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特别强调文字美感,一字一句都非常精炼,如涓涓细水娓娓道来,自然朴实。袁宏道曾说:散文的优势在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对于散文而言,最核心之处在于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散文以或质朴或优美的文字,诉说着浓浓的乡土风情,呈现出厚重的历史积淀,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语文测试中,散文阅读几乎成为必选项目。以统编版七年级教材为例:叙事类散文有15篇,抒情类有6篇,议论类散文2篇,总计23篇,占了半壁江山。
中考散文又有哪些考点呢?梳理近几年全国范围内的中考试卷,我们发现有以下几种:梳理文章思路,分析景物(事物)特点,把握关键词句,评析写作(表现)手法,赏析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等。
近几年来,浙江省各市中考试题中,文学类作品阅读题的命制形式与内容创新不断,阅读材料语言典范,且与情感熏陶有机融合,考点设置注重文体特点与文本特质把握,评分标准遵循采点给分与分层赋分优势互补,实现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具体题型特点例举如下:
一、改变以往肢解文章的阅读倾向,重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注重对文章整体认知的考查
整体把握既包括对文章内容、感情基调、行文线索的感性认识,又包括对文章义旨的理性认识。
2018年嘉兴和舟山卷《关于桥的事》第5题:有人认为,本文题为“关于桥的事”,但主要写了稻田、土地、船只、龙王庙、小镇拆迁等与桥无关的内容,不太妥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你运用散文知识简要阐述。
【分析】该题侧重散文选材自由灵活、形散神凝文体特征的考察。从表面看,文章所写稻田、土地、船只、龙王庙这些内容似乎与桥无关,实际上时时处处皆有桥的影子,因为都是儿时家乡的美好景色,是故乡的缩影,这些景物与桥一起成为作者对家乡情感的寄托。散文中看似不经意的零散的一事、一物、一景的描绘,背后都是凝聚着深情的。
又如,2018年湖州卷《到石码去》第6题:仿照示例,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并围绕这个词,整合本文的相关内容。
示例:完整无损——32年了,门前苔痕斑斑的石阶、街上腥味的风、闪闪发亮的鳞片、靠在门框上熟睡的渔妇,“我”出生那天的情景,在记忆里完整无损。(备选词语:“精灵儿”、木屐、永远)
【分析】该题重在培养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句、重点词语的解读,这样的词语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完整无损”“精灵儿”“木屐”“永远”等看似杂乱的关键词,却能串联起作者内心的情感主线。
二、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考查,关注其质疑、思辨的能力
以往的教学强调对“第一文本”的理解,但是当前的教学理念更重视对“第二文本”的开发。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的一项任务,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2018年湖州卷《到石码去》第9题:上文题目是“到石码去”,但作者最终还是没去。请结合文意,探究题目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以及对文章思辨的深层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无论是“想回”与“没回”都要结合作者情感,把二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考虑,形成有意义的联系。
又如,2018年嘉兴和舟山卷《关于桥的事》第6题:作家王彬说,散文无非是一种包孕情感的文学自述而已。本文作者想通过“桥的事”诉说些什么?写出你的感悟思考。
【分析】这道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如果流于表面,只能肤浅地回答: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纯真生活、对奶奶的眷恋之情。如果文意的理解能更深入,思考更有深度,能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认识到此文所揭示的社会意义才是最佳的切入点。
三、注重对文本阅读策略的考查
如,2018年湖州卷《到石码去》第7题:舒婷是当代著名诗人。诗人写散文,格外诗意盎然。请品读第⑥、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写上批注。
【分析】文本批注方式的考察更加自然、灵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有的放矢,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如此道题就偏重对动词、修辞和重点词句的赏析。学生答题的空间不受拘束,只要找准审题方向即可。
又如,2018年衢州卷《小偷车夫和老头》第8题: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分析】用诗句做批注,来表达你对所读文章的感悟。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在把握文本材料基本内容与作者基本情感基础上的语言积累情况以及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学生不仅要读瞳这一篇散文,更要能够从此文中跳出来,做到灵活迁移和拓展,能够在相似的情感中进行选择、判断、比较、赏析,答对实属不易。
四、关注对群文式阅读的考查
2018年衢州卷《小偷车夫和老头》第7题:作家毕飞宇认为,闫土是鲁迅笔下众多“奴才”中的一个。结合《故乡》,比较分析闫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6分)
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4分)
【分析】这一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所读文本内容的把握程度,并且基本上都会要求考生结合多个文本材料有比较地进行概括或综合分析。通过群文式阅读,学生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知识积累、更强烈的情感体验、更深刻的思想认识。
五、注重对不同能力点语言鉴赏的考查
2018年衢州卷第10题:结合全文,赏析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3分)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分析】“品味语言”也是散文阅读题不可或缺的内容。品读语言是理解、领晤、体验作耆情感的前提,也是语文学习最终的落脚点。此题的考查打破以往单一、刻板、生硬的赏析,更加注重围绕不同的能力点和能力层级进行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答这道题,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储备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并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和阐释。
由“考点和题型”,我们发现:教学和考试应是“源流”关系。
考试作为课程评价的一部分,其目的不在于“考倒”学生,而是为了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因此,考练结合需要我们做到:加强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散文有着自身基本的文体规范。教师教会学生认识这种文体的基本规范及其读写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是增加散文教学成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前提。散文作为一种自由性较强的文体,表达形式必然多样和多变,可称之为“形散”。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特征,教学时不妨让学生通过片段阅读、跳读全文、对比阅读等方式把散文所描写的片段、场景一一找到并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各个场景片段的共同点、联系点。如:都写了某一事物的什么事情,不同事件作者都体现出了共同的情感倾向,不同的景物都体现了什么共同特点,对这一共同点作者有什么感悟等等。对此内容的概括主要从位置(每一片段的结尾)和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来入手,如相关的评论、抒情议论性文句。
形散神聚需要找到散文中的“我”。我们阅读散文,是感受作者所见所闻,体认作者所感所思。散文流露作者的心扉,读者以自己的心扉打量散文。阅读散文是心与心的碰撞、交感。《背影》的关键点,不在于父亲对我的爱,而在于体察到感受到父爱的那双眼睛;《老王》的关键点,不在老王的善良,在于能读出一个知识分子自我反省的胸襟和悲天f闵人的良知;《荷塘月色》的关键点不在荷塘的景色,而在于发现景色的心境;《安塞腰鼓》的关键点不在西北汉子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而是作者为威武雄壮的场景所进发的激情。
倘若是回忆性散文,须找到两个“我”——过去的“我”、现在的“我”。《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的课后练习题中提到: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化,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思考。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感受的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角度的不同。在写作时的回忆中,找出作者对阿长的还念感激之情;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也找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做这方面的引领,学生自然会关注散文情感的主线。
形散神聚需要寻觅心中的“我”。散文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分享作者的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既然是经验分享,就不能停留于单向索取,必须追求真诚的双向对话。学生阅读散文必须一只眼睛向外阅读作者的经验,另一只眼睛向内阅读自己的经验,使得两者的经验互为镜鉴,彼此观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己之心,揣度作者之念,再以作者之念反觀自己之心。同时以己之语文,揣摩作者之语文,再反思自己之语文。如在学完《老王》《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这个单元后,引导学生关注平凡人的不平凡,明白凡人亦动人。
散文教学要重视教学中的取与舍。教师的智慧不仅在于“教什么”,也在于“不教什么”。教师的学养以及对学科与学情的理解把握,是确保阅读教学取舍得宜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度取舍教学内容,举要删芜,切忌面面俱到,以防课堂教学蜻蜒点水、浅尝辄止。考试评价中,散文阅读问题的设置要简洁、目的性强,对于问题的回答,要求思维严密,如果教师课堂提问方式烦琐、随意、那么学生在面对阅读测试题时显然就无法适应。舍弃纷繁与复杂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精练与精彩。散文教学正因有了“舍”才会有驰骋千里的包容大气,也正是经历了凤凰涅槃的舍弃,才能给人以启迪与鼓舞般的收获。一切“以学定教”,以学生学习的需求点、兴奋点、拓展点为基准,适度适量适时解读散文,让学生在与作者、编者、文本的多元对话中产生共鸣,获得慰藉。
散文教学要重视主题式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实践追求两个目标:横向——把书读厚,从一篇文章读到一组文章,开阔阅读视野;纵向——把书读透,用一组文章帮助自己深化对一篇文章的认识。课堂可通过比较来进行主题阅读实践。如,散文内部比较:莫怀戚《散步》两处“背”的比较。课内散文的比较: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阅读比较。通过两篇散文的比较学习,理解虽然它们在画面、情感和语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两者描写的景物是不相同的,画面所呈现出来的内容、色彩也是不同的。课内散文与课外散文的比较: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以与课外文章《父亲的花园》进行比较学习,两篇文章的主题都是“父爱”,在一定程度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比较点”的选择来看,按散文的类型,可以从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从文本的表达方式着手,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从写作的技巧着手,主要有语言风格、写作层次、修辞手法等方面。
散文阅读的教学需遵循散文本身的特点,教师要心中有文,心中有法,才能做到考练有效结合。需要强调的是,应对中考散文阅读题,找准方法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最关键的还是平时要让学生多读,这才是真正提升语文教学成绩的制胜法宝。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落实“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这一要求,唯有广泛地阅读,学生们才能真正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终身受益。散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更为广泛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在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不断地扩大阅读量,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优秀的阅读材料,提升阅读质量和阅读品味,从而扩大阅读面。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散文以或质朴或优美的文字,诉说着浓浓的乡土风情,呈现出厚重的历史积淀,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语文测试中,散文阅读几乎成为必选项目。以统编版七年级教材为例:叙事类散文有15篇,抒情类有6篇,议论类散文2篇,总计23篇,占了半壁江山。
中考散文又有哪些考点呢?梳理近几年全国范围内的中考试卷,我们发现有以下几种:梳理文章思路,分析景物(事物)特点,把握关键词句,评析写作(表现)手法,赏析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等。
近几年来,浙江省各市中考试题中,文学类作品阅读题的命制形式与内容创新不断,阅读材料语言典范,且与情感熏陶有机融合,考点设置注重文体特点与文本特质把握,评分标准遵循采点给分与分层赋分优势互补,实现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具体题型特点例举如下:
一、改变以往肢解文章的阅读倾向,重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注重对文章整体认知的考查
整体把握既包括对文章内容、感情基调、行文线索的感性认识,又包括对文章义旨的理性认识。
2018年嘉兴和舟山卷《关于桥的事》第5题:有人认为,本文题为“关于桥的事”,但主要写了稻田、土地、船只、龙王庙、小镇拆迁等与桥无关的内容,不太妥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你运用散文知识简要阐述。
【分析】该题侧重散文选材自由灵活、形散神凝文体特征的考察。从表面看,文章所写稻田、土地、船只、龙王庙这些内容似乎与桥无关,实际上时时处处皆有桥的影子,因为都是儿时家乡的美好景色,是故乡的缩影,这些景物与桥一起成为作者对家乡情感的寄托。散文中看似不经意的零散的一事、一物、一景的描绘,背后都是凝聚着深情的。
又如,2018年湖州卷《到石码去》第6题:仿照示例,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并围绕这个词,整合本文的相关内容。
示例:完整无损——32年了,门前苔痕斑斑的石阶、街上腥味的风、闪闪发亮的鳞片、靠在门框上熟睡的渔妇,“我”出生那天的情景,在记忆里完整无损。(备选词语:“精灵儿”、木屐、永远)
【分析】该题重在培养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句、重点词语的解读,这样的词语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完整无损”“精灵儿”“木屐”“永远”等看似杂乱的关键词,却能串联起作者内心的情感主线。
二、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考查,关注其质疑、思辨的能力
以往的教学强调对“第一文本”的理解,但是当前的教学理念更重视对“第二文本”的开发。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的一项任务,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2018年湖州卷《到石码去》第9题:上文题目是“到石码去”,但作者最终还是没去。请结合文意,探究题目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以及对文章思辨的深层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无论是“想回”与“没回”都要结合作者情感,把二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考虑,形成有意义的联系。
又如,2018年嘉兴和舟山卷《关于桥的事》第6题:作家王彬说,散文无非是一种包孕情感的文学自述而已。本文作者想通过“桥的事”诉说些什么?写出你的感悟思考。
【分析】这道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如果流于表面,只能肤浅地回答: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纯真生活、对奶奶的眷恋之情。如果文意的理解能更深入,思考更有深度,能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认识到此文所揭示的社会意义才是最佳的切入点。
三、注重对文本阅读策略的考查
如,2018年湖州卷《到石码去》第7题:舒婷是当代著名诗人。诗人写散文,格外诗意盎然。请品读第⑥、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写上批注。
【分析】文本批注方式的考察更加自然、灵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有的放矢,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如此道题就偏重对动词、修辞和重点词句的赏析。学生答题的空间不受拘束,只要找准审题方向即可。
又如,2018年衢州卷《小偷车夫和老头》第8题: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分析】用诗句做批注,来表达你对所读文章的感悟。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在把握文本材料基本内容与作者基本情感基础上的语言积累情况以及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学生不仅要读瞳这一篇散文,更要能够从此文中跳出来,做到灵活迁移和拓展,能够在相似的情感中进行选择、判断、比较、赏析,答对实属不易。
四、关注对群文式阅读的考查
2018年衢州卷《小偷车夫和老头》第7题:作家毕飞宇认为,闫土是鲁迅笔下众多“奴才”中的一个。结合《故乡》,比较分析闫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6分)
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4分)
【分析】这一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所读文本内容的把握程度,并且基本上都会要求考生结合多个文本材料有比较地进行概括或综合分析。通过群文式阅读,学生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知识积累、更强烈的情感体验、更深刻的思想认识。
五、注重对不同能力点语言鉴赏的考查
2018年衢州卷第10题:结合全文,赏析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3分)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分析】“品味语言”也是散文阅读题不可或缺的内容。品读语言是理解、领晤、体验作耆情感的前提,也是语文学习最终的落脚点。此题的考查打破以往单一、刻板、生硬的赏析,更加注重围绕不同的能力点和能力层级进行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答这道题,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储备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并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和阐释。
由“考点和题型”,我们发现:教学和考试应是“源流”关系。
考试作为课程评价的一部分,其目的不在于“考倒”学生,而是为了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因此,考练结合需要我们做到:加强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散文有着自身基本的文体规范。教师教会学生认识这种文体的基本规范及其读写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是增加散文教学成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前提。散文作为一种自由性较强的文体,表达形式必然多样和多变,可称之为“形散”。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特征,教学时不妨让学生通过片段阅读、跳读全文、对比阅读等方式把散文所描写的片段、场景一一找到并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各个场景片段的共同点、联系点。如:都写了某一事物的什么事情,不同事件作者都体现出了共同的情感倾向,不同的景物都体现了什么共同特点,对这一共同点作者有什么感悟等等。对此内容的概括主要从位置(每一片段的结尾)和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来入手,如相关的评论、抒情议论性文句。
形散神聚需要找到散文中的“我”。我们阅读散文,是感受作者所见所闻,体认作者所感所思。散文流露作者的心扉,读者以自己的心扉打量散文。阅读散文是心与心的碰撞、交感。《背影》的关键点,不在于父亲对我的爱,而在于体察到感受到父爱的那双眼睛;《老王》的关键点,不在老王的善良,在于能读出一个知识分子自我反省的胸襟和悲天f闵人的良知;《荷塘月色》的关键点不在荷塘的景色,而在于发现景色的心境;《安塞腰鼓》的关键点不在西北汉子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而是作者为威武雄壮的场景所进发的激情。
倘若是回忆性散文,须找到两个“我”——过去的“我”、现在的“我”。《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的课后练习题中提到: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化,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思考。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感受的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角度的不同。在写作时的回忆中,找出作者对阿长的还念感激之情;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也找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做这方面的引领,学生自然会关注散文情感的主线。
形散神聚需要寻觅心中的“我”。散文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分享作者的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既然是经验分享,就不能停留于单向索取,必须追求真诚的双向对话。学生阅读散文必须一只眼睛向外阅读作者的经验,另一只眼睛向内阅读自己的经验,使得两者的经验互为镜鉴,彼此观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己之心,揣度作者之念,再以作者之念反觀自己之心。同时以己之语文,揣摩作者之语文,再反思自己之语文。如在学完《老王》《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这个单元后,引导学生关注平凡人的不平凡,明白凡人亦动人。
散文教学要重视教学中的取与舍。教师的智慧不仅在于“教什么”,也在于“不教什么”。教师的学养以及对学科与学情的理解把握,是确保阅读教学取舍得宜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度取舍教学内容,举要删芜,切忌面面俱到,以防课堂教学蜻蜒点水、浅尝辄止。考试评价中,散文阅读问题的设置要简洁、目的性强,对于问题的回答,要求思维严密,如果教师课堂提问方式烦琐、随意、那么学生在面对阅读测试题时显然就无法适应。舍弃纷繁与复杂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精练与精彩。散文教学正因有了“舍”才会有驰骋千里的包容大气,也正是经历了凤凰涅槃的舍弃,才能给人以启迪与鼓舞般的收获。一切“以学定教”,以学生学习的需求点、兴奋点、拓展点为基准,适度适量适时解读散文,让学生在与作者、编者、文本的多元对话中产生共鸣,获得慰藉。
散文教学要重视主题式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实践追求两个目标:横向——把书读厚,从一篇文章读到一组文章,开阔阅读视野;纵向——把书读透,用一组文章帮助自己深化对一篇文章的认识。课堂可通过比较来进行主题阅读实践。如,散文内部比较:莫怀戚《散步》两处“背”的比较。课内散文的比较: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阅读比较。通过两篇散文的比较学习,理解虽然它们在画面、情感和语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两者描写的景物是不相同的,画面所呈现出来的内容、色彩也是不同的。课内散文与课外散文的比较: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以与课外文章《父亲的花园》进行比较学习,两篇文章的主题都是“父爱”,在一定程度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比较点”的选择来看,按散文的类型,可以从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从文本的表达方式着手,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从写作的技巧着手,主要有语言风格、写作层次、修辞手法等方面。
散文阅读的教学需遵循散文本身的特点,教师要心中有文,心中有法,才能做到考练有效结合。需要强调的是,应对中考散文阅读题,找准方法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最关键的还是平时要让学生多读,这才是真正提升语文教学成绩的制胜法宝。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落实“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这一要求,唯有广泛地阅读,学生们才能真正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终身受益。散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更为广泛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在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不断地扩大阅读量,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优秀的阅读材料,提升阅读质量和阅读品味,从而扩大阅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