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之作,作品中蕴含的现实主义因素,为读者们勾勒出一幅诡异且耳目一新的图画。可以说,现实主义的主题、象征等手法成为这部长篇小说的重要特征,而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呼啸山庄》,来探寻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主题内涵。
关键词:《呼啸山庄》 19世纪 现实主义 长篇小说 主题内涵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纵观世界文学史,我们不乏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天才的诗人与作家,普遍会比同时期的人们更早、更深入地接触到社会中的本质东西,因此在自身的文学作品中会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展现出超越同时代的因素。19世纪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以其聪明天资与绝妙的创作技巧呕心沥血创作的小说《呼啸山庄》就是如此。通览全篇,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融入其中的浓郁的现实主义因素:直白的象征手法、梦幻的语言、潜意识的表达、生与死的神秘观念与特殊的叙述角度与方式。本文试图从小说《呼啸山庄》中解读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多重要素,进而为我们后期创作提供可以借鉴之处。
一 《呼啸山庄》与作者简介
1847年,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了自己的代表作《呼啸山庄》,这部作品描写了吉普赛孤儿希斯克利夫被呼啸山庄主人老恩肖收养之后,夺取了老恩肖对年轻主人亨德雷与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喜爱。在老恩肖去世后,希斯克利夫遭受到亨德雷的嫉妒、排斥与各种侮辱,但是凯瑟琳却始终与其保持着亲密的距离。但是长大之后的凯瑟琳却因为遭到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而抛弃了深爱着自己的希斯克利夫,受到巨大刺激下的希斯克利夫愤恨出走,在致富还乡之后,他开始对包括爱人凯瑟琳在内的呼啸山庄的人们开始了疯狂猛烈的报复。故事最后,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计划成功了,但是希斯克利夫却并没有获得应当拥有的精神满足感,反而更加陷入到无法自拔的深渊中,一直到最后抑郁而终。整部作品始终笼罩在紧张、奇幻的氛围中,吸引读者阅读。
在《呼啸山庄》问世后,文学评论界与读者们都给予其热烈的反响,好评如潮。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曾经说过,“我真的不知道还会有哪部文学作品中描写出来的情感的痛苦、迷失、执着,会运用这么让人吃惊的文学语言描写出来。可以说,《呼啸山庄》让我想起了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艾米莉通过小说真实地描绘了英国地主贵族的现实生活——奢侈生活、狂饮、贪婪与对穷苦人家的嘲讽。
探寻创造者主体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成为传记式文学评论家们所关注的内容,他们顺利地得出结论,能够十分贴切而逼真地描绘出具有强烈情感的女作家,一定是阅览了无数人生风景,有着丰富的经验,否则这部具有充实内容的文学作品是怎样诞生的呢?然而,作者的传记并没有为传统传记式的文学评论员们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勃朗特在自己生活的短短的三十余年中,始终没有离开属于自己成长世界的荒野,而她自己也没有谈过恋爱,并且由于自身性格沉默、内向、孤傲的特点,在现实中没有什么朋友。然而,我们通过深刻阅读文学作品,看到她的创作与生活经历是相对应的,并且不难发现,勃朗特在小说中体现出升华了的自我,包括自己真实的压抑的自我,纠结不堪的自我挣扎,对情感、生活甚至是生命的无可奈何的感慨。
二 现实主义文学的主题——异化
对于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在文学评论界是具有许多理解的。多数读者们认为这是一部关于复仇主题的文学作品,主要讲的是一个被当时社会所抛弃的,被爱人所背叛的,从热烈的爱情转变为极致的恨意,并最后进行疯狂报复的悲剧故事。部分人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认为这部小说讲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冲突的桥段。如阿诺德·凯特尔说过,“希斯克利夫进行的是一种独特的抗争形式,是对于身体与内心方面对现代社会(特指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场景)的基础与社会各层面关系被贬低的工人们的抗争”。我们深入小说主人公形象的深度来进行研究,便能够拓展出来“异化”这种现实主义性质的内涵主题。
现实主义文学其中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异化主题,对于异化这种形式,黑格尔、马克思等著名哲学家都曾经持自己的观念加以陈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来看,作为现代社会的特殊现象,异化现象是其同一阶级出现恶,是人类现代文明与物质生产与其产品所变的异己力量,并且反过来强行统治压制人类种群的社会现象。在进入到20世纪之后,快速发展的欧洲人类文明一直让人们处于严重的异化过程之中,因此使得异化现象成为现代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也使得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充斥着失去个性化的异化作家。而文学中异化主题内涵主要针对自然与人、社会环境与人、人与人之间、自我与个体的不同关系展现出来。这部小说中主要表明的异化现象在于社会与人类个体之间的异化,当人们被压抑的社会环境所异化,失去了个性与理智,就会变得渺小,而这突出表现在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两者身上。
《呼啸山庄》中,老主人恩肖从利物浦捡来了孤儿希斯克利夫,并且给予他全部的溺爱,但是希斯克利夫却受尽了别人的欺辱。在老恩肖去世之后,新主人亨德雷加大了对希斯克利夫的压迫与虐待,甚至让他成为自己家族最卑贱的奴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的希斯克利夫不喜欢与别人交流,性格开始变得孤僻,桀骜不驯。从小反抗亨德雷的希斯克利夫与自己的“同伴”凯瑟琳萌发出超越当时社会理解范围的爱情,可以说,爱情与爱人是他精神上最主要的寄托。然而长大后的凯瑟琳受到富豪林顿相貌与金钱的吸引,因此将爱情一分两半。在希斯克利夫无意间听到凯瑟琳与别人的交谈后十分悲痛与愤慨,并且立刻离开了呼啸山庄。在几十年后,希斯克利夫变得富有之后,重新回到呼啸山庄,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他引诱亨德雷赌博,将老恩肖的积蓄都挥霍一空,最后将所有剩下的产业都抵押给了希斯克利夫,并最终成为了希斯克利夫的奴隶。接着,希斯克利夫不断地折磨着伊莎贝拉,并让自己的小儿子与凯蒂结婚,占据了画眉山庄。他的儿子小希斯克利夫结婚不久后就去世了,这使得凯蒂一直生活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由于曾经与凯瑟琳的爱情受到了巨大打击,希斯克利夫开始对其他人进行疯狂的报复,在深爱的人去世后,希斯克利夫对别人的报复达到了顶点。最后看到孩子们深爱的样子,想起年轻时候的自己,他才消除了全部的恨意,怀着对爱人凯瑟琳的缅怀之情,孤独地死去。 小说的女主角凯瑟琳也是一个被事物所累积的异化人物。她与希斯克利夫在小时候一起对亨德雷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两人一起萌发出超越一般人们所理解的情感。凯瑟琳曾经对家人说过,“我对于埃德加的情感就像是森林中的树叶,当冬天想要改变树木的时候,就会也改变树叶。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情就像是陆地上永远不会改变形状的岩石,怎样风吹雨打都不会变形……我的挚爱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时刻在我的心中,并且不是单纯的兴趣,而是融入我身体的一部分。”由于两人都是呼啸山庄的后人,并且具有同样暴风一样的秉性,因此将恋人当作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宝贝。但是由于后来受到传统思想影响,最终凯瑟琳嫁给了富商林顿,而这个选择违背了凯瑟琳自己的本性。最后,在内心挣扎痛苦的状况下,凯瑟琳郁郁而终。
三 作品中现实主义的象征手法研究
在传统封建社会中,象征是作为过去人们思想意识外延而产生的,许多图腾、装饰品等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意味。20世纪以来,英国社会所产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派别随之发展成熟。而与其相对应的,一大批反映现实特征的文学思想创作技巧也随之产生,象征手法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手法。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象征手法是运用具体的事物来反映出抽象的事物,用象征性的手法来呈现出内心的真实,让文学作品更具有哲学韵味。虽然勃朗特出生于19世纪,但是她创作的《呼啸山庄》却到处存在着象征元素的痕迹。勃朗特运用象征手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并且处理得十分深邃。
小说的名字就蕴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房屋那边的几棵矮小的树木过于倾斜,并且还有一排瘦弱的荆棘通向着同一个方向,伸展枝条,就像是在对太阳乞讨着温暖,我们可以猜想到被风吹过的力量了,而幸亏是建筑师有先见的将房屋盖得十分的结实:细窄的门窗深深地镶嵌在墙壁中,角落中有着突出的石块保护起来。”这是第一次去呼啸山庄的克洛德先生形容它的样子,这里与社会隔绝,许多植物在繁茂地生长。这样的文学描写不只是想要直接描绘出自然环境,而是为了揭示在这里居住的人物的精神内涵。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哈里顿等人都是这里的后代,他们都有着桀骜不驯的性格,但是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与其相对的是画眉山庄,在这里是温暖如春的山谷,有着温和的气候,这里居住的林顿家族都有着温和的性格,与山上的呼啸山庄的子孙性格有着天壤之别。可以说,两者的自然环境氛围产生了对立关系,并且象征了两个山庄所居住的不同家族的性格特征也相应地产生了矛盾对立关系。
希斯克利夫被称作荒原之子,所以他的名字是将英文单词heath与cliff(译为长满灌木的荒芜原野与悬崖)相结合起来,体现出浓郁的象征意味。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自身具有的本性与生态自然环境是相一致的,就像是终年阴云密布的荒野一样,他内心的爱是无限强大的,而恨意却是绵绵无绝期。希斯克利夫的性格自然不会去接受社会世俗观念的压制与束缚,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跳跃搏动。爱人面临生产时刻,希斯克利夫贸然冲进了山庄,疯狂地叫喊着:“啊,凯茜,啊,我的命!我怎么能受得了啊!”当凯瑟琳希望希斯克利夫能够原谅自己的时候,他回答道,这是很难办到的事情,我可以爱害了我的人,可是害了你的人,我无法饶恕。可以说,爱恨交织的矛盾直观地体现在希斯克利夫身上。
结语
我们从上面几个方面简单论述了《呼啸山庄》所蕴含的现实主义因素,但是笔者并不认为它是一部十分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从事实上来说,对于这部蕴含着丰富艺术特征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单纯用一个“主义”亦或是单一的文学理论定义来束缚框架,都显得捉襟见肘。一直以来,我们对这部经典之作的文学评论、解释是多种多样的,有着丰富的色彩,而其中也存在着许多分歧。我们需要在未来更加深入全面地对其进行研究,从而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地方。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课题名称:跨文化心理学视域中的美国华裔作家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1552338。
参考文献:
[1] 黄年红:《浅析〈呼啸山庄〉中的希剌克厉夫》,《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年第8期。
[2] 方平:《爱和恨,都是生命在燃烧——试论〈呼啸山庄〉中的希克厉》,《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2期。
[3] 王嘉美:《〈呼啸山庄〉中希克厉形象异议》,《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4] 严俊、陈玲玲:《本我·自我·超我——〈呼啸山庄〉之魅力解析》,《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5] 王忠祥:《“人学家”易卜生及其戏剧文学创作的世界意义——“易卜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5期。
[6] 朱艺卉、张喆:《谱写英雄式的赞歌——论〈红色英勇勋章〉和〈海上扁舟〉里的英雄主义情结》,《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7] 郑丽:《对英雄主义的重新阐释——斯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的主题探析》,《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第4期。
[8] 郭军:《文学与语言学怎样相处——2002年外国文学年会座谈纪要》,《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
[9] 刘素芳、蔡晓蕙:《不惜一切体验生活——曼斯菲尔德女性主义思想成因探究》,《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12期。
[10] 周桂君:《古希腊神话语境下的济慈思想与审美倾向研究》,《北方论丛》,2006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娜,女,1978—,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
关键词:《呼啸山庄》 19世纪 现实主义 长篇小说 主题内涵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纵观世界文学史,我们不乏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天才的诗人与作家,普遍会比同时期的人们更早、更深入地接触到社会中的本质东西,因此在自身的文学作品中会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展现出超越同时代的因素。19世纪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以其聪明天资与绝妙的创作技巧呕心沥血创作的小说《呼啸山庄》就是如此。通览全篇,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融入其中的浓郁的现实主义因素:直白的象征手法、梦幻的语言、潜意识的表达、生与死的神秘观念与特殊的叙述角度与方式。本文试图从小说《呼啸山庄》中解读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多重要素,进而为我们后期创作提供可以借鉴之处。
一 《呼啸山庄》与作者简介
1847年,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了自己的代表作《呼啸山庄》,这部作品描写了吉普赛孤儿希斯克利夫被呼啸山庄主人老恩肖收养之后,夺取了老恩肖对年轻主人亨德雷与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喜爱。在老恩肖去世后,希斯克利夫遭受到亨德雷的嫉妒、排斥与各种侮辱,但是凯瑟琳却始终与其保持着亲密的距离。但是长大之后的凯瑟琳却因为遭到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而抛弃了深爱着自己的希斯克利夫,受到巨大刺激下的希斯克利夫愤恨出走,在致富还乡之后,他开始对包括爱人凯瑟琳在内的呼啸山庄的人们开始了疯狂猛烈的报复。故事最后,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计划成功了,但是希斯克利夫却并没有获得应当拥有的精神满足感,反而更加陷入到无法自拔的深渊中,一直到最后抑郁而终。整部作品始终笼罩在紧张、奇幻的氛围中,吸引读者阅读。
在《呼啸山庄》问世后,文学评论界与读者们都给予其热烈的反响,好评如潮。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曾经说过,“我真的不知道还会有哪部文学作品中描写出来的情感的痛苦、迷失、执着,会运用这么让人吃惊的文学语言描写出来。可以说,《呼啸山庄》让我想起了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艾米莉通过小说真实地描绘了英国地主贵族的现实生活——奢侈生活、狂饮、贪婪与对穷苦人家的嘲讽。
探寻创造者主体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成为传记式文学评论家们所关注的内容,他们顺利地得出结论,能够十分贴切而逼真地描绘出具有强烈情感的女作家,一定是阅览了无数人生风景,有着丰富的经验,否则这部具有充实内容的文学作品是怎样诞生的呢?然而,作者的传记并没有为传统传记式的文学评论员们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勃朗特在自己生活的短短的三十余年中,始终没有离开属于自己成长世界的荒野,而她自己也没有谈过恋爱,并且由于自身性格沉默、内向、孤傲的特点,在现实中没有什么朋友。然而,我们通过深刻阅读文学作品,看到她的创作与生活经历是相对应的,并且不难发现,勃朗特在小说中体现出升华了的自我,包括自己真实的压抑的自我,纠结不堪的自我挣扎,对情感、生活甚至是生命的无可奈何的感慨。
二 现实主义文学的主题——异化
对于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在文学评论界是具有许多理解的。多数读者们认为这是一部关于复仇主题的文学作品,主要讲的是一个被当时社会所抛弃的,被爱人所背叛的,从热烈的爱情转变为极致的恨意,并最后进行疯狂报复的悲剧故事。部分人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认为这部小说讲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冲突的桥段。如阿诺德·凯特尔说过,“希斯克利夫进行的是一种独特的抗争形式,是对于身体与内心方面对现代社会(特指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场景)的基础与社会各层面关系被贬低的工人们的抗争”。我们深入小说主人公形象的深度来进行研究,便能够拓展出来“异化”这种现实主义性质的内涵主题。
现实主义文学其中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异化主题,对于异化这种形式,黑格尔、马克思等著名哲学家都曾经持自己的观念加以陈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来看,作为现代社会的特殊现象,异化现象是其同一阶级出现恶,是人类现代文明与物质生产与其产品所变的异己力量,并且反过来强行统治压制人类种群的社会现象。在进入到20世纪之后,快速发展的欧洲人类文明一直让人们处于严重的异化过程之中,因此使得异化现象成为现代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也使得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充斥着失去个性化的异化作家。而文学中异化主题内涵主要针对自然与人、社会环境与人、人与人之间、自我与个体的不同关系展现出来。这部小说中主要表明的异化现象在于社会与人类个体之间的异化,当人们被压抑的社会环境所异化,失去了个性与理智,就会变得渺小,而这突出表现在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两者身上。
《呼啸山庄》中,老主人恩肖从利物浦捡来了孤儿希斯克利夫,并且给予他全部的溺爱,但是希斯克利夫却受尽了别人的欺辱。在老恩肖去世之后,新主人亨德雷加大了对希斯克利夫的压迫与虐待,甚至让他成为自己家族最卑贱的奴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的希斯克利夫不喜欢与别人交流,性格开始变得孤僻,桀骜不驯。从小反抗亨德雷的希斯克利夫与自己的“同伴”凯瑟琳萌发出超越当时社会理解范围的爱情,可以说,爱情与爱人是他精神上最主要的寄托。然而长大后的凯瑟琳受到富豪林顿相貌与金钱的吸引,因此将爱情一分两半。在希斯克利夫无意间听到凯瑟琳与别人的交谈后十分悲痛与愤慨,并且立刻离开了呼啸山庄。在几十年后,希斯克利夫变得富有之后,重新回到呼啸山庄,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他引诱亨德雷赌博,将老恩肖的积蓄都挥霍一空,最后将所有剩下的产业都抵押给了希斯克利夫,并最终成为了希斯克利夫的奴隶。接着,希斯克利夫不断地折磨着伊莎贝拉,并让自己的小儿子与凯蒂结婚,占据了画眉山庄。他的儿子小希斯克利夫结婚不久后就去世了,这使得凯蒂一直生活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由于曾经与凯瑟琳的爱情受到了巨大打击,希斯克利夫开始对其他人进行疯狂的报复,在深爱的人去世后,希斯克利夫对别人的报复达到了顶点。最后看到孩子们深爱的样子,想起年轻时候的自己,他才消除了全部的恨意,怀着对爱人凯瑟琳的缅怀之情,孤独地死去。 小说的女主角凯瑟琳也是一个被事物所累积的异化人物。她与希斯克利夫在小时候一起对亨德雷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两人一起萌发出超越一般人们所理解的情感。凯瑟琳曾经对家人说过,“我对于埃德加的情感就像是森林中的树叶,当冬天想要改变树木的时候,就会也改变树叶。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情就像是陆地上永远不会改变形状的岩石,怎样风吹雨打都不会变形……我的挚爱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时刻在我的心中,并且不是单纯的兴趣,而是融入我身体的一部分。”由于两人都是呼啸山庄的后人,并且具有同样暴风一样的秉性,因此将恋人当作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宝贝。但是由于后来受到传统思想影响,最终凯瑟琳嫁给了富商林顿,而这个选择违背了凯瑟琳自己的本性。最后,在内心挣扎痛苦的状况下,凯瑟琳郁郁而终。
三 作品中现实主义的象征手法研究
在传统封建社会中,象征是作为过去人们思想意识外延而产生的,许多图腾、装饰品等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意味。20世纪以来,英国社会所产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派别随之发展成熟。而与其相对应的,一大批反映现实特征的文学思想创作技巧也随之产生,象征手法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手法。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象征手法是运用具体的事物来反映出抽象的事物,用象征性的手法来呈现出内心的真实,让文学作品更具有哲学韵味。虽然勃朗特出生于19世纪,但是她创作的《呼啸山庄》却到处存在着象征元素的痕迹。勃朗特运用象征手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并且处理得十分深邃。
小说的名字就蕴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房屋那边的几棵矮小的树木过于倾斜,并且还有一排瘦弱的荆棘通向着同一个方向,伸展枝条,就像是在对太阳乞讨着温暖,我们可以猜想到被风吹过的力量了,而幸亏是建筑师有先见的将房屋盖得十分的结实:细窄的门窗深深地镶嵌在墙壁中,角落中有着突出的石块保护起来。”这是第一次去呼啸山庄的克洛德先生形容它的样子,这里与社会隔绝,许多植物在繁茂地生长。这样的文学描写不只是想要直接描绘出自然环境,而是为了揭示在这里居住的人物的精神内涵。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哈里顿等人都是这里的后代,他们都有着桀骜不驯的性格,但是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与其相对的是画眉山庄,在这里是温暖如春的山谷,有着温和的气候,这里居住的林顿家族都有着温和的性格,与山上的呼啸山庄的子孙性格有着天壤之别。可以说,两者的自然环境氛围产生了对立关系,并且象征了两个山庄所居住的不同家族的性格特征也相应地产生了矛盾对立关系。
希斯克利夫被称作荒原之子,所以他的名字是将英文单词heath与cliff(译为长满灌木的荒芜原野与悬崖)相结合起来,体现出浓郁的象征意味。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自身具有的本性与生态自然环境是相一致的,就像是终年阴云密布的荒野一样,他内心的爱是无限强大的,而恨意却是绵绵无绝期。希斯克利夫的性格自然不会去接受社会世俗观念的压制与束缚,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跳跃搏动。爱人面临生产时刻,希斯克利夫贸然冲进了山庄,疯狂地叫喊着:“啊,凯茜,啊,我的命!我怎么能受得了啊!”当凯瑟琳希望希斯克利夫能够原谅自己的时候,他回答道,这是很难办到的事情,我可以爱害了我的人,可是害了你的人,我无法饶恕。可以说,爱恨交织的矛盾直观地体现在希斯克利夫身上。
结语
我们从上面几个方面简单论述了《呼啸山庄》所蕴含的现实主义因素,但是笔者并不认为它是一部十分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从事实上来说,对于这部蕴含着丰富艺术特征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单纯用一个“主义”亦或是单一的文学理论定义来束缚框架,都显得捉襟见肘。一直以来,我们对这部经典之作的文学评论、解释是多种多样的,有着丰富的色彩,而其中也存在着许多分歧。我们需要在未来更加深入全面地对其进行研究,从而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地方。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课题名称:跨文化心理学视域中的美国华裔作家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1552338。
参考文献:
[1] 黄年红:《浅析〈呼啸山庄〉中的希剌克厉夫》,《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年第8期。
[2] 方平:《爱和恨,都是生命在燃烧——试论〈呼啸山庄〉中的希克厉》,《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2期。
[3] 王嘉美:《〈呼啸山庄〉中希克厉形象异议》,《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4] 严俊、陈玲玲:《本我·自我·超我——〈呼啸山庄〉之魅力解析》,《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5] 王忠祥:《“人学家”易卜生及其戏剧文学创作的世界意义——“易卜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5期。
[6] 朱艺卉、张喆:《谱写英雄式的赞歌——论〈红色英勇勋章〉和〈海上扁舟〉里的英雄主义情结》,《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7] 郑丽:《对英雄主义的重新阐释——斯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的主题探析》,《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第4期。
[8] 郭军:《文学与语言学怎样相处——2002年外国文学年会座谈纪要》,《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
[9] 刘素芳、蔡晓蕙:《不惜一切体验生活——曼斯菲尔德女性主义思想成因探究》,《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12期。
[10] 周桂君:《古希腊神话语境下的济慈思想与审美倾向研究》,《北方论丛》,2006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娜,女,1978—,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