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H·G·威尔斯的科幻小说立足于上帝的视域和制高点,以无限的大宇宙为背景,将人类视作宇宙中的一个物种,对人类社会及其未来进行哲理性的思索和寓意性的表述,以文学陌生化的手法呈现“恐惧”这一“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实现了对人性的探索,表达了对人类种族深挚的关怀和体贴。
关键词:上帝视域 人类种族 恐惧 人性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英国科幻作家H·G·威尔斯是西方科幻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被尊称为科幻小说世界的“莎士比亚”(奥尔迪斯,172)。他的科幻小说几乎为后世科幻作家指明了可以继续探索的所有道路,20世纪科幻小说中的几大主流话题,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反乌托邦”,均为威尔斯所开创。威尔斯对整个20世纪的科幻小说,尤其是美国黄金时代的科幻小说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威尔斯是一个先知型作家,他的科幻小说充满着深刻的寓意,蕴含着对人类命运的哲理性思索和对人类未来的前瞻性预测。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以文学的象征性手法对社会现实进行陌生化处理,以虚构性想象来表达作者本人及其时代的经验环境,在追求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中探寻人性的幽微,实现对人的本质性认知。他的科幻作品以上帝的视域为立足点,以哲理性思索和寓言性表述为手段,对人性进行探索,表达对人类种族的关怀与体贴。
二 人类命运,种族高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一些作家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大旗弘扬唯美主义,还有一些作家在用神话编织美丽的梦幻,以象征性手法影射社会现实,而威尔斯却独辟蹊径,以站在宇宙中心的上帝般的全局性视域来观察和描写人类,开创了站在种族高度创作科幻小说的先河。威尔斯在他的小说中摒弃了对个人情感的细部描写,采用万能的全视角,站在大宇宙的高度鸟瞰全人类。在威尔斯的笔下,地球只是宏阔的宇宙中无数有生命的世界之一。威尔斯在《星球大战》中这样描写人类:“当人类正在为自己的琐事奔忙的时候,自己却被专心致志地研究着,好比用显微镜研究一滴水里蠕动繁殖着的生物般仔细”(威尔斯,2008:3)。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大语境中,在至高无上的上帝视域中,人类如同“一滴水里蠕动繁殖着的生物”般微不足道。作为一个种族,人类遭到火星人的攻击和入侵时,大批人瞬间无声无息地倒在火星人的热光之中。人类不过是生存于地球上的一个种族,在火星人先进武器的攻击下,人类种族不堪一击!
人类未来的命运会怎样?出版于1895年的《时间机器》是威尔斯对这个问题思考的结果。在小说中,时间机器者向人类昭示了802701年的地球。那是一个架空的世界,高度发达的科技和人类文明所赋予人类的安逸生活已经反作用于人类,人类退化到儿童般的智商,失去了为生存而与大自然搏斗的力量,人类“消沉衰退,一蹶不振了”。(威尔斯,2009:44)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加剧的阶级分化使未来的人类异化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种族:靠剥削工人劳动而生活的资本家变异为体态矮小、纤弱的埃洛伊人,他们只有相当于5岁孩童的智力水平;资本家的剥削对象,那些常年在地下工作的工人则异化为夜间活动的地下居民莫洛克人。究其根源,埃洛伊人和莫洛克人是“迪斯累里两个民族观念的科幻小说的戏剧化体现”(奥尔迪斯,149)。之后,时间旅行者到了更久远的未来,三千万年后的地球已经了无生命的迹象,即将熄灭的太阳发出微弱暗淡的光,空气稀薄的地球沦为一个冷凄、寂寞的庞然大物。小说展示了一幅人类未来前景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文明和科技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的后果的担忧和困惑。《时间机器》以短小的篇幅描写人类和地球的千万年,探讨人类的未来命运。在无限的时间和广袤的空间视域内,人类种族渺若纤尘,人类的未来风雨飘摇,威尔斯的科幻小说重新拾回了英国文学中那种对前途的忧虑和不安。
三 哲理思索,寓意至上
在茫茫无垠的宇宙中,人类究竟居于什么样位置?人类未来的命运如何?科技最终会将人类引向何处?人类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威尔斯以他的科幻小说进行着哲理性的思索、探讨和假设,以象征和寓意手法提炼人生的形而上质,实践着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类前景的警示。
在威尔斯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力,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殖民活动如火如荼,大英帝国步入全盛时期。工业化一方面给英国社会带来了大好的经济前景和巨额的物质利润,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激发了新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劳资矛盾。以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为后盾,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占领了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殖民地国家在被剥削和被压迫中痛苦地呻吟。工业化不仅催生了人沦为机器的异化现象,也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及对大自然无限制地掠夺、污染和破坏。科技的进步暴露出狰狞的另一面。
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撼动了上帝与人之间的神圣关系纽带,引起了宗教界的恐慌,引发了“牛津大辩论”等一系列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激烈论争。由于信仰崩溃,人们的内心充满了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和焦虑。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世界弥漫着悲观主义和末世论思想。“在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光环和体面后面正在聚积着我们今天还在继续为之思考的动荡起伏的思潮。威尔斯恰到好处地以一系列梦幻般的形象体现了这种变动不居的情感,这些形象提炼了他那个时代充满矛盾的希望和恐惧。”(奥尔迪斯,146)
科学、社会、哲学等领域的变化对于敏感作家内心世界的冲击极其强烈。威尔斯在他的作品中将科学观念与社会批评结合起来,关注社会和人生。他的科幻小说以梦幻般的笔触描写着真实的世界,是对维多利亚时代各种社会伦理问题及劳资矛盾、殖民地与宗主国矛盾的深刻思索以及对这些问题会带来的后果的预测,揭示了科技发展的双刃剑作用:它一方面帮助人们实现乌托邦理想,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人类的新困境,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科学带给人类的新难题、新挑战。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将未来视作映照现实的一面镜子。小说的重心放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及其带来的冲突性后果。在小说《时间机器》中,工业革命以降的西方人对科学的恐惧已经发展为惨淡凄冷的人类末日景象,人类的生活已经与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渐行渐远,“异化”的景象比比皆是。威尔斯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与进化论相结合,用幻想和寓言的形式向工业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发出警告:科技的滥用和阶级分化会演变为惨烈的后果。《时间机器》充满了“哈代式的绝望”,伯纳德·伯冈兹将其称为“世纪末”的书。(奥尔迪斯,148)幻想中的人类未来影射着作者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是对人类现状所进行的哲理性思索,是对人类前景和终极处境的寓言性展示,深刻地体现着作者对于人类种族的关怀。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采取以虚说实的手法,打造出一个科学独当一面的替换世界。小说通过幻想来影射现实,强调人类进步的不安全性,人类的退化和灭绝的可能性,预见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人类生存危机,用象征或寓言的手法来折射现实中的人类社会,暴露社会上各种不合理制度下的黑暗和丑恶,既有讽喻意义,又有娱乐效果。所以,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也是“哲理小说”,充满着对社会、政治、人生的深刻思索,流溢着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威尔斯的科幻作品表现的是严肃的社会主题,作品中的世界是对现实的换位。
四 恐惧焦虑,人性探索
科幻小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基础是表达人类生而有之的恐惧感,美国现代著名哥特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说:“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肖明翰,5)。《亿万年大狂欢》的作者布赖恩·奥尔迪斯认为,科幻小说是“一种表现焦虑不安的文学的典型”(奥尔迪斯,104),它“召唤我们去记述人类最深沉的恐惧和最急迫的向往”(奥尔迪斯,14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恐惧使人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净化。对于读者而言,科幻小说既能使人在幻觉中置身险境,又从心底知道危险不会真正降临在自己身上,从而能够体会到恐惧所给予的一种强烈的愉悦感。恐惧是最深沉的人性的表达。
科幻文学表现的是对未来和未知事物的想象性预测,人性中的恐惧即源自于未知性,因为无知,所以畏惧。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人类渺小而可怜,自古至今,人类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恐惧与敬畏,宗教就是蒙昧无知的恐惧与敬畏交加的原初产物。17世纪,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破解了许多大自然的未解之谜,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昔日笼罩着宗教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宗教对人类的控制逐渐退席。文艺复兴以来,人类成为宇宙的中心,独自担当起认识宇宙和征服宇宙的重任。作为有限实体的人,面对的是无限的宇宙,恐惧感和敬畏感油然而生。恐惧是人性中最深沉的情感,是人性之根本。科幻小说表达的是人类的锐意进取和无法认识整个宇宙时所产生的纠结和困惑,以及由此而生的恐惧感。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以陌生化的手段呈现“恐惧”这一“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揭示着人性的底蕴和内涵。科幻文学的研究者达科·苏恩文说,“人类具有一些最古老的恐惧……威尔斯巧妙地将这些恐惧用进化论的视野表现出来,这种视野被认为受到达尔文的生物学、演进论的宇宙学以及在一个历史时代结束时产生的‘世纪末’恐慌感的支撑”。(Suvin, 209)奥尔迪斯认为,“威尔斯笔下的非人类……是令人恐惧万分的生物。他们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微妙地认识到他们完全是我们的一部分,是我们血肉的一部分。”(奥尔迪斯,154)威尔斯呈现于科幻小说中的令人恐怖的异类景象源自于人性深处的罪恶和恐惧感,是人类生而有之的人性之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威尔斯将内蕴于心的无形的罪恶和恐惧外化为有形的意象,这一传统为后来的科幻小说家继承并发扬,创造出了形形色色与人类相异的机器人、异类和怪物。威尔斯的的科幻小说是对最幽深的人性的探索,是对人类本质的关怀与体贴。
五 结语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以上帝般的眼光和视域立足于人类种族的高度,放眼于宇宙大视野,对人类的命运和未来进行宏观性扫视和全局性把握。威尔斯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摒弃了个人的恩恩怨怨和卿卿我我,以高屋建瓴的姿态对人类种族的命运和未来进行宏观、抽象、普遍性的剖析和预测。他的作品抓住“人”这一文学的核心本质,通过对社会和人生的哲理性思索,提炼出抽象的人性,以文学陌生化的艺术手段将其呈现为充满张力的戏剧性冲突。威尔斯的小说是建基于疏离性认知的幻想类作品,以科幻小说的外壳包裹着哲理性思索和审美认知的内核。小说叙事语气深沉、冷静、客观,表达效果却充满体贴与情感,蕴含着对人类种族深挚的热爱和人文关怀。威尔斯在科幻小说中将宏观视野与微观探索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一起。
注:本文系天津哲学社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TJWW12-013。
参考文献:
[1] Suvin,Darko.Metamorphoses of Science Fiction:On the Poetics and History of a Literary Genre.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2] H·G·威尔斯,袁德成、袁静妤译:《莫罗博士的岛》,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 布赖恩·奥尔迪斯、戴维·温格罗夫:《亿万年大狂欢:西方科幻小说史》,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4] 赫·乔·威尔斯,杨渝南、张贯之译:《星球大战》,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5] H·G·威尔斯,吴天骄译:《时间机器》,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6] 肖明翰:《英美小说中的哥特小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黄秀敏,女,1971—,河北兴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上帝视域 人类种族 恐惧 人性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英国科幻作家H·G·威尔斯是西方科幻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被尊称为科幻小说世界的“莎士比亚”(奥尔迪斯,172)。他的科幻小说几乎为后世科幻作家指明了可以继续探索的所有道路,20世纪科幻小说中的几大主流话题,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反乌托邦”,均为威尔斯所开创。威尔斯对整个20世纪的科幻小说,尤其是美国黄金时代的科幻小说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威尔斯是一个先知型作家,他的科幻小说充满着深刻的寓意,蕴含着对人类命运的哲理性思索和对人类未来的前瞻性预测。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以文学的象征性手法对社会现实进行陌生化处理,以虚构性想象来表达作者本人及其时代的经验环境,在追求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中探寻人性的幽微,实现对人的本质性认知。他的科幻作品以上帝的视域为立足点,以哲理性思索和寓言性表述为手段,对人性进行探索,表达对人类种族的关怀与体贴。
二 人类命运,种族高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一些作家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大旗弘扬唯美主义,还有一些作家在用神话编织美丽的梦幻,以象征性手法影射社会现实,而威尔斯却独辟蹊径,以站在宇宙中心的上帝般的全局性视域来观察和描写人类,开创了站在种族高度创作科幻小说的先河。威尔斯在他的小说中摒弃了对个人情感的细部描写,采用万能的全视角,站在大宇宙的高度鸟瞰全人类。在威尔斯的笔下,地球只是宏阔的宇宙中无数有生命的世界之一。威尔斯在《星球大战》中这样描写人类:“当人类正在为自己的琐事奔忙的时候,自己却被专心致志地研究着,好比用显微镜研究一滴水里蠕动繁殖着的生物般仔细”(威尔斯,2008:3)。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大语境中,在至高无上的上帝视域中,人类如同“一滴水里蠕动繁殖着的生物”般微不足道。作为一个种族,人类遭到火星人的攻击和入侵时,大批人瞬间无声无息地倒在火星人的热光之中。人类不过是生存于地球上的一个种族,在火星人先进武器的攻击下,人类种族不堪一击!
人类未来的命运会怎样?出版于1895年的《时间机器》是威尔斯对这个问题思考的结果。在小说中,时间机器者向人类昭示了802701年的地球。那是一个架空的世界,高度发达的科技和人类文明所赋予人类的安逸生活已经反作用于人类,人类退化到儿童般的智商,失去了为生存而与大自然搏斗的力量,人类“消沉衰退,一蹶不振了”。(威尔斯,2009:44)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加剧的阶级分化使未来的人类异化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种族:靠剥削工人劳动而生活的资本家变异为体态矮小、纤弱的埃洛伊人,他们只有相当于5岁孩童的智力水平;资本家的剥削对象,那些常年在地下工作的工人则异化为夜间活动的地下居民莫洛克人。究其根源,埃洛伊人和莫洛克人是“迪斯累里两个民族观念的科幻小说的戏剧化体现”(奥尔迪斯,149)。之后,时间旅行者到了更久远的未来,三千万年后的地球已经了无生命的迹象,即将熄灭的太阳发出微弱暗淡的光,空气稀薄的地球沦为一个冷凄、寂寞的庞然大物。小说展示了一幅人类未来前景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文明和科技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的后果的担忧和困惑。《时间机器》以短小的篇幅描写人类和地球的千万年,探讨人类的未来命运。在无限的时间和广袤的空间视域内,人类种族渺若纤尘,人类的未来风雨飘摇,威尔斯的科幻小说重新拾回了英国文学中那种对前途的忧虑和不安。
三 哲理思索,寓意至上
在茫茫无垠的宇宙中,人类究竟居于什么样位置?人类未来的命运如何?科技最终会将人类引向何处?人类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威尔斯以他的科幻小说进行着哲理性的思索、探讨和假设,以象征和寓意手法提炼人生的形而上质,实践着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类前景的警示。
在威尔斯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力,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殖民活动如火如荼,大英帝国步入全盛时期。工业化一方面给英国社会带来了大好的经济前景和巨额的物质利润,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激发了新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劳资矛盾。以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为后盾,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占领了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殖民地国家在被剥削和被压迫中痛苦地呻吟。工业化不仅催生了人沦为机器的异化现象,也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及对大自然无限制地掠夺、污染和破坏。科技的进步暴露出狰狞的另一面。
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撼动了上帝与人之间的神圣关系纽带,引起了宗教界的恐慌,引发了“牛津大辩论”等一系列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激烈论争。由于信仰崩溃,人们的内心充满了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和焦虑。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世界弥漫着悲观主义和末世论思想。“在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光环和体面后面正在聚积着我们今天还在继续为之思考的动荡起伏的思潮。威尔斯恰到好处地以一系列梦幻般的形象体现了这种变动不居的情感,这些形象提炼了他那个时代充满矛盾的希望和恐惧。”(奥尔迪斯,146)
科学、社会、哲学等领域的变化对于敏感作家内心世界的冲击极其强烈。威尔斯在他的作品中将科学观念与社会批评结合起来,关注社会和人生。他的科幻小说以梦幻般的笔触描写着真实的世界,是对维多利亚时代各种社会伦理问题及劳资矛盾、殖民地与宗主国矛盾的深刻思索以及对这些问题会带来的后果的预测,揭示了科技发展的双刃剑作用:它一方面帮助人们实现乌托邦理想,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人类的新困境,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科学带给人类的新难题、新挑战。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将未来视作映照现实的一面镜子。小说的重心放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及其带来的冲突性后果。在小说《时间机器》中,工业革命以降的西方人对科学的恐惧已经发展为惨淡凄冷的人类末日景象,人类的生活已经与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渐行渐远,“异化”的景象比比皆是。威尔斯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与进化论相结合,用幻想和寓言的形式向工业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发出警告:科技的滥用和阶级分化会演变为惨烈的后果。《时间机器》充满了“哈代式的绝望”,伯纳德·伯冈兹将其称为“世纪末”的书。(奥尔迪斯,148)幻想中的人类未来影射着作者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是对人类现状所进行的哲理性思索,是对人类前景和终极处境的寓言性展示,深刻地体现着作者对于人类种族的关怀。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采取以虚说实的手法,打造出一个科学独当一面的替换世界。小说通过幻想来影射现实,强调人类进步的不安全性,人类的退化和灭绝的可能性,预见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人类生存危机,用象征或寓言的手法来折射现实中的人类社会,暴露社会上各种不合理制度下的黑暗和丑恶,既有讽喻意义,又有娱乐效果。所以,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也是“哲理小说”,充满着对社会、政治、人生的深刻思索,流溢着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威尔斯的科幻作品表现的是严肃的社会主题,作品中的世界是对现实的换位。
四 恐惧焦虑,人性探索
科幻小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基础是表达人类生而有之的恐惧感,美国现代著名哥特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说:“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肖明翰,5)。《亿万年大狂欢》的作者布赖恩·奥尔迪斯认为,科幻小说是“一种表现焦虑不安的文学的典型”(奥尔迪斯,104),它“召唤我们去记述人类最深沉的恐惧和最急迫的向往”(奥尔迪斯,14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恐惧使人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净化。对于读者而言,科幻小说既能使人在幻觉中置身险境,又从心底知道危险不会真正降临在自己身上,从而能够体会到恐惧所给予的一种强烈的愉悦感。恐惧是最深沉的人性的表达。
科幻文学表现的是对未来和未知事物的想象性预测,人性中的恐惧即源自于未知性,因为无知,所以畏惧。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人类渺小而可怜,自古至今,人类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恐惧与敬畏,宗教就是蒙昧无知的恐惧与敬畏交加的原初产物。17世纪,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破解了许多大自然的未解之谜,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昔日笼罩着宗教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宗教对人类的控制逐渐退席。文艺复兴以来,人类成为宇宙的中心,独自担当起认识宇宙和征服宇宙的重任。作为有限实体的人,面对的是无限的宇宙,恐惧感和敬畏感油然而生。恐惧是人性中最深沉的情感,是人性之根本。科幻小说表达的是人类的锐意进取和无法认识整个宇宙时所产生的纠结和困惑,以及由此而生的恐惧感。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以陌生化的手段呈现“恐惧”这一“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揭示着人性的底蕴和内涵。科幻文学的研究者达科·苏恩文说,“人类具有一些最古老的恐惧……威尔斯巧妙地将这些恐惧用进化论的视野表现出来,这种视野被认为受到达尔文的生物学、演进论的宇宙学以及在一个历史时代结束时产生的‘世纪末’恐慌感的支撑”。(Suvin, 209)奥尔迪斯认为,“威尔斯笔下的非人类……是令人恐惧万分的生物。他们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微妙地认识到他们完全是我们的一部分,是我们血肉的一部分。”(奥尔迪斯,154)威尔斯呈现于科幻小说中的令人恐怖的异类景象源自于人性深处的罪恶和恐惧感,是人类生而有之的人性之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威尔斯将内蕴于心的无形的罪恶和恐惧外化为有形的意象,这一传统为后来的科幻小说家继承并发扬,创造出了形形色色与人类相异的机器人、异类和怪物。威尔斯的的科幻小说是对最幽深的人性的探索,是对人类本质的关怀与体贴。
五 结语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以上帝般的眼光和视域立足于人类种族的高度,放眼于宇宙大视野,对人类的命运和未来进行宏观性扫视和全局性把握。威尔斯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摒弃了个人的恩恩怨怨和卿卿我我,以高屋建瓴的姿态对人类种族的命运和未来进行宏观、抽象、普遍性的剖析和预测。他的作品抓住“人”这一文学的核心本质,通过对社会和人生的哲理性思索,提炼出抽象的人性,以文学陌生化的艺术手段将其呈现为充满张力的戏剧性冲突。威尔斯的小说是建基于疏离性认知的幻想类作品,以科幻小说的外壳包裹着哲理性思索和审美认知的内核。小说叙事语气深沉、冷静、客观,表达效果却充满体贴与情感,蕴含着对人类种族深挚的热爱和人文关怀。威尔斯在科幻小说中将宏观视野与微观探索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一起。
注:本文系天津哲学社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TJWW12-013。
参考文献:
[1] Suvin,Darko.Metamorphoses of Science Fiction:On the Poetics and History of a Literary Genre.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2] H·G·威尔斯,袁德成、袁静妤译:《莫罗博士的岛》,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 布赖恩·奥尔迪斯、戴维·温格罗夫:《亿万年大狂欢:西方科幻小说史》,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4] 赫·乔·威尔斯,杨渝南、张贯之译:《星球大战》,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5] H·G·威尔斯,吴天骄译:《时间机器》,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6] 肖明翰:《英美小说中的哥特小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黄秀敏,女,1971—,河北兴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