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在化学教学中积极进行创造性人格、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开展以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创设体验创新的情境。在成功和快乐中去感受创新,对化学教学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笔者认为在化学中实施创新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人对在化学教学中实行创新教学法有一点浅显的体会,下面写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1、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但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
如:在化学的启蒙篇教学中,增设《有趣的化学》专题,具体做法是把有关“化学史知识”、“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物质”等内容编成讲义,制成图片,部分内容则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后,通过“魔棒生烟”、“烧不坏的手帕”、“鸡蛋从水中浮起”等十几个趣味化学实验的演示,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现象生动逼真的化学实验、曲折多变的问题情境来刺激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在创造性解决过程中体验创新的喜悦和快乐。
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和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所引发的创新兴趣往往是一种暂时的、不稳定的直接兴趣,随着兴奋期的衰竭,创新兴趣、创新动机也在减退而逐步消失,化学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这一步显然是不够的。要使学生的创新直接兴趣转变成稳定的创新动机,教师应不断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创新兴趣,启发学生用心灵去感知创新,努力让这种直接兴趣能转化为创新动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剖析每一个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创新心理的状态变化,及时解决心理障碍,使学生从内容上感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2、学会探究问题,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
创新精神是指一种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科学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课堂教学中虽有百问,但必须抓住核心的问题,才能纲举目张,才能一通百通。因此,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时,其核心任务是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素材和设计创造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组织开放式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就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并在交流研究中激活创新精神状态。本人在进行“元素符号”含义教学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明确指出,“元素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但在学习化学式的涵义后,再次研究就会研究出多种化学涵义。以“铁”为例,学生可以说出:它表示铁元素,它表示一个铁原子。此时可提问:请大家再想一下还能表示什么呢?于是学生从宏观、微观量的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有8种涵义。这种开放式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学生因发表不同见解所获得的成功心理体验中,时间一长会凝聚成敢于向问题挑战、乐学、善学的精神状态,养成先下手为强的习惯,养成争论辩驳的习惯。这样才有可能辩明事理,理清思路,产生新知识、新思维、新观点,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不仅饰演知识形成的“参与者”,更主要的是成为知识形成的“发现者”。
3、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
目前,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前,为广大青少年朋友播放了一个特别节目——“奇思妙想”,这个节目是提出一些新颖的东西,要广大青少年朋友开动脑筋,设计各种造型,看哪个能成功到达最后彼岸。本人觉得这个节目的播放,对培养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利的。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丰富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离不开化学实验,要创造新的产品同样也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
中学化实验的功能主要是运用实验的成果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和缩短认识过程。
首先,应该使学生一丝不苟地预习和思考。实验过程中要一丝不苟地观察每一步的操作方法和每一个实验现象;实验完成后还要一丝不苟地叙述分析观察结果,对实验中出现的细微的不正常现象应组织学生讨论可能的原因。
其次,应该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中学阶段的各类化学实验对学生是极具诱惑力的,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极有价值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也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将现行教材中大量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如同绘画中的临摹,虽然有利于实验操作和技能的提高,但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若将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按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即“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进行探索,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再次,应利用实验本身的内涵,使学生经历科学的创新过程。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白,科学家的任何创造发明都是在丰富的科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猜测和联想,提出和建立假设,这是科学思维的过程,也是创新的探索过程。但这些联想以及由此建立的假设是必须接受实践检验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发挥。
二、教师要自我实现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自身良好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创新是民族之灵魂、社会发展之根本。创新离不开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化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基本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若充分利用化学历史的经验和知识,创设创新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无疑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创设体验创新的情境。在成功和快乐中去感受创新,对化学教学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笔者认为在化学中实施创新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人对在化学教学中实行创新教学法有一点浅显的体会,下面写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1、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但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
如:在化学的启蒙篇教学中,增设《有趣的化学》专题,具体做法是把有关“化学史知识”、“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物质”等内容编成讲义,制成图片,部分内容则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后,通过“魔棒生烟”、“烧不坏的手帕”、“鸡蛋从水中浮起”等十几个趣味化学实验的演示,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现象生动逼真的化学实验、曲折多变的问题情境来刺激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在创造性解决过程中体验创新的喜悦和快乐。
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和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所引发的创新兴趣往往是一种暂时的、不稳定的直接兴趣,随着兴奋期的衰竭,创新兴趣、创新动机也在减退而逐步消失,化学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这一步显然是不够的。要使学生的创新直接兴趣转变成稳定的创新动机,教师应不断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创新兴趣,启发学生用心灵去感知创新,努力让这种直接兴趣能转化为创新动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剖析每一个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创新心理的状态变化,及时解决心理障碍,使学生从内容上感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2、学会探究问题,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
创新精神是指一种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科学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课堂教学中虽有百问,但必须抓住核心的问题,才能纲举目张,才能一通百通。因此,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时,其核心任务是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素材和设计创造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组织开放式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就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并在交流研究中激活创新精神状态。本人在进行“元素符号”含义教学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明确指出,“元素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但在学习化学式的涵义后,再次研究就会研究出多种化学涵义。以“铁”为例,学生可以说出:它表示铁元素,它表示一个铁原子。此时可提问:请大家再想一下还能表示什么呢?于是学生从宏观、微观量的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有8种涵义。这种开放式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学生因发表不同见解所获得的成功心理体验中,时间一长会凝聚成敢于向问题挑战、乐学、善学的精神状态,养成先下手为强的习惯,养成争论辩驳的习惯。这样才有可能辩明事理,理清思路,产生新知识、新思维、新观点,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不仅饰演知识形成的“参与者”,更主要的是成为知识形成的“发现者”。
3、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
目前,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前,为广大青少年朋友播放了一个特别节目——“奇思妙想”,这个节目是提出一些新颖的东西,要广大青少年朋友开动脑筋,设计各种造型,看哪个能成功到达最后彼岸。本人觉得这个节目的播放,对培养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利的。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丰富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离不开化学实验,要创造新的产品同样也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
中学化实验的功能主要是运用实验的成果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和缩短认识过程。
首先,应该使学生一丝不苟地预习和思考。实验过程中要一丝不苟地观察每一步的操作方法和每一个实验现象;实验完成后还要一丝不苟地叙述分析观察结果,对实验中出现的细微的不正常现象应组织学生讨论可能的原因。
其次,应该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中学阶段的各类化学实验对学生是极具诱惑力的,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极有价值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也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将现行教材中大量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如同绘画中的临摹,虽然有利于实验操作和技能的提高,但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若将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按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即“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进行探索,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再次,应利用实验本身的内涵,使学生经历科学的创新过程。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白,科学家的任何创造发明都是在丰富的科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猜测和联想,提出和建立假设,这是科学思维的过程,也是创新的探索过程。但这些联想以及由此建立的假设是必须接受实践检验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发挥。
二、教师要自我实现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自身良好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创新是民族之灵魂、社会发展之根本。创新离不开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化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基本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若充分利用化学历史的经验和知识,创设创新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无疑会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