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直播文化是一种以视觉传播为主的亚文化种类,通过特定的直播场景和观赏式互动建构一个网络新部落的在线场景,成为了青年大学生表达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同的途径之一,但“娱乐至死”的亚文化心态也体现了青年亚文化群体表达“疏离”和“弱抵抗”的隐喻取向,存在价值迷失等潜在危机,网络直播的种种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在网络直播的背景下,探索“网络直播+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的同时,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路径。
关键词:网络直播;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价值观
作为网络视频与电视直播形式的结合,网络直播兼具两者的特性,同时又打破了两种媒介既有的叙事框架和运作方式。双向实时互动取代单向延时发布,没有剧本和彩排,打破了电视直播媒介事件的宏大叙事和精心编制,更加契合青年群体求知欲和展现自我的诉求。网络直播间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价值的“新部落”,数量众多的网络直播间中主播与看客共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青年亚文化景观。
网络直播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主要的传播形态是网络视频聊天室,以新浪、搜狐、人民网等门户网站开设的视频直播为代表,内容以人物访谈、表演为主,鲜有互动,与传统的电视直播形式没有太大区别,被称为网络直播1.0时代。2012年YY直播开启了以游戏直播和移动直播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直播2.0时代,“一人直播、众人围观”的模式逐渐流行起来,互动性明显增强。网络直播在2016年迎来井喷式发展,2016年网络直播服务在资本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各类垂直直播形态层出,短时间内聚合了大量用户和资本,这一年也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网络直播“零门槛”的直播技术和技术本身所蕴含的亚文化特质被青年群体迅速接纳,他们分享和使用这种新型传播形态,进行各种各样的自我表达和文化创新,孵化出独特的网络直播青年亚文化。
根据Questmobile数据可知,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3亿人,网络直播渗透率达到50%以上。 2020年初,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用户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在线教育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在疫情期间拥有较多可自主支配的时间,为网络直播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用户基础。
青年亚文化人群使用新媒介技术进行传播的过程,也是表达自身价值和诉求的过程。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其实可以视之为一种“寻求认同”,是青年人希望获得社会认同感,或是一種自我身份确认的表现,因此这种抵抗是微弱的,并不对主流文化发生强有力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转换思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直播思潮,探索主流文化与网络直播文化的和谐共处之道。
一、由冲突管理到协调治理的思维转换
冲突管理思维的本质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恢复秩序为旨归的思维形式。冲突管理思维下的青年亚文化是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处于文化生态系统末端和权力中心边缘的具有一定抵抗意识和冲突意味的文化形态,因而管控成为最直接和最必要的手段。然而,不论是从主观层面倡导对网络直播文化的管控,还是把对网络直播的管控作为一种被动的客观结果,这种思维方式都存在着过犹不及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网络直播的文化生态。随着网络直播文化的发展,网络直播文化将会以更加碎片化的形态和传播方式嵌入社会主流文化中,其“弱抵抗”意识便会有所弱化。需要整合各部门力量,协调配合、协同发力、共同治理。大力推广网络主播和管理员实名制,对平台上的直播内容进行实时监管。切实推进网络直播规范化。加大对违法违规平台、主播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对于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要建立长效机制,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直播环境,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同时尊重青年大学生合理的发展要求和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共识、目标导向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发挥育人功效,关键在于青年与社会是否可以达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最基本的价值共识。面对网络直播特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力的消解,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打破传统培养模式,化“治理困境”为“开展优势”,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机制,符合网络直播时代下青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形式,附以有温度、有深度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感化、改变青年对于意识形态工作呆板、枯燥的传统印象,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学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认同,为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力量。
三、借助网络直播载体,推进直播平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强调阵地意识、平台意识,在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也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直播不断拓展新形式。例如抖音阵地就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当前,共青团中央、人民网以及一些大学的官方抖音号等官方品牌为抖音注入正能量清流,对意识形态风向的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通过积极探索,建立线上线下共建互融的新格局,努力让以主流价值为底色的网络直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直播文化,进行意识形态收编。同时要加强网络直播平台新媒体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可靠、热情敏锐、技术成熟、本领高强的管理团队,打造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使各大网络直播平台成为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四、探索“网络直播+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模式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加强了网络课程建设,如慕课、在线学堂等形式,持续推进课程覆盖的内容和范围,也推出了一些网络直播精品课程,进一步增强了互动性、共享性。网络课程建设将网络信息交往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统一的特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成长需要与主动性,拓宽教学场域,丰富教学资源和“定制式”的教学方法,促进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实现;另一方面也推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网络直播课程的互动性与针对性都会增强,推进全员同步互动模式的实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活”起来,既拉近师生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强化了课堂互动。通过弹幕、及时评论和交流来答疑解惑,衍生出更多的解读性、讨论性内容,这些内容有效聚合在一起,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空感得到极大延伸,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李勇图.抖出正能量:抖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84-89
[2]平章起,魏晓冉.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冲突、传播及治理[J]中国青年研究,2018(11):35-41
[3]严三九.沉浸、隐喻与群体强化—网络直播的新景观与文化反思[J]学术界,2019(11):140-150
[4]张宁,苏幼真.网络直播间:新部落的建构及其亚文化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0):128-132
[5]马中红,陈霖:无法忽视的另外一种力量: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网络直播;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价值观
作为网络视频与电视直播形式的结合,网络直播兼具两者的特性,同时又打破了两种媒介既有的叙事框架和运作方式。双向实时互动取代单向延时发布,没有剧本和彩排,打破了电视直播媒介事件的宏大叙事和精心编制,更加契合青年群体求知欲和展现自我的诉求。网络直播间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价值的“新部落”,数量众多的网络直播间中主播与看客共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青年亚文化景观。
网络直播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主要的传播形态是网络视频聊天室,以新浪、搜狐、人民网等门户网站开设的视频直播为代表,内容以人物访谈、表演为主,鲜有互动,与传统的电视直播形式没有太大区别,被称为网络直播1.0时代。2012年YY直播开启了以游戏直播和移动直播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直播2.0时代,“一人直播、众人围观”的模式逐渐流行起来,互动性明显增强。网络直播在2016年迎来井喷式发展,2016年网络直播服务在资本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各类垂直直播形态层出,短时间内聚合了大量用户和资本,这一年也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网络直播“零门槛”的直播技术和技术本身所蕴含的亚文化特质被青年群体迅速接纳,他们分享和使用这种新型传播形态,进行各种各样的自我表达和文化创新,孵化出独特的网络直播青年亚文化。
根据Questmobile数据可知,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3亿人,网络直播渗透率达到50%以上。 2020年初,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用户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在线教育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在疫情期间拥有较多可自主支配的时间,为网络直播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用户基础。
青年亚文化人群使用新媒介技术进行传播的过程,也是表达自身价值和诉求的过程。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其实可以视之为一种“寻求认同”,是青年人希望获得社会认同感,或是一種自我身份确认的表现,因此这种抵抗是微弱的,并不对主流文化发生强有力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转换思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直播思潮,探索主流文化与网络直播文化的和谐共处之道。
一、由冲突管理到协调治理的思维转换
冲突管理思维的本质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恢复秩序为旨归的思维形式。冲突管理思维下的青年亚文化是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处于文化生态系统末端和权力中心边缘的具有一定抵抗意识和冲突意味的文化形态,因而管控成为最直接和最必要的手段。然而,不论是从主观层面倡导对网络直播文化的管控,还是把对网络直播的管控作为一种被动的客观结果,这种思维方式都存在着过犹不及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网络直播的文化生态。随着网络直播文化的发展,网络直播文化将会以更加碎片化的形态和传播方式嵌入社会主流文化中,其“弱抵抗”意识便会有所弱化。需要整合各部门力量,协调配合、协同发力、共同治理。大力推广网络主播和管理员实名制,对平台上的直播内容进行实时监管。切实推进网络直播规范化。加大对违法违规平台、主播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对于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要建立长效机制,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直播环境,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同时尊重青年大学生合理的发展要求和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共识、目标导向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发挥育人功效,关键在于青年与社会是否可以达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最基本的价值共识。面对网络直播特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力的消解,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打破传统培养模式,化“治理困境”为“开展优势”,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机制,符合网络直播时代下青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形式,附以有温度、有深度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感化、改变青年对于意识形态工作呆板、枯燥的传统印象,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学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认同,为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力量。
三、借助网络直播载体,推进直播平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强调阵地意识、平台意识,在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也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直播不断拓展新形式。例如抖音阵地就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当前,共青团中央、人民网以及一些大学的官方抖音号等官方品牌为抖音注入正能量清流,对意识形态风向的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通过积极探索,建立线上线下共建互融的新格局,努力让以主流价值为底色的网络直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直播文化,进行意识形态收编。同时要加强网络直播平台新媒体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可靠、热情敏锐、技术成熟、本领高强的管理团队,打造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使各大网络直播平台成为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四、探索“网络直播+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模式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加强了网络课程建设,如慕课、在线学堂等形式,持续推进课程覆盖的内容和范围,也推出了一些网络直播精品课程,进一步增强了互动性、共享性。网络课程建设将网络信息交往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统一的特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成长需要与主动性,拓宽教学场域,丰富教学资源和“定制式”的教学方法,促进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实现;另一方面也推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网络直播课程的互动性与针对性都会增强,推进全员同步互动模式的实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活”起来,既拉近师生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强化了课堂互动。通过弹幕、及时评论和交流来答疑解惑,衍生出更多的解读性、讨论性内容,这些内容有效聚合在一起,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空感得到极大延伸,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李勇图.抖出正能量:抖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84-89
[2]平章起,魏晓冉.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冲突、传播及治理[J]中国青年研究,2018(11):35-41
[3]严三九.沉浸、隐喻与群体强化—网络直播的新景观与文化反思[J]学术界,2019(11):140-150
[4]张宁,苏幼真.网络直播间:新部落的建构及其亚文化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0):128-132
[5]马中红,陈霖:无法忽视的另外一种力量: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