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我们应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当前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首先要在政治上过硬,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在21世纪担负起重大责任。而目前,我们的孩子们在思想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良风气,如:“做一天和尚撞一钟”的观念,盛行的“比吃、比穿、比富”的作法,漠视弱小,冷淡坏人坏事,“小霸王”“小皇帝”层出不穷。从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看,我们的德育存在着“低效劳动”或“无效劳动”。总之,实效性不高,咎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德育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二、当前青少年德育对策
在一般人看来,早期教育主要是丰富孩子的知识面与培养各种认识能力。但是,大多数家长的早期教育,根本没有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道德品质、世界观等教育的想法。错误的导向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口中朗诵“粒粒皆辛苦”,手中却在铺张浪费;耳朵听着“孔融让梨”,头脑中仍被“自私自利”占据。曾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明明在幼儿园听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在一次分苹果时,拿了最小的苹果。当他回家后自豪地告诉爸爸选了小苹果的事后,爸爸却说:“交一样的伙食费,凭什么你吃最小的,下次拿最大的,把这次的损失补回来”。故事虽小,却令人深思,可以看出,学校教学和家庭教育完全脱节,甚至背离。由此可见,“一致化”是德育教育一个重要的原则,它要求各种教育力量协调一致,还要前后一致,绝不能前后矛盾。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方式必须改变。教师的“重智轻德”模式左右着学生的做人模式,《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浙江省淳乐县小学三年级学生徐健,因一门功课考了90分未得第一名而自杀,死时才9岁,让人不可思议。近几年来,青少年由于学习压力过重而轻生的事例屡见不鲜,残酷的现实警告人们,在教学上倡导“成功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在德育上进行“挫折教育”“磨难砺志教育”。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应放在首位,给予高度的重视。教育实践证明,哪个学校把德育工作做在前面,哪个学校校风就好。学生成绩与修养水平虽不是一种对应关系,但理论与实践皆向我们昭示:首先抓好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一个人的成才更为有利,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育并重,德育为首,从来就是育人的根本法规和法则。
三、德育教育应从养成教育抓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的大堤,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的正面教育。音像、书刊、电视、网络等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的“病菌”侵蚀着青少年的灵魂,影响着他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德育教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作为学校,我们必须改变现状、顺应社会,拟定德育教育的新思路。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的见、摸的着的,它是德育“质”的指标。
养成教育有它的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最大,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是幼儿和小学阶段,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印度狼孩卡玛拉和日本士兵横井庄一的故事,印度狼孩卡玛拉1920年被人从狼窝中发现是8岁,由于多年和狼生活在一起,无论脾气、秉性还是生活习惯读和狼一样了,人们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她恢复“人性”,但由于错过了“关键期”,直到1929年临死前,她的智力、能力才达到两三岁孩子的水平。相反的,1972年,人们在东南亚大森林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迷失的日本士兵横井庄一,他远离人类,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人的一切习惯包括语言都忘记了,但人们只用了82天的训练,就使他恢复了人的习惯。由此可见“关键期”的重要性。
对教育来说,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最大。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再进行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身难以弥补。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有责任有义务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紧跟时代步伐,随时对思品教育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当前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首先要在政治上过硬,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在21世纪担负起重大责任。而目前,我们的孩子们在思想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良风气,如:“做一天和尚撞一钟”的观念,盛行的“比吃、比穿、比富”的作法,漠视弱小,冷淡坏人坏事,“小霸王”“小皇帝”层出不穷。从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看,我们的德育存在着“低效劳动”或“无效劳动”。总之,实效性不高,咎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德育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二、当前青少年德育对策
在一般人看来,早期教育主要是丰富孩子的知识面与培养各种认识能力。但是,大多数家长的早期教育,根本没有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道德品质、世界观等教育的想法。错误的导向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口中朗诵“粒粒皆辛苦”,手中却在铺张浪费;耳朵听着“孔融让梨”,头脑中仍被“自私自利”占据。曾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明明在幼儿园听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在一次分苹果时,拿了最小的苹果。当他回家后自豪地告诉爸爸选了小苹果的事后,爸爸却说:“交一样的伙食费,凭什么你吃最小的,下次拿最大的,把这次的损失补回来”。故事虽小,却令人深思,可以看出,学校教学和家庭教育完全脱节,甚至背离。由此可见,“一致化”是德育教育一个重要的原则,它要求各种教育力量协调一致,还要前后一致,绝不能前后矛盾。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方式必须改变。教师的“重智轻德”模式左右着学生的做人模式,《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浙江省淳乐县小学三年级学生徐健,因一门功课考了90分未得第一名而自杀,死时才9岁,让人不可思议。近几年来,青少年由于学习压力过重而轻生的事例屡见不鲜,残酷的现实警告人们,在教学上倡导“成功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在德育上进行“挫折教育”“磨难砺志教育”。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应放在首位,给予高度的重视。教育实践证明,哪个学校把德育工作做在前面,哪个学校校风就好。学生成绩与修养水平虽不是一种对应关系,但理论与实践皆向我们昭示:首先抓好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一个人的成才更为有利,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育并重,德育为首,从来就是育人的根本法规和法则。
三、德育教育应从养成教育抓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的大堤,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的正面教育。音像、书刊、电视、网络等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的“病菌”侵蚀着青少年的灵魂,影响着他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德育教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作为学校,我们必须改变现状、顺应社会,拟定德育教育的新思路。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的见、摸的着的,它是德育“质”的指标。
养成教育有它的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最大,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是幼儿和小学阶段,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印度狼孩卡玛拉和日本士兵横井庄一的故事,印度狼孩卡玛拉1920年被人从狼窝中发现是8岁,由于多年和狼生活在一起,无论脾气、秉性还是生活习惯读和狼一样了,人们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她恢复“人性”,但由于错过了“关键期”,直到1929年临死前,她的智力、能力才达到两三岁孩子的水平。相反的,1972年,人们在东南亚大森林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迷失的日本士兵横井庄一,他远离人类,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人的一切习惯包括语言都忘记了,但人们只用了82天的训练,就使他恢复了人的习惯。由此可见“关键期”的重要性。
对教育来说,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最大。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再进行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身难以弥补。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有责任有义务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紧跟时代步伐,随时对思品教育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