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教师能够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下面我就以贾平凹名作《一只贝》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应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共同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化繁为简,提取关键信息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琐碎,学生缺乏探索的激情,谈何教学效果。要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对课文中的整体脉络和知识要点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能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句,由此辐射到整篇课文,做到在整体阅读中融合,于辨识比较中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取关键信息,从而简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呢?首先当然要关注课题,我在揭示课题《一只贝》后就请学生思考:这只贝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经历?要求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并将课题演变成填空“一只(
)的贝”,借此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只贝的初步印象,引导他们从整体来感知课文。其次是要寻找中心句。再读课文时,我告知学生文章还直接对这只贝做出了一个评价,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并画出来。学生很快找到:“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样的设计指向明确,引导学生迅速将一篇文章概括成一句话,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帮助学生掌握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由于阅读课文时从整体入手,提纲挈领,学生的思路格外清晰,对贾平凹笔下的这只贝更有了整体的感知和个性化的认识。正是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再次精读全文时格外轻松,而且不时有精妙回答闪现,效果事半功倍。
二、求同存异,提点个性解读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把学生视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努力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解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组织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说这只贝既是可怜的也是可敬的呢?”学生们通过圈画批注和讨论交流,很自然地理解了贝的遭遇是可怜的,表现又是可敬的。我又请学生展开想象:“当柔嫩的软肉与坚硬的棱角相摩擦时,这只贝要承受怎样的痛苦呢?”这个问题引导孩子想象这只贝血流不止、痛如刀绞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对“可怜”一词的理解。我追问:“给这只贝带来痛苦的仅仅是肉体上的伤害吗?”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身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深深体会到贝的可怜不仅在于受到了身體上的伤害,更悲哀的是由于饱受折磨导致长相丑陋,遭人鄙弃,精神上也遭受了巨大的痛苦,而这一切更加凸显出它的可敬。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不脱离文本,又层层深入,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学生在读文思考、讨论交流中自然而然进发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由表及里,提炼文本主题
阅读教学不能停留于文本字词的表面,更要由表及里,提炼出文本主题,让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与启示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使其阅读分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作品的主题往往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意蕴,这个发现提炼的过程本身就是解读作品、分析文章的思维过程,充满了思考性和探索性。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就要用高于学生的视野宽度和思维深度来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理解给学生导航,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教学切实有效。
如果为了凸显文本主题,一味凭空深挖“从这只贝身上能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只会让年纪尚小、经历有限的学生无所适从。教学中我先启发学生讨论交流身边有哪些事物也有着与这只贝相似的经历。在学生若有所悟的基础上,适时出示了自己的原创小诗与大家分享:“承受住石子的折磨,渺小的贝献出了名贵的珍珠;承受住烈火的考验,乌黑的泥化身为精美的陶器;承受住风雨的洗礼,柔弱的帆到达了成功的彼岸;承受住锤打的残酷,普通的铁变成了锋利的宝剑。同样的,承受住生活的磨难,平凡的我们也会拥有美丽的人生。”这首小诗既与刚才的问题巧妙衔接,源于文本又凝聚了教师深入的思考,自然而直接地揭示了课文的主题,引起学生深深的共鸣,比单纯说教的效果好得多。
四、举一反三,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的魅力来自文本中所呈现的多元文化,同一个内容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因此我们要把教材视作拓展学生视野的窗口,举一反三进行文本拓展。一来加大课堂容量,提高阅读效率;二来有利于反哺课文,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三来还能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冲撞,说出自己个性化的感悟,让文本中的人文内涵直达心灵引发共鸣。教师要巧妙选取相关的阅读文本,让学生领略到不同艺术形式的风采,感受到不同作家的独特魅力,于潜移默化问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一只贝》这篇课文时,我在教学完课文后将著名女作家席慕蓉的同名作品推荐给学生。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了阅读比较,有的评论道:“这只贝虽然没有孕育出名贵的珍珠,但它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有的赞美说:“这只贝的生命是那么短暂,却在人世间留下了永恒的美丽,我觉得它和贾平凹笔下的丑贝一样可敬。”有的则由衷地感叹:“我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美丑,都要给这世间留下些什么,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看到学生萌发了辩证看待问题的初步意识,我又趁热打铁:“本文作者贾平凹曾写过另一篇文章《丑石》,写一块大石头因为丑而没人注意,甚至人们连千活都不愿意用它,后来一位科学家发现了它,认定是一块太空陨石,很有研究价值,便把它运到了省城,成为科研珍品。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故事,想想丑石和这只贝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就将阅读的触角延伸到了课外,为学生构筑起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积淀语言、感悟哲理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经典作品的浸润中逐渐养成、提升。
一、化繁为简,提取关键信息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琐碎,学生缺乏探索的激情,谈何教学效果。要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对课文中的整体脉络和知识要点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能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句,由此辐射到整篇课文,做到在整体阅读中融合,于辨识比较中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取关键信息,从而简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呢?首先当然要关注课题,我在揭示课题《一只贝》后就请学生思考:这只贝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经历?要求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并将课题演变成填空“一只(
)的贝”,借此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只贝的初步印象,引导他们从整体来感知课文。其次是要寻找中心句。再读课文时,我告知学生文章还直接对这只贝做出了一个评价,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并画出来。学生很快找到:“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样的设计指向明确,引导学生迅速将一篇文章概括成一句话,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帮助学生掌握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由于阅读课文时从整体入手,提纲挈领,学生的思路格外清晰,对贾平凹笔下的这只贝更有了整体的感知和个性化的认识。正是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再次精读全文时格外轻松,而且不时有精妙回答闪现,效果事半功倍。
二、求同存异,提点个性解读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把学生视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努力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解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组织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说这只贝既是可怜的也是可敬的呢?”学生们通过圈画批注和讨论交流,很自然地理解了贝的遭遇是可怜的,表现又是可敬的。我又请学生展开想象:“当柔嫩的软肉与坚硬的棱角相摩擦时,这只贝要承受怎样的痛苦呢?”这个问题引导孩子想象这只贝血流不止、痛如刀绞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对“可怜”一词的理解。我追问:“给这只贝带来痛苦的仅仅是肉体上的伤害吗?”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身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深深体会到贝的可怜不仅在于受到了身體上的伤害,更悲哀的是由于饱受折磨导致长相丑陋,遭人鄙弃,精神上也遭受了巨大的痛苦,而这一切更加凸显出它的可敬。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不脱离文本,又层层深入,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学生在读文思考、讨论交流中自然而然进发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由表及里,提炼文本主题
阅读教学不能停留于文本字词的表面,更要由表及里,提炼出文本主题,让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与启示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使其阅读分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作品的主题往往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意蕴,这个发现提炼的过程本身就是解读作品、分析文章的思维过程,充满了思考性和探索性。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就要用高于学生的视野宽度和思维深度来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理解给学生导航,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教学切实有效。
如果为了凸显文本主题,一味凭空深挖“从这只贝身上能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只会让年纪尚小、经历有限的学生无所适从。教学中我先启发学生讨论交流身边有哪些事物也有着与这只贝相似的经历。在学生若有所悟的基础上,适时出示了自己的原创小诗与大家分享:“承受住石子的折磨,渺小的贝献出了名贵的珍珠;承受住烈火的考验,乌黑的泥化身为精美的陶器;承受住风雨的洗礼,柔弱的帆到达了成功的彼岸;承受住锤打的残酷,普通的铁变成了锋利的宝剑。同样的,承受住生活的磨难,平凡的我们也会拥有美丽的人生。”这首小诗既与刚才的问题巧妙衔接,源于文本又凝聚了教师深入的思考,自然而直接地揭示了课文的主题,引起学生深深的共鸣,比单纯说教的效果好得多。
四、举一反三,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的魅力来自文本中所呈现的多元文化,同一个内容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因此我们要把教材视作拓展学生视野的窗口,举一反三进行文本拓展。一来加大课堂容量,提高阅读效率;二来有利于反哺课文,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三来还能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冲撞,说出自己个性化的感悟,让文本中的人文内涵直达心灵引发共鸣。教师要巧妙选取相关的阅读文本,让学生领略到不同艺术形式的风采,感受到不同作家的独特魅力,于潜移默化问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一只贝》这篇课文时,我在教学完课文后将著名女作家席慕蓉的同名作品推荐给学生。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了阅读比较,有的评论道:“这只贝虽然没有孕育出名贵的珍珠,但它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有的赞美说:“这只贝的生命是那么短暂,却在人世间留下了永恒的美丽,我觉得它和贾平凹笔下的丑贝一样可敬。”有的则由衷地感叹:“我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美丑,都要给这世间留下些什么,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看到学生萌发了辩证看待问题的初步意识,我又趁热打铁:“本文作者贾平凹曾写过另一篇文章《丑石》,写一块大石头因为丑而没人注意,甚至人们连千活都不愿意用它,后来一位科学家发现了它,认定是一块太空陨石,很有研究价值,便把它运到了省城,成为科研珍品。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故事,想想丑石和这只贝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就将阅读的触角延伸到了课外,为学生构筑起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积淀语言、感悟哲理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经典作品的浸润中逐渐养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