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在此我谈几点看法。
一、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轻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学生会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作为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像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育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课文《病梅馆记》则用的是曲笔,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教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他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总之,作者简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又不能忽视这一环,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根据一定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的方式中,即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实现对人的品质培养。学校不是一个封闭式的庄园,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势在必行。
在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学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教师因势利导,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能力,又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寓德于教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究竟怎样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1.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教师应该选择学生乐意观看和值得观看的影视作品作为教材,因为优秀影视作品对于人心灵的净化功能可与语文教学实现相通,从而促进情感交流。如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先放一段本文的配乐电视散文,月色中荷塘画面和抒情的音乐营造了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让音乐电视以它特有的魅力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精彩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深情的朗诵,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求知生动,获知愉快,这正是教学的理想境界。这里,音乐电视把静止、平面、单一的课堂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独特的教学磁场,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发无穷的想象。当学生在观看影片《药》中夏瑜劝牢头阿义觉醒反遭其殴打时,内心涌动的爱国情感并不是语文教师的说教可以达到的;当观看电视专题片《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时,学生无不增强自信心,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在抗震救灾中涌现的无数先进事迹也是学生写作引用的好材料。总而言之,影视作品种类繁多,教师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挖掘,就能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2.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这样的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他们的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
总之,教师针对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读和说的能力培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寓德于乐,寓德于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轻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学生会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作为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像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育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课文《病梅馆记》则用的是曲笔,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教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他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总之,作者简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又不能忽视这一环,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根据一定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的方式中,即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实现对人的品质培养。学校不是一个封闭式的庄园,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势在必行。
在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学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教师因势利导,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能力,又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寓德于教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究竟怎样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1.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教师应该选择学生乐意观看和值得观看的影视作品作为教材,因为优秀影视作品对于人心灵的净化功能可与语文教学实现相通,从而促进情感交流。如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先放一段本文的配乐电视散文,月色中荷塘画面和抒情的音乐营造了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让音乐电视以它特有的魅力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精彩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深情的朗诵,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求知生动,获知愉快,这正是教学的理想境界。这里,音乐电视把静止、平面、单一的课堂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独特的教学磁场,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发无穷的想象。当学生在观看影片《药》中夏瑜劝牢头阿义觉醒反遭其殴打时,内心涌动的爱国情感并不是语文教师的说教可以达到的;当观看电视专题片《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时,学生无不增强自信心,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在抗震救灾中涌现的无数先进事迹也是学生写作引用的好材料。总而言之,影视作品种类繁多,教师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挖掘,就能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2.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这样的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他们的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
总之,教师针对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读和说的能力培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寓德于乐,寓德于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