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茶文化传播到藏区后作为一种文化产生并发展起来,逐渐形成独有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茶俗文化,生活器具有茶碗、茶锅、茶壶、茶桶、茶罐、茶瓢、火盆等。
关键词:藏民族;茶;生活;饮茶器具
藏族生活在“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其国风雨雷雹,每隔日有之,盛夏节气如中国暮春之月,山有积雪,地有瘴气,令人气急,不甚为害。”高寒的高原气候,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藏民族勇敢刚毅的民族个性,也形成了藏民族独具高原特色的饮食文化之一——饮茶。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严寒缺氧,人们需要摄入高热量食物生存,如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等。这些燥热食物不易消化,而茶叶富含茶碱、单宁酸、维生素,具有清热、润燥、解毒等药用功能,恰好弥补藏族饮食中的不足,“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1)饮茶就如同吃饭一样显得重要,“无人不饮,无时不饮”,茶是“生命之源泉,天神所赐的甘露”,由此形成丰富独特的藏族饮茶文化。最初茶在藏区是药用的,《汉藏史集》、《甘露之海》章节都有记载吐蕃赤都松赞赞普在位时出现茶和茶碗,称“诸佛菩萨全都喜爱,高贵的大德尊者全都饮用。”同时介绍了重要的十六种茶及其不同的疗效,对每种茶叶的特点、气味、颜色、口感、功用分别作了详细记载。多病的堆松芒赞普(676—704年)偶然捡到小鸟衔来的树枝,扯了几片绿叶放入口中嚼,顿觉神清气爽,于是命大臣找到这种树叶,得知是茶,赞普经常食用身体逐渐好了起来,这则故事蕴含着有关茶的千载信息。“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2)于是茶便成为吐蕃王宫中珍贵的药品,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唐德宗时,常鲁公使吐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 鲁公曰:“解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人摆出产于寿州、舒州,顾诸,荆门,昌明的许多种名茶,令常鲁公惊叹。吐蕃王朝的早期,由于汉藏之间贸易不发达,内地输入藏区的茶极少,仅供王室和贵族享用。中原众僧到吐蕃求经传法的同时也将饮茶习俗传到了吐蕃,僧人坐禅“务于不寐, 又多不夕食, 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仿效,遂成风俗。”(3)茶叶传入吐蕃后是通过吐蕃上层普及于众并逐渐形成饮茶习俗的。茶叶一经传入藏区,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受到食肉饮乳的藏族人民的喜爱。
汉族僧人入藏传法或经吐蕃去印度求法,将内地烹茶的方法和饮茶的习俗直接带到了藏区,故藏族烹茶之法和唐宋时内地烹茶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茶经》记载“初沸则和水量调以盐味,第二沸则量茶当水中心而下,三沸而酌置诸盎”。唐代以前,人们饮茶的方法均为煎制。温庭箔对茶的煎制作这样描述:“茶须缓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素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回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此谓煎茶三沸。(4)《格萨尔王传》中的王妃向众英雄敬茶,她的唱词包括茶的源起、酥油茶制作方法、功效等,反映出茶在藏族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饮茶作为一种文化就这样在藏族中产生、普及并发展起来,逐渐形成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所说:“文化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
藏族饮茶普遍采用熬煮方式,煮茶讲究火候,以茶汁呈深褐色,入口涩而不苦为佳。《茶经》所载的烹茶方法是:“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类,煮之百沸”,“初沸则合水量,调之以盐味,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荚环激荡汤心,则量茶末当中心而下,有倾势若奔涛而溅沫,以所出水止之……酌置诸碗。”至今少数民族地区还保持着这一习俗。藏族喝的茶有酥油茶、甜茶、清茶等,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煮茶时,先在壶中加入冷水,放入适量茶叶烧开,然后用小火慢熬,喝茶时加入适量的盐,这是最普通的茶。最有特色的是酥油茶,酥油茶藏语称 “恰苏玛”,意思是搅动的茶,原料为酥油、茶和食盐加工而成,酥油是从牛奶提炼出来的,先烧开茶水,再将适量酥油放入容器中备用,佐以食盐,放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搅拌茶桶上下搅拌,均匀后稍加热就是可口的酥油茶。酥油茶热量高润肺能御寒,对补充体力缓解高原反应很有效,适合生活在高寒地区的人饮用。藏族饮茶茶具十分讲究,主要饮茶器具有茶碗、茶锅、茶壶、茶桶、茶罐、茶瓢等。
酥油桶是藏族用来打酥油茶的专门用具,由一个口小腹深的圆柱形小桶和一个带柄的木活塞构成。讲究的酥油茶桶除上下箍以锃亮的铜皮外,甚至外表全用铜、银包裹。桶身上另加数道装饰铜环,刻有吉祥花纹的图案,豪华气派,实用美观。
茶碗:喝茶需碗,碗就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瓷碗不适合游牧生活,一般以木碗为主,有高足碗和平足碗两种,高足碗仅限于在宗教仪式上使用,平足碗是普通百姓所使用的碗,敞口,口径宽散热快,短座。比较富裕的人家,木碗镶嵌有银边,还配置有纯银的木质碗盖和盘子。瓷碗在藏区格外珍贵,碗内烧有八宝图、七珍图、长寿字样的吉祥图案彩碗尤其喜爱。
铜茶壶:打好的酥油茶、清茶或奶茶盛放在茶壶里,以便于盛入各自的茶杯中。金属茶壶造型美观,一般都是曲嘴,大口、细腰、广肚,添茶别有一番韵味,这种茶壶容量大,细颈的设计可以减缓壶内热量的散失,讲究的金属茶壶上还镶嵌银、珊瑚、绿松石等为饰品。为了保温所需藏族家庭中都配备成套茶壶和茶炉。陶壶造型与金属壶不同,腹较大,底较宽,上刻压花纹,古朴实用,价格便宜。
火盆:藏族居住的地方属高寒地带,一年四季都比较冷。火盆是冬日取暖温茶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一般铜制。茶炉也是家庭常用的茶具,铜制的器具轻巧、结实、方便携带,适合游牧生活迁徙驮用,铜器的光泽从外观也给人们心理带来温暖、富足感。
藏族日常生活饮茶和饮酒都有本民族特有礼俗,饮茶习俗表現为“敬”,以茶礼敬,显现出恭敬、祥和。 “平时在家喝茶各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喝茶时,碗中的茶不能随便喝干,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满后再喝,最后结束喝茶时也不能全部喝干,而是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之寓意。 ”(5)茶文化的形成是选择、吸收、消化、交融、发展的过程,已扎根到藏族人民的社会风俗、社会礼仪和生活艺术各个方面,从茶礼、茶具、烹茶方式和饮茶习俗等都形成了青藏高原特有的茶文化。
参考文献:
[1]《比璞山房罪言》卷六《滴露漫录》江苏教育出版社谈修 明代
[2]《神农食经》东汉
[3]《汉藏史集》 西藏人民出版社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 陈庆英译 1986、12
[4]《采茶录》温庭筠 唐代
[5]《圣明之灵——雪域民俗文化览胜》尕藏才旦 西藏人民出版社 P11
关键词:藏民族;茶;生活;饮茶器具
藏族生活在“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其国风雨雷雹,每隔日有之,盛夏节气如中国暮春之月,山有积雪,地有瘴气,令人气急,不甚为害。”高寒的高原气候,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藏民族勇敢刚毅的民族个性,也形成了藏民族独具高原特色的饮食文化之一——饮茶。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严寒缺氧,人们需要摄入高热量食物生存,如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等。这些燥热食物不易消化,而茶叶富含茶碱、单宁酸、维生素,具有清热、润燥、解毒等药用功能,恰好弥补藏族饮食中的不足,“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1)饮茶就如同吃饭一样显得重要,“无人不饮,无时不饮”,茶是“生命之源泉,天神所赐的甘露”,由此形成丰富独特的藏族饮茶文化。最初茶在藏区是药用的,《汉藏史集》、《甘露之海》章节都有记载吐蕃赤都松赞赞普在位时出现茶和茶碗,称“诸佛菩萨全都喜爱,高贵的大德尊者全都饮用。”同时介绍了重要的十六种茶及其不同的疗效,对每种茶叶的特点、气味、颜色、口感、功用分别作了详细记载。多病的堆松芒赞普(676—704年)偶然捡到小鸟衔来的树枝,扯了几片绿叶放入口中嚼,顿觉神清气爽,于是命大臣找到这种树叶,得知是茶,赞普经常食用身体逐渐好了起来,这则故事蕴含着有关茶的千载信息。“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2)于是茶便成为吐蕃王宫中珍贵的药品,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唐德宗时,常鲁公使吐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 鲁公曰:“解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人摆出产于寿州、舒州,顾诸,荆门,昌明的许多种名茶,令常鲁公惊叹。吐蕃王朝的早期,由于汉藏之间贸易不发达,内地输入藏区的茶极少,仅供王室和贵族享用。中原众僧到吐蕃求经传法的同时也将饮茶习俗传到了吐蕃,僧人坐禅“务于不寐, 又多不夕食, 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仿效,遂成风俗。”(3)茶叶传入吐蕃后是通过吐蕃上层普及于众并逐渐形成饮茶习俗的。茶叶一经传入藏区,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受到食肉饮乳的藏族人民的喜爱。
汉族僧人入藏传法或经吐蕃去印度求法,将内地烹茶的方法和饮茶的习俗直接带到了藏区,故藏族烹茶之法和唐宋时内地烹茶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茶经》记载“初沸则和水量调以盐味,第二沸则量茶当水中心而下,三沸而酌置诸盎”。唐代以前,人们饮茶的方法均为煎制。温庭箔对茶的煎制作这样描述:“茶须缓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素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回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此谓煎茶三沸。(4)《格萨尔王传》中的王妃向众英雄敬茶,她的唱词包括茶的源起、酥油茶制作方法、功效等,反映出茶在藏族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饮茶作为一种文化就这样在藏族中产生、普及并发展起来,逐渐形成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所说:“文化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
藏族饮茶普遍采用熬煮方式,煮茶讲究火候,以茶汁呈深褐色,入口涩而不苦为佳。《茶经》所载的烹茶方法是:“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类,煮之百沸”,“初沸则合水量,调之以盐味,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荚环激荡汤心,则量茶末当中心而下,有倾势若奔涛而溅沫,以所出水止之……酌置诸碗。”至今少数民族地区还保持着这一习俗。藏族喝的茶有酥油茶、甜茶、清茶等,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煮茶时,先在壶中加入冷水,放入适量茶叶烧开,然后用小火慢熬,喝茶时加入适量的盐,这是最普通的茶。最有特色的是酥油茶,酥油茶藏语称 “恰苏玛”,意思是搅动的茶,原料为酥油、茶和食盐加工而成,酥油是从牛奶提炼出来的,先烧开茶水,再将适量酥油放入容器中备用,佐以食盐,放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搅拌茶桶上下搅拌,均匀后稍加热就是可口的酥油茶。酥油茶热量高润肺能御寒,对补充体力缓解高原反应很有效,适合生活在高寒地区的人饮用。藏族饮茶茶具十分讲究,主要饮茶器具有茶碗、茶锅、茶壶、茶桶、茶罐、茶瓢等。
酥油桶是藏族用来打酥油茶的专门用具,由一个口小腹深的圆柱形小桶和一个带柄的木活塞构成。讲究的酥油茶桶除上下箍以锃亮的铜皮外,甚至外表全用铜、银包裹。桶身上另加数道装饰铜环,刻有吉祥花纹的图案,豪华气派,实用美观。
茶碗:喝茶需碗,碗就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瓷碗不适合游牧生活,一般以木碗为主,有高足碗和平足碗两种,高足碗仅限于在宗教仪式上使用,平足碗是普通百姓所使用的碗,敞口,口径宽散热快,短座。比较富裕的人家,木碗镶嵌有银边,还配置有纯银的木质碗盖和盘子。瓷碗在藏区格外珍贵,碗内烧有八宝图、七珍图、长寿字样的吉祥图案彩碗尤其喜爱。
铜茶壶:打好的酥油茶、清茶或奶茶盛放在茶壶里,以便于盛入各自的茶杯中。金属茶壶造型美观,一般都是曲嘴,大口、细腰、广肚,添茶别有一番韵味,这种茶壶容量大,细颈的设计可以减缓壶内热量的散失,讲究的金属茶壶上还镶嵌银、珊瑚、绿松石等为饰品。为了保温所需藏族家庭中都配备成套茶壶和茶炉。陶壶造型与金属壶不同,腹较大,底较宽,上刻压花纹,古朴实用,价格便宜。
火盆:藏族居住的地方属高寒地带,一年四季都比较冷。火盆是冬日取暖温茶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一般铜制。茶炉也是家庭常用的茶具,铜制的器具轻巧、结实、方便携带,适合游牧生活迁徙驮用,铜器的光泽从外观也给人们心理带来温暖、富足感。
藏族日常生活饮茶和饮酒都有本民族特有礼俗,饮茶习俗表現为“敬”,以茶礼敬,显现出恭敬、祥和。 “平时在家喝茶各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喝茶时,碗中的茶不能随便喝干,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满后再喝,最后结束喝茶时也不能全部喝干,而是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之寓意。 ”(5)茶文化的形成是选择、吸收、消化、交融、发展的过程,已扎根到藏族人民的社会风俗、社会礼仪和生活艺术各个方面,从茶礼、茶具、烹茶方式和饮茶习俗等都形成了青藏高原特有的茶文化。
参考文献:
[1]《比璞山房罪言》卷六《滴露漫录》江苏教育出版社谈修 明代
[2]《神农食经》东汉
[3]《汉藏史集》 西藏人民出版社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 陈庆英译 1986、12
[4]《采茶录》温庭筠 唐代
[5]《圣明之灵——雪域民俗文化览胜》尕藏才旦 西藏人民出版社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