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木瓜”除了由《木瓜》本诗延伸出“臣子对君主、国家忠诚的象征”“男女爱情信物的象征”“朋友之间礼轻情重的象征”等意象外,还围绕自身外形与特性而形成了新的意象。概言之,主要有二:一是成为古代文人高洁品格和坎坷境遇的象征,具有典雅的意蕴;二是成为讽人华而不实和男女关系不伦的代名词,充满世俗的气息。
关键词:木瓜 意象 雅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木瓜”一物,因《诗经·卫风·木瓜》一诗而享誉盛名,零零落落的散见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学意象。概言之,仅由《木瓜》本诗延伸出来的就有“臣子对君主、国家忠诚的象征”“男女爱情信物的象征”“朋友之间礼轻情重的象征”等多种意象。大概因为《木瓜》一诗的影响太大,人们大多关注的是由《木瓜》本诗所形成的文学意象,而对围绕“木瓜”自身外形与特性逐渐形成的其他文学意象却鲜有提及。实际上,脱离了《木瓜》原诗,“木瓜”在《诗经》以后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依然生机勃发,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学意象:一方面,将“木瓜”与文人的品格或境遇相结合,逐渐成为文人高洁品格和坎坷境遇的象征,此意象多出现于古代诗词中;另一方面,将“木瓜”融入民间口语和传说之中,逐渐成为讽人华而不实和男女关系不伦的代名词,此意象多出现于古代戏曲和小说中。前者趋向高雅,后者侧重世俗。二者交相辉映,构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木瓜”意象雅俗共赏的奇特景观。
在讨论古代文学作品中“木瓜”的文学意象之前,需要首先说明的是:本文所言之“木瓜”,是指蔷薇科木瓜属植物之木瓜,而非热带水果番木瓜科之木瓜(即番木瓜)。前者属中国原有的温带木本植物,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是集观赏、药用、食用于一体的常见庭院名树,分布于华东、华中及西南各地。后者是指原产于美洲的番木瓜科番木瓜属植物,是我们现在经常食用的水果木瓜,明朝后期才从东南亚传入中国(虽有学者根据宋人王谠《唐语林》的记载,将番木瓜传入中国的时间推至12世纪乃至唐代,但仍远远晚于我国原有木瓜的种植)。因其外形与中国木瓜相似,故名曰“番木瓜”。虽同样可以食用和药用,但并不用于观赏。古代文学作品中作为文学意象出现的“木瓜”,是指蔷薇科木瓜属植物之木瓜,而非番木瓜。本文研究的对象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木瓜,而非番木瓜。
一 在古代诗词中,木瓜的文学意象
根据《尔雅》一书的记载,木瓜本名叫“楙”。因其“得木之正气”,故又名“木瓜”。又因其枝干挺秀、花姿娇艳、果实芬芳,木瓜遂成为文人墨客赋诗言志、吟咏情性的载体,使“木瓜”意象逐渐呈现出高雅的文学意蕴。
1 借木瓜的挺拔枝干和娇艳花姿寄托文人高洁的人格
木瓜树作为观赏性植物,其枝干修直,枝叶繁茂,给人以挺秀的印象,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标准,故历代文人将木瓜树看作是有风骨的秀木,常在诗歌中用来寄予自己高洁的人格。
南朝宋何承天的《木瓜赋》一诗,可以堪称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其诗曰:
美中州之佳树,表闲冶之丽姿。结灵根以诞秀,倾朝日以扬晖。
擢丛柯之冉冉,布翠叶而蕤葳。惟兹木之在林,亦超类而独劭。
方朝华而繁实,比沙棠而有耀。当大夏之方隆,愧微干之纤挠。
岂隐扑以幸全,固呈才而不效。离众用而获宁,永端己以厉操。
愿佳人之吊投,思同归以托好。顾卫风之攸珍,虽琼琚而匪报。
该诗开篇将木瓜树誉为“佳树”,接着从根、叶等方面描写其“丽姿”,赞其“超类而独劭”“固呈才而不效”,即使是“离众”,也能坚守自己高洁操守的品性。故诗人以木瓜树的卓尔不群自喻,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心志。并化用《木瓜》原诗,以“佳人之吊投,思同归以托好”,暗喻希望与贤德之人同处。
此外还有,宋代王令的《木瓜花》一诗用“簇簇红葩间绿荄,阳和闲暇不须催。天教尔艳呈奇绝,不与夭桃次第开”四句,不仅描写了木瓜花“簇簇红葩”之艳,还赞美了木瓜不与桃花为伍之“奇绝”、从不媚俗之高洁品格。实际上,这也是诗人洁身自好的写照。
同样,清代施闰章的《木瓜谣》:“旧贡宣州土物传,携来还带故山烟。香风以旁兰皋生,品目元居《橘颂》前”,不仅以“兰皋”喻木瓜之香气,还认为木瓜的品质应居于屈原笔下的橘树之上,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诗人借木瓜暗喻自己美好品德的深意。
由于古代文人用来比拟自身或他人高尚品格的植物实在太多,如“岁寒四友”之梅兰竹菊,因其耐寒、挺秀等特性,更是文人借以彰显自身高风亮节的对象,而它们作为文人美好品格象征的文学意象也就更加深入人心。因此,比之梅兰竹菊等,木瓜这一意象在唐宋以后的诗文中出现的比较少。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否认木瓜这一意象内涵的存在。
2 借木瓜味涩暗喻文人自身的坎坷遭遇
《本草求真》云:“木瓜酸涩而温。”正是因为木瓜的酸涩味道很容易让历经坎坷的文人联想到自身的艰辛,故在古代诗词作品中,木瓜逐渐成为文人坎坷境遇的文学意象。
此类意象,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木瓜山时所作的《望木瓜山》一诗。其诗曰:“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李白与木瓜山的关系,清代王琦注《李白诗歌全集》曰:“《一统志》:木瓜山,在常德府城东七里。李白谪夜郎过此,有诗云云。又《江南通志》:木瓜山,在池州府青阳木瓜铺杜牧求雨处,今尚有庙。二处皆太白常游之地,未知孰是?”而孙运伦《李白〈望木瓜山〉考释》一文,则认为《望木瓜山》是李白作于流放之地夜郎贬所。尽管《望木瓜山》的写作时间与地点目前尚无确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该诗必定写于李白遭遇挫折之际。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人朝见蒸蒸之日出,而悲叹自己的穷途潦倒;晚见归鸟之还巢,而伤悲自己的去国离乡,一整天以“客”的身份面对木瓜山,心中正酸楚不已,更何况又面对木瓜这一容易让人倍感酸涩的名字。诗人触景生情,从山名想到木瓜酸涩的味道,继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更觉愁上加愁。末尾一句,则道出了酸楚的沉重与难以倾诉。此诗语言极平常,而意甚含蓄,字字辛酸,令人叹惋。 二 在古典戏曲和小说中,木瓜的文学意象
木瓜在元明清的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呈现出与古典诗词截然相反的文学意象,成为讽人华而不实和男女关系不伦的代名词。其意蕴更加贴近生活,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世俗的气息。究其原因,既与人们对木瓜果实外观的改造有关,亦与戏曲和小说作为通俗文学常常运用民间口语、俗语有很大关系。
1 借木瓜外表讽刺某些人徒有其表、华而不实
木瓜这一意象的产生,与宣州木瓜有着密切的关系。宣州木瓜之所以成为贡品而名扬天下,就是因为其外形与众不同。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木瓜》记载,每当木瓜果实长成后,宣州百姓就将剪好的纸花粘贴在木瓜表面,经过“夜露日烘”,瓜皮上就形成如同天生一样的红艳花纹,因此得名“花木瓜”。杨万里的《野店多卖花木瓜》“天下宣城花木瓜,日华露液绣成花”二句,就是赞美宣州花木瓜的。
花木瓜虽外表好看,极具观赏价值,然因其中空多籽,故在民间口语中渐渐演变成虚有其表、中看不中用的人或物的代名词。此典故最早出自宋人周必大的《泛舟游山录》卷一:“汪彦章与王甫太学同舍,甫貌美中空,彦章戏之为花木瓜。及彦章罢符玺郎,甫正当国,以宣倅处之,宣州产花木瓜故也。”
花木瓜的这一意象,也逐渐形成一些固定说法。如“花木瓜,外看好”“花木瓜,空看好”等。“花木瓜,外看好”这一俗语在元曲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如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第三折写李逵误以为宋江和鲁智深抢了王林的女儿,一起去找王林当面对质。面对宋江的假意求情,李逵以为宋江心虚,就说:“元来是花木瓜儿外看好,不由咱不回头儿暗笑。”可见李逵就是借俗语“花木瓜,外看好”,来嘲笑宋江和鲁智深敢做不敢当的胆小样。“花木瓜,空看好”最著名的例子,当数《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中潘金莲说武松:“那妇人在里面喃喃呐呐的骂道:‘却也好,只道说是亲难转债。人只道一个亲兄弟做都头,怎地养活了哥嫂,却不知反来咬嚼人。正是花木瓜,空好看。你搬了去,倒谢天地,且得冤家离眼前。’”武松为避免潘金莲的骚扰,从哥嫂家搬了出去。潘金莲却因此恼羞成怒,用“花木瓜,空好看”之语来讥讽武松。由此可见,“花木瓜,外看好”等俗语,主要是指主观上认为某人徒有其表、华而不实,这样的评价可能符合事实,然更多的是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如上文提到的宋江和武松,就不是徒有其表、华而不实之人,仅仅是李逵和潘金莲的一种主观看法罢了。
明人凌濛初认为:“花木瓜,谓中看不中用也,亦有游花奸猾之意。”《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写“志诚种”张生与莺莺私会时,遭遇莺莺的冷遇而不知所措,被红娘称作中看不中用“花木瓜”,“没人处则会闲嗑牙,就里空奸诈。怎想湖山边,不记西厢下。香美娘处分破花木瓜。”此处的“花木瓜”就带有游花奸猾之意。
此外,说某人愚笨,则称之为“木瓜脑袋”。“木”有“麻木”“反应慢”之义。而木瓜成熟则内空,指没头脑。“木瓜脑袋”含有“迂腐”“呆板”之义。清代陈森的《品花宝鉴》第四十二回:“亮轩无言可答,再想说两句大话,又说不出来。那样鸡肋身材,木瓜脑袋,就装些威风,也吓不动人。”就是作者借用“木瓜脑袋”来讽刺亮轩的愚笨、反应慢、不灵活。
2 借与木瓜相关的香艳传说,暗喻男女关系不伦
最早赋予木瓜香艳和不伦之恋内涵的是杨贵妃的典故,史载:“贵妃私安禄山,以后颇无礼,因狂悖,指爪伤贵妃胸乳间,遂作诃子之饰以蔽之。”本来说的是杨贵妃因安禄山的无礼而伤及胸乳,只好做“诃子”遮掩其伤。因为《诗经·木瓜》一诗有“投我以木瓜”之句,加上“指爪伤贵妃胸乳间”之语,又因“指”与“掷”谐音,“爪”与“瓜”形近,故在后世的文献记载中以讹传讹,变成了“掷瓜”一词,甚至在民间就有了安禄山扔木瓜伤了杨贵妃胸的无稽之说。
此外,在民间传说中,杨贵妃收安禄山为养子,常常召入宫廷,甚至用被子做襁褓将安禄山包裹其中,戏谑甚欢,所以二人之间的暧昧关系被认为是不伦关系。经过对杨贵妃与安禄山风流韵事的渲染,木瓜便具有了香艳色彩,在此后的小说中多加引用。
最经典的运用当数《红楼梦》中第五回描写秦可卿房中的摆设,“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为什么曹雪芹偏偏要指出这木瓜就是安禄山伤杨贵妃的木瓜呢?曹雪芹的良苦用心就是用木瓜这一别有内涵的物品来暗指秦可卿与公公贾珍之间的不正当关系(更何况杨贵妃与唐玄宗原本就是儿媳与公公的关系呢)。这一点,曹雪芹处理得非常含蓄,直至第七回焦大酒醉后大骂“爬灰的爬灰”,才较明确地透露出秦氏与贾珍的不正常关系(方言中“爬灰”,即指公公与儿媳妇私通)。
综上所论,从“木瓜”一物衍生出来的文学意象历经千载而不断被充实发展,其意蕴内涵亦随之丰富、新变,形成了高雅与世俗并存的两种不同文学意象,并在不同的文学体裁里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验。这些意象只是中国古典文学意象的一隅,但木瓜意象发生的新变则非其他文学意象所能及也。
参考文献:
[1] 魏红梅:《〈诗经·木瓜〉之“木瓜”意象流变探微》,《名作欣赏》,2011年第5期。
[2] 周勋初:《〈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
[3] (清)王琦:《李白诗歌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4] 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5] 张志斌:《本草纲目校注》,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
[6] (元)王实甫:《〈西厢记〉插图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7] (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华书局,1989年版。
作者简介:魏红梅,女,1971—,山东诸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地方文献,工作单位: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木瓜 意象 雅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木瓜”一物,因《诗经·卫风·木瓜》一诗而享誉盛名,零零落落的散见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学意象。概言之,仅由《木瓜》本诗延伸出来的就有“臣子对君主、国家忠诚的象征”“男女爱情信物的象征”“朋友之间礼轻情重的象征”等多种意象。大概因为《木瓜》一诗的影响太大,人们大多关注的是由《木瓜》本诗所形成的文学意象,而对围绕“木瓜”自身外形与特性逐渐形成的其他文学意象却鲜有提及。实际上,脱离了《木瓜》原诗,“木瓜”在《诗经》以后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依然生机勃发,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学意象:一方面,将“木瓜”与文人的品格或境遇相结合,逐渐成为文人高洁品格和坎坷境遇的象征,此意象多出现于古代诗词中;另一方面,将“木瓜”融入民间口语和传说之中,逐渐成为讽人华而不实和男女关系不伦的代名词,此意象多出现于古代戏曲和小说中。前者趋向高雅,后者侧重世俗。二者交相辉映,构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木瓜”意象雅俗共赏的奇特景观。
在讨论古代文学作品中“木瓜”的文学意象之前,需要首先说明的是:本文所言之“木瓜”,是指蔷薇科木瓜属植物之木瓜,而非热带水果番木瓜科之木瓜(即番木瓜)。前者属中国原有的温带木本植物,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是集观赏、药用、食用于一体的常见庭院名树,分布于华东、华中及西南各地。后者是指原产于美洲的番木瓜科番木瓜属植物,是我们现在经常食用的水果木瓜,明朝后期才从东南亚传入中国(虽有学者根据宋人王谠《唐语林》的记载,将番木瓜传入中国的时间推至12世纪乃至唐代,但仍远远晚于我国原有木瓜的种植)。因其外形与中国木瓜相似,故名曰“番木瓜”。虽同样可以食用和药用,但并不用于观赏。古代文学作品中作为文学意象出现的“木瓜”,是指蔷薇科木瓜属植物之木瓜,而非番木瓜。本文研究的对象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木瓜,而非番木瓜。
一 在古代诗词中,木瓜的文学意象
根据《尔雅》一书的记载,木瓜本名叫“楙”。因其“得木之正气”,故又名“木瓜”。又因其枝干挺秀、花姿娇艳、果实芬芳,木瓜遂成为文人墨客赋诗言志、吟咏情性的载体,使“木瓜”意象逐渐呈现出高雅的文学意蕴。
1 借木瓜的挺拔枝干和娇艳花姿寄托文人高洁的人格
木瓜树作为观赏性植物,其枝干修直,枝叶繁茂,给人以挺秀的印象,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标准,故历代文人将木瓜树看作是有风骨的秀木,常在诗歌中用来寄予自己高洁的人格。
南朝宋何承天的《木瓜赋》一诗,可以堪称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其诗曰:
美中州之佳树,表闲冶之丽姿。结灵根以诞秀,倾朝日以扬晖。
擢丛柯之冉冉,布翠叶而蕤葳。惟兹木之在林,亦超类而独劭。
方朝华而繁实,比沙棠而有耀。当大夏之方隆,愧微干之纤挠。
岂隐扑以幸全,固呈才而不效。离众用而获宁,永端己以厉操。
愿佳人之吊投,思同归以托好。顾卫风之攸珍,虽琼琚而匪报。
该诗开篇将木瓜树誉为“佳树”,接着从根、叶等方面描写其“丽姿”,赞其“超类而独劭”“固呈才而不效”,即使是“离众”,也能坚守自己高洁操守的品性。故诗人以木瓜树的卓尔不群自喻,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心志。并化用《木瓜》原诗,以“佳人之吊投,思同归以托好”,暗喻希望与贤德之人同处。
此外还有,宋代王令的《木瓜花》一诗用“簇簇红葩间绿荄,阳和闲暇不须催。天教尔艳呈奇绝,不与夭桃次第开”四句,不仅描写了木瓜花“簇簇红葩”之艳,还赞美了木瓜不与桃花为伍之“奇绝”、从不媚俗之高洁品格。实际上,这也是诗人洁身自好的写照。
同样,清代施闰章的《木瓜谣》:“旧贡宣州土物传,携来还带故山烟。香风以旁兰皋生,品目元居《橘颂》前”,不仅以“兰皋”喻木瓜之香气,还认为木瓜的品质应居于屈原笔下的橘树之上,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诗人借木瓜暗喻自己美好品德的深意。
由于古代文人用来比拟自身或他人高尚品格的植物实在太多,如“岁寒四友”之梅兰竹菊,因其耐寒、挺秀等特性,更是文人借以彰显自身高风亮节的对象,而它们作为文人美好品格象征的文学意象也就更加深入人心。因此,比之梅兰竹菊等,木瓜这一意象在唐宋以后的诗文中出现的比较少。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否认木瓜这一意象内涵的存在。
2 借木瓜味涩暗喻文人自身的坎坷遭遇
《本草求真》云:“木瓜酸涩而温。”正是因为木瓜的酸涩味道很容易让历经坎坷的文人联想到自身的艰辛,故在古代诗词作品中,木瓜逐渐成为文人坎坷境遇的文学意象。
此类意象,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木瓜山时所作的《望木瓜山》一诗。其诗曰:“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李白与木瓜山的关系,清代王琦注《李白诗歌全集》曰:“《一统志》:木瓜山,在常德府城东七里。李白谪夜郎过此,有诗云云。又《江南通志》:木瓜山,在池州府青阳木瓜铺杜牧求雨处,今尚有庙。二处皆太白常游之地,未知孰是?”而孙运伦《李白〈望木瓜山〉考释》一文,则认为《望木瓜山》是李白作于流放之地夜郎贬所。尽管《望木瓜山》的写作时间与地点目前尚无确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该诗必定写于李白遭遇挫折之际。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人朝见蒸蒸之日出,而悲叹自己的穷途潦倒;晚见归鸟之还巢,而伤悲自己的去国离乡,一整天以“客”的身份面对木瓜山,心中正酸楚不已,更何况又面对木瓜这一容易让人倍感酸涩的名字。诗人触景生情,从山名想到木瓜酸涩的味道,继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更觉愁上加愁。末尾一句,则道出了酸楚的沉重与难以倾诉。此诗语言极平常,而意甚含蓄,字字辛酸,令人叹惋。 二 在古典戏曲和小说中,木瓜的文学意象
木瓜在元明清的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呈现出与古典诗词截然相反的文学意象,成为讽人华而不实和男女关系不伦的代名词。其意蕴更加贴近生活,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世俗的气息。究其原因,既与人们对木瓜果实外观的改造有关,亦与戏曲和小说作为通俗文学常常运用民间口语、俗语有很大关系。
1 借木瓜外表讽刺某些人徒有其表、华而不实
木瓜这一意象的产生,与宣州木瓜有着密切的关系。宣州木瓜之所以成为贡品而名扬天下,就是因为其外形与众不同。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木瓜》记载,每当木瓜果实长成后,宣州百姓就将剪好的纸花粘贴在木瓜表面,经过“夜露日烘”,瓜皮上就形成如同天生一样的红艳花纹,因此得名“花木瓜”。杨万里的《野店多卖花木瓜》“天下宣城花木瓜,日华露液绣成花”二句,就是赞美宣州花木瓜的。
花木瓜虽外表好看,极具观赏价值,然因其中空多籽,故在民间口语中渐渐演变成虚有其表、中看不中用的人或物的代名词。此典故最早出自宋人周必大的《泛舟游山录》卷一:“汪彦章与王甫太学同舍,甫貌美中空,彦章戏之为花木瓜。及彦章罢符玺郎,甫正当国,以宣倅处之,宣州产花木瓜故也。”
花木瓜的这一意象,也逐渐形成一些固定说法。如“花木瓜,外看好”“花木瓜,空看好”等。“花木瓜,外看好”这一俗语在元曲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如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第三折写李逵误以为宋江和鲁智深抢了王林的女儿,一起去找王林当面对质。面对宋江的假意求情,李逵以为宋江心虚,就说:“元来是花木瓜儿外看好,不由咱不回头儿暗笑。”可见李逵就是借俗语“花木瓜,外看好”,来嘲笑宋江和鲁智深敢做不敢当的胆小样。“花木瓜,空看好”最著名的例子,当数《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中潘金莲说武松:“那妇人在里面喃喃呐呐的骂道:‘却也好,只道说是亲难转债。人只道一个亲兄弟做都头,怎地养活了哥嫂,却不知反来咬嚼人。正是花木瓜,空好看。你搬了去,倒谢天地,且得冤家离眼前。’”武松为避免潘金莲的骚扰,从哥嫂家搬了出去。潘金莲却因此恼羞成怒,用“花木瓜,空好看”之语来讥讽武松。由此可见,“花木瓜,外看好”等俗语,主要是指主观上认为某人徒有其表、华而不实,这样的评价可能符合事实,然更多的是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如上文提到的宋江和武松,就不是徒有其表、华而不实之人,仅仅是李逵和潘金莲的一种主观看法罢了。
明人凌濛初认为:“花木瓜,谓中看不中用也,亦有游花奸猾之意。”《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写“志诚种”张生与莺莺私会时,遭遇莺莺的冷遇而不知所措,被红娘称作中看不中用“花木瓜”,“没人处则会闲嗑牙,就里空奸诈。怎想湖山边,不记西厢下。香美娘处分破花木瓜。”此处的“花木瓜”就带有游花奸猾之意。
此外,说某人愚笨,则称之为“木瓜脑袋”。“木”有“麻木”“反应慢”之义。而木瓜成熟则内空,指没头脑。“木瓜脑袋”含有“迂腐”“呆板”之义。清代陈森的《品花宝鉴》第四十二回:“亮轩无言可答,再想说两句大话,又说不出来。那样鸡肋身材,木瓜脑袋,就装些威风,也吓不动人。”就是作者借用“木瓜脑袋”来讽刺亮轩的愚笨、反应慢、不灵活。
2 借与木瓜相关的香艳传说,暗喻男女关系不伦
最早赋予木瓜香艳和不伦之恋内涵的是杨贵妃的典故,史载:“贵妃私安禄山,以后颇无礼,因狂悖,指爪伤贵妃胸乳间,遂作诃子之饰以蔽之。”本来说的是杨贵妃因安禄山的无礼而伤及胸乳,只好做“诃子”遮掩其伤。因为《诗经·木瓜》一诗有“投我以木瓜”之句,加上“指爪伤贵妃胸乳间”之语,又因“指”与“掷”谐音,“爪”与“瓜”形近,故在后世的文献记载中以讹传讹,变成了“掷瓜”一词,甚至在民间就有了安禄山扔木瓜伤了杨贵妃胸的无稽之说。
此外,在民间传说中,杨贵妃收安禄山为养子,常常召入宫廷,甚至用被子做襁褓将安禄山包裹其中,戏谑甚欢,所以二人之间的暧昧关系被认为是不伦关系。经过对杨贵妃与安禄山风流韵事的渲染,木瓜便具有了香艳色彩,在此后的小说中多加引用。
最经典的运用当数《红楼梦》中第五回描写秦可卿房中的摆设,“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为什么曹雪芹偏偏要指出这木瓜就是安禄山伤杨贵妃的木瓜呢?曹雪芹的良苦用心就是用木瓜这一别有内涵的物品来暗指秦可卿与公公贾珍之间的不正当关系(更何况杨贵妃与唐玄宗原本就是儿媳与公公的关系呢)。这一点,曹雪芹处理得非常含蓄,直至第七回焦大酒醉后大骂“爬灰的爬灰”,才较明确地透露出秦氏与贾珍的不正常关系(方言中“爬灰”,即指公公与儿媳妇私通)。
综上所论,从“木瓜”一物衍生出来的文学意象历经千载而不断被充实发展,其意蕴内涵亦随之丰富、新变,形成了高雅与世俗并存的两种不同文学意象,并在不同的文学体裁里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验。这些意象只是中国古典文学意象的一隅,但木瓜意象发生的新变则非其他文学意象所能及也。
参考文献:
[1] 魏红梅:《〈诗经·木瓜〉之“木瓜”意象流变探微》,《名作欣赏》,2011年第5期。
[2] 周勋初:《〈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
[3] (清)王琦:《李白诗歌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4] 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5] 张志斌:《本草纲目校注》,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
[6] (元)王实甫:《〈西厢记〉插图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7] (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华书局,1989年版。
作者简介:魏红梅,女,1971—,山东诸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地方文献,工作单位: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