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解释学视域下,利用符号学的要素对《亚威农少女》的绘画语言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结合毕加索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对《亚威农少女》的立体主义倾向进行合理定位,并从审美接受的角度阐释了《亚威农少女》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解释学 毕加索 《亚威农少女》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033-02
提及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史,毕加索可以被判定为最值得关注的艺术家。他成名甚早、涉猎极广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极具知名度乃至明星气质,由而在那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成就了现代主义美术史上的一段传奇。据统计,他一生中共创作了大约37000件作品,其中油画1885幅,版画高达20000幅,素描7089幅,另外还有石版画6121幅。
虽然“立体主义”仅是毕加索毕生众多艺术尝试中的一个阶段,但按照典型法则判定,这一风格成为他的美术史标签。“立体主义”打破了传统的造型法则,“既改变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历程,也开启了大众图像、现成物进入绘画的历史”。①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哭泣的女人》《亚威农少女》等。其中,《亚威农少女》作为“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最值得我们以解释学的方法论进行赏析。
一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是解释学的先驱,他称“解释学之目标就是最高意义的理解”。在施莱尔马赫那里,理解是通过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重新体验他人的心境从而再现他人的内心体验和作品的原意的过程。而生命哲学家狄尔泰则是解释学方法的开创者,他从“体验”的角度来诠释解释学。他认为,要了解人的历史和社会现实存在的各种联系,就得再度体验人的各种生活。
从解释学的维度观察,在观赏《亚威农少女》这一类主题含混、形象扭曲的作品时,观众必须要通过对作品的全面“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这幅作品最初描绘的是巴塞罗那亚威农小镇的妓女们。从最初的草图中,我们看到画家的构思是:在5个妓女中间坐着一个正在狂饮的水手,还有一个医科大学生,而那位大学生面对着一个骷髅沉思。最初的这幅作品明显的带有象征主义色彩,具有情欲、死亡、解脱等可供解读的含义,或者说,毕加索本想借此表现对人类肉欲放纵的讽喻。
这本是一个痛苦的沉重的主题,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毕加索把兴致完全放在描绘对象上,消解了主题的原本含义,剩下了以几何形体和三角块面结构呈现的女人裸体。这里不是罗丹雕刻刀下形象丑陋、干瘪如柴的《老娼妇》,也不是德加笔下被世人怜悯的舞女,而是一种不为伦理道德所制约的精神象征。
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的读到,她们出卖的仅仅是身体,而世人出卖的往往是良知和信仰。即是说,在毕加索的绘画中,“娼妓”的含义既丰富又复杂,通过她们,他暗示了人类被扭曲分裂的真相,而不仅仅是表面存在的性。
二
对于解释学的理解,更多的依赖于符号学,具体到《亚威农少女》这幅画中,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具有表征特点的。这幅作品在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的转换中形成了“形式风格”与“形式美”的规律并侧重于造形、构图语言,它借鉴了非洲木雕形式语言中的造形,从而在二维的平面中形成了立体的效果,通过点、线、面的形式组合将五位女人体转化成具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艺术形态。在这幅画中,毕加索利用人体的动势使线条起落有致又富有张力。线与线的交织,形成了几何块面结构,加上灰暗的色调给人一种狂躁与不安的审美感受。
表面上看,毕加索在《亚威农少女》中描绘了5位少女的裸体形象,而实际上描绘的是在烟雾弥漫的妓院里5个妓女或坐或立,等待客人的情景。形式语言的规律性强化,作品的上述文学情节性因素被抛得一干二净,而专注于纯造型的追求,画中的女人体再也没有传统写实人体画中女性的曲线和形体美。在有意味的形式中,毕加索对人体进行夸张变形、切割拼凑,形成了独特的“立体主义”画风。毕加索曾说过:“最重要的是形式,而形式一经产生便不会消失,能以独立的生命存活下去”②。
注重构图、造形形式语言的表现是毕加索这个时期的风格。这一时期既区别于毕加索之前的的蓝色时期和玫瑰色时期的侧重于色彩的表现,也区别于新古典主义时期和超现实主义时期的清新又朴实、丰富而又夸张的风格特征。
《亚威农少女》一反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绘画的人体解剖和空间透视原则,而将人体和背景作了几个形体化处理。在一个浅薄的空间里,5个裸女的身体就如爆炸的岩石的横断面堆砌而成,画家使她们的头、鼻子和眼睛同时以正面或侧面等不同的角度出现。作品中自然的形体被破坏,然后根据一种几何结构重新安排,这种画法打乱了写实主义绘画的全部原则,并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三
解释学的两个重要原则,其一是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其二是对艺术真理的依赖。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看来,所有的理念都是一种意义和价值,如正义、自由、博爱等。经验则是一种流传物,它来自体验,体验到的就是意义。解释学中,解释是理解和说明的统一。“说明”是局部行为,旨在阐明个别问题的意义;“理解”则是综合行为,旨在把握由局部意义构成的整体性意义。理解和说明相辅相成的统一于解释的整个过程。理解问题包含在艺术作品的经验之中,关于理解的问题只能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上去寻找,才能得到阐明与解释,正如他所说的:“理解归属于与艺术作品本身的接触”。
实际上,《亚威农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虽然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的所谓浴女的纪念碑式的作品,但它是以某種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而组建成的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毕加索运用艺术语言的含混、歧义、暗示、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的空间与形体被扭曲了,这是人们在该作品中所不愿意看到的方式。
直观的看,作品中左边的三个女人体和右边的两个女人体不同属于一个风格。“左边的三个女人的脸型无疑受到伊贝利亚(古西班牙)雕刻的影响,毕加索曾在卢浮宫博物馆认真的研究过伊贝利的雕刻,并在创作《亚威农少女》时自己拥有两件伊贝利亚的雕刻作品”③。右边两女人体酷似非洲木刻,为什么会在一幅画中出现两张不同风格。“现在借助于X光透视已经查明,起初右面的二个人物是和左面三个属于统一风格,而后来又重新画过,覆盖了原先画的那二个人”④。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西班牙是毕加索的故乡,他从创作思路的根源上,表明他在潜意识里向自己的家乡文化致敬。 而在创作《亚威农少女》之前,毕加索于1906年,曾到比利牛斯山区戈索尔村暂住,远离闹市的乡野小村的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方式,荒野的自然景色对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有评论家甚至说,戈索尔村对毕加索的影响和塔希提岛对高更的影响有异曲同工之处。尽管这种评论有些夸大其词,但从毕加索随后的创作中确实也体现出他绘画风格的转向,于是,酝酿构思了半年之久的《亚威农少女》于1907年横空出世了。
四
接受美学家受到伽达默尔的影响,开始阐释接受者。对于作品如何接受与理解成为了关键。在这里有两个重要原则,即是:对前理解保持警惕和理解艺术作品的途径。艺术的特性在于,艺术乃是一种具有种种可能的理解层面的语言,艺术乃是一种需要解说的语言,艺术乃是一种难以辨认的象形文字,它需要翻译,需要被传送。
《亚威农少女》中,毕加索所描绘的人物形象非同寻常,它不是从某个确定的视角被观察和描绘的,而是同时给出了多个视角。以全新的方式表现物象,表现在画面中主要体现于浮雕式的凹凸感,这种块面结构、线条节奏以及所营造出来的空间效果都具有了主观性的特征。由于几个不同的视点印象结合在一起,造成了传统的画面空间感消失了,人物背景与人物一起被塞进了拥堵的画面,透视关系也被忽视了。这就需要观赏者在理解的过程中,通过“爱”“同情心”“移情作用”或是“前理解”的意义的作用,把自己融入艺术家所处的处境,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在那样的情况下会如何思考,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
1907年《亚威农少女》展出之后,遭到了各个派别画家的抵制与否定,“甚至马蒂斯也嘲讽说,毕加索會为他的叛逆行为付出代价,后悔莫及。布拉克即使在听完毕加索反复解说后也无法立刻认同”⑤。诚然,《亚威农少女》不是从对过去艺术的继承,而是同以往的传统的绘画模式彻底决裂。这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野蛮”的感觉比绘画语言更加丰富,即使令传统艺术家们到难以接受,令当时前卫艺术家们感到震惊,但是,作品本身所承载的内涵与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解释,是现代主义美术登上历史舞台以来被日益重视的一种方法论。本文以解释学的方法,对《亚威农少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幅作品的真正艺术价值,体会到它的深远影响。《亚威农少女》的横空出世,打乱了与古典主义美学观念有关的一切,确定了一种新的画面组织形式。这之后的现代绘画,进一步明确和践行、强化了它的语言模式,不仅是毕加索绘画人生的转折点,也是艺术史上的突破,在现代艺术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注释:
①何桂彦:《“三级跳”之后:中国当代艺术需重新认识现代主义——记2012年毕加索中国大展》,《艺术评论》,2012年第5期,第83页。
②赵勤:《绘画形式语言》,济南:黄河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③[苏]库列科娃:《哲学与现代派艺术》,井勤荪,王守仁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④汝信:《美的找寻·国外美学散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⑤读图时代特别企划:《毕加索画传》,长春:时代文艺出版,2004年版,第44页。
关键词:解释学 毕加索 《亚威农少女》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033-02
提及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史,毕加索可以被判定为最值得关注的艺术家。他成名甚早、涉猎极广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极具知名度乃至明星气质,由而在那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成就了现代主义美术史上的一段传奇。据统计,他一生中共创作了大约37000件作品,其中油画1885幅,版画高达20000幅,素描7089幅,另外还有石版画6121幅。
虽然“立体主义”仅是毕加索毕生众多艺术尝试中的一个阶段,但按照典型法则判定,这一风格成为他的美术史标签。“立体主义”打破了传统的造型法则,“既改变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历程,也开启了大众图像、现成物进入绘画的历史”。①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哭泣的女人》《亚威农少女》等。其中,《亚威农少女》作为“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最值得我们以解释学的方法论进行赏析。
一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是解释学的先驱,他称“解释学之目标就是最高意义的理解”。在施莱尔马赫那里,理解是通过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重新体验他人的心境从而再现他人的内心体验和作品的原意的过程。而生命哲学家狄尔泰则是解释学方法的开创者,他从“体验”的角度来诠释解释学。他认为,要了解人的历史和社会现实存在的各种联系,就得再度体验人的各种生活。
从解释学的维度观察,在观赏《亚威农少女》这一类主题含混、形象扭曲的作品时,观众必须要通过对作品的全面“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这幅作品最初描绘的是巴塞罗那亚威农小镇的妓女们。从最初的草图中,我们看到画家的构思是:在5个妓女中间坐着一个正在狂饮的水手,还有一个医科大学生,而那位大学生面对着一个骷髅沉思。最初的这幅作品明显的带有象征主义色彩,具有情欲、死亡、解脱等可供解读的含义,或者说,毕加索本想借此表现对人类肉欲放纵的讽喻。
这本是一个痛苦的沉重的主题,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毕加索把兴致完全放在描绘对象上,消解了主题的原本含义,剩下了以几何形体和三角块面结构呈现的女人裸体。这里不是罗丹雕刻刀下形象丑陋、干瘪如柴的《老娼妇》,也不是德加笔下被世人怜悯的舞女,而是一种不为伦理道德所制约的精神象征。
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的读到,她们出卖的仅仅是身体,而世人出卖的往往是良知和信仰。即是说,在毕加索的绘画中,“娼妓”的含义既丰富又复杂,通过她们,他暗示了人类被扭曲分裂的真相,而不仅仅是表面存在的性。
二
对于解释学的理解,更多的依赖于符号学,具体到《亚威农少女》这幅画中,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具有表征特点的。这幅作品在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的转换中形成了“形式风格”与“形式美”的规律并侧重于造形、构图语言,它借鉴了非洲木雕形式语言中的造形,从而在二维的平面中形成了立体的效果,通过点、线、面的形式组合将五位女人体转化成具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艺术形态。在这幅画中,毕加索利用人体的动势使线条起落有致又富有张力。线与线的交织,形成了几何块面结构,加上灰暗的色调给人一种狂躁与不安的审美感受。
表面上看,毕加索在《亚威农少女》中描绘了5位少女的裸体形象,而实际上描绘的是在烟雾弥漫的妓院里5个妓女或坐或立,等待客人的情景。形式语言的规律性强化,作品的上述文学情节性因素被抛得一干二净,而专注于纯造型的追求,画中的女人体再也没有传统写实人体画中女性的曲线和形体美。在有意味的形式中,毕加索对人体进行夸张变形、切割拼凑,形成了独特的“立体主义”画风。毕加索曾说过:“最重要的是形式,而形式一经产生便不会消失,能以独立的生命存活下去”②。
注重构图、造形形式语言的表现是毕加索这个时期的风格。这一时期既区别于毕加索之前的的蓝色时期和玫瑰色时期的侧重于色彩的表现,也区别于新古典主义时期和超现实主义时期的清新又朴实、丰富而又夸张的风格特征。
《亚威农少女》一反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绘画的人体解剖和空间透视原则,而将人体和背景作了几个形体化处理。在一个浅薄的空间里,5个裸女的身体就如爆炸的岩石的横断面堆砌而成,画家使她们的头、鼻子和眼睛同时以正面或侧面等不同的角度出现。作品中自然的形体被破坏,然后根据一种几何结构重新安排,这种画法打乱了写实主义绘画的全部原则,并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三
解释学的两个重要原则,其一是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其二是对艺术真理的依赖。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看来,所有的理念都是一种意义和价值,如正义、自由、博爱等。经验则是一种流传物,它来自体验,体验到的就是意义。解释学中,解释是理解和说明的统一。“说明”是局部行为,旨在阐明个别问题的意义;“理解”则是综合行为,旨在把握由局部意义构成的整体性意义。理解和说明相辅相成的统一于解释的整个过程。理解问题包含在艺术作品的经验之中,关于理解的问题只能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上去寻找,才能得到阐明与解释,正如他所说的:“理解归属于与艺术作品本身的接触”。
实际上,《亚威农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虽然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的所谓浴女的纪念碑式的作品,但它是以某種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而组建成的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毕加索运用艺术语言的含混、歧义、暗示、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的空间与形体被扭曲了,这是人们在该作品中所不愿意看到的方式。
直观的看,作品中左边的三个女人体和右边的两个女人体不同属于一个风格。“左边的三个女人的脸型无疑受到伊贝利亚(古西班牙)雕刻的影响,毕加索曾在卢浮宫博物馆认真的研究过伊贝利的雕刻,并在创作《亚威农少女》时自己拥有两件伊贝利亚的雕刻作品”③。右边两女人体酷似非洲木刻,为什么会在一幅画中出现两张不同风格。“现在借助于X光透视已经查明,起初右面的二个人物是和左面三个属于统一风格,而后来又重新画过,覆盖了原先画的那二个人”④。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西班牙是毕加索的故乡,他从创作思路的根源上,表明他在潜意识里向自己的家乡文化致敬。 而在创作《亚威农少女》之前,毕加索于1906年,曾到比利牛斯山区戈索尔村暂住,远离闹市的乡野小村的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方式,荒野的自然景色对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有评论家甚至说,戈索尔村对毕加索的影响和塔希提岛对高更的影响有异曲同工之处。尽管这种评论有些夸大其词,但从毕加索随后的创作中确实也体现出他绘画风格的转向,于是,酝酿构思了半年之久的《亚威农少女》于1907年横空出世了。
四
接受美学家受到伽达默尔的影响,开始阐释接受者。对于作品如何接受与理解成为了关键。在这里有两个重要原则,即是:对前理解保持警惕和理解艺术作品的途径。艺术的特性在于,艺术乃是一种具有种种可能的理解层面的语言,艺术乃是一种需要解说的语言,艺术乃是一种难以辨认的象形文字,它需要翻译,需要被传送。
《亚威农少女》中,毕加索所描绘的人物形象非同寻常,它不是从某个确定的视角被观察和描绘的,而是同时给出了多个视角。以全新的方式表现物象,表现在画面中主要体现于浮雕式的凹凸感,这种块面结构、线条节奏以及所营造出来的空间效果都具有了主观性的特征。由于几个不同的视点印象结合在一起,造成了传统的画面空间感消失了,人物背景与人物一起被塞进了拥堵的画面,透视关系也被忽视了。这就需要观赏者在理解的过程中,通过“爱”“同情心”“移情作用”或是“前理解”的意义的作用,把自己融入艺术家所处的处境,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在那样的情况下会如何思考,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
1907年《亚威农少女》展出之后,遭到了各个派别画家的抵制与否定,“甚至马蒂斯也嘲讽说,毕加索會为他的叛逆行为付出代价,后悔莫及。布拉克即使在听完毕加索反复解说后也无法立刻认同”⑤。诚然,《亚威农少女》不是从对过去艺术的继承,而是同以往的传统的绘画模式彻底决裂。这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野蛮”的感觉比绘画语言更加丰富,即使令传统艺术家们到难以接受,令当时前卫艺术家们感到震惊,但是,作品本身所承载的内涵与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解释,是现代主义美术登上历史舞台以来被日益重视的一种方法论。本文以解释学的方法,对《亚威农少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幅作品的真正艺术价值,体会到它的深远影响。《亚威农少女》的横空出世,打乱了与古典主义美学观念有关的一切,确定了一种新的画面组织形式。这之后的现代绘画,进一步明确和践行、强化了它的语言模式,不仅是毕加索绘画人生的转折点,也是艺术史上的突破,在现代艺术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注释:
①何桂彦:《“三级跳”之后:中国当代艺术需重新认识现代主义——记2012年毕加索中国大展》,《艺术评论》,2012年第5期,第83页。
②赵勤:《绘画形式语言》,济南:黄河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③[苏]库列科娃:《哲学与现代派艺术》,井勤荪,王守仁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④汝信:《美的找寻·国外美学散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⑤读图时代特别企划:《毕加索画传》,长春:时代文艺出版,2004年版,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