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民生之本的大计。毕业大学生、进城农民工,下岗职工每年“三碰头”,人才市场就业压力很大,各高等院校大学就业指导工作任务艰巨,要求大学辅导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宏观就业政策,调查研究微观就业状况上来,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好和谐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十七大报告;就业指导;宏观就业政策
会计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近3年得到了全体师生的高度重视,就业率不断提高并且保持在85%左右比较稳定。虽然说我们的就业率在全校15个学院中排名并不在前面,但是我们的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新一届领导班子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会计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将有更大的成绩。
就业指导创新工作从2个方面来入手,一个方面是贯彻落实宏观就业政策,二个方面是调查研究微观就业状况。
第一个方面是贯彻落实宏观就业政策。
首先,国家通过立法规范就业工作。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26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就业促进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1]首次提请审议的就业促进法草案提出,国家实行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就业政策,逐步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首次提请审议的就业促进法草案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年龄、身体残疾等因素歧视劳动者。就业促进法草案提出,国家要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经贸政策、投资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等。就业促进法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失业预警制度,预防、调节和控制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 就业促进法草案还明确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免费服务,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
其次,在2006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指出:努力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2]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234亿元。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对“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50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据预测,未来几年城镇新进入市场的劳动力,每年都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今年最高是1603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2006年就比去年增加了75万人,总量达到了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来计算,当年高校毕业生就有30%,也就是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的就业。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对于2008年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和想要招聘的企业来说,2008年1月1日即将生效的《劳动合同法》无疑是一件大事,企业和应届毕业生都积极关注,而这一法律对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也起到了震动性的效果,四大新特点已经涌现。[4]
劳动合同期限变长。按照2008年1月1日即将生效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有些企业不愿将试用期减少到两个月以下,因此打算与应届生延长合同期限。今年很多企业都要求应届生签订长达3年以上的合同。任仕达集团(Randstad)北方区总经理石瑾认为,这类情形对应届生非常有利,目前的就业市场仍然是雇主的市场,而《劳动合同法》的这一规定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应届生的权益。
人才派遣更受欢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会促使很多的企业在招收固定的员工时更加谨慎,任仕达集团(Randstad)北方区总经理石瑾告诉记者,类似该公司目前在国内提供的人才派遣服务,由于能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企业的用人效率,因此正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在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刚毕业除了去找一份固定工作,很多人还会选择一些灵活的工作,比如通过人才派遣公司来找工作,与他们签订一些短期的派遣合同。这些工作机会目前往往是由一些大的跨国公司来提供的,除了IT、金融等技术性强的职务,诸如商务代表、客服、销售等岗位对专业的要求不高,而更看重人的个人基本素质。这些工作机会对于丰富个人的人生阅历有很大帮助,能弥补应届生工作经验不足的缺点,对于以后的跳槽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因而也将越来越受大学毕业生的欢迎。
这一法律对于试用期规定很详细,引导企业与员工签订长期合同。法律出台后,毕业生会对自身的劳动保障有更深的了解,而企业的辞退成本,需要承担的合同、法律风险都更大了。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也会更加小心,只要招聘,肯定就要招聘到合适的优秀的能胜任的学生,这样一来,那些以前在学校里混日子的学生找工作自然会比较难。因此建议大学生要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面试技巧、学习能力。
粗放型企业压力大。对于企业来说,现在必须在录用的时候,对于录用条件有明确的条款,此外还要将规章制度进行细化,因为这些将成为企业在试用期后解聘的依据。杨勤告诉记者,对于以前管理比较粗放的企业来说,这次的《劳动合同法》对他们的影响会比较大,尤其是一些历史长、制造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的压力会比较大,而一些历史短、规范的企业,他们面临的变革压力会小一些。
校外招聘会注意四细节。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除了参加在学校里面举行的各大企业的校园宣讲会,以及从网上投递个人简历,还有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从校外的大型招聘会获取招聘信息,专家建议,要想在这类招聘会上提高效率、最快地吸引招聘单位的注意,就要注意四个细节:
在企业招聘会现场给企业递交简历时,最好选择人不是很多很乱的时候,要争取多跟用人单位聊聊,增加对方的印象,否则你的简历极有可能被淹没在一堆竞争者的简历当中无出头之日。第二,给对方简历前,要尽量多地提前做些功课,好好上网查查招聘企业的资料,并针对性地修改简历,然后再去那个企业应聘。第三,多准备一些自己觉得比较满意、能体现你的气质的近照,这会加深对方对你的印象。第四,还应该尽量选择好要应聘的职位,找把握最大的职位应聘,不要对同一个公司应聘好多个不同的职位,那样用人单位会觉得你定位不清楚,不是专业人才。
根据全国的调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有限,仅占新增岗位的22%,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加22%,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降低22%。“三个22%”,凸显出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而这种形势,还将影响到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2007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在面临的压力下会计学院初次就业率达到92%,2008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将更大,第一个是总量大,增幅高,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较大的增加,总量和增长创历史新高达到600多万人,再加上年未就业的124万人,总和有724万待就业大学生,2008年应届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总和有1219万人。二是辽宁省内外分布不均匀,我校的毕业生主要依靠省内安置,省外安置毕业生相对比率较小。三是近两年,民办学校增长较快,这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将争夺我校的就业资源。四是在细化国家就业指导操作办法,释放就业政策能量上有待加强。五是高校管理层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政策、资金有待进一步落实,就业信息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六是全社会就业观念滞后于时代的变化,社会舆论环境有待于改善,学生受家庭落后就业观念严重左右,将对就业工作带来影响。
为此,今年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把各项政策和项目的落实工作做实,做细,做深,推动会计学院毕业生在基层就业;二、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努力开发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积极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三、为就业毕业生提供更好的服务,维护毕业生的利益,提供及时的社会救助;四、建立毕业生就业联络途径,创新就业机制和手段,扩大就业服务范围;五、加强就业实习和见习,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六、稳定招生规模,完善就业评估体系,把就业状况和学院的创新水平、招生挂钩,相互促进;七、引导全体师生转变就业观念,改善就业舆论环境,加强就业指导中竞争观念,大力宣传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
所以我们以2008年为毕业生就业的服务年为契机,在会计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体系基本建立的基础上,为毕业生提供更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是我们的重点工作。
第二个方面是调查研究微观就业状况。
我对会计学院应往届1000名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由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两部分组成,对辽宁省区内的700名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611份,其中,有临时工作231人,失业大学生50人。对失业大学生中的30名大学生进行了电话访谈,接受访谈的30名待业大学生的基本生活均有起码的保障。待业大学生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朝不保夕的只是极少数;多数待业大学生对暂时找不到理想工作持“理解”态度。与一般的失业人员不同,待业大学生虽然暂时没有工作,但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意味着生活来源的“中断”。家长依然可以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做一些临时的工作,挣钱养活自己,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不过,对于自己目前的生存状态,待业大学生们非常坦率地表示了自己的不满。这些不满相对集中在收入水平、工作环境、发展机会等几个方面。
按照以前的传统观念,待业总会让人觉得有些尴尬和无奈,但是,对于今天这些暂时处于待业状态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观念显然已经过时了。接受访谈的30名待业大学生,大部分是已经找到了接收单位,但认为“不理想”而主动拒绝掉了;由于没有找到接收单位而待业的不足一半。而且,在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的待业大学生中,也有1/3表示,自己“并不着急”,要“看准了再说”。由此可见,社会给大学生提供的工作机会相对不足固然是造成大学生待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许多大学生宁可待业也不肯从事不理想工作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学生“拒”掉了工作还是工作“拒”掉了学生,这些待业大学生中并没有人愿意长期待业。从不安、焦虑到冷静反思,是多数大学生的心路历程。
调查显示,待业大学生对人生信仰、目标选择、价值判断等终极关怀层面的问题比农民工或下岗失业人员更为关注,其选择也更接近社会主流文化的要求。比如,待业大学生认为人应该有信仰,他们的人生信念更为积极。在实现生存与发展目标上,待业大学生更强调依靠个人。在接受访谈的待业大学生中,37%的人认为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需要“靠个人实力、综合能力”;47%的人认为“靠能力+关系+机遇”;只有16%的人选择了“主要靠关系”。对于待业大学生来说,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使“关系决定一切”的说法失去了“信度”。此外,绝大多数处于待业状态的大学生都渴望得到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培训机会。关于自主创业,三分之二的人有这样的想法,但苦于没有资金和相应的扶持性政策。
有位接受访谈的待业大学生这么说:工作不是找不着,而是想找一个好点的。到财政局或税务局工作是我的职业目标,也和我所学的专业对口,但今年这两家单位都没有招人。虽然也有几个单位想要我,比如银行、企业,但我不想去。我现在在家自学,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上靠父母,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中国都不是一个“大学生过剩”的国家。然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却无可争议地摆在面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部分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就业的主观原因以外,客观上更多地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目前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还有计划经济的影子,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使得当前的很多大学生对书本之外的知识知之甚少,成为好看但不中用的“理论人才”。
从我这7年就业指导工作的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完成是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生也强调说老师引导他们考一堆证,但是我认为这些证多数没什么用,就跟学历不等于能力,有了结婚证不等于有了爱情,我觉得这种教育引导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各学校具体教育工作中考证市场化了。我认为大学生在校应该关心行业方向、行业信息,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工作实践,完成从大学生向职业人转换。我觉得大学生在自我转换的时候是很重要的,以前做一个学生,你只要把自己的学业搞好,但是你在企业里面是要工作能力创造个人业绩的,是要跟团队配合的。在学校的老师也应该明白企业需要用什么样的人,这个真的挺重要。我认为学校和企业评价学生的标准不一样。
二、当前的高校教育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堆应聘技巧,但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等方面,却常常表现得不尽如人意。随着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凸现,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缺乏规范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在本次调查中,有100%的人声称自己接受过专业、有效、系统的职业指导。其中,这部分接受过专业的职业指导的大学生中,51.2%的人大四/毕业前才开始接触职业指导服务,48.4%的人从大二大三开始对职业指导有所了解,有0.4%的人选择了“其他”。但到2007年全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的只有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很多高校也只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和设立职业指导中心,我校首批生涯规划师于2008年8月才取得资格证书。学生心中的“专业、有效、系统的职业指导”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很值得置疑。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近年来我们学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甚至在一年级就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试图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加学校的就业率。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当今大学中却普遍成了冷门,即使列入考试科目给学分,也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安排就业指导课时就亲身体验到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门庭冷落。为什么关乎大学生就业前景的就业指导课会显得如此尴尬?为什么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会漠然视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究竟有无必要开设?怎样才能走出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困境?
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都想找到理想的工作,这也是人之常情。有这两大条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有存在的空间,而且应该成为大学中最火爆的课程才合乎常理。但现实情况却与此相反,那我们只能断定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出了问题,只有对课程进行改革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然就业指导就是与市场和企业的沟通,则指导者必为熟悉市场和企业,有人才市场经验的大学教师或者经验丰富的职业指导师具备讲课教学的条件,他应该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相关经验,全面掌握大经济环境下的就业动态,包括各个行业发展、各种专业岗位、各个年龄层次、各种学历层次等供需情况,并能预测出某一职业的发展趋势,以便给求职者提供具体的信息。既身处市场,又从事培训活动,优秀的教师可以给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可以使大学生成为市场的受欢迎者。就以本人进行就业指导的培训为例,我能从市场对大学生需要的角度谈大学生就业,从企业老板的角度谈企业如何选用大学生,从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的角度谈在选择简历或是初次面试如何过关进入复试等等。这不是任何一个老师或是教授能讲出来的,这是从近几年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
三、虽然各高校都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迄今为止,我们却还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每年春节以后到毕业前夕,怀揣自荐材料“南征北战”到处“赶场”,依然是大学生就业的一道独特风景。我每年都参加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体育馆招聘会,从这几年的招聘中看到不是特别理想。学生方向感不明确,有很多特别聪明的学生,在学校被应试教育模式浪费了,就觉得挺可惜的。有很多特别聪明的学生,一进到学校就放松了,参加所谓的社会活动,提高综合能力,被很多五花八门的东西诱惑了,而没有学习到真正所需要的东西。
因此,逐步转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协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当前各地分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资源,应该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EB/OL].(发表日期2007年3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 2007-03/27/content_5902297.htm
[2]新华社. 2006政府工作报告.[ EB/OL]. (发表日期2006年3月)央视国际. www.cctv.com
[3]新华社.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EB/OL]. (发表日期2007年10月)央视国际. www.cctv.com
[4]《劳动合同法》促使2008就业市场凸现四大新特点. [N]京华时报 .2007年12月
(作者单位: 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118001)
关键词:十七大报告;就业指导;宏观就业政策
会计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近3年得到了全体师生的高度重视,就业率不断提高并且保持在85%左右比较稳定。虽然说我们的就业率在全校15个学院中排名并不在前面,但是我们的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新一届领导班子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会计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将有更大的成绩。
就业指导创新工作从2个方面来入手,一个方面是贯彻落实宏观就业政策,二个方面是调查研究微观就业状况。
第一个方面是贯彻落实宏观就业政策。
首先,国家通过立法规范就业工作。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26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就业促进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1]首次提请审议的就业促进法草案提出,国家实行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就业政策,逐步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首次提请审议的就业促进法草案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年龄、身体残疾等因素歧视劳动者。就业促进法草案提出,国家要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经贸政策、投资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等。就业促进法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失业预警制度,预防、调节和控制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 就业促进法草案还明确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免费服务,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
其次,在2006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指出:努力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2]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234亿元。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对“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50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据预测,未来几年城镇新进入市场的劳动力,每年都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今年最高是1603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2006年就比去年增加了75万人,总量达到了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来计算,当年高校毕业生就有30%,也就是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的就业。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对于2008年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和想要招聘的企业来说,2008年1月1日即将生效的《劳动合同法》无疑是一件大事,企业和应届毕业生都积极关注,而这一法律对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也起到了震动性的效果,四大新特点已经涌现。[4]
劳动合同期限变长。按照2008年1月1日即将生效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有些企业不愿将试用期减少到两个月以下,因此打算与应届生延长合同期限。今年很多企业都要求应届生签订长达3年以上的合同。任仕达集团(Randstad)北方区总经理石瑾认为,这类情形对应届生非常有利,目前的就业市场仍然是雇主的市场,而《劳动合同法》的这一规定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应届生的权益。
人才派遣更受欢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会促使很多的企业在招收固定的员工时更加谨慎,任仕达集团(Randstad)北方区总经理石瑾告诉记者,类似该公司目前在国内提供的人才派遣服务,由于能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企业的用人效率,因此正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在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刚毕业除了去找一份固定工作,很多人还会选择一些灵活的工作,比如通过人才派遣公司来找工作,与他们签订一些短期的派遣合同。这些工作机会目前往往是由一些大的跨国公司来提供的,除了IT、金融等技术性强的职务,诸如商务代表、客服、销售等岗位对专业的要求不高,而更看重人的个人基本素质。这些工作机会对于丰富个人的人生阅历有很大帮助,能弥补应届生工作经验不足的缺点,对于以后的跳槽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因而也将越来越受大学毕业生的欢迎。
这一法律对于试用期规定很详细,引导企业与员工签订长期合同。法律出台后,毕业生会对自身的劳动保障有更深的了解,而企业的辞退成本,需要承担的合同、法律风险都更大了。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也会更加小心,只要招聘,肯定就要招聘到合适的优秀的能胜任的学生,这样一来,那些以前在学校里混日子的学生找工作自然会比较难。因此建议大学生要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面试技巧、学习能力。
粗放型企业压力大。对于企业来说,现在必须在录用的时候,对于录用条件有明确的条款,此外还要将规章制度进行细化,因为这些将成为企业在试用期后解聘的依据。杨勤告诉记者,对于以前管理比较粗放的企业来说,这次的《劳动合同法》对他们的影响会比较大,尤其是一些历史长、制造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的压力会比较大,而一些历史短、规范的企业,他们面临的变革压力会小一些。
校外招聘会注意四细节。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除了参加在学校里面举行的各大企业的校园宣讲会,以及从网上投递个人简历,还有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从校外的大型招聘会获取招聘信息,专家建议,要想在这类招聘会上提高效率、最快地吸引招聘单位的注意,就要注意四个细节:
在企业招聘会现场给企业递交简历时,最好选择人不是很多很乱的时候,要争取多跟用人单位聊聊,增加对方的印象,否则你的简历极有可能被淹没在一堆竞争者的简历当中无出头之日。第二,给对方简历前,要尽量多地提前做些功课,好好上网查查招聘企业的资料,并针对性地修改简历,然后再去那个企业应聘。第三,多准备一些自己觉得比较满意、能体现你的气质的近照,这会加深对方对你的印象。第四,还应该尽量选择好要应聘的职位,找把握最大的职位应聘,不要对同一个公司应聘好多个不同的职位,那样用人单位会觉得你定位不清楚,不是专业人才。
根据全国的调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有限,仅占新增岗位的22%,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加22%,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降低22%。“三个22%”,凸显出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而这种形势,还将影响到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2007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在面临的压力下会计学院初次就业率达到92%,2008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将更大,第一个是总量大,增幅高,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较大的增加,总量和增长创历史新高达到600多万人,再加上年未就业的124万人,总和有724万待就业大学生,2008年应届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总和有1219万人。二是辽宁省内外分布不均匀,我校的毕业生主要依靠省内安置,省外安置毕业生相对比率较小。三是近两年,民办学校增长较快,这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将争夺我校的就业资源。四是在细化国家就业指导操作办法,释放就业政策能量上有待加强。五是高校管理层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政策、资金有待进一步落实,就业信息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六是全社会就业观念滞后于时代的变化,社会舆论环境有待于改善,学生受家庭落后就业观念严重左右,将对就业工作带来影响。
为此,今年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把各项政策和项目的落实工作做实,做细,做深,推动会计学院毕业生在基层就业;二、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努力开发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积极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三、为就业毕业生提供更好的服务,维护毕业生的利益,提供及时的社会救助;四、建立毕业生就业联络途径,创新就业机制和手段,扩大就业服务范围;五、加强就业实习和见习,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六、稳定招生规模,完善就业评估体系,把就业状况和学院的创新水平、招生挂钩,相互促进;七、引导全体师生转变就业观念,改善就业舆论环境,加强就业指导中竞争观念,大力宣传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
所以我们以2008年为毕业生就业的服务年为契机,在会计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体系基本建立的基础上,为毕业生提供更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是我们的重点工作。
第二个方面是调查研究微观就业状况。
我对会计学院应往届1000名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由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两部分组成,对辽宁省区内的700名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611份,其中,有临时工作231人,失业大学生50人。对失业大学生中的30名大学生进行了电话访谈,接受访谈的30名待业大学生的基本生活均有起码的保障。待业大学生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朝不保夕的只是极少数;多数待业大学生对暂时找不到理想工作持“理解”态度。与一般的失业人员不同,待业大学生虽然暂时没有工作,但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意味着生活来源的“中断”。家长依然可以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做一些临时的工作,挣钱养活自己,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不过,对于自己目前的生存状态,待业大学生们非常坦率地表示了自己的不满。这些不满相对集中在收入水平、工作环境、发展机会等几个方面。
按照以前的传统观念,待业总会让人觉得有些尴尬和无奈,但是,对于今天这些暂时处于待业状态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观念显然已经过时了。接受访谈的30名待业大学生,大部分是已经找到了接收单位,但认为“不理想”而主动拒绝掉了;由于没有找到接收单位而待业的不足一半。而且,在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的待业大学生中,也有1/3表示,自己“并不着急”,要“看准了再说”。由此可见,社会给大学生提供的工作机会相对不足固然是造成大学生待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许多大学生宁可待业也不肯从事不理想工作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学生“拒”掉了工作还是工作“拒”掉了学生,这些待业大学生中并没有人愿意长期待业。从不安、焦虑到冷静反思,是多数大学生的心路历程。
调查显示,待业大学生对人生信仰、目标选择、价值判断等终极关怀层面的问题比农民工或下岗失业人员更为关注,其选择也更接近社会主流文化的要求。比如,待业大学生认为人应该有信仰,他们的人生信念更为积极。在实现生存与发展目标上,待业大学生更强调依靠个人。在接受访谈的待业大学生中,37%的人认为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需要“靠个人实力、综合能力”;47%的人认为“靠能力+关系+机遇”;只有16%的人选择了“主要靠关系”。对于待业大学生来说,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使“关系决定一切”的说法失去了“信度”。此外,绝大多数处于待业状态的大学生都渴望得到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培训机会。关于自主创业,三分之二的人有这样的想法,但苦于没有资金和相应的扶持性政策。
有位接受访谈的待业大学生这么说:工作不是找不着,而是想找一个好点的。到财政局或税务局工作是我的职业目标,也和我所学的专业对口,但今年这两家单位都没有招人。虽然也有几个单位想要我,比如银行、企业,但我不想去。我现在在家自学,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上靠父母,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中国都不是一个“大学生过剩”的国家。然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却无可争议地摆在面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部分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就业的主观原因以外,客观上更多地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目前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还有计划经济的影子,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使得当前的很多大学生对书本之外的知识知之甚少,成为好看但不中用的“理论人才”。
从我这7年就业指导工作的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完成是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生也强调说老师引导他们考一堆证,但是我认为这些证多数没什么用,就跟学历不等于能力,有了结婚证不等于有了爱情,我觉得这种教育引导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各学校具体教育工作中考证市场化了。我认为大学生在校应该关心行业方向、行业信息,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工作实践,完成从大学生向职业人转换。我觉得大学生在自我转换的时候是很重要的,以前做一个学生,你只要把自己的学业搞好,但是你在企业里面是要工作能力创造个人业绩的,是要跟团队配合的。在学校的老师也应该明白企业需要用什么样的人,这个真的挺重要。我认为学校和企业评价学生的标准不一样。
二、当前的高校教育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堆应聘技巧,但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等方面,却常常表现得不尽如人意。随着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凸现,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缺乏规范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在本次调查中,有100%的人声称自己接受过专业、有效、系统的职业指导。其中,这部分接受过专业的职业指导的大学生中,51.2%的人大四/毕业前才开始接触职业指导服务,48.4%的人从大二大三开始对职业指导有所了解,有0.4%的人选择了“其他”。但到2007年全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的只有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很多高校也只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和设立职业指导中心,我校首批生涯规划师于2008年8月才取得资格证书。学生心中的“专业、有效、系统的职业指导”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很值得置疑。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近年来我们学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甚至在一年级就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试图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加学校的就业率。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当今大学中却普遍成了冷门,即使列入考试科目给学分,也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安排就业指导课时就亲身体验到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门庭冷落。为什么关乎大学生就业前景的就业指导课会显得如此尴尬?为什么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会漠然视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究竟有无必要开设?怎样才能走出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困境?
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都想找到理想的工作,这也是人之常情。有这两大条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有存在的空间,而且应该成为大学中最火爆的课程才合乎常理。但现实情况却与此相反,那我们只能断定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出了问题,只有对课程进行改革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然就业指导就是与市场和企业的沟通,则指导者必为熟悉市场和企业,有人才市场经验的大学教师或者经验丰富的职业指导师具备讲课教学的条件,他应该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相关经验,全面掌握大经济环境下的就业动态,包括各个行业发展、各种专业岗位、各个年龄层次、各种学历层次等供需情况,并能预测出某一职业的发展趋势,以便给求职者提供具体的信息。既身处市场,又从事培训活动,优秀的教师可以给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可以使大学生成为市场的受欢迎者。就以本人进行就业指导的培训为例,我能从市场对大学生需要的角度谈大学生就业,从企业老板的角度谈企业如何选用大学生,从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的角度谈在选择简历或是初次面试如何过关进入复试等等。这不是任何一个老师或是教授能讲出来的,这是从近几年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
三、虽然各高校都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迄今为止,我们却还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每年春节以后到毕业前夕,怀揣自荐材料“南征北战”到处“赶场”,依然是大学生就业的一道独特风景。我每年都参加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体育馆招聘会,从这几年的招聘中看到不是特别理想。学生方向感不明确,有很多特别聪明的学生,在学校被应试教育模式浪费了,就觉得挺可惜的。有很多特别聪明的学生,一进到学校就放松了,参加所谓的社会活动,提高综合能力,被很多五花八门的东西诱惑了,而没有学习到真正所需要的东西。
因此,逐步转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协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当前各地分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资源,应该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EB/OL].(发表日期2007年3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 2007-03/27/content_5902297.htm
[2]新华社. 2006政府工作报告.[ EB/OL]. (发表日期2006年3月)央视国际. www.cctv.com
[3]新华社.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EB/OL]. (发表日期2007年10月)央视国际. www.cctv.com
[4]《劳动合同法》促使2008就业市场凸现四大新特点. [N]京华时报 .2007年12月
(作者单位: 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11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