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着力教材的合理使用和教法的优化组合,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创新教育真正得到落实,是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一个课题。本文就如何激活数学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课堂 教材 创新 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培养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不能只是口号,它要求教师必须从观念上予以确立,并在行动上付诸实施。笔者下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点认识。
一、吃透教材,创新教学方法
纵观中学数学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在编排意图上总是力求适应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课本已日趋“教案化了”。这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方便,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客观上它淡化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因为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能应付大多数情况,由此导致教师的惰性越来越大。笔者认为,即使很优秀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适应每一位教师,如果教师一味依赖教材而不能很好地去揣摩编者意图,这些用心的设计就得不到实现。
如,教学分式时,每人制作几张卡片,在卡片上写一个简单的整式或运算符号,如+、x、1-x、x2-1、-3、……=。
游戏一:将其中两张卡片分别放在分子、分母上,它们组成的式子是分式吗?如果是分式,它什么时候有意义?它的值能为0吗?
游戏二:用卡片组成一个分式方程,并求出它的解。设计游戏规则,与学生一起做游戏。
作为教师应吃透教材,抓住本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在操作的实践过程中探索知识,掌握解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透彻地分析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对阅读、观察、统计分析、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和演译推理、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渗透,对学生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
二、活化教材,创新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写得十分详尽,也不可能把一些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叙述得清清楚楚;教材编写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及时地把一些反映时代的内容收集进去……作为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把握中心问题,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地还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银行利率在不断调整,而教材中有关数据仍未改变;税率方面的知识应用已越来越广泛,而教材却很少涉及。诸如此类的不足,要求我们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的重点,灵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节。
拓展教材,活化教材,可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求知欲,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现实性的时代特征。
三、探究教材,创新教学手段
教师将教材和多媒体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动态化的多媒体教材体系,学生在多媒体智能化信息下学习,课堂教学就有了全新的感觉,由点及面,由形象到抽象,由静态到动态,使学生的感受、视觉形成鲜明的时空映象,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例如,教学“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学生通过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和表面积意义的理解,很容易推导出“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但计算起来较麻烦,也易出错。那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可运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把圆柱体每个底面分别剪成多个相同的扇形,把这些小扇形交叉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与侧面展开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大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圆柱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和底面半径之和。于是得到另一种方法,圆柱体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底面半径)。教师也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计算方法的联系。
通过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达到理性和感性的融合,能使学生不惟师,不惟书,对问题有新的发现和突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四、運用教材,开放性求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学生的活动过程就会显得更加有意义,他们投入的程度就会明显增强。
例如:在教学乘方时,举一例:手工拉面是我国的传统面食,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拉长,再对折再拉长,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你能算出拉扣六次后共有多少根面条吗?利用小组探索:1根面条拉扣1次成2根,拉扣2次就成2×2根 ……每拉扣1次,面条数就增加1倍,拉扣6次,共有面条2×2×2×2×2×2 =64根。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合作中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还在探讨中学到了一些生活常识,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体现了活用教材的价值。
又如,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其性质定理的教学:(1)让学生动手画两行平行线a , b,再画第三条直线c,使c与a,b都相交;(2)画另一条与c平行的直线d,使d与a,b相交;(3)四条直线围成一个四边形,按顺序标出A、B、C、D;(4)测量出四边形的每个角度,每条边的长度,并记录结果;(5)教师在以上活动基础上再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学生根据测量结果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6)给出证明。 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被调动起来,思维被激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来,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根据课堂教学的功能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悉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活化教材,探究教材,恰当处理教材,抓住契机,把握本质,明确支点,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还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为学生搭建探究创新的舞台,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成为发展学生能力、展示个性、大胆创新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马小为.初中数学应用开放题演练[M].西安:未来出版社,2001.
[2]朱美华.开放题中的新亮点[J].数学大世界,2004.
[3]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课堂 教材 创新 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培养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不能只是口号,它要求教师必须从观念上予以确立,并在行动上付诸实施。笔者下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点认识。
一、吃透教材,创新教学方法
纵观中学数学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在编排意图上总是力求适应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课本已日趋“教案化了”。这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方便,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客观上它淡化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因为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能应付大多数情况,由此导致教师的惰性越来越大。笔者认为,即使很优秀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适应每一位教师,如果教师一味依赖教材而不能很好地去揣摩编者意图,这些用心的设计就得不到实现。
如,教学分式时,每人制作几张卡片,在卡片上写一个简单的整式或运算符号,如+、x、1-x、x2-1、-3、……=。
游戏一:将其中两张卡片分别放在分子、分母上,它们组成的式子是分式吗?如果是分式,它什么时候有意义?它的值能为0吗?
游戏二:用卡片组成一个分式方程,并求出它的解。设计游戏规则,与学生一起做游戏。
作为教师应吃透教材,抓住本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在操作的实践过程中探索知识,掌握解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透彻地分析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对阅读、观察、统计分析、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和演译推理、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渗透,对学生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
二、活化教材,创新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写得十分详尽,也不可能把一些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叙述得清清楚楚;教材编写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及时地把一些反映时代的内容收集进去……作为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把握中心问题,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地还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银行利率在不断调整,而教材中有关数据仍未改变;税率方面的知识应用已越来越广泛,而教材却很少涉及。诸如此类的不足,要求我们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的重点,灵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节。
拓展教材,活化教材,可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求知欲,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现实性的时代特征。
三、探究教材,创新教学手段
教师将教材和多媒体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动态化的多媒体教材体系,学生在多媒体智能化信息下学习,课堂教学就有了全新的感觉,由点及面,由形象到抽象,由静态到动态,使学生的感受、视觉形成鲜明的时空映象,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例如,教学“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学生通过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和表面积意义的理解,很容易推导出“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但计算起来较麻烦,也易出错。那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可运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把圆柱体每个底面分别剪成多个相同的扇形,把这些小扇形交叉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与侧面展开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大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圆柱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和底面半径之和。于是得到另一种方法,圆柱体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底面半径)。教师也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计算方法的联系。
通过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达到理性和感性的融合,能使学生不惟师,不惟书,对问题有新的发现和突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四、運用教材,开放性求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学生的活动过程就会显得更加有意义,他们投入的程度就会明显增强。
例如:在教学乘方时,举一例:手工拉面是我国的传统面食,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拉长,再对折再拉长,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你能算出拉扣六次后共有多少根面条吗?利用小组探索:1根面条拉扣1次成2根,拉扣2次就成2×2根 ……每拉扣1次,面条数就增加1倍,拉扣6次,共有面条2×2×2×2×2×2 =64根。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合作中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还在探讨中学到了一些生活常识,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体现了活用教材的价值。
又如,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其性质定理的教学:(1)让学生动手画两行平行线a , b,再画第三条直线c,使c与a,b都相交;(2)画另一条与c平行的直线d,使d与a,b相交;(3)四条直线围成一个四边形,按顺序标出A、B、C、D;(4)测量出四边形的每个角度,每条边的长度,并记录结果;(5)教师在以上活动基础上再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学生根据测量结果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6)给出证明。 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被调动起来,思维被激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来,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根据课堂教学的功能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悉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活化教材,探究教材,恰当处理教材,抓住契机,把握本质,明确支点,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还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为学生搭建探究创新的舞台,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成为发展学生能力、展示个性、大胆创新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马小为.初中数学应用开放题演练[M].西安:未来出版社,2001.
[2]朱美华.开放题中的新亮点[J].数学大世界,2004.
[3]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