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通过综述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流行及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特点,简述了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选育抗病品种与化学药剂防治。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防治
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可危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是一种毁灭性病害。马铃薯晚疫病在多雨、气候冷湿适于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地区和年份发生较为严重。目前,生产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害的方式也有很多,类似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薯、恰当的栽培管理措施以及药剂防治等。
一、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流行概述
马铃薯晚疫病,俗称疫病,大流行年份对马铃薯的产量影响极大,一般可减少产量的40%甚至更多。其致病菌为致病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晚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待次年播种时,带菌薯块发芽后即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讲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晚疫病感病植株叶部的孢子囊也可随雨水进入土壤,通过伤口,皮孔和芽眼侵入块茎,以菌丝体在块茎内越冬,成为下一年的侵染源。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与当地气候条件、品种的抗病性、生育阶段以及病菌致病力的强弱有关,其中与马铃薯开花期前后的气候条件关系很大。一般而言,晚疫病菌喜欢冷凉高湿的环境,一般在日暖夜凉、阴雨连绵或多露多雾,相对湿度在75%以上时,晚疫病菌容易侵入、传染、流行。反之,如雨水少,湿度低,气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则病害发生轻。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特点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时,叶感病叶片会先在叶尖或叶缘部位产生类似水浸状绿褐色斑点,且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当湿度增大时病斑会很快扩大,并呈褐色,有的还会产生一圈白霉,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易裂,无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一片枯焦,散发出特殊的刺鼻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尤其空气潮湿时,感病薯块上内部组织变褐坏死,病健组织间无明显分界,无食用价值,土壤干燥时,呈干腐状。
三、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概述
(1)农业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必须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创建绿色植保”的防治理念,因此农业防治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比较环保的方式,生产实践中农业防治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减少重茬连作概率:连作是导致突传病原真菌积累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晚疫病的首要措施就是防止连作,也可以采取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的方式,尽量避免马铃薯地块距离过近的进行种植。2、培育无病壮苗减少初侵染源: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是晚疫病菌传播的主要方式。因此,用来育苗的土壤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并且对于种薯要进行药剂处理,一般1kg芽块用25%甲霜灵1g,加少量水浸沾或喷施,或者每亩用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00-250g,配成颗粒剂(含药量1%~2%)。也可用其他杀菌剂。3、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有条件的地区要实行配方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而要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搞好清溝排渍,降低田间湿度,合理密植,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要多中耕、深中耕,植株周围高培士,适时喷施矮壮素,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作物自身抗病能力。4、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如:双秆整枝的每亩,栽2000株左右,单秆整枝的每亩栽2500-3500株,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2)选育抗病品种。选育抗病品种防治晚疫病是耗时较长,但是却是最完美的解决方式,避免了农业防治的费时费力与化学药剂防治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推广的较为抗病品种有:坝薯10号,抗疫1号,德友1号,同薯8号,克新4号,新芋4号,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各地可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与播栽期选择适宜的品种。
结束语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提高我县马铃薯产量的重要措施。虽然目前许多药剂及各种措施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有着较好的效果,但是晚疫病的发生仍比较严重,对生产实际的威胁依然很大,所以我们很有必要继续加强对晚疫病的研究与探讨,最大程度的提高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切实为我县农户种植马铃薯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
郭红萍(1976.08-),女,汉族,山西汾西县人,大学本科学历,农艺师职称,研究方向:农学。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阳曲县分校)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防治
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可危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是一种毁灭性病害。马铃薯晚疫病在多雨、气候冷湿适于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地区和年份发生较为严重。目前,生产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害的方式也有很多,类似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薯、恰当的栽培管理措施以及药剂防治等。
一、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流行概述
马铃薯晚疫病,俗称疫病,大流行年份对马铃薯的产量影响极大,一般可减少产量的40%甚至更多。其致病菌为致病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晚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待次年播种时,带菌薯块发芽后即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讲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晚疫病感病植株叶部的孢子囊也可随雨水进入土壤,通过伤口,皮孔和芽眼侵入块茎,以菌丝体在块茎内越冬,成为下一年的侵染源。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与当地气候条件、品种的抗病性、生育阶段以及病菌致病力的强弱有关,其中与马铃薯开花期前后的气候条件关系很大。一般而言,晚疫病菌喜欢冷凉高湿的环境,一般在日暖夜凉、阴雨连绵或多露多雾,相对湿度在75%以上时,晚疫病菌容易侵入、传染、流行。反之,如雨水少,湿度低,气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则病害发生轻。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特点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时,叶感病叶片会先在叶尖或叶缘部位产生类似水浸状绿褐色斑点,且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当湿度增大时病斑会很快扩大,并呈褐色,有的还会产生一圈白霉,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易裂,无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一片枯焦,散发出特殊的刺鼻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尤其空气潮湿时,感病薯块上内部组织变褐坏死,病健组织间无明显分界,无食用价值,土壤干燥时,呈干腐状。
三、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概述
(1)农业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必须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创建绿色植保”的防治理念,因此农业防治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比较环保的方式,生产实践中农业防治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减少重茬连作概率:连作是导致突传病原真菌积累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晚疫病的首要措施就是防止连作,也可以采取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的方式,尽量避免马铃薯地块距离过近的进行种植。2、培育无病壮苗减少初侵染源: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是晚疫病菌传播的主要方式。因此,用来育苗的土壤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并且对于种薯要进行药剂处理,一般1kg芽块用25%甲霜灵1g,加少量水浸沾或喷施,或者每亩用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00-250g,配成颗粒剂(含药量1%~2%)。也可用其他杀菌剂。3、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有条件的地区要实行配方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而要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搞好清溝排渍,降低田间湿度,合理密植,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要多中耕、深中耕,植株周围高培士,适时喷施矮壮素,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作物自身抗病能力。4、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如:双秆整枝的每亩,栽2000株左右,单秆整枝的每亩栽2500-3500株,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2)选育抗病品种。选育抗病品种防治晚疫病是耗时较长,但是却是最完美的解决方式,避免了农业防治的费时费力与化学药剂防治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推广的较为抗病品种有:坝薯10号,抗疫1号,德友1号,同薯8号,克新4号,新芋4号,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各地可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与播栽期选择适宜的品种。
结束语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提高我县马铃薯产量的重要措施。虽然目前许多药剂及各种措施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有着较好的效果,但是晚疫病的发生仍比较严重,对生产实际的威胁依然很大,所以我们很有必要继续加强对晚疫病的研究与探讨,最大程度的提高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切实为我县农户种植马铃薯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
郭红萍(1976.08-),女,汉族,山西汾西县人,大学本科学历,农艺师职称,研究方向:农学。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阳曲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