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金十年”的金矿在哪儿?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x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多年,真正属于中国企业的营销黄金时间,其实只有十年左右。
  中国营销是从引进西方营销才开始被启蒙的。引进了不少国外的理论,比如科特勒的《营销管理》被中国营销人当作教科书,一个在美国稍微有点名气的营销教授在中国却被当作“营销大师”,以至于科特勒本人也很意外。这段时期,自然不能被称为“黄金十年”,只能被称作营销启蒙时期。
  与引进营销理论相比,更重要的还是对跨国公司营销体系的崇拜。在跨国公司强大的体系面前,中国企业似乎毫无缚鸡之力。对自己没有自信,何谈黄金时期?
  称得上“黄金十年”的时期,我的感觉应该是2004年前后。那时中国获得了足够的营销自信。当时我在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任职,感受比较深。陈春花教授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渠道驱动比品牌驱动更重要》,我认为这篇文章应该视为中国式营销的开山之作。我与金焕民老师合著的《中国式营销》,是那个时代的总结。
  “黄金十年”的成果是什么呢?
  一是从结果看,中国企业真正立起来了,几乎在多数行业,行业龙头都是本土企业,或者本土企业已经进入前列。
  二是中国企业建立了营销自信,除了少数专家外,动辄谈跨国公司的现象已经不多。
  三是消费者对跨国品牌的集体崇拜,已经渐渐消失了。
  旧营销体系失灵,“黄金十年”终结
  “黄金十年”的终结,应该是在2013年。正是这一年,中国多数行业在销量上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当然,不同行业还是有差异的。以2013年作为终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概在2012年,中国电商爆发了,对传统营销的影响也非常大。
  2014年之后,中国企业再次失去了对营销的自信,过去已经习惯的营销体系再也不灵了。我认为是因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变了,一切都得变。
  首先是销量封顶。中国营销体系是建立在中国非常特殊的需求基础上的,就是对“双低”(低品质、低价格)产品的巨大需求。一直以来,批判中国企业品质问题的不在少数,但数量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前,品质问题是难以整体解决的。而在2013年,销量达到了历史顶峰。这个问题终于来到了临界点。
  其次是产业升级。不仅是需求的产品升级,也有劳动力变化导致的成本持续上升。
  最后是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电商上,也表现在传播上,还表现在企业的组织方式上。
  这些变量,都是旧“黄金十年”的营销体系无法解决的。可以说,最近几年,中国企业在营销上是蒙圈的状态。
  新“黄金十年”,“黄金”在哪儿?
  过去的“黄金十年”,“黄金”就是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就是巨大的增量。虽然需求有點低端,但需求增长空间是巨大的。
  新“黄金十年”,“黄金”在哪里儿?
  我认为“黄金”就是主流换挡、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中国刚出现中产阶级,一下子就好几亿的人口,这比有些西方发达国家消费总人口都要多。所以优质产品的需求空间非常大。
  如果说过去的“黄金十年”是满足数量需求的话,那么新“黄金十年”就是满足品质需求。鉴于中国地理上的阶梯性、消费需求上的阶梯性,消费品质升级有巨大的时间段,至少升级到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十年时间是没有问题的。
  过去的消费是有量无质的消费,承载的品牌价值当然也不高。中国品牌价值不高,主要原因不在于企业,而在于中国消费需求的层级太低。很难想象会在一个低水平的消费上产生一个世界级的品牌。新“黄金十年”,消费升级了,品牌也会随之升级。中国会迎来一批真正世界级的品牌。
  那么,谁能抓住新“黄金十年”呢?我认为还是中国企业。
  首先,中国企业在跨国公司面前,已经基本没有了原来的自卑,消费者也从原来的仰视跨国品牌,到平视,再逐步到俯视。也就是说,新“黄金十年”的黄金,最终归属可能是中国企业。
  其次,新“黄金十年”的营销,一定是基于互联网的营销。在这方面,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互联网2013年已经整体超过美国(尽管不是在所有方面),以后还会拉大差距。
  总之,在老“黄金十年”做大,在新“黄金十年”做强。
  前两年,有出版社约我写书,我没同意。这个时候写什么呢?传统的营销时代结束后,新营销还没有形成体系,写书不是丢人现眼吗?
  我去年曾经答应出版社在2017年写一本关于新营销的书,因为经过了前几年的困惑和探索,新的营销体系逐渐明朗。虽然离形成完整的营销体系还有待时日,但基本框架应该是有了。
  2013年各行业龙头企业开始销量下滑,有些行业2016年下半年销量已经见底,比如啤酒行业,从8月开始重现增长。有些行业会在2017年见底。销量见底,结构又在调整,一切都在向好,中国企业正在从前几年的蒙圈状态回过味来。
  产业升级的巨大需求就在那里,你不去拿,别人就会拿走。每一个中国企业,都要思考新“黄金十年”,我应该怎么办?
  找到了办法,新“黄金十年”就有你的份。
其他文献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在大数据领域的投融资金额要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根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1―6月,全球大数据领域共计发生157起投融资事件,其中中国发生了97起,超过总量的一半,其次为美国,发生41起,其他国家在大数据领域的投融资事件数量远远落后于中国和美国。  2016年1―6月,中国大数据领域投融资金额规模达到503.70亿元,排名第二的美国,投融资金额规模为111.38亿元。其他上
期刊
牛栏山酒厂的一纸“削藩令”在酒行业炸开了锅:从6月下旬开始北京总分销渠道旗下一些大单品按区配货,同时取缔批发。由此,其在北京地区原本100余家一批商、二批商已删减至23家。这只是开始,牛栏山此举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最终目的是要彻底取消批发商,最终实现厂家对零售渠道的直接控制,即直控终端。  传统渠道弊病已是无药可救  渠道,曾经是企业攻城略地、开疆拓土的主要倚仗,企业只需要借助现成的渠
期刊
一杯来自法国不同产区各具特色的“卡思黛乐家族”,日前在全球上演了一出“王者归来”的品牌升级的诗篇。中国市场正是这场品牌升级的重要舞台之一。以启用“卡思黛乐家族”这一全中文品牌译名为开端,启动一系列市场推广活动。除了即将在央视播出的主题广告片外,卡思黛乐还将陆续在全国各大城市的高铁站开设“卡思黛乐家族”品牌体验馆。其中,设在上海虹桥站的体验馆在9月已与消费者见面。在体验馆里,消费者既可以品鉴到“卡思
期刊
第一篇  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过去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转型?中国企业的转型是由外部的环境变量和内在的变量这两个方面所决定的。  外部的环境变量  从外部的环境变量来看,有三个变量对中国企业未来的成长构成重大影响:  第一个变量就是新的技术革命。它发生的周期大约有50―80年,这是经济学里所称的“长波”。大家比较熟悉的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这本书,通俗地描绘了以前的三次大的
期刊
宝马一直以性能优越、形象酷炫示人,但这次宝马韩国公司一改传统的营销方式,让酷爱汽车的孩子来试驾,希望能传达宝马带来"快乐"这一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对于十几岁的小男孩,汽车模型是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童年陪伴,某天自己能开上车可能是他们现在最大的梦想。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宝马让他们提早坐上驾驶室,完成车手梦想。该活动表面呈现的沟通主张很简单,
期刊
客户关系管理不是营销的一个组成部分,更不是简单的销售善后工作,而是贯穿整个营销过程的战略主线。  战略性客户关系管理系列之一:  所有营销,从出发点上看,都是以客户为中心。但由于对客户的理解有差异,在现实中存在很大偏差。  客户是指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个人或企业组织。同时也包括企业的内部员工、代理商、分销商等合作伙伴,以及企业价值链中的上下游伙伴,甚至竞争对手(比如贴牌商)。也就是说,客户不仅仅指
期刊
互联网的三类商业——平台电商、垂直电商、社交电商,似乎都在线下建店。  平台电商的“淘品牌”线下建店,以后可能不再是新闻,如三只松鼠最近建店。估计线下店的艰难以后会成为新闻。平台性质的跨境电商建线下店,已经非常普遍,甚至正在成为标配。垂直电商的小米建线下店,早已是旧闻,最新传出的是雷军建店的数量越来越多。酣客类社交型电商也在建酒窖,实际上是类线下店。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个案,还是同时出现的偶然现
期刊
如果大卖场还沉浸在啤酒和尿布放在一起售卖的数据营销故事中,肯定会被电商平台甩好几条街。  说到大卖场,印象是它和我的地理距离不断拉近,而和我的心理距离不断疏远。记得最初的大卖场都是建在城乡接合部,多为仓储式卖场,那时的人们开始体会到欧美国家周末开车一站式购物的新鲜。继而,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国际化大卖场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等品牌进军中国一、二线城市,在城市繁华地段开设卖场。然后,随着中国经济
期刊
前段时间,一条消息火了,可口可乐的CMO(首席营销官)消失了,新增设首席增长官。同时,还有一家拥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砍掉了70%的营销人员。  深度分销都不做了,还要这么多营销人干什么?  我在两年前写过一篇公众号文章《营销部在萎缩,赶快建互联网部》。两年前,这篇文章的点击率不高,可能太超前,现在不幸被言中了。营销部萎缩是肯定的,现在企业设立的新部门,不叫互联网部,多数称作传播部,其实是一个意思。  
期刊
北京三源里菜市场约有20余年历史,在这里可以找到全世界的各种食材和调料,市场上所见的文字全部是中英双语。市场每天3班轮岗24小时都有人值班,以及保洁,严格的管理杜绝了假货和缺斤短两的现象。在菜市场的官网上有每一家摊主的详细介绍。据了解,北京市场的供应商每天都会等三源里市场挑完最好的食材后,才开始给其他地方供货。
期刊