、运用公式的主体作用。新的教学模式,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相关事物中排异取同、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推出公式,让学生深入体会概念、掌握公式,并学会在实际中解决问题。
七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十六岁左右,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却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这是该年龄段学生的思维与心理特征。具有这种特征的学生一般对数学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感到枯燥无味,激不起学习兴趣,因此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合初一学生特点的方法组织教学是一个关键环节。
四、创设竞争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差异,仍用学生司空见惯的方式组织教学,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这时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新的刺激方式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情绪兴奋,这样才可能激发其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仅以一堂习题课为例,采用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进行组与组比一比、赛一赛的组织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比速度,比准确率,比技巧方法。在比赛前,学生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比赛过程中全身心投入,互不相让,争先恐后;比赛后,胜者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激动不已,败者誓不甘休,以待再战。这一活动情境,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做到了取长补短、整体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变换教学形式,创设课堂活动情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的活动过程,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的学生才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反之,即使教师的素质再高,也会充耳不闻,因此,激发学生的情绪,是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